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琦,楊柳青
(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湖南 長沙 4150001)
白蟾植物內(nèi)富含有梔子素(gardenin)、梔子苷(gardenoside)、有機酸酯類(Organic acid ester)、環(huán)烯醚萜苷類(Iridoid Glycoside)等其他類化合物化學成分[1],應用于治療抗炎癥、抑郁癥、抗氧化、抗肝損傷、抗癡呆,對認知功能的神經(jīng)保護[2~4],具有較高的經(jīng)濟價值;白蟾在樹蔭下、林下均能生長良好,耐陰性較強、適應性強、觀賞優(yōu)良,吸附室內(nèi)PM2.5的能力強,具有作為室內(nèi)園林植物以及垂直綠化植物開發(fā)潛力。
相比于城市園林綠地,室內(nèi)的光照強度相對不強,而植物的生長發(fā)育與光有關,光照因子與植物的光合特性相關,從植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特性等方面促進或阻礙著植物生長,室內(nèi)植物應順應弱光環(huán)境才能發(fā)揮其最佳的景觀效果[5]。研究發(fā)現(xiàn),植物在不同的弱光環(huán)境下,其游離脯氨酸(F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等滲透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起到了保護作用,會增加或者減少滲透物質(zhì)含量使得細胞滲透維持平衡[6,7],降低弱光環(huán)境下對細胞膜的傷害;抗氧化系統(tǒng)在不同的弱光環(huán)境下也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當植物處在弱光環(huán)境下,植物細胞內(nèi)的活性氧含量較高,導致保護性酶(SOD)的活性含量會發(fā)生變化,也會對植物的葉綠素含量(CC)、類胡羅卜素(CK)含量產(chǎn)生影響[8]。目前國內(nèi)外有關弱光脅迫的研究集中在花卉、喬灌木、水果與蔬菜作物等對象的生理生化過程[9~12],還沒有出現(xiàn)過對白蟾的弱光脅迫研究。因此探究植物在弱光脅迫下對白蟾的生理特性影,能為植物培育條件與室內(nèi)植物景觀園林應用提供科學依據(jù)。
白蟾采自湖南省中蘭林責任有限公司,對每株白蟾進行相同水分、養(yǎng)分和通風管理,保持植物的正常發(fā)育和光合代謝生長一個月;待其生長至相似的生長狀況的時候,選擇生長健壯的、相似的白蟾放置120 mm花盆栽培種植,其土壤基質(zhì)比為蘑菇渣比泥炭比珍珠巖是8∶2∶1,給植物澆水,待其沒有水流出來時在放置于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的負一樓實驗室的人工氣候箱內(nèi),光照強度約為200 μmol·m-2·s-1、溫度約為25 ℃、濕度為70%)的環(huán)境下讓其適應新環(huán)境3 d之后,再將其放置在試驗弱光照條件下。
白蟾在林下、屋檐下生長良好,用便攜式測光儀測得夏季林下12:00~14:00的最高平均光強為200μmol·m-2·s-1;綜合考慮:CK組:200 μmol·m-2·s-1為對照組;設置處理組A:100 μ mol·m-2·s-1(相當于室內(nèi)的最高光照強度);處理組B:40 μmol·m-2·s-1(相當于室內(nèi)陽臺光照強度);處理組C:20 μmol·m-2·s-1(相當于為雨天室內(nèi)陽臺光照強度);處理組D:10 μmol·m-2·s-1(相當于室內(nèi)光照強度);處理組E:2 μmol·m-2·s-1(相當于室內(nèi)背光處光強)。每組設4個重復,共24盆,每隔2~3 d澆1次水,每隔10 d為1個周期,每隔10 d測每株植物3~4片葉片,測3種植物的各項生理指標,歷時45 d。
