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經歷相似性與經歷性質對合作行為的影響

      2022-08-10 06:16:14齊芳珠周月月李巧靈王明輝
      心理研究 2022年4期
      關鍵詞:共情相似性經歷

      齊芳珠 周月月 李巧靈 王明輝

      (河南大學心理學院, 開封 475004)

      1 引言

      合作是解決社會困境、 促進人類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Nowak 和Highfield(2011)指出,作為基因突變和自然選擇以外的第三條進化路徑, 合作才是人類未來進步和發(fā)展的動力。 合作與否是產生于人際互動中的決策行為, 個體之間的相似性會影響到合作行為。相似性廣泛存在于人們的現實生活中,并在人際互動當中扮演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相似與不相似是一種相對有效和穩(wěn)定的界定自我與他人心理距離的方法(張葳 等, 2014)。 根據狀態(tài),相似性可分為靜態(tài)相似性和動態(tài)相似性, 靜態(tài)相似性多指與生俱來或不易改變的特征的相似性, 如氣質、 價值觀等; 而動態(tài)相似性指個體容易受環(huán)境或后天影響而改變的特征的相似性,如能力、經歷等。 前人研究表明,眾多靜態(tài)相似特征,包括知覺相似、相貌相似、態(tài)度相似、 性格相似、 價值觀相似等能夠促進親社會性,如促進經濟、政治、企業(yè)組織中的合作,提升幫助和信任等(Han, 2009; Ilse et al., 2011; Thomas,Axel, 2012; Van Vugt & Hart, 2003)。 而動態(tài)相似性易被環(huán)境改變, 在現實中具有更多可塑性,因此, 研究動態(tài)相似性對合作行為的影響將更有利于實踐中的組織管理與社會管理。已有研究發(fā)現,相似的飲食經歷可以增強人際信任感(Woolley & Fishbach, 2017);同樣的疼痛經歷能促進成員間的社會聯結(Bastian et al., 2014);無論是日常經歷還是自我定義的經歷, 經歷相似性都能促進親社會意愿和親社會行為(Whitehouse et al., 2017)。汪祚軍等人(2020)的研究發(fā)現,共同經歷社會排斥的個體會增加在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投資, 而單獨經歷社會排斥的個體則不會增加合作行為。這些研究表明,博弈對象間經歷的相似程度可能影響人們的合作行為。本研究提出假設1:經歷相似性程度越高,個體的合作行為越多。

      日常生活中對人們較為重要的經歷大多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大量研究考察了經歷性質對合作行為的影響, 發(fā)現經歷性質對于合作行為具有復雜的影響。較多證據表明,積極的經歷有利于引發(fā)親社會行為。 例如,在公共電話亭中發(fā)現硬幣的人,后續(xù)會對他人表現出更多的幫助行為 (Isen & Levin,1972);當服務員在提供賬單的同時附贈糖果,人們會支付更多小費(Strohmetz et al., 2002)。 關于負性經歷對合作行為的影響,已有研究尚無定論。一些證據表明, 暴力等負性經歷常常威脅人際關系和社會關系, 比如增加攻擊行為、 增加犯罪行為(Vollhardt, 2009)。 另有一些證據表明,負性經歷也具有促進親社會與合作行為的作用,如喪親(McMillen &Fisher, 1998)、人際暴力(Shakespeare & Copping,2006)、慢性疾?。⊿eagle et al., 2002)、恐怖襲擊(Wayment, 2004) 與 戰(zhàn) 爭 (Macksoud & Aber,1996)可以引發(fā)助人意愿、利他行為、捐贈行為、志愿服務等親社會意愿與行為。 因此,可以推斷,不同性質的經歷對合作行為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 本研究提出假設2: 不同經歷性質條件下個體的合作水平有顯著差異。

