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保東
師:上一節(jié)課同學們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主學習了《愚公移山》重點字詞,疏通了文意,進行了復述。這節(jié)課我們要深入文本,思考愚公做事與做人的方式,用自己的語言書寫對愚公及《愚公移山》的認識。
師:你認為做成一件事情需要具備哪些要素?請你寫出你認為最重要的要素最少5個,然后按照你認為的重要順序排一下序,并簡要說說你這樣排序的理由。
生1:毅力,奮斗,朋友圈,資金,信心……
生2:信心,能力,正確的方法,正確的方向,朋友的幫助……
生3:毅力,意志,勇敢,不怕困難,堅持……
生4:家人的支持,方向對頭,不怕困難,敢于創(chuàng)新,不放棄……
師:同學們根據(jù)自己的認識,寫出了很多自己的理解與見解,在排列順序上也有自己不同的認識。要完成一件重要的事情,究竟哪一個要素是處在第一位的呢?請同學們用刪除法再次深入思考一下,說一說你覺得應該排在第一位的要素。
生1:意志。
生2:能力。
生3:方向。
師:看樣子,同學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仍然不一致。那我們來看看愚公在“移山”這件事上是怎么做的。請同學們再次按照文本順序閱讀課文,說說愚公把哪一個要素放在了第一位。
生:愚公把“移山”放在了第一位。
師:對,愚公把移山放在了第一位,移山也就成為目標。因此,做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干的目的是什么。在明確了目標后,就要行動嗎?
生:不是,還要研究研究。
師:研究什么?
生:研究怎么做。愚公因此“聚室而謀”。
師:謀的是什么?課文中為什么沒有寫“謀”的內(nèi)容?
生:可能研究怎么“叩石墾壤”,誰參加,用什么工具。
生:還要考慮會花費多長時間,還要考慮可能遇到什么困難。
師:同學們這樣思考,已經(jīng)非常了不起了。其實這就是做好一件事情的基本前提和要素,尤其可貴的是把時間因素都考慮到了,考慮到時間的價值。這是平時做事時很多同學沒有考慮到的,時間也是成本,時間也有價值。還對未來可能存在的困難做了預判,毫無疑問這是一種超前思維。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依據(jù)文本內(nèi)容填寫下面的表格。在這個表格中,老師分列了目標、方向、措施、領導者、參與人員、遇到的主觀困難和客觀困難,這就是制定一份比較完善的工作方案。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同學們可以在小組內(nèi)討論完成。
愚公移山成功的要素及工作方案分析表
師:同學們都填寫完了,請同學們共同討論自己的思考。
生:愚公移山的最終目的是“指通豫南,達于漢陰”,方便外出。
師:這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說的“要想富……”
生齊:“要想富,先修路?!?/p>
師:方向是什么呢?也就是說要把山移到哪里呢?
生:“投諸渤海之尾。”
師:愚公是怎么制定實施措施的呢?也就是考慮先干什么再干什么,具體的步驟是什么?誰對他的支持幫助最大?請同學們按照課本的順序說。
生:先有了想法,因為“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所以他要移山。然后召集家人商量,家人都同意后再干,他妻子對他幫助最大。
師:他妻子不是反對嗎?她說:“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生:不是,他妻子是支持他移山的。
師:請具體說說你的理由。
生:“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這是他妻子在觀察愚公移山的態(tài)度和決心?!扒已芍猛潦笔翘岢鰧⑼潦唧w放到哪里,是考慮到方案的具體實施。因此,課本中用了“獻疑”這個詞。
師:非常棒,他還考慮到了什么因素?
生:他還考慮到了用“箕畚”這個簡陋的工具。
師:他有沒有考慮到移山這種行為會得到更多人的支持?
生:沒有考慮到,因為他是開始移山以后才得到別人支持的。
生:可能考慮到了,因為他認為移山不僅是造福他一家人的事情,也是造福他住的這個地方的事情。
師:所以才有了……
生:“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p>
師:因此,只要是為大家著想,為大家謀幸福,一定會得到更多人的幫助。
師:毫無疑問,愚公是移山的領導者。參與者你認為除了他家人還有誰呢?
