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芬花 ,張國順 ,孟鵬翔 ,徐建榮 ,朱燕?
(1.杭州市臨平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浙江 杭州 311100;2.杭州臨平張國順家庭農場,浙江 杭州 311100;3.杭州佳田農業(yè)開發(fā)有限公司,浙江 杭州 311100)
生姜始載于 《名醫(yī)別錄》,為姜科植物姜的根莖,味辛,微溫,入脾、肺、胃經(jīng),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1-2],《東坡養(yǎng)生集》 中記載:“余昔監(jiān)郡錢塘游凈慈寺,眾中有僧號聰藥王,年八十余,顏如渥丹,目光炯然。問自養(yǎng)生之道,答曰:‘服姜四十年,故不老云?!?” 我國生姜栽培歷史距今已有兩千多年,得天獨厚的自然環(huán)境,孕育出了許多優(yōu)良生姜地方品種[3],如廣西小黃姜、云南生姜、萊蕪小姜等。其中地處杭州地區(qū)的小林黃姜,是杭州臨平知名特產(chǎn),以辣味香濃、質地致密、纖維細小、久煮不爛等特點而著名[4]。
小林黃姜在余杭已有千余年的種植歷史,因盛產(chǎn)于臨平北側的小林一帶,故稱小林黃姜。據(jù)記載,早在北宋康定年 (公元1040 年),小林一帶就已盛產(chǎn)老姜?,F(xiàn)已被浙江省農業(yè)農村廳列入《浙江省首批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名錄》[5]。近年來,臨平區(qū)一直致力于對小林黃姜種質資源的保護和開發(fā)利用,積極探索選育具有優(yōu)良性狀的小林黃姜新品種。本試驗通過數(shù)據(jù)采集和分析總結,以期進一步為小林黃姜專用品種 “育、繁、推” 工作提供實踐依據(jù)。
試驗區(qū)塊位于杭州市臨平區(qū)東湖街道姚家埭村(30°23′55″N,119°53′12″E),該地段交通便利、避風向陽、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土壤肥沃、土層深厚,土壤pH 5.5。
供試品種設 4 個處理。嘉興品種新豐紅爪姜為 (CK1),露地栽培,4 月20 日種植。處理2 為新選育品種小林黃姜1 號,露地栽培,4 月20 日種植;處理3 為原小林黃姜品種小林紅爪姜,露地栽培,4 月20 日種植;處理4 為新選育品種小林黃姜1 號,大棚栽培,5 月8 日種植。每個處理設3 次重復,共12 個小區(qū),小區(qū)面積100 m2。其中,大棚栽培設施為單棟Gp825 鋼架,棚寬8 m,主拱桿外徑25 mm、拱桿距小于0.8 m、肩高1.5 m、頂高3.1 m;遮陽網(wǎng)50%透光率。
1.3.1 姜種選擇
選取芽頭飽滿,個體肥壯,大小勻稱,色澤鮮亮、無傷疤的健康姜塊[6],淘汰姜塊瘦弱干癟、肉質變褐及發(fā)軟的不健康種姜。
1.3.2 播種前整地
種植姜塊播種前進行翻耕,深25 cm 以上,做成連溝寬80~100 cm 的高畦,四周建30 cm 深的排水溝。
1.3.3 施基肥
每667 m2施腐熟農家肥2 000~3 000 kg 或商品有機肥300~500 kg,復合肥 (15-15-15:N、P2O5、K2O 質量分數(shù)) 15 kg,整地后畦中間開溝條施。
1.3.4 播種
將姜塊掰成30~50 g 的姜塊,每個姜塊留1 個健壯的芽,其余芽全部抹去,開7~8 cm 的深溝排姜,把種姜平放或稍向下斜放入溝中,使幼芽方向保持一致,覆土3~4 cm,再覆蓋稻草,厚度以不見泥土為宜。株距約45 cm,行距約65 cm,每667 m2種姜用量約為200 kg。
1.3.5 施肥方法
普通施肥法:提苗期 (6 月12 日左右) 施尿素10 kg;分枝期 (7 月15 日左右) 施復合肥(20-10-20) 30 kg;塊莖膨大期 (8 月20 日左右)施復合肥 (20-10-20) 30 kg、硫酸鉀10 kg。
水肥一體化方法:提苗期施尿素10 kg;分枝期和塊莖膨大期均施水溶肥 (20-10-20+Te) 每次5 kg,各6 次。
1.3.6 病蟲害防治
早姜主要病蟲害有姜瘟病、姜暝和地下害蟲[7]。按照 “預防為主,化學防治為輔” 的原則,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合理使用雙低高效農藥和生物農藥。姜瘟病實行輪作,首先用蠟質芽孢桿菌 (有效成分8 億·g-1) 浸泡種姜(2.40~3.20 g·kg-1) 30 min;再用0.60~1.20 g·m-2蠟質芽孢桿菌順壟灌根,或用72%新植霉素乳油劑4 000 倍液灌根防治。較嚴重時用46%氫氧化銅水分散顆粒劑1 000~1 500 倍噴淋灌根預防,也可用20%噻森銅500~600 倍灌根防治;20%葉枯唑可濕性粉劑1 300 倍每10 d 噴1 次連續(xù)3 次。姜螟可釋放赤眼蜂進行防治,將赤眼蜂蜂卡間隔8 m懸掛在竹竿或稻葉上,每667 m2設置5~8 個釋放點,釋放點間隔約為10~12 m。在成蟲產(chǎn)卵期或初盛期每667 m2次釋放10 000 頭,每3 d 放1 次,連續(xù)釋放2~ 3 次。也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2 000~3 000 倍液噴霧或灌根防治;用5%氯蟲苯甲酰胺1 500 倍液噴霧或2.5% 氯氰菊酯乳油2 000~3 000 倍液防治;或15% 茚蟲威懸浮劑4 000 倍液防治。小地老虎幼蟲用0.2%聯(lián)苯菊酯顆粒劑5 kg 拌土在近根際條施或點施防治。