試驗測葉綠素含量用丙酮法、測相對電導率用電導法、測相對含水量采用恒重法、測MDA含量采用比色法TBA(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測可溶性蛋白含量采用考馬斯亮藍法、測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測游離脯氨酸含量采用茚三酮顯色法、測SOD酶活性含量采用氮藍四唑(NBT)光化還原法。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Excel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簡單記錄處理,用SPSS25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與主成分分析,得出其平均值、方差和各處理間的差異顯著性。采用prism軟件進行繪圖。
弱光脅迫下白蟾形態(tài)特征變化如表1所示:隨著弱光時間的增加,白蟾各個組都隨著弱光脅迫時間的增加呈現(xiàn)增長的趨勢,白蟾從試驗開始到45 d,在葉片顏色變化上,白蟾各個處理組基本不變;各個處理組植物葉片都變大;對于株高增長量看,各個組的株高增長關系為:處理組A>CK>B>C>D>E,較初始分別增加了10、11、9、8、9、5 cm,白蟾能適應弱光環(huán)境,且能正常生長;其中處理組A(光照條件為100 μmol·m-2·s-1)時的白蟾長勢最佳,植物生長最好;
表1 弱光脅迫下白蟾植物形態(tài)變化
3.2.1 弱光脅迫對白蟾葉綠素總含量的影響
弱光脅迫對白蟾葉綠素總含量變化如圖1可知:白蟾各組葉綠素含量變化趨勢略有不同,總體呈持續(xù)增長的趨勢。
圖1 弱光脅迫下葉綠素含量變化
白蟾試驗5 d時,處理組A、B、C、D、E較CK組葉綠素含量分別下降6%、32%、43%、52%、43%,值分別為3.3、2.42、2.03、1.7、2.03 mg/g,其中處理組D與CK組差異顯著;試驗15 d時,處理組A較CK組葉綠素含量增加7%,處理組B、C、D、E分別下降1%、26%、26%、29%,差異不顯著;試驗25 d時,處理組A、B、C、D、E較CK組葉綠素含量分別下降8%、27%、14%、47%、0%,差異不顯著;試驗35 d時,各組葉綠素含量相差較小,差異不顯著;試驗45 d,處理組A、B、C較CK組葉綠素含量分別增加12%、35%、5%;處理組D、E分別下降18%、22%。
在實驗45 d時,白蟾的葉綠素含量都隨著弱光強度的降低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白蟾處理組A的葉綠素含量最高為5.833 mg/g,處理組D、E葉綠素含量顯著小于CK組,而處理組A、B、C顯著高于CK組。
3.2.2 弱光脅迫對白蟾葉綠素a/b的影響
弱光脅迫對白蟾植物葉綠素a/b含量的變化如圖2可知:隨著脅迫時間得增加,白蟾CK組與處理組A、B、C、D、E的葉綠素a/b含量變化不完全一樣,總體呈逐漸先增后降的趨勢。
圖2 弱光脅迫下葉綠素a/b含量變化
白蟾試驗5 d時,處理組A、B、C、D、E較CK組葉綠素a/b含量分別下降17%、34%、27%、31%、15%,值分別為2.6、2.09、2.3、2.68、2.53 mg/g,其中處理組B、C顯著;試驗15 d,處理組A、B、C較CK組葉綠素a/b含量分別下降9%、15%、27%,處理組D、E較CK組葉綠素a/b含量分別增加43%、45%,差異不顯著;試驗25 d,處理組A較CK組葉綠素a/b含量下降6%,值為2.19 mg/g,處理組B、C、D、E較CK組葉綠素a/b含量分別增加45%、35%、9%、6%,值分別為3.42、3.19、2.58、2.51 mg/g;試驗35 d,處理組B、D與CK組差異顯著,較CK組葉綠素a/b含量增加42%、減小36%,值分別為3.91、1.74 mg/g;試驗45 d,各組與CK組差異不顯著,變化不大。
試驗45 d,白蟾植物葉綠素a/b含量與弱光強度呈先增后降的關系,其中白蟾處理組A的葉綠素a/b含量最高為3.43 mg/g;白蟾在試驗45 d時處理組D、E均存活,且白蟾的各個處理組的葉綠素a/b含量較CK組高。
3.2.3 弱光脅迫對白蟾類胡蘿卜素含量的影響
弱光脅迫對白蟾植物類胡羅卜素含量的變化如圖3可知:隨著脅迫時間得增加,白蟾CK組與處理組A、B、C的類胡蘿卜素含量變化整體呈緩慢增加的趨勢。
圖3 弱光脅迫下類胡羅卜素含量變化
