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琦 [揚州大學,江蘇 揚州 225100]
孔子云:“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詩經(jīng)》中有很多關于草木意象的描寫,根據(jù)清代徐鼎纂輯的《毛詩名物圖說》統(tǒng)計,《詩經(jīng)》中共有草木144 種,其中與女性有關的草木意象有64 種,多分布于《國風》篇中?!秶L》為地方音樂,大多來自民間,其中的詩篇大都熱烈鮮明地表達感情,草意象占絕大多數(shù),有45 種之多,如《周南·桃夭》用“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來比喻女子容貌美麗,《周南·樛木》中的“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則用葛藟依附纏繞于樛木來比喻女子婚嫁。這些植物意象不僅表現(xiàn)了女性的形貌體態(tài),而且反映出先秦時期女子的社會地位與日常生活中的勞作和情感狀態(tài)。
所謂意象,就是言意之象,是創(chuàng)作者將自身的情感賦予客觀物象而使其成為一種特殊的藝術形象。《文心雕龍·神思篇》云:“然后使玄解之宰,尋聲律而定墨;獨照之匠,窺意象而運斤?!惫磐駚?,詩人都會在詩歌中運用意象來抒發(fā)情感,這些寓意之象不僅使詩歌增加了美感,更使詩歌表現(xiàn)得含蓄蘊藉、委婉深沉?!对娊?jīng)》中使用了大量植物意象烘托塑造女性形象,它們或與女性的外在形象相似,作為比喻出現(xiàn)在詩歌中,或與女性的生存狀態(tài)有關,用來抒發(fā)特定的情感。這些意象,皆來自于現(xiàn)實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故而能引發(fā)現(xiàn)實感情,烘托現(xiàn)實狀態(tài)。
以《周南·芣苢》為例,其主旨歷來爭議頗多,《毛傳》云:“芣苢,馬舄。馬舄,車前也,宜懷任焉。”認為芣苢是車前草,利于女性懷孕,和女性的生育有關。而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中說:“拾菜謳歌,欣仁風之和鬯也?!闭J為這首詩是采摘植物時所唱的歌,具有比較純粹的民歌性質(zhì),謳歌者在這首詩中表現(xiàn)出了明確的欣喜情緒。根據(jù)字面意思來看,這首詩描寫了婦女采摘芣苢的勞動場面,全詩連用“采”“有”“掇”“捋”“袺”“襭”六個表示動作的字,表現(xiàn)采摘的過程與狀態(tài)。《說文·木部》:“采,捋取也?!备鶕?jù)“采”的小篆字形來看,上面為“爪”,下面為“木”,像是一只手在摘一株植物,所以“采”就是采摘車前草。《說文·有部》:“有,不宜有也。”《玉篇》 釋“有”為“果也,得也,取也,質(zhì)也,寀也”?!坝小痹谶@里是得到、拿到車前草的意思?!墩f文·手部》:“掇,拾取也?!薄岸蕖痹谶@里是拾取車前草的意思?!墩f文·手部》:“捋,取易也?!敝祆洹对娂瘋鳌氛f:“捋,取其子也。”車前草長有花柱,線型,果實呈卵狀,車前草的種子稱為車前子,中醫(yī)認為可以清肝明目、清熱化痰,“捋”即捋取車前草的種子?!墩f文·衣部》:“執(zhí)衽謂之袺。”意即勞動的女子準備將車前草裝在衣衽里。《說文·衣部》:“以衣衽扱物謂之襭?!边@句寫勞動的女子將車前草裝到衣衽中。婦女們采摘芣苢,拿在手中,拾取掉在地上的芣苢,捋下它的種子,拿起衣衽準備裝采摘到的芣苢,將芣苢裝到衣衽中,這是一套聯(lián)系頗為緊密的動作,突出表現(xiàn)的并不是芣苢的功效,而是婦女的勞動狀態(tài),而且芣苢不只是能治療婦科疾病,還有其他的治療功效,所以這里勞動婦女采摘芣苢不一定是為了治療婦科疾病。這是一首女性勞動者的贊歌,六句詩開頭皆為“采采芣苢”,使用了重章復沓的結構模式,詩章的緊湊與歡快也展現(xiàn)出了采摘場面的歡快性,塑造了先秦時期的勞動婦女形象。