生:小孩。
師:為什么特別強調是小孩呢?全文中只有這一處可以說是動作的細節(jié)描寫,你通過“跳往助之”這個動作細節(jié)看出了什么呢?
生:強調小孩是突出連小孩子都知道幫助移山,移山成功的希望就很大了。一個“跳”字可以看出小孩是非常愿意幫助移山的,是非常高興的,小孩是非?;顫娍蓯鄣?。
師:還能看出什么來?從全文的角度來考慮一下。
生:還有與后邊智叟的對比,強調智叟連一個小孩都不如。
師:還有沒有其他的參與者?
生:天帝和夸娥氏二子。
師:干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未雨綢繆,把困難想在前邊??梢娪薰粕讲皇且粫r的沖動而是早做好了移山的打算,把所有的困難都盡可能地想到了,即使是沒想到的在行動中也克服了。請同學們運用以前我們學過的敘事類文本“比較式對比和反襯式對比”大概念,對愚公是如何克服主觀的困難和客觀的困難做出自己的分析。我們一個角度一個角度地仔細分析,答案都要從文本中來。
生1:我分析的角度是愚公的年齡與身體,他年且九十,還是殘年余力,這是一種比較式對比,對比的目的是突出愚公移山的艱難。
生2:我分析的是愚公與小孩的對比,既有年齡上的,也有對未來的希望的對比。這也是比較式對比,說明愚公移山得到了更多人的支持,是有希望成功的。
生3:我分析的是愚公與天帝的對比,因為“帝感其誠”,這也是一種比較式對比。
師:天帝在現(xiàn)實中存在嗎?
生3:不存在,因為這是一則寓言故事。
師:所以,寓言故事就是借助一定的想象來告訴我們一個道理。
師:如果在現(xiàn)代,愚公移山能成功嗎?現(xiàn)在的天帝你認為是誰?
生:能成功,不是“人心齊泰山移”嗎?現(xiàn)在的天帝是人民吧。
師:這位同學把自己所學結合了當下,很深刻。
師:我分析的是愚公與家人,家和萬事興,愚公的行為得到了家人的支持,這也是一種比較式對比。
生:我分析的是其妻與智叟,他妻子提出疑問,智叟卻是嘲笑愚公。
師:我們要再次深入語言細節(jié)理解這種對比,請同學們讀讀這兩段話,揣摩一下人物說話的語氣、神態(tài),再揣摩一下人物的心理。
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余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生4:“獻疑”與“笑”形成對比,“君之力”與“殘年余力”形成對比,“不能損魁父之丘”與“不能毀山之一毛”形成對比,“且焉置土石”與“其如土石何”形成對比。
師:這一句話就有這么多看似內(nèi)容相同實則意味完全不同的反襯式對比。人物說話的語氣、語調一樣嗎?再讀讀看。
生:其妻是贊同的,只不過是提出合理化建議。智叟則完全是嘲諷的語氣,還用了倒裝句來強調愚公的愚蠢,說愚公這個糟老頭子壞得很。(眾生笑)
師:以上我們從主觀與主觀對比的角度進行了分析,在客觀上還有哪些角度進行了對比呢?
