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岐榮
《故宮古琴》是故宮博物院編、鄭珉中主編的故宮博物院藏歷代古琴的專業(yè)圖書,是鄭珉中學術成果。此書編纂始于2004 年春夏之際,于2006 年12 月出版,一經問世便得到古琴界高度評價,深受廣大古琴愛好者歡迎。
故宮博物院收藏古琴是由清代制作的禮樂伴奏的古琴、清宮舊藏歷代古琴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文物局調撥和購買、捐獻的唐、宋、元、明、清古琴兩部分組成。《故宮古琴》收錄的是清宮舊藏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家文物局調撥以及故宮博物院收購、收藏家捐獻的歷代古琴共計46 張,其中觀賞琴11 張。筆者作為這本書的副主編參與了編輯的全部過程。首先,前期跟隨鄭珉中到庫房過目每張琴,然后為出版制作抄寫《故宮古琴編目表》和為古琴拍照,之后到印刷廠對書樣隨校隨修改,有時從下午三四點鐘一直工作到第二天凌晨三四點鐘,早七點多再到單位為書中缺少的資料進行補充等,最后作為責任校對進行核紅。
《故宮古琴》出版后,鄭珉中對我說,由于這本書是要趕在故宮博物院成立80 周年院慶前出版,時間比較倉促,書中有兩張古琴的三處款識沒有辨識,以后再版一定要補上。隨后他把已經辨識好的三處款識文字交給我。我即補寫在我手邊的《故宮古琴》的說明上,并作記號以便將來再版時使用。
時光荏苒,《故宮古琴》至今未再版,而15 年前鄭珉中囑托仍在耳畔。為了更加嚴謹,2021 年11 月,我和文物管理處梁金生及宮廷部同仁,進庫對兩張琴三處腹款再次進行認真核對。核對后即著手撰寫本文,主要目的是補錄鄭珉中的釋讀,完成其心愿;此外將書中另一張琴背所刻方印作重新釋讀及另兩處文字的勘誤。到目前為止這是對《故宮古琴》的第一次補識和勘誤。
一、鄭珉中補識《故宮古琴》兩張古琴的三處款識。
1.《故宮古琴》第160 ~ 161 頁,二十四、“天風環(huán)佩”琴。(圖1)
“天風環(huán)佩”琴,明代制作,仲尼式,琴長121.9、有效弦長113.2、額寬18.3、肩寬19.8、尾寬14、厚6.1 厘米。琴為桐木制作,通體黑漆,牛毛斷紋,岳山與焦尾為棗木。琴背銘刻行草書“天風環(huán)佩”四字琴名,龍池左右行草書寫“韻協簫韶雛鳳朝鳴阿閣靜,聲鏘球璧幼猿夜嘯蜀山幽”聯句,池下方有外圓內方大印一方,內方印篆書四字為“益藩雅制”,方印外四周刻有龍紋四條,圓形印下有相同大小的方印,方印內有隸書四字“閑邪存誠”。龍池內兩邊腹內刻楷書款,右刻“大明萬歷陸年(1578)歲在戊寅仲春之吉”,左刻“益王潢南獲古桐梓命工雅制”,鳳沼內右刻“委官新安碧□”,左刻“潘□考古督制”。
書中原文:“委官新安碧□”“潘□考古督制”。
鄭珉中補識:“委官新安碧(井)”“潘(巒)考古督制?!?/p>
潘巒,《重修安徽通志》中有記載:“潘巒,字碧井,婺源人。經緯象數及書畫皆窺其奧,尤精于音律,嘗受知荊益諸王聘為紀善,考古、樂章、制器,聚徒按歌舞,頗臻其妙。所著有《禮樂志》《八家行草》《君臣圖鑒》《切韻指南》,子中孚、中邦能世其藝。”①由此記載可知潘巒精通考古、天文、書畫、音律等之人,服務于益王府,掌講授之職。補識這兩處字,可知此琴是益王潢南命潘巒督造,琴工斫制。
