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瑞峰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中,如是表述學習目標:“閱讀近期重要的時事評論,學習作者評說國內外大事或社會熱點問題的立場、觀點、方法”“學習表達和闡發(fā)自己的觀點,力求立論正確,語言準確,論據(jù)恰當,講究邏輯。學習多角度思考問題?!痹谔嵘急嫘员磉_方面,課標提供了一個方向,時評這一形式是不可或缺的依托和載體。社會時事,是最真實、最鮮活且最具情境性的材料,是可供教師采擷的豐富的課程資源。
時評,顧名思義,指評論時事的文章、言論。而時事的發(fā)生,事關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發(fā)展變化的細枝末節(jié),它不自覺地引導著人們在實踐中對世界進行追問和思考。從這一層面上說,哲學就此產(chǎn)生。哲學即把我們看待世界、認識世界的觀念方法加以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思想體系。因此,筆者將“哲學思維”引進時評寫作,從而構建一套系統(tǒng)的思維方法和體系,以用于日常訓練與積累。下面就以熱點事件“張桂梅怒批學生做‘全職太太’”為例,來探討“哲學思維”用于思辨性表達的策略。
新浪微博上,“張桂梅校長反對當全職太太”的話題閱讀已超過5.3億。作為全國第一所免費女子高中——華坪女高的校長,張桂梅拒收了一位做了“全職太太”的畢業(yè)生的捐款。
此事在網(wǎng)上引起熱議。有人力挺她對獨立女性的看法,認為她看似殘酷的舉動實則塑造了女校學生的獨立人格;也有人批評她對“全職太太”存在偏見,并且沒有尊重學生選擇生活的自由。
對此,你有怎樣的觀點和看法?據(jù)此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時評寫作的起點,或稱為“原點”,往往是材料所述的核心事件。核心事件,或表現(xiàn)為“核心關鍵詞”,有其存在的語義場,有豐富的內涵和外延。具體而言,對事件的分析,有以下維度:原因分析、價值分析、措施分析、類比分析、情境分析、概念辨析,等等。
思維路徑如下:
①原因分析——每一事件的發(fā)生必然有其原因。原因何在?
②價值分析——每一事件的發(fā)生必然有其影響。功用或者危害如何?
③措施分析——每一事件的發(fā)生必然有其對策。解決措施如何?
④類比分析——每一事件的發(fā)生必然不是孤立的。類似的情況如何?
⑤情境分析——每一事件的發(fā)生必然有其具體情境。有無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⑥概念辨析——每一事件的發(fā)生必然評價不一?!案拍睢笔欠裼兴兓?/p>
恩格斯說:“辯證法是關于普遍聯(lián)系的科學。當我們通過思維來考察自然界或人類歷史或我們自己的精神活動的時候,首先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笔澜缡瞧毡槁?lián)系的,事物之間以及事物內部諸要素之間相互依賴、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作用。因此,每一事件的發(fā)生,都必然有其直接原因和深層原因。對時事進行分析,亦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問題,可以按圖索驥,追根溯源,去探尋其發(fā)生的前因后果。因而,我們采用第一項思維技術——原因分析。
原因分析,就是對某種自然、社會事物、事件存在的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先在性、環(huán)節(jié)性的原因、前提所進行的追問、探究、溯源。(馬正平.高等寫作思維訓練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1.從橫向上看,現(xiàn)象分析可以從兩個向度進行:個人的向度、社會的向度。個人的向度,包括人的本性、心理、理性、觀念等方面;社會的向度,包括制度、規(guī)則、傳統(tǒng)、習慣等方面。如下圖所示:
選擇“人性——本性、心理”這一向度,從當事人(校長)的心理角度分析:
張桂梅校長與其他人的立場不一致,原因在于人們的評價標準有主觀上的差異。(論點與心理結合)心理學上關于“心理聚焦”的研究結論為:人們對自己在意的事,往往會比較上心,而跟自己不會形成矛盾沖突或與己無關的事件、群體,則表現(xiàn)淡然。(解釋心理)張校長在女性獨立方面,對自己學生的標準更加嚴苛。一方面,張校長投入不計其數(shù)的人力、物力,創(chuàng)辦了國內首個免費女高,給學生提供了受教育的機會,學生的成長與未來是她心之所系;另一方面,張校長也希望她們作為后繼者,能成為學妹的榜樣。而成為全職太太,則辜負了她的心血與初衷。(結合材料分析)不管是拒絕捐款,還是心系未來,高標準的實質,是校長對她們的誠摯關心與深切擔憂。
