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芊
(貴州大學 歷史與民族文化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
1.普安州鳳山書院
清代普安直隸廳,即今天的貴州省盤州市。明永樂十三年(1415)貴州設省,將原屬云南的普安劃入貴州;清嘉慶十四年(1809)普安升直隸州。鳳山書院創(chuàng)建于清嘉慶十二年(1807),因設置于普安州州城西門內鳳凰山半山上,故名鳳山書院。鳳凰山“山自滇宣威迤邐而入”“州鎮(zhèn)山也”[1]337。從書院選址地理位置看,普安州從一開始就給予鳳山書院極高的地位。
中國古代書院承擔講學、藏書、刻書、祭祀等活動,是古代中國教育與文化傳播的重要機構。尤其是清代,縣級書院還承擔科舉各項事務的功能。從國家的視角看,普安與貴州多數州縣一樣,是少數民族地區(qū),書院的教育有特殊作用。元朝普安路總管府以彝族于矢萬戶為主體。明初置府時,土官那邦之妻適恭為知府。普安實際上是少數民族“自治”地區(qū),如明代知州沈朂所言:“地方本西南荒服之表,蠻夷部落。元世始拔土豪吏置官署……羈縻而已?!盵2]5自明代起“守城屯,墾田編戶……漸擬于華郡”[2]6。除屯守的軍民外,當地居民中“土酋號十二營,部落有羅羅、仲家、仡佬、僰人”[2]15。除仡佬族名稱依舊外,羅羅、僰人即今天的彝族,仲家即布依族,今天這里仍然是貴州的彝族、布依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因此,鳳山書院除作為科舉場所外,又是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傳播文化、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場所,因而,在普安社會發(fā)展中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
清乾隆時期,普安州學署曾經設在州城外營盤山的文廟內,但“署又圯”[2]113。至光緒時,州學署與州儒學教育場地皆在書院,實際上形成了州學及儒學教育與書院聯成一體的局面。因此,書院既是講學、藏書、文化傳播的場所,又承擔著儒學教育的日常工作。《貴州書院史》僅將鳳山書院列入書院一覽表中[3]161-167,但書中缺乏對書院具體情形的詳細記載。本文借助研究鳳山書院檔案文獻,揭示書院的經濟事務活動。
2.鳳山書院學田契約文書
2020年1月,筆者在貴州省盤州市檔案館發(fā)現一組清代普安州鳳山書院學田及相關文書的檔案資料,該資料在檔案館的檔案目錄為“全宗號J149”,共11盒。該文獻形成時間,最早一件為康熙四十六年(1707),最晚一件是光緒三十三年(1907)。鳳山書院在成立之前,州儒學或許就在購置田產或接受相關人士的田產捐贈,如檔案內康熙、乾隆、嘉慶年間等早于鳳山書院創(chuàng)建時期的田契就是此種情形;另一方面,鳳山書院創(chuàng)建后也不斷地購置與經營田產、接受捐贈。因此,形成了自康熙及以后的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等各時期的田產契約及相應文書,它們作為產權證據現保存于盤州市檔案館。
“全宗號J149”檔案收集的清代普安州鳳山書院的學田及相關文書中,田地買賣等契約直接提供了清代普安州鳳山書院學田來源與經營資料,是研究該書院經濟活動最直接的史料。根據內容性質的不同,“全宗號J149”檔案內收集的契約文書可分為五種類型。