      此外, 共情可能在經歷相似性與合作行為之間起重要的中介作用。哲學家、心理學和神經科學家共同認為, 相似經歷性與共情的產生存在緊密關系(Hume, 1957; Snow, 2000; Eklund et al., 2009;Sara et al., 2010)。哲學家休謨認為,由于人們有相似的經歷,當他們想象自己處于另一個人的處境時,能夠替代性地體驗到他人的感受(Hume, 1957)。心理學家發(fā)現,當觀察、閱讀到陌生他人處于困境或需要幫助的情況時, 過往經歷相似者比不相似者會報告更多共情關注、共情想象等情感共情成分(Eklund et al., 2009; Sara et al., 2010)。 這一現象可以用感知相似性(perceived similarity)來解釋,即人們對一個需要幫助的陌生人的共情感受與他們感知到的自我-他人相似程度相關, 人們在某些屬性上的感知相似性會促進對陌生他人共情(Davis, 1994)。 根據上述研究發(fā)現可以推斷, 與陌生他人相似的經歷能在一定程度上預測對他人的情感共情。

      移情-利他假說 (empathy-altruism hypothesis)闡釋了共情反應對利他行為的影響。 該假說認為當個體感知到他人處于困境、需要幫助時,會產生指向他人的情緒反應,包括同情、憐憫等,這類情緒反應叫做共情關注(empathy concern),而共情關注會帶來以促進他人福利、 減輕他人痛苦作為終極目標的利他動機。 情緒反應越強,利他動機也越強,從而激發(fā)更強的親社會行為(Batson et al., 2015)。 移情-利他假說得到了實證研究的佐證, 證據表明共情對寬恕行為、 經濟博弈中的合作行為具有促進作用(Batson & Ahmad, 2001; Rumble et al., 2010;Xu et al., 2012)。 本研究提出假設3:共情在經歷相似性與合作行為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本研究擬探究經歷相似性與經歷性質如何影響合作行為, 揭示合作規(guī)律與機制, 以期促進合作行為。本研究包含兩個實驗,實驗1 擬探討經歷相似性與經歷性質對合作的影響。在此基礎上,為提高實驗外部效度,實驗2 采用生態(tài)效度更高的實驗范式,繼續(xù)檢驗經歷相似性與經歷性質對合作行為的影響。同時,實驗2 擬探討合作行為的發(fā)生機制,引入共情變量以考察經歷相似性能否通過共情的中介效應促進合作行為。

      2 實驗1 經歷相似性與經歷性質對合作行為的影響

      2.1 方法

      2.1.1 被試

      本實驗選取77 名在校大學生為被試,5 名被試因不理解博弈規(guī)則被刪除數據,故有效被試數為72人(男性13 人),平均年齡為21.64 歲(SD=2.65)。

      2.1.2 實驗設計

      采用2(經歷相似性:相似/不相似)×3(經歷性質:快樂/悲傷/中性)的混合實驗設計,其中經歷相似性為被試內變量,經歷性質為被試間變量。因變量為合作行為水平, 以無反饋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投資額為因變量指標。

      2.1.3 實驗材料

      經歷相似性操縱。 采用回憶書寫任務操縱經歷相似性,經歷相似與不相似被試需“想象與一名不認識但有與所回憶的事件非常相似經歷/非常不相似經歷”的陌生人小周/小張互動(Whitehouse et al.,2017)。 通過題目“在想象任務中,你認為小周/小張的經歷與你所回憶事件的相似程度如何? (1 表示一點也不相似,7 表示非常相似)” 來檢驗經歷相似性的操縱效果, 將評分5 分及以上的被試分為經歷相似組。

      經歷性質操縱。通過回憶書寫任務,要求被試寫下 “最近發(fā)生的一件令你感到快樂/悲傷/平淡的事”,不少于100 字,以誘發(fā)被試對不同性質的過往經歷的感知(王鵬, 劉永芳, 2009)。

      合作范式為2 人無反饋的公共物品博弈(PGG)(其中一人為想象的虛擬被試)。 被試的個人賬戶首先收到10 個初始代幣,然后決定貢獻多少代幣(0~10 個)到公共賬戶,公共賬戶收到的所有投資翻1.5倍后平均返還雙方, 原個人賬戶剩余代幣與公共賬戶返還代幣總和即為被試收益。 3 道自檢題目,即“當你放入公共池中0/10/10 個代幣,對方放入10/0/10 個代幣,你總共獲得多少代幣? ”用于檢驗被試是否理解博弈規(guī)則。

