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戰(zhàn)勝
(石家莊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 河北 石家莊 050051)
小麥是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生產量對于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直接影響,而農機農藝結合對提高小麥播種質量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1~3]。為提高小麥產量和工作效率,特進行了小麥精準高效農機播種比較試驗,以獲得更加精準高效的播種方式用于農業(yè)生產。
1.1 試驗概況。試驗時間為2019~2020年度,地點設在藁城區(qū)梅花村。試驗田基本情況:土壤質地為壤土,養(yǎng)分含量:硝態(tài)氮14.88mg/kg,速效磷38.5mg/kg,速效鉀70mg/kg,有機質25.741g/kg,全氮1.536g/kg,pH值8.1。試驗地小麥常年產量水平550kg/667m2以上。前茬作物為玉米,全部秸稈還田。
1.2 試驗材料。小麥品種采用藁優(yōu)2018。
1.3 試驗方法。試驗對3種小麥保優(yōu)節(jié)本簡化栽培技術進行研究,并與常規(guī)種植方式進行對比。該試驗分為3個試驗組,1個對照組。其中,3個試驗組分別為分層施肥旋耕播種(處理1)、深松分層施肥旋耕播種(處理2)和深旋播種(處理3);對照組則為常規(guī)種植(CK)。
1.4 試驗田管理。小麥播種期:2019年10月10日。播量:13kg/667m2?;秃戏?18-22-5)40kg/667m2。3月26日澆水并追施尿素15kg。澆水:播前造墑,未澆封凍水;春1水澆水時間3月26日;因5月份集中降雨,有效降雨量達70mm,未進行第2次澆水。病蟲草害防治:2019年9月29日集中拌種,拌種藥劑選用先正達27%苯醚·咯·噻蟲懸浮種衣劑,用量500ml/250kg種子。11月9日冬前雜草秋治,667m2噴施40%唑草酮2.5g、5%雙氟磺草胺15ml;3月7日開展一噴綜防:667m2噴施5%己唑醇17ml、2.5%聯苯菊酯65ml、胺鮮酯0.27g。2020年4月27日后期一噴三防:667m2噴施25%吡蟲啉1袋、10%高效氯氰菊酯1袋、30%己唑醇1袋、磷酸二氫鉀2袋、硼肥2袋、蕓苔素1袋。
2.1 群體結構調查結果
2.1.1 畝基本苗。從表1可知,分層施肥旋耕播種基本苗最高,為32.6萬,比CK增加1.1萬株;其次是深旋播種,基本苗為29.8萬,比CK減少1.7萬;深松分層旋耕播種的基本苗最低,為27.8萬,比CK減少3.7萬。
2.1.2 冬前蘗。從表1可以看出,深旋播種的冬前蘗最高,為82.6萬,比CK增加11萬;其次是分層施肥旋耕播種,為61.0萬,比CK減少10.6萬;深松分層旋耕播種的冬前蘗最低,為53.6萬,比CK減少18萬。
2.1.3 返青蘗。從表1可以看出,3個播種處理返青蘗均低于CK,其中深旋播種的返青蘗最低,為91.5萬,比CK減少9.5萬;其次為深松分層施肥旋耕播種和分層施肥旋耕播種,返青蘗分別為93.9萬和91.6萬,分別比CK減少7.1萬和9.4萬。
2.1.4 拔節(jié)蘗。從表1可以看出,3個播種處理拔節(jié)蘗均低于CK,其中深松分層旋耕播種的拔節(jié)蘗最低,為84.4萬,比CK減少18.9萬;其次為深旋播種和分層施肥旋耕播種,分別為92.2萬和95.6萬,比CK減少11.1萬和7.7萬。
表1 藁城區(qū)小麥精準高效農機播種試驗群體結構調查表
2.2 產量結構調查
2.2.1 畝穗數。從表2可以看出,3個播種處理畝穗數均低于CK,其中深旋播種的畝穗數最低,為53.3萬,比CK減少8.4萬;其次為深松分層旋耕播種和分層施肥旋耕播種,分別為57.5萬和59.6萬,比CK減少4.2萬和2.1萬。
2.2.2 穗粒數。從表2可以看出,CK的穗粒數最高,為24.03個;其次為深旋播種和深松分層施肥旋耕播種,分別為24.00個和23.17個;分層施肥旋耕播種的穗粒數最低,為22.97個。
2.2.3 千粒重。從表2可以看出,分層施肥旋耕播種的千粒重最高,為50.54g;其次為深松分層施肥旋耕播種和深旋播種,分別為49.50g和49.07g;CK的千粒重最低,為45.26g。
表2 2019~2020小麥精準高效農機播種試驗產量結構調查表
2.2.4 單產。從表2可以看出,折合單產后,分層施肥旋耕播種的產量為588.11kg/667m2,比CK增產3.1%;深松分層施肥旋耕播種和深旋播種的產量分別為560.55kg/667m2和533.55kg/667m2,分別比CK減產1.7%和6.47%。
經過對分層施肥旋耕播種、深松分層施肥旋耕播種和深旋播種的研究發(fā)現,這3種播種形式的畝穗數和穗粒數較常規(guī)種植形式偏低;3種播種形式的千粒重高于常規(guī)種植,均有利于千粒重的形成;深松分層施肥旋耕播種和深旋播種的畝產量較常規(guī)種植形式偏低,但分層施肥旋耕播種的畝產量高于常規(guī)種植形式。因此,為了讓小麥的播種更加精準與高效,并能夠適當的提高小麥的千粒重以及畝產量,在今后的小麥栽培生產中應該繼續(xù)推廣這3種新型播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