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血脈

      2022-08-15 00:43:32凸凹
      四川文學 2022年12期
      關(guān)鍵詞:先父萬源堂兄

      □文/凸凹

      1.老家

      先父生前對我說過,老家在湖北孝感祝家灣魏家畈上灣,離祝家灣火車站很近。從資料看,祝家灣站始建于清光緒三十一年,京廣鐵路線上。

      大堂兄說,孝感離武漢蠻近,當時是個縣,現(xiàn)在用作了一個地級市的名。當時的孝感縣,好像變成了現(xiàn)在的孝南區(qū)還是孝昌區(qū)。我們老家當時屬祝站區(qū),后來變成了祝家灣鎮(zhèn)。我也有很多年沒去過了,地名變化很大,我也說不清楚。導航定位,應該是孝南區(qū)祝家灣八一村,周圍會岀現(xiàn)中塆、下塆、西塆。大堂兄接著說,我插隊時,我們老家那個大隊叫八一大隊,整個大隊全姓魏,我們在魏家畈上灣。界河從老家村邊流過,河這邊是孝感縣,河那邊是黃陂縣。

      說來慚愧,大堂兄說,我連曾祖父的名字都不知道。不過,我記得爺爺昌字輩,我們父親那一代榮字輩,我們這一代仁字輩。我們魏家的班輩排序是:中原德紹大,世代永昌榮。仁厚傳家久,文章華國興。

      大堂兄的記性和對家族血統(tǒng)的執(zhí)念,令我深為折服、羞慚。他比先父生前告知我的字輩詩,多了一倍即十代的血脈。

      祖父有一弟二妹。弟弟叫坤山,找了個寡婦,帶了個兒子,自己沒有親生子女。他后來去了沙洋縣,大約20世紀80年代離世。大妹嫁到漢陽,生有二子。一子畢業(yè)于河運學校,在長航船上當發(fā)報員,失戀自殺。一子在紡織廠當技術(shù)工人。幺妹婚后生有一女,女兒尚未成年,她就早早離世了。

      看來,曾祖父以降,相對豐茂的,是祖父一脈。

      提起祖屋,大堂兄說,我們魏家的老屋,新中國成立前被一場大火燒掉了。燒掉后,祖父決定重修。祖父的兩位本房叔伯兄弟永源、永協(xié)知道后,告訴祖父,說他們的房子反正都不要了,祖父要圖省事的話,拿去住就行。祖父說好,并按雙方商談的價格,付了100個大洋。我們一家搬到重慶后,祖父將房子交給他弟弟坤山住。永源、永協(xié)兩兄弟,后來也搬來了重慶,一個在長航,一個在南桐煤礦。20世紀70年代,兄弟倆找到祖父,付100元人民幣,要回房子,祖父同意了。房子到手后,他們隨即以1000元人民幣的房價,轉(zhuǎn)賣給了他人。兄弟倆輩分高于祖父,年齡卻小于祖父。那座房子好幾間屋哩,有院,有天井。

      對了,我要告知你,大堂兄說,湖北有兩個孝感。你若問川渝地區(qū)的人祖籍何處,他們中很多人都會說,是從湖北麻城孝感來的。翻開他們的族譜,也有如是記載。但這個孝感,不是我的老家,它是麻城縣孝感鄉(xiāng)。在聲勢浩大的“湖廣填川”運動中,孝感鄉(xiāng)是全國十余個省移民的集散地和中轉(zhuǎn)站。對了,聞名遐邇的孝感米酒、孝感麻糖,是我老家的,不是麻城孝感的。

