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財政層級結構調整如何影響了縱向稅收競爭關系?
      ——來自省直管縣改革的證據

      2022-09-22 10:01:10呂凱波
      財經論叢 2022年9期
      關鍵詞:稅率稅收財政

      一、引 言

      隨著“營改增”試點改革在2016年5月1日全面推開,中央與地方稅收劃分關系再次迎來了重大調整,原先歸屬地方政府的營業(yè)稅變成了共享稅,但地方政府分享的增值稅比例也從原來的25%上升為50%。共享稅規(guī)模的擴大將如何影響地方政府的稅收征管激勵和產業(yè)發(fā)展激勵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因此,中央政府在確定政府間稅收劃分體系時必須考慮的一個議題是不同層級政府共享同一稅基是否會帶來縱向稅收競爭問題。傳統(tǒng)的稅收重疊理論認為上下級政府共享同一稅基會導致基層政府稅率過高,中國基層政府實際分享的稅率是否也會因多級政府共享同一稅基而走高?對此,本文擬利用省直管縣改革提供的準自然實驗展開實證研究。

      從模型來看,地方感的3個維度之間呈顯著正相關,具有較強的相互影響,且對身份認同與融合的作用存在差異。地方依戀和地方認同對身份認同與融合的直接貢獻為正,而地方滿意度對身份認同與融合的直接影響為負。

      綜合管廊監(jiān)控系統(tǒng)管理一體化設計的基礎是監(jiān)控中心。在對監(jiān)控中心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采用的設計方式是分布式設計和集中化存儲方式。隨著云計算和云數據在各個行業(yè)的廣泛應用,監(jiān)控中心設計的過程中,也逐漸向云端存儲的方向發(fā)展。隨著業(yè)務數據的逐漸增多,后期可通過分類的方式,如按區(qū)域分類或者按照業(yè)務類別進行分類等方式,建設云數據中心,以為市政管廊的運營和維護提供保障。

      縱向稅收競爭的出現(xiàn)是因為存在收入效應、無謂損失效應和支出效應,其中收入效應最為關鍵:上級政府對商品征收的稅收越多會導致該商品的稅基變小,下級政府必須通過提高稅率來完成稅收任務,因此上下級政府對該商品征收的稅率正相關

      。從理論上來說,稅基變小無非由兩類因素造成:一是稅基流向稅率相對較低的其他地區(qū);二是消費者在消費與投資間進行了替代性選擇,在對商品消費課稅加重時會更多地選擇投資而在對投資課稅加重時更多進行消費。與橫向稅收競爭降低稅率不同,縱向稅收競爭一般會驅使地方政府競相抬高稅率。研究表明,美國聯(lián)邦政府課征的煙草、汽油消費稅率與州政府的稅率顯著正相關

      。當政府間縱向稅收競爭關系的研究拓展到其他稅種或國家時,學者們得出的結論卻大為不同:有研究認為上下級政府間存在稅收策略互補關系,不同層級政府間的稅率顯著正相關

      ;也有研究表明上下級政府間存在稅收策略替代關系或不存在縱向競爭關系

      。

      康熙四十三年三月十日,康熙再來盤谷寺,與智樸互動更加頻繁自如。 智樸作《接駕詩》,康熙次韻相和。 如下:

      由于中國式財政分權體制與美國等聯(lián)邦體制國家有很大差異,一些學者認為中國不存在縱向稅收競爭問題

      ,以至于縱向稅收競爭的國內文獻并不多見。僅有的幾篇文獻主要從競爭的經濟效應和形成原因兩方面展開討論。按照縱向稅收競爭理論,當上下級政府圍繞共同稅基展開競爭時,公共池塘效應會促使各級政府競相提高對同一稅基征收的實際稅率,分稅制改革以來的稅收收入高速增長很大程度上受政府間縱向稅收競爭影響

      。不過,汪沖(2011)認為中國的縱向稅收競爭并非源自上下級政府共享稅基的公共池塘效應,上級政府利用政治和行政權威向下級政府下達稅收任務,地市級實際稅率因稅收驅趕和“擠壓”效應而與省級實際稅率顯著正相關

