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淑平
對于一個長期生活在北方的人來說,每當(dāng)聽到面泡子的時候,心頭總會泛起一種親切感來。
面泡子,其實是一種面食,是山東地區(qū)的一道特色小吃。
別看它雖帶了一個“泡”字,可千萬不要把它理解為是泡在水中的面哦。其實,面泡子是用面粉摻水調(diào)和好的面糊,再通過熱油的翻滾與煎炸,吃起來外焦里嫩、香酥可口。
面泡子的做法很簡單,它不像做包子一樣,需要酵母、調(diào)味粉、餡料等諸多材料。其實,它和做饅頭的方法類似,甚至還要更簡便,只需要面粉和清水,還有一些食用鹽。
別看面泡子制作方法比較簡單,但其中也是頗有講究的。
首先,要把面粉與清水調(diào)和成面糊。按照正宗的做法,其實還需要酒的參與,這樣在嗅覺上也占據(jù)了一抹不失儀式感的清香味了。面糊不能調(diào)得太稀,也不能調(diào)得太稠。太稀,入鍋后煎炸容易松散,不易成型;太稠,煎炸容易變硬變糊,而且口感容易老化。在和面的過程中,還需要加入適量的鹽,不斷地用筷子攪拌,以保證整體質(zhì)地的均勻,稀稠的適中。
其次,將調(diào)和好的面糊放在溫暖的地方進行發(fā)酵。發(fā)酵時間的長短,與溫度頗為密切。在適宜的溫度下,一般需要半天左右。如果溫度偏低,那么則需要等待兩三天的時間。天底下的食物,得來都為不易。時間能以一種靜謐的方式打磨出味道上的美的體驗來。
待醒面工序完成后,就正式進入了煎炸環(huán)節(jié)。先在鍋里加上適量的油,開大火將油加熱到九成熟。再用早已準(zhǔn)備好的兩根筷子,巧妙地在大塊的面糊上分離出一個蒜頭大小的面球來。
趁著面球的黏稠度與油的熱度剛好,再迅速地丟入鍋中。隨著“嗞”的一聲響起,屋里的靜謐瞬間打破。這時,你會看到鍋里的面球會在滾燙的熱油的催化下,立刻鼓起一個個小泡泡來。那鼓起來的一個個小泡泡,宛如一個個金黃色的小饅頭。等到鼓起來的泡泡金黃的時候,再輕輕地將面泡子翻個身就可以打撈出鍋,盡情舉行“品嘗大賽”了。
這種經(jīng)過油炸的面泡子,色澤金黃,個頭小巧,香味十足。用筷子夾一兩個放入嘴中,還會透著一種咸酥感覺呢,一口一個,那真叫一個舒坦!
面泡子這一道簡單的食物也承載著很多人的記憶。在條件并不寬裕的年代中,人們?yōu)轲B(yǎng)家糊口而奔忙。那時的人們自給自足,抓一把面粉,摻一點兒清水,再加一點自家種的小菜,添姜蔥助味,也不論貧富,能與家人一同圍坐在一張桌前,就已然是人間好滋味。
凡有飲食處,皆有人間煙火味道,而人與食物的默契,也像是冥冥之中結(jié)下的緣分。面泡子,不僅僅是一種食物、一種味道,也是一種記憶的紐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