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芽芽 圖/盧盧
不用揉眼睛,你沒看錯,古代真的也有近視眼!
作為一種人類常見病,近視已在地球上“橫行霸道”了太久。即使在今日,現(xiàn)代人依舊頻頻“中招”,在鼻梁上架起生命不得不承受之“重”—眼鏡。
然而在眼鏡還沒飛入尋常百姓家的古代,近視的人就只能被迫接受眼前的朦朧美嗎?對此,不服輸?shù)墓湃擞性捯f……
盡管光線太暗、用眼方式不正確,都會導(dǎo)致近視。但不得不說,古代近視的人數(shù)還是非常少的。
畢竟古代既沒有手機的誘惑,也沒有電腦的輻射,孩子們不用上網(wǎng)課,漫畫、小說也不會在床頭成本成套地摞。在先進的印刷技術(shù)誕生之前,書算得上古代“奢侈品”,讀書人則和大熊貓一樣是“珍稀動物”,少之又少。
從“囊螢映雪”“鑿壁偷光”等故事中我們也不難推理出,古代的油燈、蠟燭都價格不菲。西晉首富石崇就曾為了炫富,揚言自己家把蠟燭當(dāng)柴火燒,引來無數(shù)“羨慕嫉妒恨”。在古代,太陽下山就相當(dāng)于吹響了“熄燈號”,大多數(shù)人都不會再上“晚自習(xí)”了,畢竟挑燈夜戰(zhàn)這種行為不僅是對眼睛的摧殘,更是對錢包的摧殘。
同樣,當(dāng)我們翻開古人的課程表就會發(fā)現(xiàn),比起“文化課”,他們還是以“體育課”和“勞動課”為主。插秧耕地,放牛牧馬,累的時候,古人也只會托著下巴眺望一下遠(yuǎn)方,簡直不給近視一點乘虛而入的機會。
古代的近視患者多在文豪、富貴人家中扎堆,畢竟只有油燈、蠟燭不限量供應(yīng),才有資格吃“徹夜讀書”的苦。
司馬光就曾哭訴自己,“素有眼疾,不能遠(yuǎn)視”,白居易也會發(fā)朋友圈抱怨,“早年勤倦看書苦,晚歲悲傷出淚多”,陸游則在論壇發(fā)帖,“少年嗜書謁目力,老去觀書澀如棘”。
資深近視眼患者歐陽修,因無法忍受“五米開外,六親不認(rèn)”的尷尬生活,開始尋求一種不傷眼的讀書方法。雖然他的視力下降了,但好在經(jīng)濟實力還在線,歐陽修決定動用“鈔”能力,體驗“有聲讀物”—他聘請了幾個書童站在他旁邊,讀書給他聽。自從有了這個“人工點讀機”,歐陽修哪里看不清就點哪里,常年疲勞工作的眼睛也終于能放個假了。
隨著印刷技術(shù)的提升,閱讀成本逐漸下降,加上科舉之風(fēng)吹遍大地,讀書人也如雨后春筍般越來越多。
秉燭夜讀成了讀書人的必修課,油燈則順理成章變成讀書人的生活必需品。芝麻油是上等的燈油,燃燒起來煙少味淡,但價格昂貴,會對錢包造成“重創(chuàng)”。古人最常用的還是桐油,但這種燈油燃燒起來黑煙較多,點亮了古人的夜,卻也熏壞了古人的眼。
為了“消滅”黑煙,古人擺出了一種神奇植物—石菖蒲。這種植物不僅顏值高,擺在桌上賞心悅目,還能吸收有害的黑煙,很快就在文人間流行起來,成為書桌必備的養(yǎng)生“手辦”。
下次還是不要給他買芝麻油的燈油了。
也有人另辟蹊徑,從燈油的原料上下手。既然現(xiàn)有的燈油不環(huán)保也不健康,那不如選用綠色有營養(yǎng)的原料來制作燈油。
古人翻閱了大量的醫(yī)書古籍,終于找到了一味絕佳藥材—枸杞。它有明目安神的功效,是燈油的不二之選。而且枸杞不僅能榨油點燈外用,還能入鍋煎飲內(nèi)服。白天喝枸杞茶,食療;晚上點枸杞油燈,護目。雙管齊下,保護加倍。
現(xiàn)在想來,現(xiàn)代人保溫杯里泡枸杞的傳統(tǒng),不會就是從這時候傳下來的吧?
不僅如此,《蘇沈良方》中還曾記載過一種“外洗眼目法”。把容器中裝滿熱水,緊閉雙眼,用手把水灑在眼睛的周圍,直到水變涼。據(jù)說“患者”蘇軾就是用這個方法自己“治療”,沒想到眼痛真的得到了緩解。
不過要想視力好,最重要的還是得少看電視和電腦,詩人劉禹錫也是這么想的。他提倡“減書存眼力”,就是避免長時間地讀書,應(yīng)該多閉眼休息,讓眼睛不熬夜、不加班,保證睡眠質(zhì)量,視力自然就不會降低。
看了這么多古人應(yīng)對近視的奇思妙想,你可能要問,他們怎么不戴眼鏡呢?是因為古代沒有眼鏡嗎?
小編可以拍著胸脯負(fù)責(zé)任地告訴你,古代不僅有眼鏡,而且還品類繁多,花樣百出。
連赫赫有名的雍正皇帝,也是個不折不扣的“眼鏡控”。還不快快翻到下一頁,來看看雍正皇帝“大跌眼鏡”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