揭武強(江西省貴溪市第四小學)
為了選派教師參加2020年江西省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課例比賽,貴溪市先行組織了一次選拔賽,課題是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道德與法治》(以下統(tǒng)稱“教材”)一年級的內容。在賽后分享、討論時,教師集中反映教學這門課程比較吃力,網上可借鑒、參考的課程資源非常少。筆者關注到該現象,并嘗試對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進行教學探究。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生活性、活動性、綜合性,因此,教師的教學必須要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準確把握教材。
1.認真研讀教材,深入領會教材的編寫意圖
通過閱讀與教材相配套的教師教學用書,筆者了解到教材一年級下冊的教育主題是“我的好習慣”。為了解學生的日常表現,筆者在開學初期對一年級42位學生家長展開了問卷調查。該份問卷共15道題,涉及學生在家學習狀態(tài)、行為習慣、衛(wèi)生習慣等方面的內容。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在獨立上學、按時起床、講究衛(wèi)生等方面存在問題,反映出一年級學生在情感態(tài)度、行為習慣等方面尚不成熟,亟需教師糾正、引導。
根據上述調查結果,筆者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下冊“我們愛整潔”這節(jié)課時,將教學目標設定為: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和個人衛(wèi)生習慣,健康、安全地生活。筆者圍繞課時目標設計了4個關鍵問題:這樣的他(她)你喜歡嗎?這樣做好不好?怎樣保持整潔?這樣是愛整潔嗎?
4個問題旨在讓學生正確認識什么是整潔、保持整潔的方法,并引導學生檢查自身,充分表達觀點,對照同伴,相互評價,真正理解、領悟課程教學的意圖——講衛(wèi)生、保持儀容。整潔不是為了討好別人,而是讓自己獲得自尊、自信,實現積極的自我認同。
2.準確把握教材,制訂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計劃
筆者通過多種方式了解學生及其家庭、社區(qū)的實際情況,課前做好學情分析,并將課題與課題、課題與單元、單元與單元,甚至與不同年級之間的教學內容進行聯(lián)系,設計了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設計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示意圖
筆者認為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制訂不同形式、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計劃。教師規(guī)劃課程實施環(huán)節(jié),并結合教材中的活動欄、辨析欄、討論欄等幫助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欄目,有利于在課堂教學中有節(jié)奏、有條理地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
1.利用學生校園生活材料開展教與學
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特點之一是倡導寓教育于觀察、調查、討論、參觀、制作等活動中,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體驗活動,實現與環(huán)境互動、與同伴合作的教育目標。
筆者教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的內容“校園里的號令”時設計了如下兩個活動。
活動1:課間操集合模擬。
課開始,筆者播放集合曲。
師:同學們,這段音樂一般在什么時候播放?它要求我們做什么?
生1:這是上午做完眼保健操后播放的,告訴我們要到教室外排隊,準備到操場做課間操。
師:聽到這段樂曲,我們應該怎么做?
生2:要趕緊去操場集合。
生3:沒有特殊情況,都不能待在教室里。
師:他們是怎么做的?我們來看看吧。
筆者播放一段本班集合整隊的常態(tài)錄像,其中有的學生行動較慢,有的學生不遵守紀律。
生4:有的學生動作比較慢,聽到鈴聲還坐在位置上不動。
生5:有兩名學生你推我,我推你,還碰到了旁邊的同學。
師:是啊,那應該怎樣做呢?我們現在試一試。
筆者播放音樂,讓學生現場模擬。
活動2:鈴聲就是號令。
筆者播放上課預備鈴響了之后幾名學生的活動視頻。
師:你們看到了什么?
生6:上課預備鈴響了,幾名學生還在操場上打球,不進教室。
生7:上課鈴響了,才匆匆忙忙地往教室跑,一名學生在走廊里撞到老師,使老師手里的書本撒了一地。
生8:老師不得不先撿起書本再開始上課,上課時間被延誤。
師:此時,你想對他們說些什么?
生9:聽到上課的預備鈴,就要趕快進入教室準備上課。
生10:按照鈴聲的要求去做,就不會慌慌張張。
師:是呀,校園里的鈴聲是學校生活的號令,我們都要按照鈴聲的要求做,如此校園生活才會有規(guī)律、有順序,我們也會安全、快樂。
教學時,筆者除了巧妙地把學生的校園日常的錄像當作教學資源外,還組織開展了表演、游戲等活動,使教學真實、富有趣味,通過辨析與分享,使學生獲得了豐富的知識和經驗。
2.寓德育于學生多樣化的活動中
學生品德的形成離不開其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開展活動。
例如,為教學教材一年級下冊“大自然,謝謝您”這節(jié)課,筆者選擇在“世界地球日”組織學生開展“愛護地球母親”的繪畫比賽活動。又如,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上冊“新年的禮物”這節(jié)課后,筆者讓學生展示自己的照片,使學生認識到其在生活、學習、成長方面的進步,增強學生自信,并以此激勵學生不斷努力。
1.多方合作,保障課后教學效果
一年級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涉及學生的吃、穿、玩、學等多方面的習慣,教師發(fā)現學生剛學時表現不錯,但是課后無法做到自律。在校表現好,但校外表現遠不如學校,怎樣關注、監(jiān)督、評價學生的后續(xù)行為?筆者在開學初量身設計了一份“學生日常行為表”,依據日常行為進行“每月一星”評比,家長參與管理,并與社區(qū)等校外資源合作。通過學校生活帶動家庭及社會生活的文明,形成長效機制,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經驗和體驗。
此外,道德與法治課程還融合了歷史、地理、心理、法律等多個領域,將本課程活動內容與不同學科融合,能夠有效促進跨學科的聯(lián)合學習。例如,筆者在課堂上播放一些基礎的自護、自救知識和防范意外傷害基本方法的小視頻,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一些常用的醫(yī)藥知識,學習處理小傷口的辦法等,幫助學生掌握應對一些基本傷害的自救方法,終身受用。
2.引導學生總結經驗,保障可持續(xù)教與學
回顧生活體驗,是道德與法治課上經常出現的一種形式。道德與法治課教會學生通過“回望”尋找意義,是比單純引導學生理解某種意義和價值更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在“回望”中經歷、感悟、適應,學會生活、創(chuàng)造生活。
小學生容易粗心大意,是個“小馬虎”,如看錯題目、計算出錯、忘了帶學習用品、找不到自己放的東西等,丟三落四。在教學教材一年級下冊“不做‘小馬虎’”這節(jié)課時,筆者提醒學生反思:你身上有沒有發(fā)生過類似的事情?你的同伴是怎樣做到的?在這方面有沒有好的經驗?讓學生講述、整理自己已有的生活,著力于學生知、情、行的發(fā)展,當日后遇到問題不知道對錯、不知道如何處理時,能聯(lián)想到自己或者同學的經驗,提取有道德價值的內容,既解決當下困惑,還促進長遠發(fā)展。
新課程理念下的道德與法治教育依托學生生活,淡化教育痕跡,其核心是“做人”。亞里士多德認為,德性的研究“不是為了了解德性,而是為了使自己有德性”。因此,教師要圍繞“做人”這一核心目標,與教材平等對話,領悟教材編寫意圖,設計有針對性的活動,著眼未來,引導學生整合知識,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真正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