益王,是明朝分封藩王之一。據《明史》記載:“益端王佑檳,憲宗第六子,弘治八年之藩建昌,故荊邸也。性儉約,巾服澣至再,日一素食。好書史,愛民重士,無所侵擾。嘉靖十八年薨,子莊王厚燁嗣,性樸素,外物無所嗜。三十五年薨。無子,弟恭王厚炫嗣,自奉益儉,辭祿二千石。萬歷五年薨。孫宣王翊嗣,嗜結客,厚炫所積府藏悉斥以招賓從,通聘問于諸藩,不數年頓盡,三十一年薨。”②
第一代益王分封在明弘治八年,為益端王朱佑檳,在江西建昌建立益王府,益王府從弘治一直到明末,大約歷經150 多年。
據《益宣王壙志》載“王姓朱氏,諱翊,益昭王元子,母妃鄭氏。生于嘉靖十六年七月二十三日未時。初封崇仁王長孫,及祖崇仁王以弟嗣其兄益莊王位,則進封為益世孫,時昭王已早世矣。至萬歷八年六月初十日,乃以世孫承統(tǒng),而冊封益王云。王薨于萬歷三十一年二月二十五日亥時,享年六十有七……皇帝賜題其藏書之所曰:“遜學書院”。語書法之精,則李、鐘之篆隸,實所取宗,張、王之行楷,兼所欽式?!雹塾帧兑娑ㄍ踔煊杀緣恐尽分杏涊d:“祖宣王,號潢南?!雹?/p>
則龍池內左腹款中“益王潢南”應為明代益宣王朱翊鈏。朱翊鈏號潢南,自稱潢南道人,是明憲宗玄孫,益昭王長子,生于嘉靖十六年,萬歷八年以世孫繼承藩王,萬歷三十一年去世。益宣藩王著有詩文及樂書若干卷,皇帝賜題藏書樓“遜學書院”。益宣王書法宗于李斯、鐘繇,王羲之等。故宮博物院藏有益宣王行草書唐李憕七律詩扇面、復刻《蘭亭修禊卷圖》楷書題跋、草書詩軸等,可見朱翊書法造詣頗深。
除了故宮博物院藏“天風環(huán)佩”益宣王琴之外,《中國古琴珍萃》中還有一張?zhí)旖虿┪镳^藏益宣王琴?!啊耥嵡佟倌崾健俦除埑厣戏娇滩輹耥崱瘍勺郑埑赜铱獭畧A潤靜方鏗玉韻’左刻‘翕純□( )絳(繹)契韶音’。下刻篆書‘益王雅制’‘存誠養(yǎng)德’兩印,內填金漆。腹內納音右側刻行書‘大明萬歷七年(1579)歲次己卯孟冬之吉’,左側刻行書‘益國潢南道人獲古桐材雅制’。鳳沼內右刻行書‘南昌琴士涂桂’,左刻‘奉命按式監(jiān)斫’。”⑤涂桂是為益王造琴⑥。南昌涂氏是明清斫琴世家。故宮藏“天風環(huán)佩”琴是萬歷六年(1578)制作,“玉韻”琴是萬歷七年(1579)兩張琴是兩年連續(xù)制作的。
還有四川博物院藏“太古希聲”琴,也是一張益王琴,這張益王琴是益宣王潢南的兒子益敬王朱常在萬歷丙戌年(1586)制作?!俺刈罂w墨書‘益國仙源道人獲古桐雅制’池右楷體墨書‘大明萬歷丙午歲(1586)孟夏月吉旦’。琴背部陰刻篆書‘太古希聲’,龍池兩側刻行書‘質以去門,調以廣陵。一唱三嘆,千古希聲。’龍池下有篆書方印‘益藩雅制’。”⑦“益敬王朱常,號仙源?!雹嗫梢妰晌环踉谥谱鞴徘俜矫媸怯型玫摹?/p>
1979 年12 月,江西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巷明代益宣王和王妃合葬墓出土文物非常豐富“有金、銀、玉、銅、瓷器和冠服等飾品共計四百五十余件?!雹嵩谶@些文物中“有一部分是由皇宮賞賜的……另一部分金器刻有‘益國內典寶所’,有的銅鏡上鑄有‘益國主命內典服張敬’以及有‘典服所’等字樣,這些器物應該是益府自己制造的,由此可知,益王府內有一支專業(yè)工匠隊伍?!雹獬诉@些金器和銅器有專業(yè)工匠制作,從以上三張益王琴是專業(yè)工匠制做的古琴來看,也很有可能設有“斫琴所”。民國時期古琴家楊宗稷說:“明代寧王、衡王、益王、潞王都能琴,潞琴最多,益王次之,寧衡最少?!?不僅藩王能造琴,明代宮廷也經常造琴。