      1993年4月,以孝道感人的古老孝感一分為二,南部為孝南區(qū),北部為孝昌縣。按前邊大堂兄的說法,我們老家在孝感的南部。

      我們的老家,曾經(jīng)的孝感縣,《天仙配》七仙女下凡的地方,人杰地靈。說起人物,對外鄉(xiāng)老百姓而言,最著名的當然是七仙女的董永了。明末清初書畫家程正揆、清康熙年間吏部尚書熊賜履、開國上將王新亭和劉震、中國工程院院士黃宗道,都是我們縣出的人物。祝站鎮(zhèn)官網(wǎng)顯示,我們鎮(zhèn)上有名有姓的名人,只有一位,夏力恕,清康熙年間進士,搖筆桿子的文人。我在另一個地方查到,清光緒年間進士、任上海道臺的余聯(lián)源,也是祝站人。令我沒想到的是,本人的詞條“凸凹”,在博雅人物網(wǎng)上,進入了“湖北省名人錄”之“孝感市人物”欄。

      祝站鎮(zhèn)系孝感市與武漢市相連的口子鎮(zhèn),東距武漢天河國際機場十九公里。因曾經(jīng)的黃陂縣現(xiàn)已華麗轉(zhuǎn)身為武漢市的一個區(qū),故咱村與武漢只隔著一條河的距離了。

      寫到這里,一個意外的發(fā)現(xiàn),讓我覺得有點意思:我的一千多公里以外的老家,與我落居的成都市龍泉驛區(qū),竟然有一些莫可名狀的聯(lián)系。

      三國蜀漢名臣費祎生于孝感,其墓葬卻在龍泉驛?!洱埲A區(qū)志》載:費祎墓“在龍泉驛南里許,年代久遠墳塋圮毀,碑跡模糊,唯有費祎二字約略可辨(見民國《簡陽縣志》。)”而我眼下住的宅子,其位置亦可描述為“龍泉驛南里許”。

      “手拿梭子織好錦,千條萬線結(jié)成眷。萬顆明珠我不要,只為董郎心眼好?!薄短煜膳洹分衅呦膳倪@段唱詞幾近家喻戶曉。這就鬧了個誤會。當龍泉驛向外界驕傲地介紹家鄉(xiāng)的歷史名人董朗時,大家一頭霧水,董郎不是孝感的嗎,咋成了龍泉驛的?他們把郎與朗弄混了。不過,董朗還真?zhèn)€算名人,只不過鮮有人知罷。歌舞劇《董朗傳》,我是編劇,知道董朗畢業(yè)于黃埔一期,北伐時在葉挺獨立團任參謀、黨支部組織干事,南昌起義時任團長,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任紅二師師長、紅四軍(軍長賀龍)參謀長。龍泉驛城區(qū)北側(cè),有一條路,叫董朗路。

      孝感是中華四大名桃原產(chǎn)地之一、全國四大桃園基地之一。龍泉驛是國務院正式命名的“中國水蜜桃之鄉(xiāng)”,桃花規(guī)模居全國十大桃花觀賞基地之首。理一下這個桃緣,不定會理出兩地桃果的血緣。

      2.祖父祖母

      大堂兄說,爺爺魏文漢,以前在鄉(xiāng)下不叫這名,他是昌字輩,以前叫魏昌勤。祖父的生年好記,1900年出生,如果活著,今年該121歲了。

      是啊,爺爺1993年走的,都走了28年了。我說。

      先父在世告訴我,祖父參加過共產(chǎn)黨和京漢鐵路總工會領(lǐng)導的二七大罷工,那時他二十二三歲,熱血青年一個。新中國成立后,他加入了共產(chǎn)黨,獲得過重慶市勞動模范榮譽。他是一名優(yōu)秀的氧焊工,但電工、鉗工、鈑金工的活兒,也拿得起。

      我跟祖父相處的時間比較多,點位也多,重慶、成都、孝感、萬源,都處過。只不過那時還小、還年輕,不省事,幾十年過去,現(xiàn)在能夠喚醒的往事,真可用捉襟見肘、門可羅雀之類的成語來形容。