第一,土地買賣及相關的契約文書。土地買賣及相關的契約文書各時期的件數分別是:康熙時期1件,乾隆時期22件,嘉慶時期37件,道光時期65件,咸豐時期14件,同治時期1件,光緒時期1件,共計141件。學田要向國家繳納田賦,完納賦稅時會相應收到一張契稅證照,即“執(zhí)照”,它是學田契約文書的有機組成之一。這樣的賦稅“執(zhí)照”從乾隆到咸豐各朝都有,而在11盒內就有道光咸豐時期的“執(zhí)照”79件。買賣契與執(zhí)照構成了鳳山書院學田檔案的主體。
第二,冊籍賬簿。冊籍賬簿共2本:1本是“丹霞山屯田賬目”(丹霞山為盤州境內名山)。封面題字上有“光緒二十七年四月二十一日”,當可判斷是成冊時間。“丹霞山屯田賬目”尺寸長60 cm,高25 cm,共6頁,內容是對田畝數及相應收租數的統計與確認。但該冊籍與鳳山書院田契同在一起,應當不是寺院廟產而是書院學田。另有1本冊籍賬簿,因封面上題字有“府”字,估稱之為“府”字冊簿,又該冊簿封面題字有“光緒三十三年九月三十日”和“共用印二十六顆”,可知前者是成冊時間,后者是對此次整理成冊的官方認可,因為用印的印章是“普安州同知關防”。“用印二十六顆”即是在冊內26處(主要是在騎縫處)鈐有“普安州同知關防”印。“府”字冊簿內又收入兩冊田賦與租戶底簿,分別是“各租石數目并各佃姓名”底簿1本,“城鄉(xiāng)廟租公租等款”底簿1本。
第三,官文書。官文書是官方頒發(fā)的各類證書或者反映官方意志的文件。本檔案中的官文書主要是捐買品銜證書,名稱為“實收”,共有捐買品銜“實收”證書15件。
第四,助捐銀(錢)人員名冊。有名冊1本,由于原始檔案保存不規(guī)范,故不知該捐銀(錢)人員名冊所捐對象是誰。
第五,雜類文書。主要是內容與文書有直接關聯的散件,如記載年份開支的賬目單據,或修理城墻所付材料與工匠錢等。
須特別強調契約及一些文書上所鈐印的圖章:凡乾隆至嘉慶十六年(1811)前契約及文書上所鈐的印章,皆為正方形(5.5 cm見方),是滿漢文同印,漢文為“普安州之印”或“普安州直隸州知州之印”。凡嘉慶十九年(1814)至光緒年間契約及文書上所鈐印章,也為滿漢文同印,漢文為“普安直隸同知關防”,印章呈長方形,尺寸是5.5 cm×8.5 cm。印章樣式變更是因為在嘉慶十六年(1811),普安直隸州改建置為普安直隸廳,并從普安直隸州境內分離一部分新設興義縣,普安直隸州知州改為同知,一直延續(xù)至清光緒時。而凡鈐有“盤縣整理教育學產委員會圖記”印章者,印章尺寸為正方形,邊長為5 cm,是民國時期的印章。
另外,鳳山書院保存有許多書院創(chuàng)建前的學田契約文書及儒學的膏火、賓興等田租契約文書,原因在于普安州學及儒學教育與書院聯成一體的特征。自然,書院也就成為儒學學田的繼承者,儒學的膏火、賓興等田租皆由書院經營管理。
以著名的岳麓書院為例,其學田來歷大致有三類:私人捐助、清理收復混亂時期流失學田、地方政府撥入公田,其中公田比重達74.1%,捐助比例14.7%,清復故田比例11.2%[4]82。貴州明清書院學田來歷基本相同,不同的是除官方投入外,個人捐資也是書院經濟的一個重要來源,初創(chuàng)時尤其如此。貴州自創(chuàng)建書院以來,就記載了官員的捐助情況,如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所建文明書院、嘉靖十三年(1534)所建陽明書院,都得到提學、巡撫等的捐資[5]272-275;再如,從普安廳分離新建的普安縣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創(chuàng)建盤水書院時,官民捐銀1 600兩[6]99,這些都有文獻為證。但鳳山書院創(chuàng)建時所得捐資,現無資料可查。
盤州市檔案館“全宗號J149”內學田契約表明,書院資金的官方來源,其中一種是官府將沒收的“逆產”轉給儒學或者書院做學田,此種做法在貴州地區(qū)較為常見。所謂“逆產”,大都為陣亡起義軍軍人或者逃亡人員的田產,如例契1就是一件將沒收逆產轉給書院的契約文書。
例契1