2.《故宮古琴》第182 ~ 184 頁,二十八、仲尼式琴(圖2)。
此琴清宮舊藏,明崇禎時期制作,琴長119、有效弦長111、額寬16.9、肩寬19、尾寬12.2、厚5 厘米。琴為桐木所斫,通體黑漆,瓦灰漆胎,有少量牛毛斷紋,金徽,岳山和焦尾用硬木。此琴面上沒有銘刻,琴背龍池腹內有墨書楷體腹款“大明崇禎壬午年,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胡喜諫制”,鳳沼內書“冠帶儒士易希舉斫”。
原文:“大明崇禎壬午年,御用監(jiān)太監(jiān)胡喜諫制。”
鄭珉中補識:“大明崇禎壬午年,御用監(jiān)(總理)太監(jiān)胡喜諫制。”
明代御用監(jiān),《酌中志》記載:“御用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一員,里外監(jiān)總把二員,猶如總理也?!?御用監(jiān)主要管御前安設所用。“御用監(jiān)正式名列二十四衙門當為宣德之后。”經現代學者考證,御用監(jiān)辦公所在地是西華門外南長街區(qū)域。御用監(jiān)為明代宮廷監(jiān)制各種實用器物和各種工藝品等,小如“海東青啄玉飾”,大件如紫禁城內防火用的“鐵缸”等。原文缺“總理”兩字,從以上資料分析說明總理太監(jiān)要比一般太監(jiān)等級高,體現出這張琴在明代宮琴制作時的重視程度。這張琴的制作反映出明代宮廷制琴工藝水平,是明代宮琴標準器,由于這張琴是清宮舊藏,應該是從明末制作以后到清末沒有出過紫禁城。
以上是鄭珉中對兩張琴三處腹款補識,以及筆者對補識后腹款進行的梳理和和考略,完成了鄭珉中交給的任務。
二、補識《故宮古琴》“云外鐘聲”琴銘文
《故宮古琴》第186 ?187 頁,“云外鐘聲”琴(圖3),清代制作,仲尼式,通長121.9、額寬17.1、肩寬19、尾寬13.4、厚5 厘米。通體黑漆,漆瓦灰胎,蚌徽,岳山和焦尾均為紫檀木。琴背龍池上刻行草“云外鐘聲”琴名,琴名下方有篆書印“□入吾家寶”(圖4)一方,龍池兩邊有行書詩句“唐代掛鐘桐,明時伴瘦翁。調高誰共語,山月與松風”詩句,龍池下有“唐代鐘桐”篆書方印。
書中原文:“□入吾家寶”印文
為了準確補識這方印上的文字,在請教多位專家后,得到三種意見。第一種為:“(長)入吾(宗)寶?!钡诙N為:“(歸)入吾家寶?!钡谌N為:“(長)入吾家寶?!本C合各方專家意見,筆者認為印文首字釋作“歸”更符合作者本意,則全印今釋作“歸入吾家寶”。
三、《故宮古琴》圖錄中兩處文字勘
1. 第13 頁,第8 行、倒數第3 個字。張忠培先生序二,原文校前:“《詩·周南·關睢》?!毙:蟾臑椋骸啊对姟ぶ苣稀りP雎》?!薄蚌隆闭`為“睢”。
2. 第164 頁,第12 行,第15 個字?!肮抨饺A”琴,原文校前:“冷香池兮洗煩縟?!毙:蟾臑椋骸袄湎闱哔庀礋┛d”將“池”字,改為“沁”字(圖5)。為了方便廣大讀者查找,將《故宮古琴》中的補識和
勘誤,整理為表格形式如下表:
《故宮古琴》出版后,經15 年的沉淀,以此文盡量補識和勘誤,期望為廣大讀者和古琴研究者提更供準確的參考資料,不妥之處,歡迎廣大讀者提出不同看法和批評指正。
本文在補識印文“□入吾家寶”中得到著名金石學家杜廼松先生、書畫鑒定家金運昌先生、書法家劉昱先生的熱心指導和幫助,謹以謝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