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敏華 許清原
(黃岡師范學院文學院 湖北 黃岡 438000)
漢武帝時,開啟陸上及海上絲綢之路,使我國的版圖得以向西及向南更加擴展。陸上絲綢之路的開拓,是為對付北方的匈奴;海上絲綢之路的開拓,則是因匈奴時時南下,導致陸上絲綢之路受阻,便不得不向南開發(fā)一足以通往東南亞,甚至遠至印度、斯里蘭卡的海上絲綢之路。其中貫通靈渠,北可抵達長安,南可通至北部灣的合浦,便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首選。然合浦何以能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下文將依其歷史發(fā)展脈絡,進行逐步地分析和探究。
秦始皇統(tǒng)一嶺南后,在嶺南設置桂林、象郡及南海三個郡。秦末,戍守嶺南的秦尉趙佗趁機割據(jù),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設立三郡后,除了派遣官吏前去治理,還“秦徙中縣之民南方三郡,使與百粵雜處”。這是秦以詔令,命漢中之民遷往嶺南的第一批中原移民。接著秦始皇三十三年(BC214),“又發(fā)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鼻貙⑻油龅淖锓?、入贅的男子及商人全數(shù)招來,部分作為攻取陸梁地的兵源,另一撥則派去戍守桂林、象郡及南海三郡。值得注意的是,這次被征召,除了逃犯、贅婿和商人外,也包含了有罪被貶謫的官吏。此外,商人的情況更糟,據(jù)《漢紀七》記載:“秦皇先發(fā)吏有謫及贅婿、賈人,后以嘗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父母嘗有市籍者,后入閭取其左。”商人若已在市集里登記戶籍,還要追溯其祖父母和父母,若亦同樣也有登入市籍,便皆得一并發(fā)派至嶺南。秦始皇下了這道嚴酷詔令,除了為同化當?shù)氐陌僭街?,使百越之民可更便于管理;此外,將嶺南視為南方對外港灣的重要軍事要地,得派駐足夠的兵源,也是其中極重要的原因。
除了派遣五十萬大軍,秦時派去的罪犯、謫官、贅婿及商人,也更是難以計數(shù)。當時嶺南的農業(yè)并不發(fā)達,軍隊雖能發(fā)展屯田,但發(fā)揮的程度仍極有限。當然,他們也絕不可能束手無策地待在嶺南,除了帶進許多先進的中原文明和進步的生產(chǎn)技術,此地盛產(chǎn)南珠,更成了最受南下移民歡迎的重要產(chǎn)業(yè)。
西漢武帝時,南越國發(fā)生叛變。南越國第一任王趙佗去世后,朝政便一直由呂嘉所輔佐。呂嘉先后輔佐了趙胡、趙齊,至第四代趙興,朝政幾乎已完全把持在其手中。為了奪回政權,趙興便決心歸順大漢,卻遭呂嘉全然反對。漢武帝于是派韓干秋領兵二千,前去協(xié)助南越王趙興以對付呂嘉。孰料消息敗露,呂嘉不僅膽大包天地領兵入宮殺掉南越王趙興及樛太后,還將大漢所派去的兩千士卒給全數(shù)殲滅。這事引發(fā)漢武帝極度震怒,元鼎五年(BC112),漢武帝便派路博德領兵十萬,以平定呂嘉叛變。
呂嘉見路博德領軍前來,自知不敵,即潛逃至海南;路博德大軍于是兵分兩路,從合浦及徐聞縣出發(fā),一擊而捕獲呂嘉,南越國至此結束。元鼎六年(BC111),漢武帝將嶺南三郡改置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等七郡。其中“交趾”“九真”及“日南”,今屬于越南的中、北部。呂嘉被滅、收復海南后,漢武帝又于元封五年(BC105),在海南設置儋耳、珠崖兩郡,至此西甌駱越地區(qū)已完全納入至大漢版圖。