      。汪沖(2011)的研究為考察我國省級政府與地市級政府的縱向稅收競爭關系奠定了較為堅實的經驗分析基礎,但研究對象和時間節(jié)點的選取也使得其研究結論無法適用到縣級財政。

      縣級財政的正常運行一直是困擾大國財政治理的難題,但縣級政府與上級政府的稅收競爭關系一直未得到充分關注。省直管縣后地方財政層級結構由省—市—縣三級財政向省—市、縣兩級財政的轉變?yōu)檠芯靠h級政府與上級政府的稅收競爭關系提供了一次觀察窗口。逐步推開的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取消地市級財政參與縣級稅收收入分成的制度安排阻斷了稅收任務層層加碼的可能性,地方政府間的縱向稅收競爭關系也很可能因之而改變。但遺憾的是國內關于這一主題的文獻還不多見,僅有少數文獻對此進行研究,如李廣眾和賈凡勝(2020)

      。該研究結果表明,財政層級改革帶來的市級政府財政壓力會促使市轄區(qū)域內企業(yè)降低避稅程度。對比既有文獻,本文的邊際貢獻在于:第一,拓寬了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對地方政府稅收競爭行為影響的研究。地方政府的稅收競爭包括橫向稅收競爭和縱向稅收競爭兩類,但既有研究只考察了省直管縣改革對縣級政府橫向稅收競爭行為的影響

      。本文探討了縣級財政對地市級和省級財政征稅行為的策略反應,豐富了地方財政管理體制對縱向稅收競爭短期影響的研究。第二,揭示了省直管縣改革影響縱向稅收競爭的作用機制。地方政府間稅收分成比例調整和轉移支付改革是省直管縣改革的重點內容也是省直管縣改革影響縱向稅收競爭的作用機制,分組估計的實證結果表明,省直管縣改革會通過稅收收入分配機制和轉移支付機制對縱向稅收競爭產生影響。

      依據鉆孔頂角和方位角的變化不同可分為折彎曲和空間彎曲。折彎曲是由一個正彎曲段和一個負彎曲段構成的軌跡彎曲段,折彎曲會嚴重惡化鉆桿柱的受力狀態(tài);空間彎曲是鉆孔頂角和方位角都有變化的軌跡彎曲段,方位角變化也會惡化鉆桿柱受力狀況。

      二、制度背景與研究假說

      按照財政層級的不同設置,處理上下級政府間財政關系的財政體制可以分為中央對省級政府的財政體制和省以下財政體制,其中省以下財政體制又可分為“省管市、市管縣”和“省直管縣”兩種。財政省直管縣改革旨在實施省級財政直接管理縣(市)財政的做法,改進地方政府間的事權、支出責任劃分和財政收入劃分,同時在省對下轉移支付補助、專項撥款補助、各項結算補助、預算資金調度等領域由省級財政直接對接縣(市)財政

      。

      在財政省直管縣改革進程上,“一步到位”與漸進改革兩種方式并存。吉林(不含延邊自治州)、黑龍江、江蘇、浙江(不含寧波市)、福建(不含廈門市)、湖北(不含恩施自治州)等6個省份選擇了“一步到位”式改革。安徽省和湖南省除個別地區(qū)外也一步到位在全省范圍內推行省直管縣改革,安徽省在2004年除市轄區(qū)和馬鞍山市、銅陵市、淮南市、淮北市所轄縣外,全省57縣級財政都推行了省直管縣改革;湖南省在2010年除市轄區(qū)、湘西自治州所轄縣市、長沙市所轄長沙縣和望城縣仍維持省管市州、市州管縣市的財政管理體制外,其余79個縣級財政實行省直管縣改革。其他大多數省份則選擇了漸近改革的方式,如江西、河北、河南、甘肅等省份分三批進行試點改革,四川、貴州、陜西等省份分兩批進行試點改革,山西、云南、青海等省份則只有個別地區(qū)納入試點改革范圍。圖1展示了1628個樣本縣2000年至2009年的財政省直管縣改革進程,2000年只有57個縣采用了省直管縣模式,占樣本縣的3.50%;2009年則有766個縣采用省直管縣模式,占樣本縣的47.05%。