立安田地通學王化雨、袁敦化、方紹周、張行玉、任侶璦、史廷柱、謝華峰、黃際陽、張君泰等。為因黃正友具□(2)本文中出現的“□”均為無法識別的文字。,陳瑾霸耕黃正亷逆產,經府主徐審斷,歸學管理安佃。不準陳黃二姓耕討及隱匿侵占。恰□當即會同踏勘四至后,開載明安佃與張臣恩親耕。議作每月稅谷三石五斗外,得受水口九八[呈]色銀五兩,過張華玉鋪四平碼。秋成之日該佃挑納書院,不拘年歲豐欠,如數清完,不得短少升合。若有差欠,除將水口艮(銀)兩扣除外,扯田另安。其田地系官斷歸,理一次遵依。今該佃張臣恩親討,自應親耕,毋得討后仍歸陳黃二姓耕種情弊。倘□此情,日后查出即將水口銀兩□官,罰入充公,扯退另安。勿謂言之不先也。此據。
內添會同、每年、五兩六字。
計開:
小沖河田一分,大小一十四坵。山地一分,四至列后。
上底(抵)團山下□黃姓出當與石家地腳下。下底(抵)黃正和田上高埂。左齊山梁,左下齊吳毓翠田地高埂。右齊溝,右下齊黃正和田高埂。又山頂上左邊巖子下四方地一大塊。又左溝外地兩小塊。又桐子林路上地一塊,四至內柿花樹兩大株。
憑原差張?zhí)斐?押)
徐開學(押)
嘉慶二十四年四月十六日安佃通學田契(押)
張君君泰筆(押)(3)此契出自盤州市檔案館全宗號J149,目錄號1,盒號3。
“因黃正友具□陳瑾霸耕黃正亷逆產,經府主徐審斷,歸學管理安佃。不準陳黃二姓耕討及隱匿侵占?!庇纱耍瑫韩@得小沖河田大小14坵,山地1分。此外,官方投入的另一種方式是出售官職為書院籌措資金。據當時法律,凡出資200兩者,給官九品。
捐贈更多來源于民間,書院檔案中還保存有數件民間捐贈文書。例契2就是一件道光十六年(1830)何世清、祿義等以“功德田”名義捐助十三坵田予書院的契約:
例契2
何世清、祿義助功德田畝,約種一斗大小十三坵,去當價紋銀二十八兩整。每年收租三石二斗。今予弟兄情愿將此田畝義助文昌宮,以為修理焚獻之費。
李貴繁
張應魁
憑通學齋長先生謝云龍 仝(同)押
屠天序
范興蕙
劉廷彩
親筆(4)同②,目錄號14,盒號6。
類似還有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初十日黃文會等送田契,嘉慶二年(1797)七月二十八日王宏聲送田文廟契,嘉慶七年(1802)四月十八日謝梁氏等再斷脫業(yè)(捐贈田與書院)契。鳳山書院建立后作為儒學的實際推廣機構,也是上述田產實際所有者。
民間除捐贈田產外,還捐錢。據檔案內資料,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書院首士范興蘭代表書院接受唐德壽捐予書院錢210千文(5)同②,目錄號1,盒號6。。按照清代折率,每千文等值銀1兩,該捐助銀兩為20余兩。
“全宗號J149”內文件中,更多是田地買賣契約,表明書院置買田產是積累學田最常用的方式。據檔案內資料,嘉慶二十一年(1816)十一月十五日,書院連續(xù)兩次購進田產。同一年中兩次購置田產的還有道光二十二年(1842),在七月和九月兩次買田,前者買田1石2升種,后者屯田、大榜科田2分。
實際上,自鳳山書院籌建起即開始自購置田產,該活動在嘉慶與道光年間最為密集,在檔案館“全宗號J149”內文件中,購置田產的契約嘉慶時期有30件,道光時期23件。
通過官方授田(其中有繼承州學田)、接受民間捐贈、書院自購等方式,書院不斷積累起一定數量的學田,以保證自己的日常開銷。鳳山書院到底有多少學田,各時期的記載不同,光緒十一年(1831)《普安廳志》記載的書院學田,可看作到此時為止鳳山書院學田總量:
束修田租。在柳樹灣、毛政營兩處,每年定收折租銀一百三十八兩。戊子年加押佃銀,今收銀一百二十兩。