合浦郡的范圍跨及三處,南到海南島,東到廣東的開平、新興,西到廣西的東興北倉河口以西。漢代的合浦郡,包含今兩廣二十七個縣市,地域長達十萬平方公里。
漢武帝設合浦郡后,在郡內設置了五個縣:“徐聞、高涼、合浦、臨允、朱盧?!碑敃r合浦郡人口,據(jù)《漢書·地理志》載,漢武帝時共有:“戶萬五千三百八十九,口七萬八千九百八十。”這將近八萬的合浦郡人,盡管為數(shù)不多,卻在我國海上絲綢之路上扮演了極重要角色,令小小的合浦,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始發(fā)港。
合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并不代表一切的商貿往來,都在此進行。其實,合浦只是大漢王朝與東南亞各國商貿往來的中轉站,其在史上之所以能扮演這重要角色,主要還是因北方陸上絲綢之路時遭匈奴入侵,導致絲綢之路常被迫斷絕。為了解決困境,漢武帝于是在南方的合浦,另辟一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關于這段歷史,《漢書·地理志》記載得相當詳盡。
自日南障塞,徐聞、合浦船行可五月,有都元國,又船行可四月,有邑盧沒國,又船行可二十余日,有湛漓國步行可十余日,有夫甘都盧國,自夫甘都盧國船行可二月余,有黃支國,民俗略與珠岸相類,其州廣大,戶口多,多異物。自武帝以來皆獻見,有譯長,屬黃門,與應募者俱入海市明珠,璧流璃,奇石異物,赍黃金雜繒而往。所至國皆稟食為耦,蠻夷賈船,轉送致之。亦利交易,剽殺人,又苦逢波溺死,不者數(shù)年來還。大珠至圍二寸以下,平帝元始中,王莽輔政,欲耀威德,厚遣黃支王,令遣使獻生犀牛,自黃支船行可八月,到皮宗。船行可八(二)月,到日南,象林界云,黃支之南,有已程不國,漢之譯使自此還矣。
漢武帝元封元年(BC110)起,即派遣能翻譯外語的太監(jiān)(黃門),招募相關人員以組成船隊,從合浦郡的徐聞(今廣東徐聞縣)、合浦縣(今廣東合浦縣)、日南(今越南平治省北部)三個港口,或經(jīng)合浦出北部灣,沿著海岸線,順著中南半島經(jīng)泰國、馬來西亞(都元國)、蘇門答臘、緬甸(邑盧沒國)等地,最遠可航行至印度洋的黃支國。黃支國即今印度的康契普拉姆,最后抵達已程不國(今斯里蘭卡),再由斯里蘭卡返航。
合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除了文獻已有記載,2002年9月至2003年4月及2011年11月至2012年1月,廣西文物工作隊、廣西文物考古研究所及合浦縣博物館,于“合浦縣城東北方向約11千的石灣鎮(zhèn)大浪行政村古城頭自然村”,所發(fā)掘的大浪漢城遺址,其中遺址西門設置的內海碼頭(圖1),據(jù)考古人員描述:“地層疊壓清楚,雖經(jīng)漫長歲月,夯筑的弧形平臺、臺階及伸出江面供停靠船只和裝卸貨物的‘船步’等都清晰可見,與現(xiàn)代沿江伸出水面的小型碼頭相類。”合浦大浪古城遺址西門碼頭的出土,更加證實合浦確曾擔負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的重責大任。
圖1 大浪古城發(fā)掘位置圖?