1.3.7 采收時間
各處理均在11 月1 日采收,當天采收當天入窖,生姜放置同一窖池內。
1.4.1 農藝和經(jīng)濟性狀觀察
在8 月1 日和9 月1 日分別從各處理隨機抽取10 株姜苗,測定其株高、莖粗、葉長、葉寬、分枝數(shù)等。11 月1 日,各處理分別隨機采收10 株,測定其分枝數(shù)、株高和姜塊重。
1.4.2 品質檢測
本試驗中姜內含水分、粗纖維、粗蛋白、揮發(fā)油、姜辣素等涉及生姜品質指標的數(shù)據(jù)檢測均委托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 (成都) 進行。采用DPS V9.01 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采用Duncan 新復極差法進行多重比較。
由表1 可知,在露地栽培模式下,8 月1 日測得小林黃姜1 號株高、株幅、分枝數(shù)與其他兩個品種無顯著差異;莖粗、葉長和葉寬與小林紅爪姜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新豐紅爪姜。在9 月1 日測得小林黃姜1 號株高、株幅、葉寬、分枝數(shù)均與其他兩個品種無顯著差異;莖粗和葉長與小林紅爪姜無顯著差異,但顯著高于新豐紅爪姜。此時的生姜分蘗能力與8 月1 日相似,小林黃姜1 號平均分枝數(shù)為14.0。
表1 生姜生育期農藝性狀比較
由表2 可知,在11 月采收時,小林黃姜1 號的株高達到89.22 cm,顯著高于小林紅爪姜。小林黃姜1 號單株生姜產(chǎn)量為1 251.10 g,顯著優(yōu)于其他兩個品種。在9—11 月期間小林黃姜1 號的分蘗能力明顯提升,平均每株分枝數(shù)為22.57,分蘗能力顯著強于小林紅爪姜和新豐紅爪姜。
表2 采收期姜農藝性狀比較
經(jīng)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 (成都) 對生姜品質進行檢測,3 個處理的粗蛋白含量依次為小林黃姜1 號>小林紅爪姜>新豐紅爪姜;揮發(fā)油含量依次為小林黃姜1 號>小林紅爪姜>新豐紅爪姜;粗纖維含量依次為新豐紅爪姜<小林黃姜1 號<小林紅爪姜;姜辣素含量依次為小林紅爪姜>小林黃姜1 號>新豐紅爪姜 (表3)。
表3 生姜有效成分含量比較
采用大棚栽培時,8 月1 日測量的小林黃姜1號的株高、株幅、葉長和葉寬分別是90.60 cm、54.35 cm、28.10 cm 和3.17 cm,較露地栽培下的小林黃姜1 號具有顯著優(yōu)勢。9 月1 日測量的大棚栽培的小林黃姜1 號株高、株幅、葉長和葉寬分別是119.33 cm、116.21 cm、30.82 cm 和3.47 cm,均顯著優(yōu)于露地栽培的小林黃姜1 號。在11 月1日采收時,大棚栽培的小林黃姜1 號單株產(chǎn)量1 987.14 g,顯著優(yōu)于露地栽培模式的小林黃姜1號 (表4)。小林黃姜1 號在大棚栽培模式下,其莖粗對比露地栽培的無顯著差異。
表4 小林黃姜1 號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比較
本試驗表明,在相同栽培模式下,不同品種的姜植株生長情況不同;在不同栽培模式下,同一品種也會表現(xiàn)出不同的生長情況;不同的生姜品種之間可溶性蛋白、干物質含量等營養(yǎng)物質含量存在較大差異[8]。
總的來說,小林黃姜1 號在3 個品種間田間性狀表現(xiàn)最優(yōu)異,該品種株高80~100 cm,葉披針形,葉色青綠,分枝力強,平均每株約有10~15個分枝,多者可到20 枝以上。姜球數(shù)較多,姜塊大,且排列緊密,屬密苗類型。生姜根、莖、皮、肉皆為黃色,肉質細嫩,辛香味濃,姜精油含量高,品質優(yōu)良。種植期間田間植株生長旺盛,株型寬闊且株高較高,單個姜塊產(chǎn)量高于新豐紅爪姜和小林紅爪姜。
此外,小林黃姜1 號露地和大棚栽培模式下,單株重分別可達1 251.10 g 和1 987.14 g,它的單株姜塊重對比新豐紅爪姜和小林紅爪姜均有所提高。在露地和大棚栽培模式下的平均產(chǎn)量分別可達3.47 kg·m-2和5.66 kg·m-2,且大棚種植時單株分枝較多,生長旺盛,可明顯提高生姜產(chǎn)量,高產(chǎn)且產(chǎn)品穩(wěn)定性好,進一步提升了市場競爭力,較好地提高了種姜農民的收益。
生姜作為一種天然的香料一直被廣泛運用,被添加在各種天然食品中[9]。目前生姜在深加工領域還不成熟[10],將生姜轉變?yōu)楦吒郊又档氖澄锘蛩幉氖且粋€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為此,要將小林黃姜1 號等品質優(yōu)異的地方特色品種進一步挖掘利用和多元化創(chuàng)新,不斷推動生姜全產(chǎn)業(yè)鏈發(fā)展,實現(xiàn)一二三產(chǎn)業(yè)深度融合發(fā)展,實現(xiàn)生姜從初加工到深加工、粗加工到精加工、單一加工到系列加工的轉化,以期更進一步提升其產(chǎn)品附加值,促進生姜產(chǎn)業(yè)轉型升級和姜農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