丨白英
“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飴?!彼未笪暮捞K東坡《詠月餅》里寫出了中秋吃月餅的美好感受。歲月傳承,月餅餡料香甜味美,而外形圖案更精美,紋路清晰的篆刻在飽含祝福的餅皮上,吉祥的寓意蘊藏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月餅傳奇多,連制作月餅的器具——月餅模子,背后也有講不盡的老故事。生活和藝術合二為一的月餅模子,是凝結我們民族情感的實用器和藝術品,堪稱民間雕刻藝術的一朵奇葩。
月餅模具手藝人 原提明
中秋臨近,古城孝義的城鄉(xiāng)山村空氣里處處彌漫起了淡淡的月餅香甜。兌鎮(zhèn)前嶺村是個座落在大山深處的原生態(tài)古村,順著隱隱約約的“哐哐”聲,尋到了月餅模具手藝人——原提明的家,這是一處依山而建的農(nóng)家院落,院里斑駁的樹影下,原提明和老伴正在一錘一鑿的擺弄著一塊塊木料,原師傅手下誕生出各式各樣形狀各異的月餅模具,真是讓人眼界大開,兩寸梨木上雕出的是生活的百態(tài)和團圓的美好。
畫模
原師傅的院子有些老舊,一如他給人的印象,自然古樸卻滿是滄桑,村里的多數(shù)人都搬走了,他的家顯得有些孤寂,他卻不愿離開,木頭、刻刀與他相伴了40多年,做月餅模具要切割木料、還要敲敲打打,搬進城里肯定會影響周圍人的生活,所以他寧愿守著自家的老窯洞,這樣才能一直做自己喜歡的餅模。窯洞雖簡陋,內(nèi)中的月餅模具卻如是滿屋木香,宛若一個精美的藝術世界。
在原師傅的口中,月餅模具被他稱為“脫脫”,“月餅脫脫”,這稱呼叫起來形象又倍感親切,透著濃濃的鄉(xiāng)土味。一旁的老伴和幾個鄉(xiāng)親正在用自己的“脫脫”打著月餅,面醒好了,餡料也備好了,巧手的媳婦們動作麻利,只見她們揪一塊黃油面,在案板上揉圓壓扁,捏成中間厚、四周薄的窩狀同時加餡,將包好餡料的面團塞進木頭模具里,再用力往案臺一拍,“啪”的一聲響,圓形帶花邊、印有漂亮圖案的月餅應聲而落?!按蛟嘛灐钡恼f法估計就源于拍打這個干凈利落的動作吧。他們用的月餅模具長柄已磨得光滑溜圓,中間的圖案有字有畫,“五仁”兩字雕刻有力,花開四季圖案則喜慶祥和,像是在中秋月圓之時,寄托人月兩全的美好祝愿。
出邊
打印
創(chuàng)新工具
傳統(tǒng)的手工月餅,最淳樸的味道,最自然的外表,就像農(nóng)家閨女,質樸、明艷、實在。看著自己的模具扣出來的一個個月餅,原師傅喜歡的不行,“還是咱自己做的月餅好呀。滿月形的月餅從脫脫里扣出來,是不是和十五的月亮一樣圓?”他擺弄著一個個“脫脫”,歷數(shù)家珍似的述說著“脫脫”的故事。他做的模具造型基本以圓形為主,直徑在13厘米左右,寓意“團圓”,象征著闔家安康。有單面的,還有雙面的,除常見的圓形外,還有桃形、兔型、月牙等不同形狀,而成套的有專用祝壽的“福祿壽喜”、專用婚慶的“和諧喜慶”、專用過年的“合家團圓”等,亦是餅模經(jīng)久不衰的主題。一個直徑近50厘米的“月中仙桂”模具因體形大而分外引人注目。其上精致細膩的雕刻紋樣,構圖簡約勻稱,刻制細致講究,有一種典型的“山西氛圍”,廣寒宮被描繪成院落之形,庭院深深有一種晉商大院的渾厚氣勢;門前菱形地磚塊塊可見規(guī)整有序,寓意著生意平順,家族安康;桂樹形象寥寥幾枝,卻意境全出;玉兔形象夸張,持杵像人一樣站立著,兩只長耳朵直立朝天,形象滑稽可愛,搗藥動作生動傳神。月餅模上的紋飾圖案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密不可分,每一個形象和裝飾都有著古老的文化淵源,還有嫦娥奔月、桃榴相會、龍鳳呈祥、五福捧壽、八仙祝壽……樣式繁多、雕花各異,宛如一件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豐富細致的裝飾圖案設計巧妙,在極其有限的空間里清晰展現(xiàn),傳達出從古至今人們祈求富貴吉祥、平安團圓的心愿。
栩栩如生的走獸、靈動可愛的花鳥、形態(tài)逼真的八仙、婀娜多姿的仙女……原提明雕出的月餅模子有的大刀闊斧、粗獷有力,有的線條流暢、刀法簡潔,碗口大的世界里,是怎樣展現(xiàn)出如此豐富的花樣呢?原師傅說,別看這小小一塊模具,制作起來卻并不簡單,一塊木料做成月餅模具要經(jīng)過畫模、鑿坑、雕刻、打花、出邊、打磨等近十道工序,花費幾天工夫才能完成。