合浦并不產(chǎn)絲綢,何以能裝載滿船的絲綢及珍珠,去進行海上絲綢貿易?其實,合浦只是個中轉站;但合浦也會將中原最愛的南珠,拿到長安去販賣,販賣所得,再購置東南亞各國最愛的絲綢,以運至各地去販賣,或帶回各國的奇珍異寶,琉璃、玻璃、低溫陶壸和瑪瑙等。
每年十月,合浦商船順著東北季風,將絲綢運往至東南亞各國,再用絲綢換取瑪瑙、琥珀和玻璃等。合浦自古以來即是個天然良港,北部灣海底平緩,海面開闊,附近的雷州半島、海南島及北海冠頭嶺等,皆可阻風擋浪,使合浦港更適宜船只停靠。每年十月左右,由大陸刮向海洋的東北季風,及每年四至五月,由海洋刮向大陸的西南季風,可為船只的起航和返航,提供最足夠的動力。加上北部灣海域冬季和夏季截然相反的海流方向,使遠航船只可順風順水地沿著海岸線遠航。
合浦為何能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中轉站?關鍵便在:漢武帝時路上絲綢之路屢受匈奴侵擾,便決定開辟一條由合浦港出發(fā),沿北部灣海線,經(jīng)馬來半島到達印度和斯里蘭卡的遠洋貿易線,整個航程的往返約要三年。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挖通靈渠,開鑿靈渠后,可連接湘江和漓江,以打通南北水路交通,糧草得以經(jīng)水路往南運,為秦王朝統(tǒng)一嶺南提供具體保證。俗話言“靈渠”可通三江、貫五嶺,靈渠上通湘江,下連漓江,使嶺南與中原可形成聯(lián)系。漢武帝時,發(fā)現(xiàn)靈渠可成為進入合浦的交通要道之一,從長安出發(fā),沿著沔水以進入長江,再由長江走洞庭湖和湘江,便可進入至靈渠。靈渠可連接漓江,再進入北流江。從北流江轉陸路過鬼門關。鬼門關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北流市,為當時通往欽州、合浦、雷州半島、海南的必經(jīng)之地。許多由中原進入至嶺南之人,受不了鬼門關的瘴氣,故而有“十人去九不還”之說。后來人們以為“鬼門關”之名不吉利,便改名為天門關。過了天門關后便可入南流江,順流而下,即可達合浦郡。
關于中原與合浦聯(lián)系的通路,潘琦先生又做了考證,另理出三條水路。
合浦北上交通非常發(fā)達,全境有三條水路通向中原,第一條是中原水路,靈渠開通之后沿長江水系,由湘江通過靈渠,進入桂江到西江進入北流江再通過桂門關(鬼門關),沿南流江到合浦。這是中原貨物出海的必經(jīng)之路。第二條是紅水河水路,沿南流江到合浦。古代云、貴、川的一些貨物都要運到合浦為海運出口。今天把廣西作為西南出海大通道,也是基于這種歷史淵源。第三條是左右江水路,沿左右江南下,從龍州、崇左、扶綏等地,入郁江,到北流江再到南流江到合浦。
西漢時期,合浦是我國南方通西南地區(qū)重要的出海港,也是中原通往東南亞、南亞的重要交通樞紐;另合浦的采珠業(yè),更是帶動海上絲綢之路的最重要因素。劉歆的《西京雜記》載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后時,其妹趙合德所贈“襚三十五條”,其中即有“合浦圓鐺”。(晉)傅玄《傅子》:“必須南國之珠而后珍?!睍x人葛洪的《抱樸子·袪惑篇》也強調:“凡探明珠,不于合浦之淵,不得驪龍之光?!焙掀帜现樽詽h、晉時期,便已被視為稀世珍品,除了在國內極受歡迎,也成了出口貿易的重要珍品。
合浦南珠品質之盛,在史上還形成了“合浦珠還”的典故。據(jù)《后漢書·循吏傳·孟嘗》載:“(合浦)郡不產(chǎn)谷實,而海出珠寶,與交址比境……嘗到官,革易前敝,求民病利。曾未逾歲,去珠復還,百姓皆反其業(yè)?!焙掀窒喈斒且粋€內海,相對比較封閉,海洋洋流較弱,南流江在此入海,成為淡水及咸水的交接地,故而非常適宜養(yǎng)珠。
先民在合浦開發(fā)了海洋經(jīng)濟,漢代海上絲綢之路也便由此出發(fā)。合浦以出產(chǎn)南珠聞名,南珠為合浦帶來財富,是在靈渠開通之后。合浦郡沿海盛產(chǎn)珍珠,所產(chǎn)之珠圓潤而大,色澤又相當純正,倍受海內外歡迎。合浦農業(yè)并不發(fā)達,當?shù)鼐用裰灰圆芍闉樯?,再以珍珠向鄰郡交趾交換糧食。熟料,被派至合浦任職的若干官吏,見采珠收益極高,便巧立名目以盤剝珠民。這群貪腐的官吏,完全不顧珠蚌的生長規(guī)律,一味地要珠民去捕撈,導致珠蚌逐漸遷移到鄰近的交趾郡,使合浦能捕撈的珠群越來越少。直到東漢順帝時,差遣孟嘗到合浦任郡守,其為政十分清廉,不僅與民休息,教導農業(yè)生產(chǎn),還限制采珠。經(jīng)孟太守的努力,珠群如同得到感召,不到一年,原遷到交趾的珠蚌隨之回到合浦珠池,百姓便因此可安居樂業(yè),此即是“合浦珠還”的典故。