試驗5~45 d時各個處理組與CK組差異均不顯著;試驗5 d時,處理組A較CK組類胡羅卜素含量增加16%,處理組B、C、D、E較CK組含量分別下降22%、38%、16%、36%,值分別為0.53、0.42、0.57、0.43 mg/g;試驗15 d時,各處理組含量與CK組差異不大;試驗25 d時,處理組A、B、C、D、E較CK組含量分別增加12%、31%、8%、28%、35%,值分別為0.79、0.92、0.76、0.9、0.95 mg/g;試驗35 d,各處理組類胡羅卜素含量與CK組差異較?。辉谠囼?5 d,處理組B、C、D、E較CK組含量分別下降45%、7%、39%、46%,值分別為1.06、0.67、0.92、0.71、0.66 mg/g。
試驗45 d時,白蟾植物的類胡蘿卜素含量與弱光強度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白蟾的處理組A的類胡羅卜素的含量最高,最終為1.06 mg/g,且處理組D、E顯著小于CK組。
弱光脅迫對白蟾植物相對電導率含量的影響如圖4可知:白蟾各組植物的相對電導率含量總體隨著脅迫時間的推移而呈現(xiàn)先降低后增加的趨勢。
圖4 弱光脅迫下相對電導率含量變化
試驗5 d時,處理組A、B、C、D、E較CK組相對電導率含量增加了19%、51%、51%、49%、76%,值分別為39.4、50.01、50.02、49.55、58.41%,各組較CK組差異顯著;試驗15 d,處理組B、D較CK組差異顯著,相對電導率含量分別降低了45%、46%,其他各組與CK組相差不大;試驗25 d,處理組B較CK組相對電導率含量差異顯著;試驗35 d,處理組A、B、C、D、E較CK組相對電導率含量增加13%、1%、3%、1%、40%;試驗45 d,處理組A較CK組相對電導率含量增加了4%,處理組B、C、D、E較CK組相對電導率含量減小了17%、10%、6%、6%,各組與CK組差異不顯著。
試驗45 d,白蟾的相對電導率含量隨著弱光強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其中處理組A的相對電導率含量最高。
弱光脅迫對白蟾植物相對含水量含量的影響如圖5可知:白蟾各處理組相對含水量隨著弱光脅迫時間的增加呈現(xiàn)逐漸增加后減小的趨勢;白蟾CK組、處理組A、處理組B、處理組C、處理組D、處理組E相對含水量5~45 d的下降速率關系為:處理組D>E>C>B>A>CK,分別較初始下降了10%、8%、6%、5%、2%、1%。
圖5 弱光脅迫下相對含水量變化
白蟾試驗5 d時,處理組C、D較CK組含水量差異顯著,CK組含水量為72.86%,處理組C、D較CK組含水量相差12%、11%,值分別為84.93、83.26%;試驗15 d,各處理組較CK組差異不顯著,CK組相對含水量為72.25%;試驗25 d,處理組A相對含水量較CK組差異顯著,值為80.25%,較CK組增加8%;試驗35 d,各處理組與CK組差異不顯著,處理組A、B、C、D、E比CK組高7%、7%、4%、3%、7%;試驗45 d,各處理組與CK組差異不顯著,值分別為77%、76%、75%、71%、73%、72%。
試驗45 d,白蟾相對含水量隨弱光強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CK組相對含水量含量最低,處理組A相對含水量含量最高。
弱光脅迫對白蟾植物MDA含量的影響如圖6可知:白蟾CK組與處理組A、B、C隨著脅迫時間的增加呈先減小后增加的趨勢。
圖6 弱光脅迫下MDA含量變化
白蟾試驗5 d時,處理組D、E較CK組MDA含量變化顯著,處理組D、E值分別為40、30 μmol/g,CK組含量為49 μmol/g;試驗15 d時,處理組A較CK組MDA含量增加16%,值為30 μmol/g處理組B、C、D、E較CK組MDA含量分別減小57%、53%、33%、32%,值分別為35、19、20、21 μmol/g;試驗25 d與35 d,各處理組與CK組MDA含量差異不大;試驗45 d,處理組D、E與CK組MDA含量差異顯著,處理組D、E較CK組MDA含量減小36%、28%。
試驗45 d,白蟾的MDA含量與弱光強度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處理組B的MDA含量最高,處理組D、E的MDA含量顯著小于CK組MDA含量,處理組A、B、C高于CK組MDA含量。
3.6.1 弱光脅迫對白蟾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
弱光脅迫對白蟾植物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響如圖7可知:白蟾可溶性蛋白含量都隨著時間的推移呈現(xiàn)先升后降的趨勢。
