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媛媛 黃燕濤 巫恒平 肖瑞 馬元英
病人 男,45歲。因消瘦周余于2021年4月8日入院。反復頭昏1年多,近期癥狀加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消瘦,體重下降約5 kg;有高血壓病病史,長期口服藥物控制血壓,平素血壓控制欠佳。腹部CT檢查:肝右后葉下段旁見團塊影,邊界清楚,最大徑約6.2 cm,邊緣可見鈣化灶,增強掃描無明顯強化,鄰近肝組織稍受壓(圖1)。腹部MRI檢查:肝右葉后下方見大小約5.7 cm×2.5 cm橢圓狀異常信號影,T2W_SPIAR呈低信號,同相位呈高信號,反相位信號未見減低,DWI信號不高,ADC圖呈略高信號,增強掃描各期未見強化,鄰近肝右葉稍受推擠(圖2,圖3)。肝右后葉包膜下可見大小約5.5 cm×2.7 cm的無回聲(圖4)。腫瘤標記物均為陰性。
A:平掃示肝右后下方異常密度影,邊界清楚,密度均勻,CT值約94 HU;B:動脈期CT值約94HU;C:門靜脈期CT值約93 HU
A:T2脂肪抑制序列病灶呈均勻低信號;B:同相位呈均勻高信號;C:反相位信號較同相位無明顯變化
A:動脈早期;B:靜脈期;C:延遲期
圖4 超聲圖像示肝右后緣無回聲腫塊
全身麻醉下行腫塊切除術。術中所見:右側(cè)11-12肋與腋后線交界處可見一直徑約6.0 cm囊性腫瘤,位于側(cè)腹膜外,邊界清楚,比鄰右肝與右腎,囊內(nèi)可見焦糖樣粘稠囊液約30 ml。肝臟呈脂肪肝改變,余肝表面未見實性包塊。術后病理診斷:苗勒管囊腫(圖5)。
圖5 病理圖片(HE×40)
討論苗勒管囊腫多是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某種原因引起苗勒氏管尾部退化不全所致,多見于男性,而以20~40歲多見,好發(fā)于盆腔,尤其是膀胱及前列腺后面附近[1-2],位于前列腺外的苗勒管源性囊腫罕見[3]。苗勒管囊腫大小不一,多為單房性,其內(nèi)成分多樣,以澄清、草綠色或巧克力樣液體為主,并可見少許紅細胞、白細胞、膽固醇及脂肪,但無精子。臨床癥狀與病灶部位及大小相關,發(fā)生于膀胱及前列腺周圍者可引起排尿困難、尿頻、尿潴留等癥狀,較大者可捫及包塊;而發(fā)生于腹膜后者多無明顯癥狀,較大者可引起壓迫癥狀。
苗勒管囊腫常見影像表現(xiàn)多為單房性囊性占位,邊界清楚,增強囊液無強化,囊壁大部分無強化。本例位于腹膜后肝腎間隙內(nèi),為苗勒管源性囊腫罕見部位,其密度及信號均與典型苗勒管囊腫存在較大差異。
腹膜后苗勒管囊腫影像學特征缺乏特異性,需與支氣管源性囊腫、淋巴管囊腫等相鑒別。淋巴管囊腫張力較低,具有“見縫就鉆”特點,其密度及信號與水相似,呈T1W低信號、T2W高信號[4]。腹膜后支氣管源性囊腫為胚胎發(fā)育過程中原始前腸異常胚芽索導致的先天異常,發(fā)展緩慢,可隨年齡增大而增長,可為囊性或囊實性腫物,囊內(nèi)成分多與骨骼肌相近或略高,T2加權序列其信號與水相當,與典型苗勒管囊腫較難鑒別,但后者囊內(nèi)可富含膽固醇或脂肪,脂肪抑制序列對其診斷具有較大幫助[5]。
綜上所述,腹膜后苗勒管囊腫為腹膜后罕見囊性病變,通常無明顯臨床癥狀,影像學檢查是術前診斷苗勒管源性囊腫的重要方法,病灶影像學征象與囊內(nèi)成分密切相關,但缺乏特征性,術前定性診斷較困難,仍需依賴病理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