膏火田租。本城花園社會十三石,復興橋租四石,濫田壩租十二石,四里牌租五石,獅子口租十石,小觀音寺租二十一石,對門山租十二石三斗五升,對門山地租一石五升,文廟后地租五斗,賀家溝租六石,西沖租六石,張官屯租五石零一斗,支家屯租十五石,印家莊租九石,沙溝租五十石五斗,恰怍屯租十八石,海子斗租十二石,龍洞租五石,馬坡租八石,吳官屯租一石二斗,三板橋租三十七石二斗五升,軟橋哨租二石,小沖河租三斗,妥樂屯租二石,亦資孔租二石二斗,小橋租二石,學莊租六石,媽依租四石。以上每年共收租谷二百七十七石九斗。
附鄉(xiāng)試賓興田租:西充屯租三十一石七斗七升,響水田租四石二斗,三畝溝租二石,甘家莊租二十一石四升,高官屯租三石八斗一升,水草坪租四十石,華家屯租三十二石八斗三升。以上每年共收租谷一百三十五石六斗五升。
附文會試賓興田租:噠喇河租谷三石,三板橋租十六石,印家莊租七石五斗,西沖屯租四石,本城租三石,華家屯租八石八斗,馬腳色租三石,以上每年共收租谷五十五石三斗。
柳樹灣束修租谷、毛政營租谷、歲修租谷。
附武會試賓興田租:大莊田租三石八斗,東沖田租十石,華家屯租八石二斗,以上每年共收租谷三十七石。
書院考棚文廟文昌廟歲修田租,每年共收租谷五十六石。[7]248
幾項租谷,每年收560石有余,收銀120兩。而在一件光緒三十三年(1907)“各租石數目并各佃姓名”文書中的記載是356.18石,另有約191石(6)此文書出自盤州市檔案館全宗號J149,目錄號1,盒號11。。書院文獻與官方記載出入不大。
鳳山書院學田及資金的經營,主要有如下幾種形式。
1.出租經營
出租經營,即書院將自己所有田地,通過招佃、出租與佃戶耕種收取租谷,這是書院田產經營的基本方式。例契1和例契3都表明,早在書院建立前,州學田產就是以此方式經營。例契3更是在契約中詳細地寫明了租佃過程。
例契3
討旱地人孔小雞、趙阿伯。今討到王二老爹名下老虎箐旱地一形耕種。彼時言定每年作旱糧一石,秋收之日挑送上門,不得短少。如若短少,將二人耕牛作抵,不得異言。恐后無憑,立約為據。
乾隆十五年正月十一日立討貼人孔小雞(押)
趙阿伯(押)
葉大耶(押)
憑中人梁姑爹(押)
代字人楮化南(押)(7)此契出自盤州市檔案館全宗號J149,目錄號1,盒號1。
出租田是有類別區(qū)分的。在“全宗號J149”檔案內文件中“府”字簿內的“佃戶田租”冊簿中,記載了書院學田各項田租項目:文會試賓興租石、武會試賓興谷、膏火租谷、鄉(xiāng)試賓興谷、歲修租谷。表1即是各類型租田與相對應的承佃戶數。
表1 各類型租田與相對應的承佃戶數
2.出售書院地產
從鳳山書院買賣契約文書中看到,書院有許多“討陰地”契約。從內容上可知,書院經營著一座山場,大概因為風水好而成為理想墓地,本地居民往往向書院購置穴位以安葬亡人。如例契4所示。
例契4
屠
范
立討陰地人張紹程。今請中證討到通學謝列臺先生卷田界內大路下陰地一穴,以為母親
張
王
身后之地。前齊地埂,后抵高埂,左右各一丈。自討之后,任憑張?zhí)幇苍幔▽W不致異言,張姓也不致越界侵占。恐口無憑,特立討字為據。
外批:自愿出功德錢六千文。
(后略)
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八日立 討陰地人張紹程(押)(8)此契出自盤州市檔案館全宗號J149,目錄號1,盒號6。
該契約外批“自愿出功德錢六千文”,實際上即是支6兩銀給代表書院的通學先生,購置書院“陰地1穴”。其實,書院創(chuàng)建后,就開始有此經營事項,如嘉慶十四年(1809)二月十一日郭仲連等“討到通學列位貢爺先生尊前,頭寨賓興學地界內陰地一形”(9)同①,目錄號1,盒號3。。在檔案館“全宗號J149”內文件中,共有該類契約33件,時間跨度從嘉慶十四年(1809)到咸豐三年(1853)。
3.書院典當田產
檔案館“全宗號J149”內文件中,有典當契約5件,表明書院也從事典當經營活動。其實,與土地買賣一樣,典當田產也是土地經營中的常用方式,書院也與個人一樣,通過典當來擴展經營。在典當形式中,書院還采取轉當方式。例契5就是書院典當田產眾多行為中的一次田地轉當。
例契5