      2.1.4 實驗流程

      采用E-Prime 編程, 使用電腦呈現指導語并收集因變量指標。首先,快樂/悲傷/中性經歷組被試分別回憶并寫下快樂/悲傷/中性事件, 完成經歷性質操縱。接下來,被試需想象與經歷相似和經歷不相似的他人互動。 一半被試先按照指導語想象與經歷相似的小周互動,評價經歷相似性,并與之進行5 輪無反饋的公共物品博弈;然后,再按照指導語想象與經歷不相似的小張互動,評價經歷相似性,并與之進行5 輪無反饋的公共物品博弈。 另一半被試采用相反順序,依次與經歷不相似的小張、經歷相似的小周互動。 實驗結束后,發(fā)放被試費以示感謝。

      2.2 結果

      對相似組(經歷相似性評分≥5 分)和不相似組(經歷相似性評分<5 分) 的經歷相似程度評分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表明,相似組被試感受到的經歷相似程度顯著高于不相似組,t (70)=24.69,p<0.001,經歷相似性的操縱有效。

      以被試在五輪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投資平均數為因變量,進行2(經歷相似性:相似/不相似)× 3(經歷性質:快樂/悲傷/中性)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圖1):經歷相似性的主效應顯著,F(5,138)=20.02,p=0.001,η2p=0.13,相似組(M=6.26,SD=2.17)的合作水平顯著高于不相似組(M=4.50,SD=2.33);經歷性質的主效應顯著,F(5,138)=3.67,p=0.028,η2p=0.05,悲傷組的合作水平(M=5.75,SD=2.46)顯著高于快樂組 (M=4.57,SD=2.02,p=0.027), 悲傷組與中性組(M=5.42,SD=2.64,p=1.000)、 快樂組與中性組 (p=0.209)的合作水平均沒有顯著差異;經歷相似性與經歷性質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5,138)=0.34,p=0.716,η2p=0.00。

      圖1 不同經歷相似性和經歷性質條件下合作行為的水平(實驗1)

      2.3 討論

      實驗1 的結果表明, 個體面對經歷相似他人時, 合作水平顯著高于面對經歷不相似他人,而且,無論回憶何種性質的經歷,相似組的合作水平穩(wěn)定高于不相似組,支持了假設1;個體在回憶不同性質經歷的狀態(tài)下,合作水平有顯著差異,支持了假設2。

      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經常通過閱讀他人訊息、信件等即時通訊方式進行互動, 并通過此類方式獲得自我-他人經歷相似性的信息。 為了提高實驗的外部效度以及驗證實驗1 結果的穩(wěn)定性, 實驗2 在實驗1 的基礎上, 采用閱讀他人信件的范式誘發(fā)經歷相似性,探討經歷相似性與經歷性質對合作的影響,并探討共情在其中的中介作用。

      3 實驗2 經歷相似性與經歷性質對合作行為的影響:共情的中介作用

      3.1 方法

      3.1.1 被試

      本實驗招募122 名在校大學生為被試,6 人不理解博弈規(guī)則剔除數據,5 人參加過相關實驗剔除數據,1 人數據不完整剔除數據, 故有效被試數111人(男性30 人),平均年齡為21.56 歲(SD=2.66)。

      3.1.2 實驗設計

      采用2(經歷相似性:相似/不相似)×3(經歷性質:快樂/悲傷/中性)完全被試間設計,將被試隨機分配到不同的組。因變量為合作行為水平,以無反饋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投資額為因變量指標。

