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彥華,孔 紅,趙力軍
(廣州市設計院,廣東 廣東 510620)
隨著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硬化面積不斷加大,為解決內澇頻發(fā)和水資源短缺并存的問題,海綿城市的理念應運而生。市政道路作為城市基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順應時勢,在設計上契合海綿城市的理念,因地制宜,通過多種工程措施相結合,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滲、滯、凈、排”的建設要求。
本工程位于中新廣州知識城,為一條在建市政道路。道路總寬30 m,縱坡8‰,設有機動車道、側綠帶、非機動車道以及人行道。機動車道橫坡2%,坡向兩側為側綠帶,人行道與非機動車道共板,橫坡1%坡向側綠帶。側綠帶高于機動車道面0.15 m。道路橫斷面如圖1 所示。
圖1 道路橫斷面圖(單位:m)
原設計因特殊情況,未按照海綿型道路的要求進行設計,側綠帶按照廣州市常規(guī)做法,全線呈龜背形隆起,雨水口布置在機動車道邊,間距約30 m,僅收集機動車道及1/2 側綠帶的雨水。人行道、非機動車道以及剩余1/2 側綠帶的雨水徑流利用道路8‰的縱坡自由散水,最終匯至道路開口處的雨水口中。
對上述道路按照海綿城市的要求進行改造。此時,機動車道已施工至路面層;人行道、非機動車道平、側石已裝,僅余表面鋪裝未鋪,各類管線及附屬構筑物已完工,側綠帶已填土至機動車道設計標高,暫未購入苗木進行種植。
該次改造需實現(xiàn)以下目標:
(1)符合海綿型道路理念,徑流路徑清晰,機動車道雨水不可直接排入已建雨水口;
(2)側綠帶在外觀上呈龜背形隆起。地被區(qū)域可通過修剪成形,喬木區(qū)域,為保證喬木的成活率和觀賞性,需堆土成形(不可下凹蓄水);
(3)出于安全及日后管養(yǎng)方面的考慮,從非機動車道一側計算,側綠帶下凹深度控制在200 mm 左右;
(4)控制造價、工期,盡量減少對已施工部分的改動。
該工程雖為在建道路,但已近完工,同已建道路無實質區(qū)別。根據上述要求,海綿改造的難點在于:
(1)側綠帶內的徑流組織不暢:該工程樹穴區(qū)域隆起,水流在條狀側綠帶內不能自由流動(見圖2),不能按照海綿常規(guī)做法,在下凹側綠帶內每隔約30 m布置一個溢流雨水口。
圖2 側綠帶縱剖示意圖(單位:m)
(2)側綠帶的下凹深度淺:因側石頂平非機動車道路面,即高于機動車道路面150 mm,故要保證從非機動車道側計算,側綠帶下凹深度200 mm,則從機動車道側計算,側綠帶下凹深度為200-150=50 mm,僅為常規(guī)下凹深度的1/3,如圖3 所示。
圖3 標高關系示意圖
(3)工期、成本控制:不得重新破路敷管,需利用原有排水系統(tǒng)。
為滿足相關要求,解決改造中遇到的難點,提出以下詳細做法,其中,雨水徑流組織路徑如圖4 所示。
圖4 雨水徑流路徑圖
(1)側綠帶內排水由溢流系統(tǒng)和滲流系統(tǒng)組成,兩套系統(tǒng)獨立運行,末端分別接入已建雨水口。如此可保護滲流系統(tǒng)免受溢流雨水的污染,降低其孔隙堵塞的風險,延長使用壽命。
為達到上述目標,滲流系統(tǒng)排出管管底應高于雨水口連接管管頂。由于條件受限(雨水口連接管已建好,高度不可調),故根據水力計算結果,結合植被種植需求,使?jié)B透系統(tǒng)排出管管底高于雨水口連接管在設計重現(xiàn)期下的實際充滿度水面標高。溢流系統(tǒng)排出管與雨水口連接管管頂平接。
(2)以兩個樹穴之間的下凹區(qū)域(即地被種植區(qū),長度約5.5 m)為1 個小單元,在每個小單元起端(順道路縱坡向高點)的道路側石開口,以實現(xiàn)盡可能多的機動車道雨水進入側綠帶,經滲流系統(tǒng)或地表植被過濾后再排出的目標(見圖5)。
圖5 側綠帶海綿設施平面布置圖