立轉當田契人劉元吉、元輔等弟兄。今將祖當李姓科田一段地名獅子口,約種三斗,東至山頂,南至溝,西至河,北至壩,四至分明,請中轉當與范興蘭名下。彼時議作當價足色銀二百兩整,即日銀田兩交明白,并無私債貨物準折,亦非逼勒等情。自轉當之后認憑當主管業(yè)、安佃收租。日后銀到歸贖,二比不得刁難揩勒。今欲有憑立轉當契為據。
外批:劉元吉外借足色銀三十兩,李姓贖田之日一并清還,不致缺少,此據。
系貴平砝碼。其科兩畝隨田上納。
其有李姓老契一張、當契一張,交范姓收存。
張郁亭(押)
張抑之(押)
憑中朱子休(押)
張師灝(押)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十六日立 轉當人劉元吉、輔等(押)
元吉親筆押(10)同①,目錄號1,盒號6。
據此契約可知,劉元吉、元輔等弟兄,將承佃李姓“約種三斗”的科田一段,轉當與書院通學范興蘭名下。無論直接典當還是轉當,無外乎書院為擴展經營而采用的一種手段。
4.書院借貸
借貸也是鳳山書院經營院產的一種方式,例契6就是一次放貸的契約文書。
例契6
立借約人張甫。今因家下缺少費用,請中借到張十先生名下凈錢一千六百文整。妻張李氏同子張長壽清(親)手領明應用。言定每年二分行利,不拘遠近,本利清還??挚跓o憑,立借約為據。
道光元年九月初七日立 借約人張甫(押)
袁二耶(爺)(押)
憑中人馮大耶(爺)(押)
馬四耶(爺)(押)
許六耶(爺)(押)
代筆人金占三(押)(11)同①,目錄號1,盒號4。
鳳山書院在經營田產及收租過程中,會產生一定積累,而在收支兩方面也會產生盈余,因而,書院積累了一定資本。在書院購置田產過程中已顯示出書院有相當資金儲備,如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和九月分別支出足色銀價360和370兩度用于購置田產,出資額度都不是小數目,這些資金儲備不僅使書院具備了強大的購置能力,同時也有能力放貸,促進資產增值。在書院經營院產過程中,對于有損自己產權的行為都據理力爭,以保全自己利益不受損失。例契7就是一次遭遇產權糾紛,與侵害院產者作斗爭的典型事件。
例契7
立吐退字樣人王國明。今因予所種龍?zhí)犊趫@地一腳,系在卷田學地至內。經今查出,情愿出立吐退與通學先生臺前,除先年當賣周桑二姓熟地之外,并送伍姓埜墓以塜,一切荒土概行退出任憑學中管理。彼時得蒙先生等念予寒苦,義幫銅錢六千文,即日錢字兩交明白。自退之后,予不得再行越界爭站(占),倘有此情,自愿請官重究無辭。欲后有憑,立此吐退字樣為據
憑中人陳金龍(押)
朱經魁(押)
道光十五年二月十六日立 吐退字樣人王國明(押)
代字人張大才(押)(12)此契出自盤州市檔案館全宗號J149,目錄號1,盒號4。
該契約顯示,書院追回了長期被隱匿的田、地與陰地等院產,同時又給予對方一定的補償,顯示出書院人道的一面。
清代書院的收益形態(tài)有兩種:一種是從租谷收入,一種是從利息銀兩中獲得。盤州檔案館“全宗號J149”內文件中,有鳳山書院出租學田的收益,大致能從中算出每年的租谷,尤其是其中一件“各租石數目并各佃姓名”文書,就直接寫出了租谷數量。當然,這些不能說就是整個書院的租谷收益,但也能從側面展示出書院經營學田的收益與使用情形。
1.書院學田的收益
鳳山書院買田契約文書只到咸豐元年(1851)止。這些文書表明,在書院創(chuàng)建前,也即嘉慶十二年(1807)之前,契約上有田面積總合約種64.2斗。嘉慶十二年(1807)后契約上總面積約種114.1斗,兩項總合178.3斗。如果以面積1畝約種1斗(13)盤州檔案館藏乾隆五十六年二月二十六日賣田契,對“種”與田“畝”關系有說明:1畝約種1斗。,那么總面積有178畝。這是到咸豐元年為止的擁有量。
有一件文書記載了咸豐四年(1854)至六年(1856)的田租收益。其中,咸豐四年收租谷200.5石,咸豐五年收租谷228.3石,咸豐六年收租谷236.3石。此外又注明另有契谷119.88石。如果以咸豐六年收谷為基礎,那么總計收租谷356.18石。這個數量應當是178畝學田租谷的年入量。