“×有+草木”句式在《詩經(jīng)》中是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其中與女性抒寫有關的出現(xiàn)在《周南·樛木》《召南·摽有梅》《邶風·匏有苦葉》《王風·中谷有蓷》《王風·丘中有麻》《鄭風·山有扶蘇》《陳風·防有鵲巢》《陳風·澤陂》《鄭風·野有蔓草》等篇目中,“×有+植物”主要是用植物意象來比喻女性的狀態(tài),所使用的植物與女子的形貌體態(tài)、生存狀態(tài)、思想情感有關,如《邶風·匏有苦葉》是借枯葉比喻被拋棄的女子,用樹葉干枯掉落的狀態(tài)比喻女子因為一些原因被遺棄的狀態(tài);《鄭風·野有蔓草》是借清晨還帶著露珠的蔓草比喻女子形態(tài)體貌的妙曼。下文以《召南·摽有梅》《王風·中谷有蓷》為例進行解讀。
《說文·手部》:“摽,擊也。”這首詩以梅子成熟落在地上來喻待嫁少女,“其實七兮”“其實三兮”“頃筐塈之”三句中的“七”“三”“頃”是逐漸減少的,這三章借用梅子熟落的程度來比喻待嫁少女等待心上人時內(nèi)心的焦灼,“迨其吉兮”“迨其今兮”“迨其謂之”中的“吉”“今”“謂”表現(xiàn)的則是女子對時間的要求越來越急迫。詩歌直抒胸臆,層層遞進,表現(xiàn)的感情熱烈而奔放,塑造了一個大膽熱情的戀愛中的女性形象。
“蓷”是益母草,徐鼎《毛詩名物圖說》中說:“莖葉相類,生川谷間,性宜卑濕,故程子曰:陰潤而生,暵其干矣,興夫婦樂歲相保,兇年必相棄。”益母草是專門治療婦科疾病的草藥,且生長在濕潤又不積水的地方?!皶缕涓梢印薄皶缕涿懸印薄皶缕錆褚印比渲械摹案伞睘楦珊抵猓懊憽弊衷凇墩f文》中釋為“脯也”,“脯”又釋為“干肉也”,故也為干旱之義,水多則“濕”,故在這首詩中可以看為益母草生長的地方多積水?!对娂瘋鳌吩啤皟茨牮囸~,室家相棄,婦人覽物起興,而自述其悲嘆之辭也”,朱熹認為這首詩寫的是災害之年,家人相互拋棄,婦女看到益母草而引發(fā)了內(nèi)心悲傷之情。但這首詩采用的主體意象為益母草,且“干”“脩”“濕”三字皆表示這是不適宜益母草生長的環(huán)境狀態(tài),故朱熹的說法是不成立的?!吧棥币庀笤诖嗽娭锌勺鲀煞N解釋:一是女子因為不孕而遭丈夫拋棄;二是以“蓷”喻女性,表示夫妻不睦,家庭關系惡劣,已經(jīng)不利于女主人公的生存,從而致使其離開,這就塑造了一個悲劇性的棄婦形象。
《詩經(jīng)》中以木喻男性、草喻女性的句式多見于婚戀詩中,這些詩中用高大堅韌的樹木比喻男性,以柔韌弱小的草比喻女性,這樣的比喻方式一方面符合男性和女性的形體特征,另一方面也符合先秦時期男尊女卑的社會狀況?!跋惹嘏陨鐣匚皇菤v史上形成的;從部落社會到文明社會初期是兩性社會地位走向分化的過程?!毕惹厥菑牟柯渖鐣轿拿魃鐣奶厥鈺r期,在氏族社會時,人類生活是以家庭采集食物為主,女性地位較高,后來逐漸發(fā)展成以狩獵為主,男性地位有所提升,到了部落社會,男子在戰(zhàn)場上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男性地位也進一步提升,到了文明社會,男性地位明顯優(yōu)于女性。因此,《詩經(jīng)》中的女性地位是低于男性的,她們沒有很高的話語權,多是依附狀態(tài)。下文以《周南·樛木》《鄭風·山有扶蘇》為例分析木喻男性、草喻女性句式中的女性抒寫。
此詩是一首慶賀新婚男子的詩,該詩三章的首句分別為“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南有樛木,葛藟荒之”“南有樛木,葛藟縈之”,“樛木”是樹木的一種,它是向下彎曲生長的,“藟”在《廣雅》中釋為“藤”,藤的最大特性是纏繞、依附于樹木。詩中以“樛木”喻男性,以“葛藟”喻女性,用來比喻女子嫁給男子,依附于男子,樛木向下彎曲,葛藟向上攀附、纏繞,既是對夫婦結合的比喻,也符合先秦時期男尊女卑的社會形態(tài)。