      之所以有時間與祖父祖母發(fā)生交集,是因為父母都在偏遠小縣城萬源上班,且其工作性質(zhì)又決定他們經(jīng)常出差,確乎是沒時間親自帶三個孩子。于是,學齡前,寒暑假,只要有可能,父母就將我托付給祖父祖母帶。此舉,自是讓父母省了心、省了錢,還讓我開了眼界,濃了血緣親情。

      祖父退休后,因技術(shù)在手,就被四川省農(nóng)科院農(nóng)科所聘去做了幾年技術(shù)指導工作。祖母也去了,去照顧祖父生活。我當時還沒念小學,便在那里玩。農(nóng)科所地處成都東郊,離李劼人故居菱窠不遠。記得堂妹曉玲曾經(jīng)的工作單位,也在附近。我從龍泉驛到成都市區(qū),經(jīng)常路過那里。路過那里,總會想起兩件小事,一件撿枇杷葉,一件甩石頭。

      農(nóng)科所有個園子,長著茂密的枇杷林,風一吹,就有微黃的葉子落下來,到處都是。我便拿著一根祖父做的漂亮鐵絲,對著地上的枇杷草刺去。待一根鐵絲結(jié)結(jié)實實串滿了枇杷葉,便倒舉起來,回家去,對祖父祖母表功。祖母便將枇杷葉從鐵絲上擼下來,攤在地上晾干,做引火之物,多了,就直接當柴燒。

      農(nóng)科所離錦江不遠,從身邊流過的,是沙河。那時,環(huán)保意識與監(jiān)管遠沒有現(xiàn)在強勁,沙河竟成了兩岸居民倒垃圾的天堂。有一天,我在一處倒垃圾的河岸,與小伙伴比賽甩石頭,看誰甩得遠。我將一塊核桃大的石頭奮力甩出,石頭落在沙河水波中,我卻落在沙河堤岸下。好在此處有一堆沒被沖走的垃圾,讓我順著垃圾的山坡,滾到沙灘上,來了個軟著陸。

      祖父皮膚白皙,眉毛粗壯,身材高高大大、結(jié)結(jié)實實,每當我聽見“工人階級有力量”會立馬想到祖父。在《記憶·編年史》一文中,我寫道:“祖父有氣功,力大無窮,年近九十比試扭扁擔,他執(zhí)單掌,我握雙手,竟不能敵。”這事發(fā)生在萬源縣(現(xiàn)萬源市)二重層農(nóng)業(yè)局宿舍樓五樓我父母家的客廳。一根扁擔橫在兩人之間,一人左扭,一人右扭,輸?shù)囊蝗苏?0來歲、血氣方剛的我。在萬源,我跟祖父聊天,談到怎樣做菜才營養(yǎng)、才好吃,他說了三個字,我記得很清楚。

      祖父笑著說:多把油。

      那是缺肉短油的年代,但相對萬源大多數(shù)人,我們家還好。

      我們家還好,功在先父。在我的所見所聞中,外號魏大炮的先父,光明磊落,一生都在為公,只有為家族做的那點“撈油水”的事,算是為私。那是20世紀70年代初中期的事了,全國吃食緊張,四川愈甚。先父利用去浙江一帶采購、押運果苗的機會與便利,在當?shù)刭I了些豬肉豬油。他將私貨塞進麻袋,夾藏火車皮果苗中,躲過沿途檢查,安抵萬源家中。有油水當然不能獨享,這是先父的脾性。在火車停泊重慶站時,他讓住在重慶的祖父祖母等親人,也取了些去,分享他濃郁的泛著油光的家族情。我記得很清楚,那個年代,萬源城鎮(zhèn)居民憑票購物,每人每月的一張肉票,要么購一斤肉,要么購半斤油,二選一。

