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精浩
摘 要 閱讀作為語文教學的重頭戲,其思維含金量較高,需要進行科學有效設計。教學設計涉及諸多要素,需要從不同層面展開綜合考量。教師要有方法傳授意識,從多層視角出發(fā),給學生提供更豐富的閱讀感知、鑒賞、吸收渠道,引導學生在多重對應中展開思考。教師從不同切點引導學生思維,讓他們在趣味化、個性化的感知中逐漸觸摸閱讀中心,在潛移默化中,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就能得到生成。
關鍵詞 閱讀教學 文體類型 情感體驗 生命張力
閱讀教學具有自身的獨特屬性。針對不同學科閱讀教學的個性化特征,在設計教學程序時也要有所側重,尤其要找準教學切入點,完成教與學的對應。知識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關系。如果能夠理順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性,學習效度自然會得到提升,閱讀活動也會順利推進。
學科教學的順利開展需要諸多因素的融入,但切點探尋是極其關鍵的,它是教師教學的引入點,也是學生思維的生發(fā)點??梢哉f,找準了切點,教學活動就能更快速迅捷的完成,學生思維也會深入到文本的每一個角落。語文學科涉及到的知識面較廣,內涵異常豐富,切入點自然有更多選擇。教師要進行全面探尋,挖掘學科屬性,明晰文體類型。語文學科按照不同的體裁可以分成不同的類別。常見的有記敘文、說明文、詩歌、議論文、散文、小說等。不同體裁對應的內容和學習方法也是不同的。初中階段,學生已經(jīng)有了初步的文體意識,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妨從文體類型的角度出發(fā),給學生提供閱讀對應點,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更清晰的感知,促使他們快速進入閱讀狀態(tài)。
文體不同,學生需要重點把握的內容也存在差異。如統(tǒng)編《語文》七年級下冊《阿長與〈山海經(jīng)〉》的教學,這節(jié)課的內容容量較多,教師沒有直接講解相關知識,而是先從文體角度著手,展開引導。為了學生有更清晰的感知,教師引導學生回憶七年級上冊名著閱讀篇目《朝花夕拾》。在回憶中,學生很快明確了這篇課文的體裁。學生對散文的相關知識比較了解,面對復雜的回憶性敘事散文,學生有點摸不著頭腦,不知從哪里著手展開閱讀。為此,教師為學生系統(tǒng)地講解了回憶性敘事散文的相關知識,學生掌握了很多重要信息,將散文、敘事相關知識點關聯(lián)起來,迅速進入了閱讀狀態(tài)。
在感知文本之前,教師不妨從文題中尋找切點。古人云:“題者,額也;目者,眼也?!睆闹形覀兛梢钥闯觯}目在文章中的關鍵作用。題目猶如人的眼睛一般,能夠映射出人們的所思所想。不同課文的題目,其作用是不一樣的。題目可以點明寫作對象,可以是統(tǒng)攝全文的靈魂,可以是全文的線索,也可以是結構全文的紐帶。教師要與學生一起對題目展開深度分析,將其價值和作用充分挖掘出來,為后續(xù)閱讀奠定認知基礎。
題目必須要新穎有趣,才能快速吸引學生的關注,發(fā)揮其應有作用。為了給學生更清晰明了的指引,教師不妨拋出題目這一引子,給學生提供思維指引。題目簡潔明了,不僅能夠交代事情的時間、人物等基礎信息,還可能是全文的線索,起到一語雙關的作用。學習《偉大的悲劇》,這篇課文的題目很有意思,為了幫助學生快速進入閱讀狀態(tài),教師從題目著手,進行針對性引導?!翱吹竭@個題目,你有沒有什么疑問?”學生七嘴八舌地討論著。“題目中提到的‘悲劇’指的是什么?為什么是悲?。俊薄凹热皇潜瘎?,為什么又是偉大的?”“能不能把‘偉大’換成‘可憐’?”在諸多疑問中,學生思維被迅速調動起來。教師充分認識到題目的價值,利用題目打開學生的思維認知,課堂啟動效果十分顯著。