側石開口尺寸根據寬頂堰公式計算確定,同時滿足《室外排水規(guī)范》(GB 50014—2006)[1]4.7.1A條,“雨水口和雨水連接管流量應為雨水管渠設計重現(xiàn)期計算流量的1.5~3 倍”的要求。
(3)在每個小單元末端(順道路縱坡向低點)設置一個溢流口,溢流量不小于側石開口入流量,保證流入的雨水能順利排出,不反流至路面(見圖5),溢流口做法詳見《室外排水規(guī)范》(GB 50014—2006)2.4。
地被區(qū)的構成需同時滿足綠化種植及海綿設施的要求,經研究確定由300 mm 厚的種植土層與300 mm 厚的細沙層(保水)組成。種植土面低于非機動車道面230 mm,設計水面低于機動車道面30 mm(確保機動車道雨水自由出流,進入側綠帶),即蓄水深50 mm。為避免植被生長遮蔽開口,影響過流能力,開口處鋪設鑿毛的花崗巖磚,如圖6 所示。
圖6 側石開口位置剖面圖(單位:mm)
為減少側綠帶開挖對機動車道路基的影響,減小施工難度,溢流管埋設在側綠帶正中央的底部,穿孔管埋設在側綠帶靠非機動車道側的碎石層內??紤]到項目所在地降雨量大、雨季長、地下水位高的特點,為避免積水破壞路基,側綠帶最底部包裹防滲膜。
考慮到樹穴頂部呈龜背隆起,不能蓄水,且樹穴區(qū)域采用原土回填,土壤滲透系數較低,對路基影響較小,為利樹木生長,保證根部疏水,樹穴區(qū)域不包裹防滲膜。穿孔管過樹穴區(qū)域,采用防滲膜包裹,防止樹根伸入穿孔管,堵塞滲透系統(tǒng),如圖7 所示。
圖7 樹穴位置剖面圖
根據計算,每個小單元匯水面積為112.5 m2,5 a一遇雨水設計流量為4.24 L/s。根據《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GB 50014—2006)[1]4.7.1A,溢流口排水設計流量至少為4.24×1.5=6.36 L/s。若每個小單元均設置雨水口,則雨水口設置過于密集(約7 m 一個),不僅在雨水口連接上不滿足《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GB 50014—2006)[1]4.7.2 條的要求,且不美觀。經綜合考慮,改為在每個小單元末端設置一個大流量地漏,收集溢流雨水。查《建筑給水排水設計標準》(GB 50014—2006)[2]表4.3.8 可知,DN150 大流量地漏,當積水深50 mm 時,泄水能力達10 L/s,可滿足設計要求。
根據地漏表面積水深50 mm,可反算側綠帶最大蓄水深度為80-50=30 mm。扣除植被根系體積,不但蓄水容積不足,落葉、泥沙也極易堵塞溢流口。
為解決側綠帶蓄水深度淺、溢流系統(tǒng)容易堵塞與地漏需要表面積水深度大之間的矛盾,引入“堰”的思路來控制蓄水深度,創(chuàng)造地漏表面積水條件。具體做法是在地漏外加一個溢流套管。因有堰(套管)的阻隔,堰內外水位得以獨立,堰內地漏的安裝高度可根據積水深度要求進行調整,不受側綠帶蓄水深度的限制,而堰外側綠帶蓄水深度僅受堰高控制,無需考慮地漏的安裝高度(見圖8)。根據溢流量、允許溢流高度,可用薄壁堰公式反算套管管徑。
圖8 溢流口位置剖面圖(單位:mm)
地漏選用插卡式立體地漏。非固定式地漏,可便于日后對地漏、溢流管的疏通、清理、管養(yǎng)。地漏頂面和側面均可進水,可最大限度的保證過流能力,減少因堵塞影響泄水能力。
工程通過對“堰”的靈活應用,不僅在龜背形綠化景觀、淺下凹深度、少改動現(xiàn)狀的前提下實現(xiàn)了海綿型道路的功能,而且緩解了原人行道、非機動車道路面無組織排水,導致下游雨水口壓力大的問題,也滿足了《廣州市建設項目海綿城市建設管控指標分類指引》中對于道路工程的約束性指標要求。
項目建成后,經受多場暴雨的考驗,運行狀況良好,獲得相關部門及業(yè)主認可,成為海綿型道路示范路段。作為探索龜背形綠化景觀下的海綿型道路的樣板工程,示范意義大,展示作用強,景觀要求高,鑒于溢流套管的施工未能達到理想的精度要求,經多方會議,最終決定取消溢流套管,抬高溢流口,現(xiàn)場照片如圖9、圖10 所示。
圖9 整體效果
圖10 溢流口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