      祖父離開省農(nóng)科所后,與祖母回到孝感鄉(xiāng)下住了一段時間。后來,兩位老人主要住重慶,再后來,在三個兒子家走動,輪流住養(yǎng)。

      大堂兄繼續(xù)說,爺爺識文斷字,但讀過私塾沒,跟誰學的,我不知道。他在鄉(xiāng)下務過農(nóng),但很早就出去了。武漢、上海、南京、太原等地方,都去過。后來,經(jīng)人介紹,進入漢陽兵工廠,在藥廠,也就是火藥廠上班。酬金可觀,每月80塊大洋,在軍隊當個腦袋掛褲腰帶的連長,也就100來塊。再后來,日本人打來,時年38歲的爺爺,即隨漢陽火藥廠,輾轉(zhuǎn)踏上內(nèi)遷之路。先是遷湖南辰溪,后又遷重慶。1939年底,到重慶后,爺爺在地處江北劉家橋的軍政部兵工署21兵工廠上班。后來,他和幾個要好的工友離開國民黨兵工廠,跳槽到裕豐機器廠,再紡織機械廠。新中國成立后,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建兵工廠,需要技術(shù)工人,裕豐機器廠那時也正從嘉陵江邊整體搬到楊家坪,并改名為空壓機廠。爺爺自此進入空壓廠,再沒挪窩,直到退休。

      十幾天后,大堂兄從長沙打電話給我,說他這次去重慶,見了幾位大伯父生前的朋友,他們的父親就是跟祖父一起跳槽的工友,他于是就祖父當年為什么從兵工廠跳槽,專門咨問了他們。他們的回答很簡單,跳槽嘛,薪水高唄。

      大堂兄電話里說,祖父跳槽去的兩家工廠,是資本家開辦的私營企業(yè)。當時,婆婆、你爸、幺爸都到了重慶,姑媽已嫁到漢陽,只有我的父母還在孝感鄉(xiāng)下,一大家子的生活用度,包括你爸和幺爸的學費,都需要爺爺一個人扛,薪水低了,日子根本過不下去。

      我在網(wǎng)上查民國時期重慶的裕豐機器,沒有查到,但查到了外資辦的裕豐綢廠。不知是大堂兄的記憶有誤,還是網(wǎng)絡不給力,真相失了蹤。

      祖父所在的漢陽兵工廠,是晚清洋務運動代表人物張之洞到湖北后主持創(chuàng)辦的軍工制造企業(yè),原名湖北槍炮廠,1892年動工,1894年建成。幾經(jīng)擴充,計有槍廠、炮廠、槍彈廠、炮彈廠、炮架廠和火藥廠等分廠,雇用工人約1200人。武昌新軍打響的辛亥革命第一槍,是“漢陽造”??谷諔?zhàn)爭,無論國民黨軍隊,還是八路軍、新四軍和游擊隊,大量使用的,是“漢陽造”。

      時間進入1938年。攻陷了上海、南京的日軍,開始進犯武漢三鎮(zhèn)。兵工廠職工自此開始在敵機瘋狂轟炸與警報聲不斷響起的環(huán)境中,不是在防空洞躲炸彈,就是在車間開動機器生產(chǎn)槍支彈藥和炸彈。

      武漢淪陷前,國民政府決定將漢陽兵工廠分兩路撤離搬遷,一路重慶,一路湘西山區(qū)。機具、材料、圖紙和人員,上了汽車和輪船,悲壯的遷徙,拉開帷幕。祖父所在的火藥分廠走的湘西路線。也就是說,我們家族血緣的一脈,自此離開祖地江漢平原,向莫名的遠方伸展過去,以期在未來開枝散葉。

      火藥分廠是五六月間開始向湘西搬遷的。從漢陽碼頭出發(fā),溯長江而上,折轉(zhuǎn)西南方,穿過八百里洞庭湖,在湖南沅陵泊了船。一路上,船隊遭到日軍飛機的掃射與轟炸,敵機也遭到中國空軍和隨船押運部隊的阻攔與打擊。在沅陵,簡易兵工廠剛響起機聲,便被日軍更加玩命地狂轟濫炸。生產(chǎn)不能停,于是開始搭假廠房,調(diào)虎離山。生產(chǎn)與敵機,玩起了躲貓貓游戲。不久,在距沅陵六十多公里的辰溪,找到一處極隱蔽和安全的廠址。于是,辰溪兵工廠,即“軍政部兵工署第一工廠”誕生。1939年9月,工廠一分為二,一部分原地生產(chǎn),一部分再度內(nèi)遷,出洞庭湖,逆長江至重慶。