除了南珠,合浦亦是重要的軍事重要基地。平定呂嘉之禍,合浦即是重要的軍艦出口港,單是這一點,合浦便足以為“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提供極重要的安全保障。
漢武帝時,除了派遣張騫出使西域,也令衛(wèi)青、霍去病等打通河西走廊,開通了陸上絲綢之路;但北方的匈奴屢屢南下入侵,使陸上絲綢之路常不得安寧,于是漢武帝只得另辟海上絲綢之路。此時,南越國又值叛亂,漢武帝除了派遣大軍平叛,也收回嶺南之地,并在嶺南共設置九郡。至此,不僅我國嶺南版圖更加擴大,于嶺南設置的合浦郡,還成了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fā)港。合浦因著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洋流的自然條件配合,使船只可沿著港灣向東南沿海航行,以將我國的絲綢、珍珠等貨品,最遠運至斯里蘭卡。到了東漢,造船技術更加發(fā)達,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的地位逐漸被番禺所取代,合浦才因此而退出了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的歷史舞臺。
①(東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漢書·高帝紀(卷1下)》,中華書局1970年版,第73頁。
②(西漢)司馬遷撰:《史記·秦始皇本紀(卷6)》,中華書局1970年版,第253頁。
③(東漢)班固撰:“夏于是天子遣千秋與王太后弟樛樂將二千人往,入越境……四月,南越王相呂嘉反,殺漢使者及其王、王太后。赦天下?!薄稘h書·武帝紀(卷6)》,中華書局1970年版,第186頁。
④(唐)顏師古注:“元鼎六年,定越地,以為南海、蒼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珠崖、儋耳郡?!薄稘h書·五行志(卷27中之下)》,中華書局1970年版,第1430頁。
⑤(東漢)班固撰:《漢書·地理志(卷28下)》,中華書局1970年版,第1628頁。
⑥(東漢)班固撰:《漢書·地理志(卷28下)》,中華書局1970年版,第1628頁。
⑦(東漢)班固撰:《漢書·地理志(卷28下)》,中華書局1970年版,第1671頁。
⑧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合浦縣博物館:《廣西合浦縣大浪古城址的發(fā)掘》,《考古》2016年第8期,第49頁。
⑨潘琦:《海上絲綢之路研究:中國·北海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芻議》,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
⑩(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循吏傳·孟嘗(卷76)》,中華書局1970年版,第2473頁。
?潘琦:《海上絲綢乲路研究:中國·北海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理論研討會論文集.合浦—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芻議》,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4頁。
?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合浦縣博物館:《廣西合浦縣大浪古城址的發(fā)掘》,《考古》2016年第8期,第4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