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李曉林
(金昌市金川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甘肅 金昌 737100)
金川區(qū)位于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東部以北,騰格里沙漠南緣,年均降水量186.5 mm,年均蒸發(fā)量2 722 mm,氣候穩(wěn)定,極端災害天氣較少,病蟲害少,自然條件得天獨厚,光熱資源豐富,適宜種植高品質蔬菜[1]。2016 年,金川區(qū)引進種植供港蔬菜,近年來不斷壯大產業(yè)規(guī)模,建成甘肅省內首個“萬畝”綠色供港蔬菜基地,2021年全區(qū)建成粵港澳大灣區(qū)菜籃子基地2 240 hm2,帶動全區(qū)各類蔬菜種植面積達到6 667 hm2,產值6.67 億元。完成首批粵港澳大灣區(qū)認證基地1 167 hm2,供港蔬菜產品菜心、芥藍、娃娃菜(銀絲王)、芫荽、小白菜等暢銷粵港澳大灣區(qū)的香港、澳門、深圳、廣州、肇慶、珠海等地,經濟效益可觀。
菜心別名菜薹,是金川區(qū)供港蔬菜的主要品種。金川區(qū)生產的菜心風味獨特,纖維含量少,口感佳,市場認可度高。由于其生長周期短,生產中普遍存在連續(xù)多茬種植、化肥過量施用。菜心品質逐漸下降的現(xiàn)象。因此,研究生物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保證菜心的高品質生產,對金川區(qū)供粵港澳菜心生產具有重要意義。張俊峰等[2]、張新建等[3]、張杰等[4]、蒯佳琳等[5]研究了有機肥替代化肥對黃瓜、番茄、豇豆、萵筍產量和品質的影響,提出有機肥替代化肥具有促進植物生長提高產量的效果[6];武星魁等[7]提出葉菜類蔬菜有機肥氮替代化肥氮的適宜替代比例為25%左右時可實現(xiàn)最佳的增效減排效果;黃慶等[8]的研究認為15%有機肥替代化肥處理和30%有機肥替代化肥處理,可以提高菜心產量43.32% 和27.82%,且能有效改良酸化的菜地土壤。針對金川區(qū)菜心有機肥替代減施化肥研究方面缺少系統(tǒng)的研究。我們研究了菜心生物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技術,以期為金川區(qū)供粵港澳菜心合理施肥、節(jié)本增效提供科學依據。
試驗地位于金昌市金川區(qū)園藝場金品玉供港蔬菜基地(38° 65′ N,102° 41′ E)。該區(qū)域屬大陸性溫帶干旱氣候,海拔1 526 m,光照充足,晝夜和四季溫差顯著,年平均氣溫9.4 ℃,年日照率67%,年均降水量119.5 mm,年蒸發(fā)量2 722 mm,年均無霜期170 d。試驗地土壤為灌漠土,輕壤,pH 8.62,耕層0~20 cm 含有機質11 g/kg、全氮0.774 g/kg、堿解氮59.3 g/kg、有效磷26 mg/kg、速效鉀210 mg/kg。
指示菜心品種為雜交尖葉80,由金品玉供港蔬菜基地引進。供試肥料有星碩生物有機肥[有機質≥40%,有效活菌數(cfu)≥2 億/g]、復合肥(養(yǎng)分含量為45%,N-P2O5-K2O 為15-15-15)、腐熟農家肥(牛糞)。
試驗共設6 個處理,隨機區(qū)組排列。T1 為不施肥(CK);T2 為100%化肥(復合肥,下同),施用量375 kg/hm2(常規(guī)施肥);T3 為化肥減量20%+生物有機肥3 000 kg/hm2;T4 為化肥減量30%+生物有機肥3 000 kg/hm2;T5 為化肥減量20%+生物有機肥6 000 kg/hm2;T6 為化肥減量30%+生物有機肥6 000 kg/hm2。每處理3 次重復,小區(qū)面積38.5 m2(5.5 m×7.0 m)。在基施腐熟農家肥(牛糞22 500/hm2)基礎上,按試驗設計同時基施化肥、生物有機肥。5 月27 日旋耕,施肥、耙平,撒播菜心。田間管理均按常規(guī)方法,灌溉方式為微噴,生育期葉面追施水溶性復合肥600 kg/hm2。7 月12 日收獲,生育期45 d。
