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 鑫
蒙臺梭利指出,人在出生后就擁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即吸收性心智,0~6歲幼兒就處于吸收性心智階段。吸收性心智最強的時期是人類剛出生的前三年,即0~3歲時的無意識吸收階段。在這個階段,嬰兒接觸到的任何事物、語言,都將在他的大腦中留下印記。有學者指出,嬰兒是天生的學習者,他們一出生就具備多種技能,特別喜歡探索周圍的世界,這打破了人們長期以來對嬰兒不具備學習能力的認知。艾莉森·高普尼克認為,嬰兒有能力瞬間從大量資源中收集廣泛的信息,而這種能力是成人所沒有的。國外一所研究院早期兒童教育委員會的一份報告指出,早在誕生之初,新生命就已經開始渴望學習了。嬰兒一出生就成為積極的學習者,他們參與環(huán)境探索、學習交流并在較短的時間內開始建構有關事物運作的想法和體系。由此我們可以得出,嬰兒具備學習能力,且嬰兒的學習能力是原始的,是一種基于其本身的生物能力。
在在是個女孩,在0~1歲時,在在一直和奶奶、爸爸、媽媽一起生活。在在平時由奶奶照料,爸爸媽媽下班回來會擁抱在在,和在在說話、做游戲,給在在講睡前故事,與她進行積極的互動。在在的父母均是學前教育專業(yè)的教師,他們贊同盧梭倡導的自然主義教育,認為嬰幼兒的教育應該“回歸自然”,相信嬰幼兒在自然中具有自我發(fā)展、自我學習的本能,因而十分在意在在的自然成長。同時,在在的父母也贊同蒙臺梭利提出的吸收性心智,認為寶寶具有內在吸收的本能。因此,在早期教育中,在在的父母并沒有過多干預在在的發(fā)展,而是尊重并相信她的成長。
人們通常認為兒童,尤其是嬰幼兒是無憂無慮的,這個階段是他們人生中壓力最小的階段。因此,在面對諸多壓力時,成人常羨慕嬰幼兒那種無憂無慮的狀態(tài),實際上,嬰幼兒一直處于不斷學習的狀態(tài)中。感知覺是嬰兒出生后認識自我和世界的主要手段,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物體知覺、空間知覺等為0~3歲的嬰幼兒開啟了認知世界的大門。例如,在進餐時,在在會依靠嗅覺、味覺等享受食物本身,感受食物的味道,這正是在在積極認識世界和了解事物的表現(xiàn)。又如,在父母組裝好新買的小推車后,在在會用手轉動小推車的腳蹬子。當腳蹬子不斷旋轉時,在在會非常開心,這是在在投入游戲的專注性學習,而這樣的專注性學習引發(fā)了有趣的事情,在在對此很開心。
嬰兒不能自主進食,而是由主要照料者喂食的,在這個時候,他們就能學會喂食的動作,并對此產生興趣。例如,9個月大的在在就特別喜歡并不斷地拿著食物給爸爸媽媽吃。在看到爸爸媽媽吃了食物露出笑容并夸獎她時,在在會開心地發(fā)出“咯咯咯”的笑聲并蹬腿。這表明,嬰兒會不斷練習新學會的技能并享受這一過程。隨著在在年齡的增加,這個技能也有了新的變化,她學會了逗父母玩,即先伸手把食物遞給父母,當父母準備咬食物時,她再把手縮回去。這時,如果父母說“在在哄人呀”,在在就會開心地笑起來。
嬰兒會關注其照料者所關注的事情,這種關注是“共同關注”。例如,在在爸爸在客廳的墻上貼了一張上海市的地圖。某次,在爸爸看地圖時,在在也關注到了這張地圖。爸爸用手指點著“上海市地圖”這五個字并讀了出來,在在也“嗯嗯”地示意爸爸抱著自己用手指去點這五個字。在在關注這些漢字的過程,也就是她的讀寫意識萌發(fā)的過程。在在父母認為讀寫意識的萌發(fā)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并注意為在在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使在在自然而然地走進讀寫的世界。于是,在一個充滿文字的生活環(huán)境中,在在不到一歲就對文字產生了最初的感覺和興趣,萌發(fā)了讀寫意識。例如,在爸爸看書時,在在也會拿起一本書,用手指翻書玩。在在媽媽給在在買了一個畫板,在在會在畫板上畫線玩。
8個月大的寶寶可能會對微小的東西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會皺著眉頭仔細觀察某些小東西。例如,八個月的在在尤其喜歡探索細小物體,會采用觀察、觸摸、用嘴感知等方式進行探索。在在很喜歡細線,看到爸爸運動褲上細線式的腰帶,她會用手抓、用嘴咬,直到把細線腰帶抽出來為止。在爬行時,在在看到被褥上的細線會停下來,并用手指往外摳。