要想做出一塊好的月餅模子,第一步就是選好料,餅模在“打月餅”的過程中要經(jīng)得起敲打耐得住潮濕,所以,對木料的要求很高,不僅要堅實耐用,還要細膩有韌性。原師傅做餅模用的料都是上好的山梨木,“山梨木木紋細,板面光,橫豎紋理差別不大,便于雕琢還不走形,可以長期保存?!彼氖掷锬弥鴰讐K鋸成大約4厘米厚的坯料,正待挖出輪廓,也就是在木料上挖出與月餅大小一致的“坑”,他先用圓規(guī)在木料上畫好尺寸,用鑿子鑿木開孔,打磨好廓形后,于其中簡單畫出花形,就要開始雕鑿打花。鑿花這一步?jīng)Q定了將來“打”出月餅的造型,立意主題、刻制水平也集中體現(xiàn)在此。
老兩口做“脫脫”
原師傅和老伴雕刻模具的工作臺,是兩個木板凳,“把‘脫脫’放上來正好,還可以隨處移動,挺方便。”他們面前擺放著30多把大大小小的刻刀,反口、正口、圓口,還有斜鑿、扁鑿等?!斑@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我做‘脫脫’的刻刀總共有上百把,都是自己制作的。” 雕刻花紋時,要根據(jù)圖案的大、小、彎、直選擇刀具,不同的花紋就使用不同的刻刀,每一刀都要慎之又慎,用力恰到好處,這樣雕刻出來的花紋才有棱有角、立體感強。
雕花是整個模具制作的點睛之筆,他手中的鑿子在榔頭的敲打下,出現(xiàn)了深淺不一的紋樣,原師傅說,這要求手藝人不僅眼神好,手上能把握力道,還要有審美悟性,雕刻時必須一揮而就,不能猶豫遲疑,點刀、進刀、回刀都要果斷,這樣才能讓線條流暢?!盎硬粌H要刻上去,還要傳神。”這都是清一色的手工活,特別是鑿花時,深淺全憑感覺。他的老伴任二英,別看是女流,鑿起來輕松自如像繡花一樣嫻熟,原師傅笑說這道工序老伴比自己更勝一籌,從小喜歡做針線活的老伴嫁過來后也開始跟著做模具,“我刻的看起來有點死板,而她刻出來的花,活靈活現(xiàn)的?!彼?,一般鑿花是老伴的特長,而精細雕刻是原師傅的拿手, 說話間,一塊紋理清晰的餅模在老兩口的配合下已經(jīng)刻好了,最后原師傅在模具的四周用刻刀刻出均勻整齊的花紋,形成菊花狀邊緣?!斑@叫‘打邊牙’,它不僅起到對月餅的裝飾作用,還有助于讓月餅順利脫離模具。”
“每逢中秋,村里家家戶戶都會自己做月餅?!痹崦髡f之所以一直堅持做手工月餅模具,為的是讓鄉(xiāng)親們能吃上小時候的味道。糕餅是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祭品和食品,各種糕餅一直是神案和餐桌上不可或缺、極具藝術性的主角。不僅中秋節(jié)做月餅,各種時令節(jié)慶、婚喪嫁娶、暖壽賀誕、祭祀拜祖、滿月慶生,都需要大量糕餅。孝義民俗文化豐富,在當?shù)貢r令節(jié)日時,民間有互贈各種餅子的習俗,這種餅食不僅美味,還因為其上獨特的圖案成為吉祥祝愿的代名詞,因而制作工具餅模得以歷經(jīng)千年傳承至今,并成為孝義民俗文化的一種載體。千姿百態(tài)的餅模、豐富多彩的圖案,蘊含了古人樸素的思想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對民俗演化的一種記錄和保存,它的藝術形態(tài)是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訴說著久遠的故事。
中秋模具
由于常年手握刻刀,原師傅的手布滿了老繭,還有道道傷疤。說起多年來制作“月餅脫脫”他感慨良多,他出生于上世紀五十年代,從十幾歲初中畢業(yè)后,就在村里邊務工邊跟著父親做脫脫,到現(xiàn)在有四十多年了,剛做的頭幾年正值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期,還不敢大規(guī)模的做,村民有想要的,他是利用工余時間雕。進入八十年代后,改革開放市場活了起來,人們的生活也好起來了,餅模需求量激增,他開始專門做“脫脫”,附近村鎮(zhèn)的集市上,他做的“脫脫”很受歡迎,為此買了機床用來開模,為了切合各種不同形狀模具的開孔,他自制了刀頭,原先鑿木開孔環(huán)節(jié)一天內(nèi)能做出來兩三個,改良工藝后一天做20多個,這樣每個模具的成本就降低了不少,價格方面也更具優(yōu)勢。