生:愚公的“殘年余力”與山之高大的反襯式對比突出了愚公移山之艱難;愚公移山與工具之簡陋的反襯式對比突出了愚公移山之艱難。
生:愚公移山與路途之遙遠的反襯式對比突出了愚公移山之艱難,還有愚公移山與時間之漫長的反襯式對比突出了愚公移山之艱難,時間成本巨大。
師:同學們對反襯式對比理解得比較透徹。本文中最重要的對比是愚公和智叟兩個人物的對比,他們的對比更重要的是對人和客觀事物認識層面上的哲學思維對比。我們在第四單元曾經(jīng)學過《人為什么而活著》這篇課文,它讓我們認識到人不能只為自己而活著,人活著應該為這個世界干點有意義的事情。一個人的哲學思維代表著一個人的層次,我們要像愚公那樣思考問題。那愚公和智叟是怎么認識移山這件事情呢?先請兩位同學分角色朗讀他們的對話,再深入分析兩人在對待移山這件事情上的不同觀點。
師:在移山這件事情上,愚公充分認識到了很多要素的重要性,智叟卻無視這些成功要素,只是看到了愚公的“殘年余力”就下了結論——“甚矣,汝之不惠”。因此,我們可以用“愚公認識到了___,智叟卻沒有認識到_____”的句式來分析他們對待移山這件事情的不同。
生1:愚公認識到了做一件事目的的重要性,智叟卻沒有認識到。
生2:愚公認識到了團結的重要性,智叟卻沒有認識到。
生3:愚公認識到了人能克服運輸工具的簡陋,智叟卻沒有認識到。
生4:愚公認識到了人能克服運輸時間的漫長,智叟卻沒有認識到。
生5:愚公認識到了子子孫孫無窮匱,而山不加增,愚公認識到了人定勝天,智叟卻沒有認識到。
師:由此可見,愚公認識問題是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辯證的、長遠的。智叟則是靜止的、片面的、機械的、短淺的。
師:剛才同學們從哲學的高度分析了愚公和智叟在認識問題上的不同,現(xiàn)在我們用兩副對聯(lián)來總結一下我們這節(jié)課的認識。
(一)用一副對聯(lián)寫出自己學習《愚公移山》的總結與認識。
上聯(lián):愚公不愚,____,擼起袖子加油干,_____,終能移山,造福子孫萬代。
下聯(liá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用一副對聯(lián)寫出自己學習《愚公移山》《生于憂患》等的總結與認識。
上聯(lián):《愚公移山》傳承千秋萬世,不朽的是_________________。
下聯(lián):《生于憂患》理喻后代子孫,書寫的是________________。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展示一下自己的對聯(lián)。
生1:我寫的上聯(lián)是:愚公不愚,攻堅克難,擼起袖子加油干,感動天帝,終能移山,造福子孫萬代。下聯(lián)是:智叟不智,膽小怯懦,發(fā)出譏笑盡情諷,頑固不化,終被反駁,看出人生百態(tài)。
生2:我寫的上聯(lián)是:愚公不愚,立志移山,擼起袖子加油干,堅定不移,終能移山,造福子孫萬代。下聯(lián)是:智叟不智,思想頑固,站在一旁笑著看,山不加增,終能移平,自此不敢稱智叟。
師: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了對愚公和《愚公移山》的認識,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要明確目標、方向,做到心中有信仰,腳下有力量,未來有希望。課后請同學們依據(jù)自己的思考,再次深入文本,按照對聯(lián)的格式要求認真修改自己的對聯(lián),爭取使自己的對聯(lián)也成為學習《愚公移山》的經(jīng)典,上傳到班級空間,供大家思考欣賞。
【評課】
聚焦文本價值,指向思維培養(yǎng)
《愚公移山》是一篇經(jīng)典的寓言故事,這則經(jīng)典寓言故事成就了無數(shù)經(jīng)典課例。站在前人的肩上,沿著前人走過的路,虛心學習,努力汲取,這是對經(jīng)典的尊重,更是對中華民族精神的敬畏。語文教學首先要守正,用正確的態(tài)度、方法、思維汲取前人的智慧;語文教學要創(chuàng)新,用發(fā)展的眼光、方法、思維,引導學生學會做事做人。雖然解讀《愚公移山》的寓意很重要,但是由于《愚公移山》的故事對學生來說并不陌生,我們也容易被一些先入為主的觀念左右,導致我們對經(jīng)典文本的價值作出狹隘的判斷。如何從經(jīng)典的文本中依據(jù)文本信息讓學生從全新的視角重構情境,設計驅動任務,讓學生依據(jù)文本呈現(xiàn)的信息進行搜集、整合、評析、辨析、質疑、反省、包容、拓展等思考,這比獲得一個有關愚公移山的“千古道理”要困難得多,當然也更有價值得多。