初中語文課程標準旗幟鮮明地指出:“在閱讀時要讓學生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huán)境中的意義和作用?!遍喿x目標的達成需要詞句的助力作用。眾多周知,語文篇章內容的呈現(xiàn)是由詞句構成的,在多重堆疊中,一篇完整的文章呈現(xiàn)出來。在構建篇章的過程中,詞句的價值和作用各不相同,起到點題歸納作用的詞句就會迸發(fā)巨大能量。文中的關鍵詞句是支撐文本內容的框架,能夠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如果學生能夠從宏觀視域出發(fā),抓住框架結構支點,完成詞句意蘊的解讀,閱讀活動就成功了一半。閱讀活動開展時,教師不妨抓住主要詞句,讓學生在感知鑒賞中,順暢地將知識串聯(lián)起來,豐盈閱讀情感體驗。
詞句是引導學生順利閱讀的奠基石。咀嚼有韻味的句子,能夠將課堂教學推向頂峰,是閱讀學習中的一個亮點。如學習《紫藤蘿瀑布》,這篇課文內涵豐富,寫作背景復雜。如何讓學生快速感知紫藤蘿背后的深層內涵,考驗的是教師的智慧。教學活動伊始,教師引導學生探尋文本中的詞句?!斑@篇課文中有很多語言優(yōu)美的詞句,有沒有你喜歡的?”學生迅速進入閱讀狀態(tài)。在展示時,學生積極舉手?!斑@里除了光彩,還有淡淡的芳香,香氣似乎也是淺紫色的,夢幻一般輕輕地籠罩著我。”“每一朵盛開的花就像是一個小小的張滿了的帆,帆下帶著尖底的艙,船艙鼓鼓的。”這些句子深深吸引著學生,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對句子展開賞析,思維縝密度得到提升,剖析句子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
高爾基指出:“文學就是人學?!蔽膶W作品中,人是最主要的表現(xiàn)內容。語文教學,很多體裁的文章都會涉及到人物形象。諸如小說的三要素之一就是人物。記敘文中也會有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也是中考語文最常見的題型之一。其重要性毋庸置疑。閱讀教學中,教師不妨以人物形象為抓手,對相關內容展開感知分析。具體操作中,可以從人物相關事件、性格特征、精神內涵、性格成因等不同層面展開探索。當人物形象鮮活的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閱讀活動的趣味性、深刻性也就得到了凸顯。初中生對知識的感知往往停留在表面,他們缺乏深度思維能力,認知相對淺顯。面對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教師要讓學生對人物進行深度挖掘剖析,由表及里,從具體事件延伸到更高層次的精神層面,促使學生的心靈受到觸動和震撼。
塑造人物形象需要多種因素的融合,運用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的方式。如學習《葉圣陶先生二三事》,這篇課文主要塑造了嚴謹自律、待人寬厚的葉圣陶先生的形象。但學生不知從哪里切入。為了給學生以清晰明了的思維指引,教師可以借助繪畫的形式描繪葉圣陶的形象。以此為激發(fā)點,讓學生先從外形特點出發(fā)感知葉圣陶形象。學生的表述自然不夠精準。要想全面系統(tǒng)完成對葉圣陶先生的人物形象把握,還要從文本內容閱讀著手,了解相關事跡,從中尋找答案。學生積極行動起來,他們的閱讀思路異常清晰。閱讀本身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的學習過程。但初中生往往會因文本特點影響他們的感知維度。教師以人物形象探索為基點,給學生提供相關閱讀素材。圍繞一個中心點展開深度閱讀,學生的收獲自然更加豐富,在學生積極踴躍的概括中,葉圣陶先生的形象躍然紙上。
要想順利完成閱讀活動,需要學生在全身心投入的基礎上,以科學有效恰當?shù)姆椒ㄗ鳛橹敢?。教師要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從文體類型、文眼線索、詞句意蘊和人物情感等不同層面展開引導,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有全方位、立體化的認知,在切準學生閱讀多重思維的基礎上,豐盈學生情感體驗,生發(fā)出個性化認知。
[作者通聯(lián):安徽蕭縣思源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