古老手藝不僅在原師傅的手中得以傳承,而且也使他成為遠近聞名的月餅模具雕刻大師?;叵肫鹨宦纷邅淼目部澜?jīng)歷,原師傅說他最想感謝的是這片土地,這些“月餅脫脫”在他的心里,就是鄉(xiāng)親們共同創(chuàng)作出來的。當年他做好“脫脫”都是自己拿著去集上買,老鄉(xiāng)們挑脫脫的時候會聊起想要些什么圖案,或者是圖案上加些什么花樣,他也總是用心地記下來,回來就研究,把人們提的這些建議用到創(chuàng)作中。孝義民間有句俗語“桃榴相會,全家都在。”而原師傅做的“桃榴相會”主造型為桃子與石榴,左右兩邊桃子圓潤飽滿遙相呼應,中間的石榴咧嘴而笑成熟在望,桃子代表碩果累累健康長壽,石榴代表多子多福家族昌盛,寓意美好而生動。他能清楚地記得這件模具的創(chuàng)作過程,一次趕集會場上,一個老奶奶想買個“脫脫”,就記起她年輕時候用過的祖輩傳下來的“桃榴相會”圖案,這個圖案在孝義民間早已失傳,卻讓老人描述的繪聲繪色,原師傅就是按照老人說的成功恢復了“桃榴相會”,至今,這都是最受歡迎和最有地方特色的一件作品。
餅模之家
如今,原師傅作為孝義為數(shù)不多留下來的月餅模具手藝人,也成了這門工藝的傳承人和保護人。在他看來,延續(xù)下來的月餅模具制作,是對中秋傳統(tǒng)的記錄與傳承。透過模具,原提明還能記起小時候一家人圍坐過中秋的場景。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月餅模具一度從過去不可缺少的物件,逐漸被冷落一旁,甚至無人問津。上世紀九十年代,金屬模具、塑料模具大行其道,憑借電腦雕刻的精細、標準、衛(wèi)生以及便于配合機械化生產(chǎn)等優(yōu)勢,迅速取代了老式木制糕餅模長達幾百年的統(tǒng)治地位,手工雕刻的糕餅模和制作工藝慢慢地走向了衰敗,而其中的文化也隨之而去。
令人高興的是,隨著近些年國風文化的興起,傳統(tǒng)技藝又出現(xiàn)回暖之勢,已有上千年歷史的孝義傳統(tǒng)手工制作月餅模具,也被列入當?shù)胤俏镔|文化遺產(chǎn)加以傳承和保護。網(wǎng)絡電商的興起讓月餅模具產(chǎn)業(yè)也搭上了“互聯(lián)網(wǎng)+”的便車,“沒想到這‘月餅脫脫’不僅有人訂做,還有人收藏?!?2013年,大學生村官山貨店的網(wǎng)店老板賀正輝找到原師傅,把他做的月餅模具放到網(wǎng)上,迅速得到很多人的青睞,就連新加坡、美國、意大利等海外客戶也來訂制,這讓原師傅喜出望外,“我是個足不出戶的農(nóng)民,這些國家我沒去過,可是我的‘脫脫’卻去了,咋能想到這好事,這輩子也知足了?!备吲d的同時原師傅又面臨新挑戰(zhàn),網(wǎng)絡訂單講究“私人訂制”,圖案由對方設計,每一件模具都是獨一無二的作品。這對于只有初中文化的他是個不小的挑戰(zhàn),他把雕刻模具的鉆研勁兒用到學習新事物上,在制作手藝上越加精雕細琢,在模具的花樣類型上推陳出新,觸“電”上“網(wǎng)”,原師傅仿佛又進入了一個新世界,淘寶、微信、抖音、快手幾大電商平臺上,都有原師傅和他“脫脫”的身影,60多歲的他怎么也沒想到自己還能這么的“潮”。
新時代的來臨,更堅定了原提明傳承這門手藝的信心,他創(chuàng)作的月餅模具藝術品聲名遠播,經(jīng)常受邀去參加省、市各級文化產(chǎn)業(yè)博覽會和相關活動,吸引了不少人好奇的目光,更讓專家拍案叫絕。2016年中秋節(jié)前夕,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我們的節(jié)日·中秋月話》節(jié)目組專程到原提明家,采訪拍攝他的傳統(tǒng)手工月餅模具制作全過程。央視的大舞臺制作的節(jié)目,不僅有力地宣傳了孝義的月餅模具傳統(tǒng)技藝,也是對原提明這位傳統(tǒng)手藝傳承者的尊敬,對保護傳統(tǒng)手工技藝的重視?!皞鹘y(tǒng)手藝有了新市場,說明它不只是文化遺產(chǎn),更寄托了人們對中秋習俗不變的懷念?!痹瓗煾档脑竿軜闼?,就是想用自己的雙手做好月餅模具,延續(xù)中華民族民俗文化的根脈,讓這份情懷得以延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