      祖父到重慶后,進入21兵工廠之前,是否隨廠在巴縣雞冠石和重慶鵝公巖待過,是否從藥廠調(diào)到槍廠,不得而知。

      大堂兄是個地道的重慶仔,但言談中,我聽到的是巴渝山水與荊楚大地同構(gòu)的口音。他說,爺爺?shù)募夹g(shù)蠻好,是一名技師,在空壓廠當過車間工會主席。婆婆比爺爺小五歲,叫陳雙桂。她的母親生了雙胞胎,兩個女子,其中一個就是我們的婆婆。雙胞胎中,婆婆是姐還是妹,我不清楚。那位姨婆,是什么情況,也不得而知。婆婆沒念過書,一輩子相夫教子,是位家庭婦女。

      經(jīng)大堂兄一說,立馬反應過來,雙桂之名,不就是雙胞胎的賦義嗎?

      祖母說話,一口濃郁的湖北音。祖母瘦,背有些駝,可以看出,年輕時身形如何的漂亮。腳,纏過的,很小,走路小碎步。先父對我說過,祖母的家庭出身為富農(nóng)。20世紀三四十年代,因戰(zhàn)亂,祖父一個人在外邊打拼討生活,祖母帶著四個孩子在老家鄉(xiāng)下忙農(nóng)活,分居八年后,才與祖父在重慶團聚。

      祖母是1989年走的,從萬源走的。電話中得知噩耗,我從20多公里以外的工作地白沙工農(nóng)區(qū)疾疾趕回。

      二重巖農(nóng)業(yè)局宿舍樓下的小院里,祖母靜靜地睡在靈床上。地上靠墻擺滿了花圈。收放機轉(zhuǎn)動的哀樂,被空氣一傳遞,稀釋得更加廣大、濃郁和深重。一個簡易的告別儀式,在這里進行。我哽咽著致了悼詞。悼詞主要表達了四層意思:一是對祖母勤勞善良一生的贊美;二是對祖母拋下我們匆匆離去的不舍和疼痛;三是對祖母表決心我們會繼承她的遺志好好活下去;四是對祖母去往天堂的祝福。儀式畢,靈車沿川陜路向殯儀館火葬場徐徐開去。我手捧祖母遺像,站立車頭,任峽谷河風把悲傷打在臉上。

      參加葬禮的除了我們家父母和兒子兒媳外,還有從重慶趕來的幺伯父、大堂姐(她正在重慶出差),從武漢趕來的姑父。

      祖母進入八十壽齡后,應該是患有一定程度的老年癡呆癥。家里大人給我講過一個故事,說家母在灌縣(今都江堰市)生下我后,祖母只身一人從重慶乘火車去探視。在成都火車站上洗手間,將帶給家母的東西托付給一位慈眉善眼、笑瞇瞇的中年婦女照看一下。中年婦女說,大姐,去吧,我給你照看,沒事的,你一百個放心。祖母躬腰點頭,用他鄉(xiāng)遇故知般的充滿感激的聲音說,你真是個好人,謝謝,謝謝!