2.對某一現(xiàn)象的分析,可以一個問題為原點,運用“追問”的方式,縱向挖掘,層層遞進。最后,使事件背后的顯性原因或隱性原因凸顯,串聯(lián)成“因果鏈條”,直指分析的深刻性。根據(jù)原因分析的深淺程度,一般涉及行為層面、思想觀念層面、社會文化層面、人類共性層面,等等。
張校長的一句“滾出去”震驚網(wǎng)絡,昭示了她“反對女性做家庭主婦”的強硬態(tài)度。(行為層面)女孩為人婦后便投身家庭,最自然不過了,張校長又為何要反對呢?究其原因,是她秉持的“女權意識”所致。出身大城市、受過良好教育的張校長心中自有強烈的男女平等的觀念,目睹華坪縣極度落后、重男輕女的現(xiàn)狀后,更是進一步激發(fā)了維護女性權利的決心。(思想觀念層面)當下男女平權已經(jīng)成了共同的價值追求。在西方,20世紀70年代是一個不同群體爭取平等和正義的政治斗爭風起云涌的時代。其中最主要、最有影響力的運動就是婦女解放運動,它倡導建立一個性別公正的社會。(社會文化層面)只有擁抱平等,才能保證尊嚴、自由等權利,假若失去平等,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人格的侵犯,往深處講,女性們就會陷入不安、被壓迫甚至被剝奪某種權利的境地,最普遍的人權問題也將被踐踏于地。(人類共性層面)
原因分析的支架句式有:“由于……”“其根本原因……”“究其原因,……”“原因在于……”。
每一事件的發(fā)生,必然會對其他事件有所影響。如果是良性的影響,歸為正面價值;如果是不良的影響,歸為負面價值。因此,我們可采用第二項思維技術——價值分析。
以下示例,從負面價值角度進行論述:
從某種意義上說,女性作為“全職太太”本身存在一定的風險和隱患。從個人角度看,“全職太太”不利于獨立人格的建立,嚴重阻礙了個人的發(fā)展。從灶臺到盥洗臺,千篇一律的生活方式會鈍化人的思維,降低改變的能力。再者,安于家庭的穩(wěn)定,缺失了社會的歷練,極易與社會脫節(jié);(個人角度)從家庭角度看,“全職太太”的賦閑在家與另一半的職場廝殺,兩廂反差懸殊,共同話題也會減少,有時不對等的關系恰恰是矛盾激化的關鍵點;(家庭角度)從社會角度看,“全職太太”盡管滿足了家庭的部分訴求,但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浪費。辛苦教育多年的學生最后成為“全職太太”,讓張桂梅校長十分痛心。(社會角度)她認為,把生活的期望寄托在他人身上是有高風險的。一個高才生,應該把目光放在創(chuàng)造更多社會價值上。
價值分析的支架句式有:“勢必影響到……”“它會造成……”“意義在于……”“最終導致……”。
唯物辯證法認為,認識世界就是認識矛盾,改造世界就是解決矛盾。一個事件發(fā)生,必然要思考應對的策略。如2018年發(fā)生了“重慶公交墜江事件”,事故的處理,不只是追究了事故主體的相關責任,還推動了交通部門的管理改革和相關立法的革新。在此,可采用第三項思維技術——措施分析。
其實,無論是幾經(jīng)權衡成為全職太太,抑或是自力更生成為職業(yè)女性,都是女性自己的選擇,無可非議。真正值得思考的,是如何打破這一性別偏見的困境,讓男女平權變?yōu)楝F(xiàn)實。
首先,用制度為“選擇”提供保障。法定產(chǎn)假過短,托兒制度缺陷,孩子教育壓力增大……種種制度弊端使“全職太太”成為眾多女性不得已的選擇。因此,解決這種困境的根本,在于制度的完善:適當延長產(chǎn)假和陪產(chǎn)假,給整個家庭更多的緩沖時間;采用更為人性化的用人制度,靈活調整父母工作與休假形式,設置育兒假等多種選擇;國家及單位完善托兒制度,保證孩子在父母工作期間可以得到良好的照料。(制度保障)其次,社會風氣也要有所糾偏。選擇為家庭付出并不等同于失去工作價值,選擇用雙手努力奮斗賺錢也不等同于忽視家庭的溫情。只有整個社會愿意去尊重每一位女性的選擇,真正理解平等的含義,這類事件才有可能銷聲匿跡。(觀念更新)
因此,只有完善制度,才能保證女性擁有選擇的權利;只有更新觀念,才能真正把選擇權交給女性。
措施分析的支架句式有:“解決方案是……”“如何改變……”“亟須做的是……”。
每一事件的發(fā)生,雖然有其特異性,但也必然遵循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在其他領域,或許能找到與之相類似的情形和解決方案,在陌生中能找到“親緣關系”。對此,我們可采用第四項思維技術——類比分析。
張桂梅校長在談話中始終強調,她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成為家庭主婦。這種近乎命令的要求,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那些“強勢干預孩子成長”的父母——一樣的以愛與期望為初衷,一樣的強勢態(tài)度。從這一點上看,網(wǎng)友對她“沒有尊重個人選擇的自由”的評價也很有道理。但是正如父母對孩子的強勢影響一樣,校長對學生的要求也不能夠做出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的判斷。(類比1)況且,作為當事人的那位“全職太太”對張校長的態(tài)度也并沒有不滿,只是將其視為一種激勵和鞭策,它的正面價值也是值得肯定的。