圖7 弱光脅迫下可溶性蛋白含量變化
試驗5 d時,處理組A、B、E較CK組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19%、4%、2%,值分別為6.51、5.66、5.58 mg/g處理組C、D較CK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減小4%、9%,值分別為5.17、4.95 mg/g,與CK組差異不顯著;試驗15 d,CK組可溶性蛋白含量7.29 mg/g,各處理組可溶性蛋白含量與CK組差異不大;試驗25 d,處理組A、B、C較CK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增加12%、64%、41%,處理組D、E較CK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減小1%、23%;試驗35 d,處理組A、B較CK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增加25%、14%,處理組C、D、E較CK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減小10%、2%、32%,處理組A與CK組差異顯著;試驗45 d,處理組A、B、C、D、E較CK組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別下降1%、12%、20%、48%、54%,值分別為5.19、4.52、4.11、2.69、2.36 mg/g。
在試驗45 d時,白蟾的可溶性蛋白含量與弱光程度呈緩慢降低的關系,白蟾CK組可溶性蛋白含量最高為5.19 mg/g,處理組D、E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顯著小于CK組。
3.6.2 弱光脅迫對白蟾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
弱光脅迫對白蟾植物可溶性糖含量的影響如圖8可知:白蟾各組隨著弱光脅迫時間的增加呈現(xiàn)先增加后減小的趨勢。
圖8 弱光脅迫下可溶性糖含量變化
白蟾試驗5 d時,處理組A、B、D可溶性糖含量較CK組可溶性糖含量分別增加30%、31%、7%,處理組C、E較CK組分別下降27%、33%,各處理組較CK組差異均不顯著;試驗15 d,處理組A與CK組可溶性糖含量差距不大,處理組B、C、D、E較CK組分別下降39%、43%、48%、46%,值分別為15.97%、14.9%、13.82%、14.23%,各處理組與CK組差異不顯著;試驗35 d,處理組A、B、C、D、E較CK組增加32%、52%、21%、6%、29%;試驗45 d,處理組E差異顯著,較CK組下降60%,可溶性糖含量值為13.26%。
試驗45 d,白蟾各組的可溶性糖含量與弱光強度呈先增后降的趨勢,其中處理組A、B的可溶性糖含量顯著高于CK組與處理組C、D、E的可溶性糖含量;白蟾處理組B可溶性糖含量最高,其最大值可溶性糖含量分別為56.29%。
3.6.3 弱光脅迫對白蟾游離脯氨酸含量的影響
弱光脅迫對白蟾植物游離脯氨酸含量的影響如圖9可知:白蟾CK組在5~35 d變化不大;處理組A、B、C、D、E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
圖9 弱光脅迫下游離脯氨酸含量變化
試驗5 d時,白蟾處理組A與CK組差距不大,處理組B、C、D、E游離脯氨酸含量較CK組游離脯氨酸含量分別下降29%、15%、39%、43%,各處理組游離脯氨酸含量分別為81、96、69、65 μg,其中處理組D、E較CK組差距顯著;試驗15 d,處理組A、B、C、D、E較CK組分別下降11%、43%、24%、56%、53%,其中處理組B、D、E較CK組差距顯著;試驗25 d,處理組C較CK組差異顯著,較CK組增加44%;試驗35 d,處理組D較CK組差異顯著,較CK組游離脯氨酸含量下降37%,其他各組與CK組差距不大;試驗45 d,各處理組與CK組差異不顯著,處理組A與CK組差距不大,處理組B、C、D、E游離脯氨酸含量較CK組游離脯氨酸含量分別增加22%、24%、17%、9%,游離脯氨酸含量分別為143、181、184、148、173、162 μg。