      3.1.3 實驗材料

      經歷相似性操縱與經歷性質操縱。 告知被試需要完成一個材料評定任務, 不同房間的被試分別擔任讀者與作者的角色進行線上互動。告訴被試,根據報名順序,其角色為讀者,任務為閱讀隔壁房間被試發(fā)出的線上信件并進行評價。根據被試對題目“你的自身經歷與郵件中描述的經歷相似程度如何? (1 表示一點也不相似,7 表示非常相似)” 的評分對經歷相似性進行分組, 將評分5 分及以上的被試分為相似組,將評分5 分以下的被試分為不相似組。 快樂/悲傷/中性組分別閱讀他人書寫的快樂/悲傷/中性經歷的信件, 被試收到的信件內容為事先經過評定的實驗材料(Eklund et al., 2009)。

      共情測量。 采用Batson 和Moran(1999)的共情形容詞量表測量特定情境中被試對情境故事角色暫時的、 感同身受的共情反應。 被試需對六個形容詞“感到同情的、溫暖的、憐憫的、心腸軟的、溫柔的、感動的”進行Likert 7 點評分,1 分表示“一點也不”,7分表示“極度”。

      合作范式為無反饋的公共物品博弈, 規(guī)則同實驗1。

      3.1.4 實驗流程

      采用E-Prime 編程, 使用電腦呈現指導語并收集因變量指標。首先,給被試分配一個提前注冊好的電子郵箱及其密碼, 快樂/悲傷/中性組被試登陸電子郵箱并分別閱讀他人書寫有快樂/悲傷/中性經歷的郵件, 并評價信件中的經歷與自身經歷的相似程度。然后填寫共情量表。 接下來,告知被試需與隔壁房間被試共同完成公共物品博弈。 為確保實驗的真實性并減少輪次之間的相互影響,告訴被試,實驗結束后會隨機抽取其中一輪, 以該輪博弈中被試獲得的代幣數量為依據確定實驗報酬(1 代幣=1 元)。 實際上, 被試總共與虛擬被試進行五輪投資博弈,然而,為防止最后一輪投資出現冒險效應,并未提前告訴被試具體投資次數。博弈結束后,了解被試是否知曉實驗目的并發(fā)放被試費以示感謝。

      3.2 結果

      對相似組(經歷相似性評分≥5 分)和不相似組(經歷相似性評分<5 分) 的經歷相似程度評分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結果表明,相似組被試感受到的經歷相似程度顯著高于不相似組被試,t(109)=17.10,p<0.001,經歷相似性的操縱有效。

      以被試在五輪公共物品博弈中的投資平均數為因變量指標,進行2(經歷相似性:相似/不相似)×3(經歷性質:快樂/悲傷/中性)方差分析,結果表明(圖2):經歷相似性的主效應顯著,F(5,105)=6.62,p=0.012,η2p=0.06,相似組(M=7.57,SD=2.02)的合作水平顯著高于不相似組(M=6.52,SD=02.07);經歷性質的主效應顯著,F (5,105)=4.95,p=0.009,η2p=0.09,悲傷組的合作水平(M=6.24,SD=2.24)顯著低于中性組(M=7.74,SD=1.86,p=0.002),邊緣顯著低于快樂組(M=7.12,SD=1.99,p=0.056),快樂組與中性組的合作水平沒有顯著差異(p=0.174);經歷相似性與經歷性質的交互作用不顯著,F(5,105)=1.76,p=0.177,η2p=0.03。

      圖2 不同經歷相似性和經歷性質條件下合作行為的水平(實驗2)

      為了檢驗共情在經歷相似性與合作行為關系間的中介效應, 本研究采用Process 插件(Hayes,2013),以經歷相似性為自變量,共情為中介變量,合作行為為因變量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依據方杰等(2014) 的建議,采用非參數bootstrapping 方法(n=5000), 并使用bias-corrected bootstrapping 法計算95%的置信區(qū)間,結果如圖3 所示。共情并沒有在經歷相似性與合作行為之間起到中介作用 (間接效應=-0.04,SE=0.04,p=0.258,95%CI[-0.15,-0.01])。