網(wǎng)友們處于安逸的環(huán)境中,無法感同身受大山里女子求學的艱辛,未能體恤張桂梅校長“執(zhí)拗”表達背后的教育韌勁,而隨口抨擊張校長極端,不給學生自由發(fā)展和未來選擇的空間,這無異于“何不食肉糜”的笑話。(類比2)貼近底層女性的生存現(xiàn)狀去考量,自然也就理解了張校長“極端”言辭背后的良苦用心。
類比分析的支架句式有:“就如同……”“我們常常能看到……”“不禁讓人聯(lián)想起……”“這無異于……”。
矛盾既普遍存在,又具有特殊性,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同樣的事件,由于涉及群體、時間、條件、環(huán)境等因素的細微變化,事態(tài)發(fā)展也許就大相徑庭。因此,對事件進行分析和定性時,特別要注意事件所處的“具體情境”,進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我們可采用第五項思維技術——情境分析。
我們不能忽略張桂梅創(chuàng)辦的女高所處的特殊地域——云南。即便在全面奔小康的當下,云南仍有貧困落后的山區(qū),那些山區(qū)重男輕女,女孩不到二十歲就輟學、打工,甚至嫁人,大多數(shù)充當了生育和干活的機器,而不能在社會中實現(xiàn)自我價值。如果沒有女高,也許她們一生都無法接受高等教育。張桂梅創(chuàng)辦女高的初衷,正是為了打破這種格局。如果她不教導學生走出家庭格局,走向更大的世界,那女孩子只能固守于“相夫教子”,無法實現(xiàn)個人獨立。殊不知,女性社會地位的獲得,是靠一代代女性進行教育啟蒙、平等勞動、參與社會、參與政治才逐步提升的。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精神浸潤,對抗傳統(tǒng)落后思想的頑疾,所有關于獨立和權利的念想都只是一紙空談。我想,那一句“滾出去”雖疾言厲色,背后隱藏著的恰恰是張校長滾燙而殷切的心。
情境分析的支架句式有:“此事發(fā)生的背景是……”“具體情況是……”“當時的情形是……”。
人們在實踐活動中,往往會對事物能否滿足主體的需要及滿足的程度做出判斷。這稱為價值判斷。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可能做出不同的價值評價,或因人們所站的立場不同,或因人們混淆了事物的“概念”。再者,作為定義“事件”的“概念”,也不是一成不變的。針對作文材料,我們既要參考詞典定義,又要揣摩材料語境義,還有必要留意文化衍生義。但無論如何,分析和論述的起點,就是對事物“概念”的內涵界定。而且,要確保前后概念說的是同一個事情。余黨緒老師曾提出,“在議論文寫作中,核心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應該準確、清晰并始終保持一致”。(余黨緒.說理與思辨——高考議論文寫作指津[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對此,我們可采用第六項思維技術——概念辨析。
我們不必苛責張桂梅的“不原諒”,也不必污化“全職太太”?!叭毺币欢ú华毩??在傳統(tǒng)觀念里,做全職太太就是以家庭為中心,依附于男人,這的確是不獨立的表現(xiàn),張桂梅校長對她們的指責也確實在理。(傳統(tǒng)觀念定位)但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全職太太”一詞的含義已悄然發(fā)生改變。設計師、藝術工作者等可在家中完成的工作不斷發(fā)展,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更是創(chuàng)造出大量的新興職業(yè)——自媒體、微商、博主,使更多人能夠在家中工作。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下,全職太太們可能一邊燒菜做飯一邊制作美食視頻收獲打賞,一邊撫育孩子一邊做起嬰幼兒產(chǎn)品的代購賺取提成,難道能說她們不獨立嗎?(當下“全職太太”新解)如果說信息時代之前,選擇做全職太太可能是女性“自我放棄”的表現(xiàn),那么如今當工作與家庭的并軌逐漸成為可能,當全職太太已然成為一些人為自己和家庭的最優(yōu)選擇,這種協(xié)調好自我、家庭、工作的選擇又有何不可呢?時代在發(fā)展,對于全職太太的偏見也需要改變。(職能價值的轉變)
概念辨析的支架句式有:“從實質上分析……”“它的真正含義是……”“辭典上定義……”“如今內涵上……”。
關于“寫什么”和“怎么寫”,我們能達成一定的共識,“寫什么”往往比“怎么寫”更重要。而“寫什么”,寫作內容的確定,取決于“怎么想”。寫作思維的啟發(fā)和拓寬,是第一要務。哲學雖不為任何問題提供終極答案,但它提供了世界觀,即看待和認識世界的方式方法。這些基本方法,就是洞開思維的一把利刃。因此,在時評中應不斷滲透“哲學視角”的思維訓練,引導學生破除“每個人都生活在自己背負的‘鐵柵欄’”(卡夫卡),穿越多維、多變而復雜的社會面相,將事件置于全息化的語境中,從原因、影響、對策、關聯(lián)性、普適性、獨特性等維度,去證實某一些,去懷疑某一些,或否證某一些,從而增強思辨意識以及批判性思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