菜心達到采收標準后,每小區(qū)選取10 株,測量株高、莖粗、單株鮮重。按小區(qū)計產,根據收獲時的市場價格換算產值。
用Exce1 2019 進行數據分析,用SPSS 19.0 軟件進行差異顯著性分析。
由表1 可知,不同施肥處理對菜心生物學性狀的影響不同。所有施肥處理的菜心株高、莖粗、單株鮮重均高于T1(CK)。說明在不施肥情況下,土壤缺乏必要的養(yǎng)分,影響了菜心的生長。其中,株高以T3 處理最高,為23.61 cm,較T1(CK)高出29.30%;莖粗T4 處理最粗,為12.97 mm,較T1(CK)粗13.77%;單株鮮重T3 處理最高,為23.41 g,較T1(CK)高37.62%。說明處理T3(化肥減量20%+生物有機肥3 000 kg/hm2)對菜心的株高、單株鮮重的增加效果最明顯。施肥處理中,處理T2(常規(guī)施肥)的株高、莖粗、單株鮮重均為最低,說明單施化肥也不利于菜心的生長。
表1 不同處理下菜心的生物學性狀
由表2 可知,所有施肥處理均較T1(CK)增產,其中,T3 處理產量最高,為12 296.40 kg/hm2,較T1(CK)增產3 112.65 kg/hm2,增產率33.89%,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其余處理較T1(CK)增產2 284.35~2 814.45 kg/hm2,增幅為24.87%~30.64%,差異均達顯著水平。在施肥處理中,生物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處理T3、T4、T5、T6 的產量均高于常規(guī)施肥處理T2。其中,處理T3 產量比處理T2 增產828.30 kg/hm2,增產率7.22%,差異達極顯著水平;T4、T5、T6 較T2 增產259.80~530.10 kg/hm2,增產率為2.66%~4.62%,差異均達顯著水平。說明生物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對菜心的產量影響較大,化肥減量20%+生物有機肥3 000 kg/hm2菜心產量最高。
表2 不同處理菜心的產量①
根據采收當日的收購價格進行經濟效益核算。由表3 可知,處理T3 的產值最高,為98 371.20 元/hm2,較T1(CK)增加產值24 901.20 元/hm2,增幅33.89%,居第1 位;T2、T4、T5、T6 的產值分別較T1(CK)增加18 274.80、20 353.20、21 642.00、22 515.60 元/hm2,增幅分別為24.87%、27.70%、29.46%、30.65%。化肥減量各處理菜心產值均高于常規(guī)施肥T2,其中,T3 產值最高,較T2 增加產值6 626.40 元/hm2,T4、T5、T6 分別較T2 增加產值2 078.40、3 367.20、4 240.80 元/hm2。綜上,處理T3 的純收益最高,為70 806.60 元/hm2,較T1(CK)增效12 012.25 元/hm2,T2 次之,較T1(CK)增效11 323.30 元/hm2,T4、T5、T6 分別較對照T1(CK)節(jié)本增效8 444.50、4 414.15、5 251.45 元/hm2。
表3 不同處理菜心的經濟效益
本試驗結果表明,生物有機肥替代部分化肥可提高菜心產量。在生物有機肥用量相同的情況下,隨著化肥減施比例的提高,配施3 000 kg/hm2的菜心產量下降;配施6 000 kg/hm2的菜心產量略有提高,說明增加生物有機肥施用量,可提高菜心產量?;蕼p量20%+生物有機肥3 000 kg/hm2處理的菜心產量最高,產值效益最好。化肥減量20%+生物有機肥6 000 kg/hm2處理的菜心產量較常規(guī)施肥增產420.90 kg/hm2,但因施用生物有機肥量較大,明顯增加成本,純收益較常規(guī)施肥減少6 909.15 元/hm2。建議在菜心生產中,采用化肥減量20%+生物有機肥3 000 kg/hm2的施肥方案,以實現(xiàn)菜心穩(wěn)產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