以上只是從契約文書上對所購置田產計算得出的收益。實際上,普安州從明代建立儒學起,就有官方所予學田。如《普安州志》(嘉靖)記載賓興200兩,分別來自弘治元年(1488)苗銀100兩,正德三年(1508)100兩,這樣州學經費共200兩。當時是通過將200兩借貸給殷實之家流水生放,每兩月取息2分。而到清乾隆時,有學田“原額一百三十七畝五分,現一百零九畝七分五厘”[2]118,通過佃租收取租谷。這些銀錢及田畝,在書院成立后也用于書院的經營,它們與書院自購田畝一起,共同組成書院的年度收益。
2.書院學田收益的使用
書院學田收益的使用,除繼續(xù)購置學田外,也用于支付講學、藏書、刻書、祭祀等教育文化活動經費以及建筑維修等事項,但主要還是用于教學。教學有多個環(huán)節(jié),相應支出也不相同,主要有束修、膏火、賓興的支出。盤州檔案館“全宗號J149”內文件中有一份“各租石數目并各佃姓名”文書,表2即是據此文書作出的分類,以及各類學田項目每年收入租谷的數量。表中顯示的各項收入,從另一個角度理解,也是每年各項的可支出數量。此外,還有生童考課的課卷費用。
束修、膏火、賓興的支出,實際上也是“人頭費”,即教諭、書院山長、通學先生、齋長及生員的開支。如老師每月一次的堂課費,一件文書記載,“閱七課共發(fā)膏火谷壹佰肆拾石零伍斗”(14)同①,盒號11。。
3.書院的其他開支
盤州檔案館“全宗號J149”內文件中有幾件文書是各種支出的記錄。下面是對這幾件文書進行整理后各項項目的支出費用:
表2 各類學田項目每年收入租谷數量
第一,年度日常項目及支出:上糧谷8石,上錢糧銀1.65兩,義學谷15石,看倉谷8石,禮房卷子谷5石(15)出自盤州市檔案館全宗號J149,目錄號1,盒號11。。
第二,書院雜支。一件咸豐年間的“賬單”文書,也記載了一些支出的項目費用:
共修二百五十六丈□墻,每丈銀四錢,前后領銀一百零二兩。正月十日下卻祀神公雞一支,錢一百五十文。豬首六斤錢一百八十文。香燭錢五十文。桃紅二道,錢二百四十文。炮燭(竹)二千文(個),錢一百六十文,米酒錢五十文。十二月十二日馮石匠砌神臺工錢七千四百文,(用)石灰一石錢八十文。(16)同①。
從這件“賬單”顯示出的項目看,應當是書院建筑及相關廟宇的維修費和各種祭祀費的開支。
第三,非經常性的支出。部分文書記載了一些非經常性支出的項目及支出費用情況:各種“吃食”,折耗谷20.05石;“抬工”1 193個,每工每日谷16升,支谷71.68石;“小工”342個,每工每日谷4升,支谷13.68石;使用石灰92.5石,每石支谷1.1斗,總支谷1.18石;“四汛兵伍”16名口糧,每兵每日谷1升,自12月15日起至25日止,共支谷6.16石(17)同①。。
從書院支出方式看,使用現金(銀錢)支出少,主要是通過實物(谷)用以支付書院產生的各項費用,反映出書院的經營手段比較單一,折射出鳳山書院的經濟并不寬裕,也側面反映出當時當地社會經濟發(fā)展水平。在一些經濟環(huán)境較好的時期,書院可通過其他途徑獲得現金收入,比如,咸豐時期興義府(安龍)知府張锳就將棉花行厘金、銅鉛行捐出毫金,“令專供書院、義學經費”[7]74。
因古代書院具有的民間性質,不像官學那樣有固定的、按分級所給予的年度費用,書院運行基本上以自籌資金為主,因而,各地書院經費也不會都一樣。晚清時期,湖南著名的岳麓書院膏火田就有159 535畝,普安州風山書院自籌田205畝,加上原官學學田137畝,總數為342畝,與岳麓書院相較可謂望塵莫及,貴州各書院顯然也不能與之相比。在貴州,府州縣級書院經濟狀況也有較大差異。至晚清時貴州最大書院貴山書院,除書院學田外,每年經費1 100余兩[3]167,鳳山書院僅銀247.66兩,也是相形見絀。但鳳山書院自嘉慶十二年(1807)建立后,至光緒三十四年(1907)朝廷明令停辦為止,100年間能一直穩(wěn)健地發(fā)展實屬不易,其背后必是依靠經濟實力支撐。那么,鳳山書院100年間的經濟實力在貴州處于何種地位,通過與其他書院的比較大致可以體現出來。