      圖3 共情的中介效應模型圖

      3.3 討論

      實驗2 的結果表明,公共物品博弈中,當個體與經歷相似他人博弈時比個體與經歷不相似他人博弈時表現出更高的合作水平,而且,無論被試所閱讀他人經歷的性質如何, 相似組的合作水平都穩(wěn)定地高于不相似組,支持了假設1;個體在閱讀他人不同性質的經歷時,合作水平有所差異,支持了假設2。 然而,雖然經歷相似性顯著預測了共情,但共情未能顯著預測合作行為, 共情并沒有中介經歷相似性對合作行為的促進作用,不支持假設3。

      4 討論

      本研究采用公共物品博弈探討經歷相似性和經歷性質對合作的影響。 實驗1 和實驗2 均驗證了假設1,即高經歷相似性能夠促進合作行為。 這一結果與以往研究一致。 關于相似性與親社會性的部分研究發(fā)現,相似程度越高,親社會程度越高(Woolley &Fishbach, 2017; Bastian et al., 2014; Whitehouse et al., 2017)。 本研究明確了在公共物品博弈這一社會困境中, 提高經歷相似性能夠從行為層面提高人們的合作水平。從合作的進化觀點出發(fā),人們?yōu)榱双@得更好的繁衍和生存, 更愿意選擇與自身在某些屬性上相似的個體進行合作。依據親緣利他理論,隨著基因關聯性的增加, 人們會增加利他主義行為的意愿。本研究結果表明,能夠促進合作行為的相似性不僅局限于基因層面, 從后天層面如個人經歷當中感知到的相似性線索也能夠成為提高人們合作行為的因素。

      本研究還探討了經歷性質對合作行為的影響。實驗1 發(fā)現回憶自身悲傷經歷的個體表現出更高的合作水平, 而實驗2 發(fā)現閱讀他人悲傷經歷的個體表現出更低的合作水平。 這種差異可能由經歷操縱范式不同所造成。 情感認知模型表明 (affect-tocognition model), 個人痛苦會導致與他人的認知脫離(Israelashvili et al., 2020)。實驗1 中被試回憶并書寫自己的悲傷經歷,能夠誘發(fā)更強的個人痛苦,進行合作決策時較少采用他人導向, 即通過識別他人狀態(tài)進行決策,而更傾向采用個人導向,即合作啟發(fā)式進行,表現更多的合作行為。 此外,根據情境改變假設(change circumstances hypothesis),處于悲傷狀態(tài)下人們會更愿意做出犧牲或者損失來改變自己的負性情境(Lerner et al., 2004)。這與前人關于負性經歷與合作關系的研究一致。前人研究表明,悲傷情緒相比中性情緒會引發(fā)更強的自我犧牲意愿(Lerner et al., 2004); 共同的悲傷經歷會比共同的快樂經歷更能激發(fā)自我犧牲的親社會行為和極端合作行為(Whitehouse et al., 2017)。實驗2 中被試閱讀他人悲傷經歷并評價與自己經歷的相似性, 卷入度較小, 個體會根據他人當下的心理狀態(tài)推測和預期他人的行為(Premack & Woodruff, 1978),人們傾向于判斷處于悲傷情景中的他人處于一種不傾向于合作的認知和情緒狀態(tài)中, 從而更傾向于選擇不與其合作。