      待祖母出來,連人帶物,哪里還有影兒?祖母找遍了火車站,還是一無所獲。祖母攜帶的東西是老母雞、雞蛋和醪糟等。聞之色變的三年困難時期指1959到1961。而我的出生時間,距這一時期,只有兩三個月之遙,其困難之厲,可想而知。這樣說吧,我外祖母張麗君,就是1958年餓死的,距那個要命的時期,或許也只有兩三個月之遙。只是,她的死傍前,我的生鄰后。

      時年五十七的祖母,哭得像個七老八十的老嫗,又像個懵懂小孩。當年都江堰出生的那個男娃,都快步入花甲了,依然能聽見他那比他還小三歲的祖母的哭聲。祖母的哭聲太強大了,以至于那男娃去年秋天寫的一首名為《血緣的上游》的詩,都不能繞開它。

      祖母在萬源養(yǎng)老時,除了二重巖農(nóng)業(yè)局宿舍樓,之前還住過后山坡張家灣的一處像農(nóng)房卻住著城里人的院子。院子呈手槍形,一條坡路從院壩穿過,下連城邊水庫,上達墳冢滿目的后山松林。院子住有三戶人,左王姓人家,右馬姓人家,我們住中間。顯然,這是新中國成立前地主房產(chǎn),沒收后,分割在窮人名下。這個陰暗但寬敞無比的住處是單位房,還是單位租的?我們住在這里,是因祖母到來、原房不夠住,還是與祖母無關(guān),我不得而知。此前,我們家在蓋家坪,宿舍只有十幾平方米大。此后,我們搬去的離這個院子只一墻之隔的農(nóng)業(yè)局張家灣宿舍,有三個小房間,分兩處,一個房間在樓房里,一個房間在平房中,總共不到30平方米吧。

      在地主大院住的時期,我不是上小學就是在上初中。這里,我能清楚記得的與祖母相關(guān)的事,有兩件,均與吃有關(guān)。

      有一種特別能下飯的咸菜性質(zhì)、佐料性質(zhì)的食物,名字多多,霉豆腐、豆腐乳、腐乳、貓乳等,萬源稱紅豆腐。之所以稱紅豆腐,我想蓋因在霉豆腐皮上沾裹有一層紅辣椒末吧。有的還會再加裹一層青菜葉,即便這樣,依然叫紅豆腐,而不叫青豆腐。萬源人吃紅豆腐,用筷子從壇罐里夾出,直接吃就是,祖母不一樣。祖母會往盛了三五塊紅豆腐的小碗傾倒一點菜油,將紅豆腐半淹,然后放入蒸鍋,坐在灶爐上蒸。蒸透后的紅豆腐,熱氣騰騰,閃著亮晶晶的油光,那香噴噴的氣息像魚鉤,鉤住了我們的味覺。有了祖母的紅豆腐和蒸碗中的油水,本來只吃兩碗飯的,這下就得多添半碗了。

      我問,婆婆,紅豆腐怎么還要用油蒸呢?祖母用湖北話答:好吃么,我們孝感都這樣做的。

      我相信,整個萬源縣,幾十萬人,如此吃紅豆腐,只我們一家。

      再一件是先父對我們兄弟說的一句話。當時,祖母、父母、我們仨兄弟,正圍桌吃飯。我們仨兄弟,六眼圓睜,精準狠地對著桌上的菜肴頻頻出擊,狼吞虎咽。先父看不下去了。

      先父說,你們還年輕,這輩子還有多少好吃的等著你們哩,何必急這會兒,跟老人搶呢?

      祖母說,細娃嘛,長身體,讓他們多吃點。我這把年歲了,多吃了有什么用呢?

      饑餓年代,吃,是最大的真理。但從先父的聲音里,聽到了先父對祖母的孝,那是孝感的孝。但從祖母的聲音里,聽到了老人對裔孫的愛,那是愛骨肉親情的愛。

      祖父祖母生育四男一女,金階、玉階、滿階、堂階和漢英。夫婦希望生個金玉滿堂,老天還真遂了他們意,真讓他們生了個金玉滿堂。遺憾的是,老天只管生下來的事,不管長上去的事。長大成人,還得靠人獨自去完成。滿,九歲上,因一場意外,夭折了。后來,幾家人的經(jīng)濟事實證明,金玉的確沒能滿堂,但家家戶戶的堂子里,金玉總是有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日子終究是能夠過下去。

