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 陽,程元光,何 磊
(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胃腸外科,安徽 合肥,230061)
近端胃癌的發(fā)病率在世界范圍內呈逐漸上升趨勢,針對近端胃癌的規(guī)范化治療應受到足夠重視[1-3]。全胃切除+D2根治性淋巴結清掃術是治療進展期近端胃癌的標準術式。但目前文獻報道的No.10淋巴結轉移率存在較大差異,脾門淋巴結清掃的臨床適應證仍不明確。第5版日本《胃癌治療指南》建議,僅對侵犯大彎側的進展期近端胃癌患者施行脾門淋巴結清掃術[4]。既往開腹手術中,需將脾臟、胰尾充分游離并拖出體外進行徹底的No.10淋巴結清掃,手術難度較大,且術后并發(fā)癥較多。隨著腹腔鏡技術的迅速發(fā)展,結合“黃氏三步法”程序化的術式,使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術操作相對簡單[5]。本文回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為25例進展期近端胃癌患者行腹腔鏡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術的臨床資料,并與同期行開腹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的30例患者進行對比分析,以探討腹腔鏡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術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1.1 臨床資料 收集2018年10月至2021年10月安徽醫(y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收治的55例進展期近端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均行根治性全胃切除術+D2淋巴結清掃術。按術式分為腹腔鏡組與開腹組,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胃鏡及影像學檢查明確診斷進展期胃癌;(2)病灶位于胃中上部且侵犯大彎側;(3)臨床及病理資料完整;(4)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排除標準:(1)周圍臟器侵犯或遠處轉移;(2)合并其他臟器惡性腫瘤;(3)全身情況較差不能耐受手術。
1.3 手術方法 腹腔鏡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術:第一步,胰尾處顯露脾下葉血管,于根部離斷胃網膜左動靜脈,繼續(xù)離斷1~2支胃短血管,見圖1、圖2;第二步,沿脾動脈中部向脾門方向清掃,裸化脾中葉血管,離斷胃后血管及2~3支胃短血管,見圖3、圖4;第三步,于脾上極附近裸化脾上葉血管,離斷最后一支胃短血管,No.10淋巴結清掃結束,見圖5、圖6。開腹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離斷脾膈韌帶、脾結腸韌帶及脾腎韌帶后,充分游離脾臟、胰體尾,并將其托出體外,見圖7;先由右向左骨骼化清掃脾動靜脈及脾門各血管分支,再清掃脾門腹面及背面的淋巴結,見圖8。
圖1 胰尾處顯露脾下葉血管,于根部離斷胃網膜左動靜脈 圖2 離斷脾下極1~2支胃短血管
圖3 沿脾動脈中部向脾門方向清掃,裸化脾中葉血管 圖4 離斷2~3支胃短血管
圖5 在脾上極附近裸化脾上葉血管,離斷最后一支胃短血管 圖6 腹腔鏡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效果
圖7 充分游離脾臟、胰體尾并將其托出體外 圖8 開腹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效果
兩組手術均順利完成,腹腔鏡組無一例中轉開腹。兩組術后排氣時間、術后住院時間及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其他手術相關指標(No.10淋巴結清掃時間、No.10淋巴結清掃出血量、No.10淋巴結清掃數量、No.10淋巴結陽性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腹腔鏡組術后發(fā)生炎性腸梗阻1例,經禁食、抗炎、石蠟油潤腸通便等保守治療后治愈;開腹組術后發(fā)生切口感染1例、淋巴瘺2例、腹腔感染1例,均經保守治療后治愈。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的比較
3.1 脾門淋巴結清掃的臨床意義及適應證 No.10淋巴結轉移是影響近端胃癌患者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6]。既往研究顯示,近端胃癌No.10淋巴結轉移率為7.3%~18.3%,5年生存率僅為11.0%~22.2%[7-9]。因此,較早版本的日本《胃癌治療指南》規(guī)定,近端胃癌D2淋巴結清掃術必須包括No.10淋巴結[10-11]。關于脾門淋巴結清掃的適應證選擇仍存在爭議。日本的一項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COG 0110)顯示,在不侵犯大彎側的近端胃癌患者中,保脾組與脾切除組No.10淋巴結轉移率分別為3.5%與2.7%[12]。Maezawa等[13]回顧分析85例侵犯大彎側的近端胃癌患者,No.10淋巴結轉移率為13%。Aoyagi等[14]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侵犯大彎側的近端胃癌患者中No.10淋巴結轉移率高達19.8%。最新版日本《胃癌治療指南》建議,僅對侵犯大彎側的近端胃癌患者施行脾門淋巴結清掃術[4]。本研究中選擇的病例均為侵犯大彎側的進展期近端胃癌。近期國內學者對既往的四項前瞻性隨機對照試驗(CLASS-04、FUGES-001、FUGES-002、FUGES-012)進行匯總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在未侵犯大彎側的患者中,腫瘤直徑>5 cm且術前胃周淋巴結陽性的患者No.10淋巴結轉移率高達19.2%,因此建議此類患者也應施行脾門淋巴結清掃術[15]。
3.2 腹腔鏡下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的優(yōu)勢及安全性 既往很長一段時間預防性脾切除術被作為No.10淋巴結清掃的標準術式,但有研究顯示,脾切除相對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并未帶來遠期生存優(yōu)勢,反而存在較高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12,16-17]。筆者的前期研究也顯示,脾臟拖出式脾門淋巴結清掃相對脾切除術具有并發(fā)癥少、住院時間短的優(yōu)勢,而清掃效果相當[18]。但開腹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需將脾臟、胰體尾充分游離并拖出體外,操作上具有相當大的挑戰(zhàn)性,且術后可能出現(xiàn)脾扭轉、脾梗死等嚴重并發(fā)癥。隨著微創(chuàng)與功能保護理念的發(fā)展,腹腔鏡技術逐漸被應用于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中。由于腹腔鏡的放大效應、相對充分的操作空間及超聲刀良好的止血效果,使腹腔鏡下脾門淋巴結清掃在操作上相對容易。我國學者的一項單中心隨機對照研究中,將222例進展期近端胃癌患者分為腹腔鏡組與開腹組,結果顯示,腹腔鏡組術中清掃No.10淋巴結時間、出血量明顯少于開腹組;兩組No.10淋巴結清掃數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腹腔鏡組亦顯示出微創(chuàng)手術進食早、康復快、住院時間短的優(yōu)勢[19]。本研究中,腹腔鏡組較開腹組排氣時間短、住院時間短、術后并發(fā)癥少,充分顯示了腹腔鏡技術的微創(chuàng)優(yōu)勢,但No.10淋巴結清掃時間、出血量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可能與筆者開展病例數較少、團隊配合尚不熟練等因素有關。
脾臟質脆、位置深在,脾門血管解剖變異復雜,無論開腹抑或腹腔鏡輔助下清掃難度都很大。福建協(xié)和醫(yī)院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腹腔鏡胃癌手術操作熟練的基礎上,經歷約40例腹腔鏡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術,術者才可完成學習曲線、技術達到穩(wěn)定成熟[20]。因此外科醫(yī)師應進行規(guī)范化培訓,并選擇年輕、體型較瘦、術前合并癥少、腫瘤分期較早的患者開展此類手術。
總之,筆者認為腹腔鏡保脾脾門淋巴結清掃術相對開腹手術創(chuàng)傷小、康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而腫瘤學治療效果相當,可使患者獲益,手術方式合理,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