1.與貴州其他書院建筑規(guī)格的差異
差異首先體現在書院的建筑規(guī)制上。普安州書院建筑格局的記載是:“有斗門、二門,講堂三楹,上有樓,正中祀倉圣,頗極軒敞。兩旁翼室為齋房。講堂右折為山長內室三楹,右偏為廚湢,對面有亭翼……院后有井泉?!盵6]111相同行政級別的興義筆山書院則是:“講堂三楹,中為文昌殿,左右齋房十間,斗門一間,二門樓一楹,門外有池,樓上有魁星像。左廳右廳各一間。山長內室三間,東西廂房四間,廚房一間?!盵7]249
興義筆山書院建造于嘉慶十八年(1813),晚于鳳山書院六年。兩所書院建筑格局大體一致。建筑格局與經濟條件相關聯,目前還沒有找到鳳山書院建造所花費用相關資料,但筆山書院建造時“費二萬余金”[7]99。興義縣本身就從普安直隸州分出所設,且農業(yè)生產條件與普安也相差無幾,從筆山書院也可推測出鳳山書院建造費用。而規(guī)格大致相同的平遠州書院建造費用“共銀一萬七千五百四十兩”[6]75。
從另一方面看,也可能與州縣級書院有基本規(guī)制有關。普安州處于貴州西部邊境,與云南接壤;天柱縣地處貴州東部邊界,與湖南省接壤。晚清時天柱縣也有名為“鳳山書院”者,據記載:
鳳山書院,舊開化書院明朱梓所建?!拦舛哪曛h俞汝本倡捐重修,增置田畝,光緒三年重建,改名鳳山書院。斗、二門,正中講堂三楹,左右齋房各五楹,字藏一座,內室五間,左右廚舍各一間。[9]220
兩所“鳳山書院”建筑格局幾乎如出一轍,表明縣級書院建筑有一定規(guī)制,從府級書院也可證實。如安順府鳳儀書院,據記載:
道光二十二年由雙橋書院改建。……上房7間,兩廂齋房14間,二門5間,斗門5間,兩齋各3間,槽門3間,木坊1座,倉圣殿5間,內祀倉圣,道真、王陽明牌位。兩廂8間。二十八年知府胡林翼添建二門兩廂房14間,倉2間。[8]427
顯然,鳳儀書院整體規(guī)模較興義筆山書院以及兩所鳳山書院規(guī)模有明顯差別。相同的府級書院如遵義府湘川書院,乾隆五十三年(1788)仲秋落成。該書院的規(guī)格是“大門、二門各三楹,南二門內歷階講堂三楹,后建房三楹,掌教居之。東廂房五間講堂,東西二齋各九間,以居肆業(yè)諸生”[8]79。鳳儀書院與湘川書院的建筑格局幾乎一致,都比州縣級書院規(guī)模明顯大許多。上述情形似乎說明,府縣兩級書院實際上是有差別的,這種差別除與行政級別不同有關外,書院自身經濟條件無疑也是一個重要關系。
2.與部分書院日常經費的差異
書院年度支出項目基本相同。除山長束修(薪水)、值年齋長(首士、總理)考課請題、散卷收卷發(fā)給管理費外,還要開支文武生童生活費用的膏火、廩膳生貢生等的鄉(xiāng)試或會試的賓興,以及書院設施每年的維修、春秋二祭等。此外就是書院經常性的教學開支,如官師的堂課、特課、超課,印制每歲試卷的課卷等費用。這些費用基本上就是從書院的學田年租及出租金收益內開出。表3是鳳山書院與其他書院教學年度開支情況。
表3 鳳山書院與其他書院教學年度開支情況
表3中,筆山書院、(天柱)鳳山書院、鳳儀書院、湘川書院分別是同一時期興義縣、天柱縣、安順府、遵義府最大書院。天柱縣鳳山書院學田年租谷是折銀收取——道光時期天柱縣谷一石折錢1 366文[9]220。從學田年租谷看,鳳山書院擁有量明顯高于其他書院;從銀錢支出看,鳳山書院高于筆山書院,與安順府鳳儀書院不相上下。盡管鳳山書院經濟環(huán)境并不寬裕,但上述情況又表明,較之其他書院甚至上一級的府級書院,鳳山書院運行的常費還是較為優(yōu)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