      在市管縣體制下,一些城區(qū)經濟量小的地級市由于很難靠自身財力維持市政府的正常運轉而會采取“市卡縣”“市刮縣”的行為,利用行政手段對下“抽血加壓”或利用轉移支付資金轉手機會“截留”,造成縣級財政事責偏大、財力過小的狀況,形成了市管縣體制的“財政漏斗”

      。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取消了地市級財政這一中間環(huán)節(jié),使得地方政府間財政層級關系從“省級財政—地市級財政—縣級財政”(見圖2)變?yōu)椤笆〖壺斦厥屑壺斦涂h級財政”(見圖3),這為解決市管縣體制下的“財政漏斗”效應提供了改革契機。改革后,市級財政與縣級財政的競爭關系從“父子競爭”轉變?yōu)椤靶值芨偁帯?,縣級財政的地位和獨立性得到了提升,縣級財政與地市級財政的縱向稅收競爭程度有可能變得更強烈。當然,在省直管縣體制下區(qū)政府的財政仍歸市級財政管理。為避免財政管理權的旁落,一些地市級政府在省直管縣改革過程中要求推行“撤縣設區(qū)”改革,如江蘇省南通市在推行省直管縣財政改革后在2009年將通州市劃歸為通州區(qū),從而增大了市級財政的“蛋糕”。

      本文剩余部分結構安排如下:第二部分介紹省直管縣改革的制度背景并提出研究假說;第三部分是研究設計,介紹模型設定、變量選取和數據來源情況;第四部分報告基準回歸結果和異質性分析的回歸結果,并討論省直管縣改革影響縱向稅收競爭的作用機制;最后是簡短的結論。

      2.3 不同處理對草莓的增產效果 從表3可以看出,所有的藥劑消毒后均能增加草莓的產量。其氯化苦的增產效果最為顯著,增產效果達29.73%,其次是二甲基二硫處理,增產效果為24.32%;棉隆處理的增產效果為21.62%;威百畝處理后的增產效果為18.92%;辣根素處理的增產效果為16.22%;還原顆粒處理的增產效果為10.81%。增產效果上氯化苦的效果最好,最為顯著。

      除了改變地方政府間稅收分配關系外,省直管縣改革對轉移支付也有重要影響。既有研究表明,多級財政管理體制為上級政府“截留”轉移支付資金提供了空間

      。在市管縣體制下,中央和省級政府對縣級財政的補助都要通過市級財政,若省級政府要補助縣B

      ,財政資金的流向是“省X—地級市A

      —縣B

      ”,不僅省級政府X要承擔該筆資金的管理成本,市級政府A

      也要承擔相應管理成本,轉移支付資金管理效率較低。與此相對應,在省直管縣體制下,省級政府對縣級政府的資金轉移不再通過市級財政這一環(huán)節(jié),流通環(huán)節(jié)的縮短使得轉移支付資金能夠快速有效地下沉到基層政府,進而改變縣級財政的征稅行為。隨著政府間轉移支付力度的加大,地方政府間的稅收競爭也會增強