      本研究未發(fā)現共情在經歷相似性與合作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具體來說,本研究發(fā)現經歷相似性顯著預測了共情水平,這一結果與前人研究較為一致,當目睹他人處于困境時, 有相似過往經歷者比沒有相似過往經歷者會報告更多共情 (Batson et al.,1996); 當被試經歷了與他人相似的生活經歷時,也會表達更強的共情關注與對他人處境的理解(Sara et al., 2010);O’Brien 與Ellsworth(2012)也發(fā)現,人們只能對具有相似生活經歷的他人產生軀體感覺投射, 而無法對具有不相似生活經歷的他人產生軀體感覺投射。然而,本研究中共情水平并未顯著預測合作行為。 這似乎與前人研究中共情激發(fā)親社會行為、 合作和利他主義的觀點并不一致 (Chopik et al., 2017; Jolliffe & Farrington, 2006)。 近期研究表明, 心理學家們逐漸認同共情的雙成分結構模型——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 而不認為共情是單一結構(Lamm et al., 2007; Maurage et al., 2011)。情感共情指覺察和體驗他人情感狀態(tài)并對他人感到關切的能力; 而認知共情指從他人視角理解情況并預測他人信念、 期待和想法等心理狀態(tài)的觀點采擇能力(Maurage et al., 2011)。 本研究采用Batson 和Moran(1999)的共情問卷測量共情,從問卷條目的具體內容來看,該問卷側重測量情感共情,而不涉及認知共情。因此,嚴格地講,本研究結果表明情感共情并沒有中介經歷相似性對合作行為的影響。實際上, 本研究所使用的社會困境博弈不同于慈善捐贈、志愿行為和幫助行為等。 這些情景中個體的行為結果主要是由行為實施者單方面主導,而社會困境中個體的行為結果不僅取決于自己的選擇,還取決于其他參與者的行為決策。那么,在這種情況下,對他人的觀點采擇或許對個體的決定至關重要。研究者指出,若要發(fā)生由共情驅動的慷慨,僅僅感知到他人處于困境或需要幫助的處境中是不夠的, 還要能夠從他人的視角想象他人的處境 (Krebs, 1975;Rumble et al., 2010)。 因此,未來研究可以從認知共情的角度探討經歷相似性促進合作行為的中介路徑。

      以往研究多從相貌、種族、收入、社會地位等靜態(tài)相似性的角度討論相似性對合作行為的影響,而本研究從動態(tài)的、可變的經歷相似性切入,證實了經歷相似性對合作行為的促進作用, 豐富了合作誘因及機制的理論。 相對于相貌、態(tài)度、價值觀等相對不易改變的因素,個人經歷具有更大的可塑性,從提高經歷相似性的角度思考如何增進人們的合作行為,更具有可操作性,更有利于組織管理與社會治理。本研究未能驗證共情在經歷相似性與合作行為之間的中介效應,可能由于受限于共情測量工具,只測量了共情的情感成分而沒有測量共情的認知成分,因此,沒有發(fā)現情感共情的中介作用, 但這并不意味著認知共情也不能中介經歷相似性對合作行為的影響。實際上, 社會困境中的合作決策比一般的親社會行為(如助人行為)更需要個體對他人的認知推斷,調用更多認知資源。因此,在未來的研究中可能需要嘗試從認知的角度探討共情在合作行為發(fā)生過程中的作用。

      5 結論

      經歷相似性影響公共物品博弈中人們的合作行為, 相較于不相似經歷, 相似經歷能夠增加合作行為。經歷性質同樣影響人們的合作行為,不同性質條件下個體的合作水平并不相同。 共情沒有在經歷相似性與合作行為之間產生中介作用。

      猜你喜歡
      共情相似性經歷
      網紅會和打工人共情嗎
      一類上三角算子矩陣的相似性與酉相似性
      發(fā)現高潛人才:共情與謙卑
      很多事你只能獨自經歷
      好日子(2021年8期)2021-11-04 09:02:44
      共識 共進 共情 共學:讓“溝通之花”綻放
      幼兒共情能力培養(yǎng)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甘肅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26
      淺析當代中西方繪畫的相似性
      河北畫報(2020年8期)2020-10-27 02:54:20
      我經歷的四個“首次”
      人大建設(2019年9期)2019-12-27 09:06:30
      回憶我的打鐵經歷
      北極光(2018年5期)2018-11-19 02:24:00
      低滲透黏土中氯離子彌散作用離心模擬相似性
      志丹县| 泸州市| 莒南县| 铅山县| 陆川县| 偏关县| 肥乡县| 正阳县| 黑山县| 肃南| 张家川| 紫金县| 五大连池市| 石棉县| 科技| 凤台县| 南漳县| 新龙县| 夹江县| 阿瓦提县| 长海县| 绥滨县| 外汇| 苏尼特左旗| 西峡县| 临沧市| 延安市| 盐池县| 万荣县| 宾川县| 永修县| 清流县| 锡林郭勒盟| 迁安市| 青神县| 广丰县| 南开区| 绥宁县| 五家渠市| 美姑县| 青冈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