試驗45 d后,白蟾游離脯氨酸含量與弱光強度呈先降后增再降的拋物線趨勢,白蟾處理組B、C、D、E的游離脯氨酸含量顯著高于CK組、處理組A,其中處理組C的游離脯氨酸含量最高。
弱光脅迫對白蟾植物SOD酶活性含量的影響如圖10可知:白蟾各處理組都隨著弱光脅迫時間的增加呈現(xiàn)持續(xù)增加的趨勢。
圖10 弱光脅迫下SOD活性含量變化
白蟾試驗5 d時,處理組A、B、C、D、E的SOD酶活性含量較CK組SOD酶活性含量分別下降5%、7%、22%、19%、2%;試驗15 d,處理組A、B、C、D、E的SOD酶活性含量較CK組SOD酶活性含量分別增加14%、1%、41%、4%、39%,各處理組值分別為296、237、368、272、362U/g;試驗25 d,處理組A、B、C、D、E較CK組分別增加9%、27%、18%、46%、80%,各處理組值分別為295、345、322、397、489 U/g;試驗35 d,處理組A、B、C、D、E較CK組增加46%、118%、106%、130%、165%,其中處理組A與CK組差異顯著;試驗45 d,處理組A、B、C、D、E較CK組分別增加30%、34%、64%、82%、92%,值分別為346、357、436、486、510 U/g。
試驗45 d白蟾SOD酶活性含量與弱光強度呈持續(xù)增長的拋物線趨勢,其中白蟾處理組E的SOD酶活性含量最高。
在弱光條件下,植物的光受體感知會對環(huán)境紅光和遠紅光比例不一,會導致植物Chl a/b 含量降低、葉綠素含量(CC)升高[13,14],本試驗結果研究表明:白蟾葉綠素總量都是隨時間增加而變大,葉綠素a/b隨時間的脅迫呈逐漸減小的趨勢;白蟾處理組D、E的總?cè)~綠素含量最高,可能因為白蟾在人工氣候箱的邊角地,導致吸收光能減弱導致葉綠素b含量的累計,葉綠素總含量增加,造成葉綠素a/b含量的減小。
當植物遭受逆境傷害時,會致使植物產(chǎn)生失水或者其他變化;其植物滲透物資含量會變高,加速植物新陳代謝[15];本試驗得出試驗45時白蟾處理組D、E在試驗時可溶性蛋白含量趨勢是逐漸減小,白蟾的處理組D、E的游離脯氨酸含量顯著高于處理組A、處理組B、處理組C與CK組,可能是由于處理組D、E白蟾的光線更暗,導致植物的抗逆境能力減弱,使得其含量小于其他各組,也可能是由于在弱光強度下,光合作用不活躍。
超氧化物酶(SOD)以使植物間的膜透性變強,使得植物能夠在弱光條件下生存;體內(nèi)會殘留大量超氧化物酶和丙二醛等調(diào)節(jié)物質(zhì)來保持細胞內(nèi)平衡[16,17];本試驗探究出白蟾除CK組的SOD酶活性含量隨著時間的增加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趨勢,且在試驗45 d時,白蟾處理組D、E的SOD酶活性含量顯著高于處理組A、處理組B、處理組C與CK組,可能是由于其植物自生的調(diào)節(jié)機制相關,白蟾植物自生在酶活性因子上更能調(diào)節(jié)SOD酶活性含量來適應弱光環(huán)境。白蟾處理組A、CK、B、C的丙二醛含量在5~25 d時呈持續(xù)降低的趨勢,說明白蟾在此期間沒有遭受弱光逆境的傷害;處理組D、E在試驗5~15 d時顯著上升,說明白蟾在2~10 μmol·m-2·s-1的弱光環(huán)境下遭受了逆境傷害使得丙二醛含量變高,15d后降低說明白蟾適應了弱光環(huán)境,遭受傷害變小。
植物在弱光的光照情況下,植物的細胞膜會遭受逆境的損傷,使得植物會通過增加相對電導率的含量來適應較為弱光的環(huán)境,白蟾各處理組在5~15 d下降,可能是植物在弱光脅迫的前期,是其他物質(zhì)在增大而使得植物的細胞膜沒有遭受損害,在15~35 d時,相對電導率上升,且處理組E含量最高,說明在弱光脅迫遭受損傷嚴重,使得白蟾在35 d時細胞膜的透性變大;相對含水量反應了植物對于儲存水的強弱關系,其下降的越慢,說明其植物的存水能力更強。白蟾的處理組D、E均是變化最快的,可能是由于植物在弱光環(huán)境下,會導致植物的存水能力發(fā)生變化,使得白蟾植物的保水能力減弱。植物丙二醛的含量反應的是植物字逆境下受傷害的程度。
白蟾在光照條件為200、100、40、20、10、2 μmol·m-2·s-1時均正常生長、葉色沒有黃化現(xiàn)象、葉片變大,自我調(diào)節(jié)能力較強,其中當光照條件為100 μmol·m-2·s-1時白蟾生長得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