有學者指出,從8個月左右開始,嬰兒的興趣焦點似乎從自己的運動技能逐漸轉移到手中的物體上,嬰兒掉落、擊打和扔出物體的行為預示著他開始對物體的特征及其運動產生興趣。例如,11個月大的在在喜歡拿起東西扔到地上,讓照料者撿起來她再往地上扔。對此,在在奶奶顯得不耐煩,而在在父母則更有耐心一些,因為他們知道這是在在探究世界的一種方式,她想看看不同的東西扔到地上會有怎樣的反應。同時,這也是在在探究人類行為因果關系的一種方式,想看看自己的行為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
埃里克森認為,0~18個月是嬰兒自主性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在這一時期,他們想自己做每件事情,照料者也應該盡量讓他們自主去做。例如,在用餐時,父母會給在在穿上罩衣,引導在在自主用餐。雖然在在會把食物弄得到處都是,處理起來很麻煩,但這能鍛煉在在的自主性和獨立性。如果照料者費精力從小培養(yǎng)嬰幼兒的自主性,那么嬰幼兒長大后就能照顧好自己和身邊的人與物。這一點,在在父母深得蒙臺梭利教育理念的精髓,在保障安全的情況下,他們會鼓勵在在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在在練習自我照料的能力。
嬰兒會通過試探的方式逐漸掌握和理解社會規(guī)則,這時,父母應以尊重而堅定的方式來應對嬰兒的這一行為,采用正確的方式引導嬰兒,幫助他們掌握社會規(guī)則。例如,在12個月大時,媽媽給在在買了一個玩具娃娃,在在很喜歡這個玩具娃娃,會通過拍一拍或摸一摸的方式與玩具娃娃進行互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在在開始用手抓玩具娃娃的眼睛。剛開始,在在父母并沒有特別在意她的這個舉動。后來,父母發(fā)現(xiàn)在在會像和玩具娃娃互動時一樣抓其他人的眼睛。對此,在在父母高度警惕,嚴肅地告訴在在抓別人眼睛這種行為是無法接受的。但是,在在還在繼續(xù)這種行為。于是,父母以嚴肅而堅定的態(tài)度向在在表明這種行為是不能再出現(xiàn)的,向在在搖食指、搖頭說不可以。漸漸地,在在明白了這類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在后續(xù)也很少出現(xiàn)這一錯誤行為了。
從蒙臺梭利提出的吸收性心智、盧梭倡導的自然主義教育以及其他學者關于嬰兒學習能力的探究中,我們都可以得出嬰兒具備學習本能的結論。因此,我們要肯定嬰兒的學習能力,相信嬰兒是天生的學習者。
嬰兒通過爬、翻、滾、抓、旋轉、坐等大肌肉的活動來認識和了解世界,并逐漸對外部世界形成穩(wěn)固的印象,而爬、翻、滾等活動能力就是嬰兒基本的學習能力。在掌握抬頭、翻身、坐、爬、站、走等技能后,嬰兒會反復練習并樂于向成人展示他的練習成果。從這個過程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嬰兒具有很強的上進心,他們會為掌握下一項技能做充足的準備。
嬰兒是以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的身份成長的,他們身體、心理、精神健康,有安全感與歸屬感,在不斷的自我學習中成長。因此,成人應理解和尊重嬰兒的學習方式和探索行為,滿足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明白嬰兒的內在需要,并為他們創(chuàng)造合適的條件,以促進他們的發(fā)展。
在教育中,我們一直提倡反思,家長應明白,嬰兒學習能力的發(fā)展是需要成人的正確引導的,只有成人做好反思,才能正確引導嬰兒。在引導過程中,家長應相信嬰兒的學習能力,理解和尊重嬰兒的學習本能,并注重反思,根據嬰兒的實際情況和具體的教育情境,選擇合適的引導方法,以滿足嬰兒的發(fā)展需要。例如,當嬰兒出現(xiàn)自我意識時,搶玩具是一個典型特征,他不能忍受別人觸碰他的玩具。這時,有的家長就會告訴嬰兒要學會分享,但嬰兒只會護著自己的玩具哭鬧,不愿意給別的幼兒。其實,此時的嬰兒是進步的,自我意識的發(fā)展說明他已經萌生了對物品所有權的意識,對世界有了新的認知。由此可見,家長不能總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看問題,而應多反思,并不斷調整自己的教育和引導方式,幫助嬰兒獲得更好的發(fā)展。
綜上所述,嬰兒具備學習的本能,嬰兒學習能力的表現(xiàn)在他們出生后的一日生活中隨處可見。因此,家長應時刻細致地觀察嬰兒的表現(xiàn),及時發(fā)現(xiàn)嬰兒的學習行為,并引導嬰兒進行學習。此外,家長要根據嬰兒的學習能力和實際情況,及時反思自己的教育和引導方法,正確地引導嬰兒,讓他們朝著良好的方向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