      大堂姐給我講了三伯父遇到的那場要命的意外。她說,她聽婆婆說的,三伯父與姑媽在老家抬蘿卜,過一道溝時,摔倒了,卻一直不能治好。死之前,三伯父對婆婆說,媽媽,兒要走了,再不能幫家里做事了。婆婆最疼她的三兒了,說他又聽話,長得又乖,偏偏是命薄。

      我鬧不明白,曾祖父給自己的兩個兒子取名,為什么一個按字輩取,昌勤;一個不按,坤山。祖父為什么要給自己改名,是什么時候改的,老屋失火前還是失火后?從字輩詩看,我們的先祖是崇文的。從祖父改的名看,他更是崇文的,雖然他從事的兵工、火藥職業(yè),是尚武的,且是最尚武的那類。

      印象中的祖父祖母,兩人都愛整潔,隨時都穿得干干凈凈的。祖父風度翩翩,行如風,坐如松,腰板永遠都挺得直直的,有一種硬漢和練家子的氣場。祖母有一張黑白照片,一直讓我迷戀。她端坐雕花木椅,兩肘倚扶手,頭戴防寒絨帽,身著絲絨對開長衫。氣定神閑,清雅冷艷,雍容華貴,時間退回去四五十年,儼然一副大家閨秀版之民國范兒。

      1993年祖父在重慶過世火化后,其骨灰盒與祖母的骨灰盒,合葬在了湖南常德兵器工業(yè)部華南光電儀器廠公墓園。祖母的骨灰盒,是先父與家母從萬源捧至重慶,又捧至湖南的。祖父祖母的三個兒子三個兒媳,齊撲撲在現(xiàn)場參加下葬儀式,默念禱詞,含淚向地下的他們深深鞠躬。

      與軍工兵器打了一輩子交道的焊工祖父,最后把自己的骨殖焊在了軍工兵器的土地上。作為軍屬的祖母,也讓自己長眠在了軍工兵器的屬地上。

      寫到這里,突然意識到,如果說祖父是“軍一代”的話,那干了一輩子軍工的大伯父夫婦、幺伯父夫婦,就該是“軍二代”。而參過軍當過兵的小堂兄、二弟、三弟以及干了二十三年軍工航天工作的我,就該是“軍三代”了。

      繁體字軍九畫,簡化字軍六畫。從繁體到簡化,一門三代在軍字里繁衍、前行,血脈滾滾。

      猜你喜歡
      先父萬源堂兄
      萬源富硒茶地理標志產(chǎn)品品牌建設的困境及原因
      福建茶葉(2024年3期)2024-05-21 18:09:03
      新疆中能萬源60萬噸尿素項目預計6月投產(chǎn)
      也說“先父”“先君”“先人”
      良心的指引
      向日葵的理想
      堂兄故事
      雨花(2017年3期)2017-03-24 13:25:43
      有時真想,和故鄉(xiāng)談一談女人
      齊魯周刊(2015年11期)2015-05-30 10:48:04
      由國共文獻資料談萬源保衛(wèi)戰(zhàn)勝利的意義
      倒霉受騙兩將軍
      世紀(2009年3期)2009-05-27 06:16:46
      為上海大光明電影院起名的人
      河北区| 广饶县| 龙门县| 东丰县| 紫阳县| 孝感市| 嫩江县| 富顺县| 绥化市| 邓州市| 监利县| 龙井市| 巩留县| 东方市| 营口市| 开封市| 荆门市| 崇州市| 微博| 马关县| 霍林郭勒市| 衢州市| 泰和县| 永寿县| 乡宁县| 宜阳县| 津市市| 长治县| 沁阳市| 兴业县| 丹寨县| 邓州市| 汉源县| 辰溪县| 永靖县| 犍为县| 苏州市| 巴青县| 株洲县| 柯坪县| 孟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