這是一首描寫男女戀人打情罵俏的詩,主人公為女性?!胺鎏K”和“松”皆為樹木名,“荷華”是荷花,“龍”在《毛傳》中釋為“紅草也”,徐鼎《毛詩名物圖說》中說:“似馬蓼而大,下濕地多有之,今吳中呼為水葒草是也。又龍草而曰‘游’,猶松而曰‘橋’,詩人取橋、游為義,并非草木之名,故去游,止言龍?!薄吧健睘楦叩?,屬陽剛,“隰”為低濕之地,屬陰柔,“扶蘇”和“松”為木,屬陽剛,“荷華”和“龍”為草,屬陰柔,男性屬陽剛,女性屬陰柔,故這里以木喻男性,以草喻女性,用來比喻男女相愛。整首詩中女主人公的心情是比較愉悅的,突出表現(xiàn)了女性的戀愛狀態(tài),塑造了一個戀愛中熱情開放的少女形象。
《詩經(jīng)》以植物喻人不僅使人物塑造更加生動形象,也使人物本身具有更多的情感色彩。這一抒寫方法一直沿用到后世,以《楚辭》《古詩十九首》和漢代樂府詩最具有代表性。
《楚辭》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系統(tǒng)是對《詩經(jīng)》比興系統(tǒng)的延續(xù),其中的香草意象也與《詩經(jīng)》中的植物意象有很大的聯(lián)系?!峨x騷》中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是借草木零落喻女子衰老,這種以植物喻女子容貌的詩句在《詩經(jīng)》中比比皆是,最典型的例子是《周南·桃夭》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美人之面燦若桃花,又恰逢出嫁時節(jié),在容貌的美麗中更添了一絲風韻,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云“桃花色最艷,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詞賦詠美人之祖”,認為這首詩以桃花喻女子,開后世詩賦詠美人的風氣;《鄭風·有女同車》中的“有女同車,顏如舜英”,以淡紅色的木槿花比喻女子的面色紅潤,塑造了一個美麗的女性形象。
《古詩十九首》中的植物意象十分豐富,其中帶有植物意象且與女性有關的詩篇有《青青河畔草》《涉江采芙蓉》《冉冉孤生竹》等。如《冉冉孤生竹》中的“冉冉孤生竹,結根泰山阿。與君為新婚,菟絲附女蘿”,以竹子在山上生長,菟絲纏繞在女蘿上來比喻男女結婚,這與《詩經(jīng)》中的婚戀詩如“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是一脈相承的,都將男女關系寫為依附關系,女子都是作為依附于男子的形象而出現(xiàn)的。但《詩經(jīng)》中的男子被喻為堅固挺拔的木,女子被喻為柔性軟弱的草,而《冉冉孤生竹》中的女性則被喻為竹子這樣堅韌挺拔的植物,男子被喻為“女蘿”這樣柔韌的植物,由此可以看出漢代女性的自我意識高于先秦時期。
“‘?!庀笤诠糯藗兩鐣钪袧u漸超脫了自然意義的存在,‘采桑女’形象也不斷躍然紙上,出現(xiàn)在詩詞歌賦中,并隨著時代人文、社會道德觀念的變化經(jīng)歷了起伏跌宕的演變?!薄对娊?jīng)》中的“?!币庀蟪霈F(xiàn)于《鄘風·桑中》《衛(wèi)風·氓》《鄭風·將仲子》《小雅·隰?!返绕恐?,大都為婚戀詩,女主人公或為棄婦,或為淫奔女子,或為戀愛中的女子,“桑”意象是作為男女幽會的地點與女子容貌和愛情狀態(tài)的象征,而漢樂府中《陌上?!返呐魅斯_敷則是作為一個聰明勇敢、不懼強權的采桑女形象出現(xiàn)的。