一、聚焦文本,指向思維訓練
這是《愚公移山》的第二課時,在第一課時借助工具書和課下注釋,自主學習了《愚公移山》重點字詞、疏通文意、進行了復述的基礎上,首先將學習目標明確展示出來,直接將學習目標指向了“基于文本言語形式的深度思辨,從言語形式再到理解深刻的寓意,從寓意理解再到思維培養(yǎng),用愚公的思維方式學會做事做人”。這個教學目標聚焦對文本形式的深度思辨,重點落在對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上。對學生思維的深度培養(yǎng),教師創(chuàng)設了基于現(xiàn)實的情境任務,目的是從生活走向文本,首先要求學生梳理做成一件事的成功要素,然后按照重要程度依序排列。其實這就是一種思維,這種思維認知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生并不明確,或者說缺乏深入思考,教師順勢將這種較為混沌的思維認知引入文本,開啟對成功做成一件事的必備要素的探究。
在第二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深入文本,明確要素”中,教師用表格和行動方案的方式開啟了對文本的深入探究,借助對文本內(nèi)容的詳細梳理,學生的思維認知逐漸明晰,這種行動方案的探究方式也會直接影響到學生以后生活中的思維認知和行動實踐。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學生的思維認知更加全面,還認識到了時間的價值。
二、聚焦文本,指向概念理解
統(tǒng)編教材(語文)八上第六單元的教學大概念確定為“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如何用得體的和個性化的語言表達人的品格和志趣”?!队薰粕健分械娜宋锔骶咔閼B(tài),個性鮮明,但作為八年級教學寓言故事類文本來講,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jié)、理解主題這些千古不變的教學內(nèi)容已經(jīng)不是寓言故事類文本的重點教學內(nèi)容?;诖苏J識,這篇文本的教學聚焦在“人是如何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和“個性化的語言表達人的品格和志趣”上,而“人是如何從不同角度思考問題”就是一種對比的思維方式?;趯Ω拍畹纳羁汤斫?,用驅動型問題引領,從文本的實際問題出發(fā),從深度理解文本和概念的視角進行剖析開拓,聚焦愚公和智叟這兩個人物對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不同認識,從不同角度、領域去開展深度閱讀,這就是對學生的信息提取、梳理、整合、思辨、歸納能力的積極訓練。加深對核心大概念的理解,最終達到了建構深度閱讀方法和提高閱讀能力的目的。
三、聚焦文本,指向遷移運用
《愚公移山》呈現(xiàn)的故事是無法跨時間、跨文化、跨情境遷移的,而學生的思維方式和對概念的理解則是可以遷移的。學生理解概念的目的不在于停留在理解上,而是為了遷移運用,學生在遷移運用中可以加深對概念的理解。顯然,“人應該有怎樣的品格和志趣”的重點,并不在于歸納出人具有哪些品格和志趣,而在于這些品格和志趣對人生命活動的作用與影響,這種影響對學生的終生發(fā)展來講必將是深刻的、長遠的?!队薰粕健匪d之道,在前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具體的任務和問題鏈不斷得到更深刻的理解。第四個環(huán)節(jié),教師用對對聯(lián)這種民族化的方式進行“個性表達,遷移運用”,這個思維活動實現(xiàn)了思維與文本的對接、思維與現(xiàn)實的對接;內(nèi)容與形式的對接和精神文化的傳承。語言學習的目的在于遷移運用,但應該是在具體情境中的具體運用,教師既依據(jù)文本又結合現(xiàn)實,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一個生活化、個性化的表達任務,激發(fā)了學生基于文本、對接生活的強烈表達的欲望,激活了學生的思維。這樣的學習必將給學生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