《衛(wèi)風·氓》首句“氓之蚩蚩,抱布貿(mào)絲”中寫男主人公抱布來找女主人公買絲,后文第三、四兩章直接以“?!逼鹋d,用桑葉的狀態(tài)即“其葉沃若”和“其黃而隕” 來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逐漸衰老或男女主人公之間的愛情逐漸消失,可以看出女主人公起初是一個采桑養(yǎng)蠶的女子,她嫁給了前來找她求婚的氓,最后又慘遭拋棄。從《陌上?!分械摹傲_敷喜蠶桑,采桑城南隅”一句可以看出羅敷是一個采桑養(yǎng)蠶的女子,她在采桑途中遇到了輕狂無恥的使君騷擾,但羅敷不卑不亢,以她的聰明機智讓使君自慚形穢,巧妙地化解了危機,因此,羅敷的形象具有獨特的人格魅力。從《氓》中的女主人公到《陌上?!分械牧_敷,采桑女的形象發(fā)生了一個轉變,這反映了漢代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是魏晉自覺意識覺醒的過渡階段。
選擇使用植物意象塑造女性形象的這些詩篇大都出自《國風》,很少涉及《大雅》和《小雅》,可以看出先秦時期地方民歌中的女性較之貴族女性更能大膽地表露自己的所思所想和各種情感。《詩經(jīng)》通過植物意象抒寫女性形象反映出了先秦時期婦女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生活狀態(tài),在民俗學、社會學等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作為詩歌鼻祖,《詩經(jīng)》通過植物意象塑造女性形象也為后世開辟了一種經(jīng)典范式,“以花喻人”等已經(jīng)成為文學作品中塑造女性形象的常用手法。
① 楊樹達:《論語疏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454—457頁。
②〔南朝梁〕劉勰著,陸侃如、牟世金譯注:《文心雕龍譯注》,齊魯書社2009年版,第378頁。
③?〔漢〕毛亨撰,〔漢〕鄭玄箋,〔唐〕陸德明音義,孔祥軍點校:《毛詩傳箋》,中華書局2018年版,第12頁,第115頁。
④〔清〕方玉潤撰,李先耕點校:《詩經(jīng)原始》,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85頁。
⑤⑥⑧⑨?????〔漢〕許慎撰,〔宋〕徐鉉點校:《說文解字(注音版)》,岳麓書社2020年版,第124頁,第141頁,第255頁,第252頁,第172頁,第172頁,第253頁,第89頁,第89頁。
⑦ 胡吉宣:《玉篇校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4010頁。
⑩? 朱熹集注:《詩集傳》,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6頁,第44頁。
?? 〔清〕徐鼎纂輯:《毛詩名物圖說》,王承略點校解說,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263頁,第273頁。
? 史莉琴:《“學術反思”視域下的先秦女性社會地位研究——談〈先秦女性社會地位研究〉》,《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4期。
? 〔清〕錢大昭:《廣雅疏義》,黃建忠、李發(fā)舜點校,中華書局2016年版,第807頁。
? 〔清〕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顧頡剛標點,中華書局1958年版,第25頁。
? 馬茂元:《古詩十九首初探》,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第169頁。
? 唐婧:《認知語法視野下〈詩經(jīng)〉“桑意象”及“采桑女形象”的英譯——許淵沖、汪榕培、理雅各三種譯本對比分析》,《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1期。
? 王運熙、王國安:《樂府詩選集導讀》,巴蜀書社1999年版,第19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