      。據此,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說。

      省直管縣改革調整了省以下地方政府間的稅收分配關系。按照財政部“按照規(guī)范的辦法,合理劃分省與市、縣的收入范圍”的收入劃分改革要求,各省份在省以下地方政府間財政收入劃分改革時普遍采取了財政收入屬地劃分原則,在維持中央和省級收入分享范圍和比例基本不變的情況下,各市不再參與分享直管縣的稅收收入和各項非稅收入,并按稅種劃分省級固定收入、地市級和縣級的固定收入以及省與市、縣的共享收入。為減小改革阻力,河北、江蘇、安徽、江西、甘肅、青海等省份采取了維持地級市既得利益不變的做法,改革后并不取消地市級財政參與縣級稅收的分成,而是通過核定改革基數的方式予以地市級政府稅收返還,地市級分享基數由市、縣兩級政府協(xié)商決定。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后,過渡時期的地級市政府缺乏從縣級財政中獲取收入的長遠預期而在市、縣兩級財政討價還價的過程中扮演資源汲取型的角色,如引進優(yōu)勢產業(yè)時要求相關企業(yè)落戶在市級財政管轄地區(qū)而不是省直管縣地區(qū),稅源流失使得縣級政府為完成稅收任務只能增加轄區(qū)企業(yè)稅負,縣級實際稅率會隨著地市級實際稅率增加而增加。與之相對應,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后省級財政與縣級財政形成共容利益關系,省級政府對省直管縣地區(qū)伸出了“援助之手”,省政府有激勵以向縣級政府稅收放權方式促進縣域經濟發(fā)展,縣級實際稅率會隨著省級實際稅率下降而增加。省直管縣改革在財力向縣級政府傾斜的同時也減輕了地市級財政對下轄縣級財政稅收征管行為的干預。對縣一級而言,稅收收入目標有三個:一是省級稅務部門下達的指導目標,基本上符合當地經濟發(fā)展實際;二是地級市政府通過層層分解下達的指令性目標,約束性最強;三是縣級人大通過的法定目標,基本上形同虛設

      。在市管縣財政體制下,一些地方政府從本屆政府的政績和利益出發(fā),往往要求當地稅務部門在上級財稅部門下達的稅務任務和人大會議通過的年度稅收計劃任務外再“挖掘潛力”,特別是在黨政領導換屆調整時期稅收任務會層層加碼。在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后縣級政府的稅收計劃直接由省級稅務部門下達,改變了稅收任務由省級稅務部門到地市級稅務部門再到縣級稅務部門逐級下達的狀況,縣級財政在征稅方面的獨立性得以提升,縣級財政與地市級財政的縱向稅收競爭會隨著省直管縣改革的推進而增強。

      假說:省直管縣改革不僅會強化縣級財政與地市級財政的縱向稅收策略互補關系,也強化了縣級財政與省級財政的縱向稅收策略替代關系。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在縱向稅收策略互動關系識別中需要解決兩個難題:第一,缺乏地市級政府和省級政府在每個縣(市)財政收入分享比例的相關數據;第二,我國稅權高度集中在中央政府,省市縣三級政府缺乏稅收立法權、稅法解釋權、稅種開征與停征權、稅率調整權和稅種減免權,借鑒國外縱向稅收競爭模型來分析我國上下級稅收策略互動關系面臨著可行性挑戰(zhàn)。針對第一個問題,本文假定上級政府分享的稅收比例在各個下級政府是一致的,地市級實際稅率和省級實際稅率一定程度上刻畫了上級政府與下轄縣級政府的稅收分配關系。針對第二個問題,本文認為在缺乏稅收法定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是否具有稅基、稅率的自主決定權無關緊要,上級政府層層向下級政府下達年度稅收任務是上級政府結合自身財政利益最大化原則制定的,而下級政府稅收任務的完成額度情況也是市縣基層政府利益最大化的最優(yōu)選擇,省以下各級政府在實際稅率方面具有較高的自主性。

      為考察省直管縣改革是否會影響縣級實際稅率對地市級實際稅率和省級實際稅率的策略反應,本文設定如下回歸方程識別縱向稅收競爭關系:

      村干部是鄉(xiāng)村閑置宅旅游開發(fā)的關鍵,從我國鄉(xiāng)村閑置宅旅游開發(fā)的歷程來看,鄉(xiāng)村閑置宅旅游開發(fā)早、發(fā)展好的地方基本上都是村干部帶動起來的。

      (1)

      式(1)中被解釋變量

      為縣級實際稅率;解釋變量

      為省直管縣虛擬變量,

      分別為市本級實際稅率和省本級實際稅率,

      為控制變量,

      為個體固定效應,

      為誤差項。在縱向稅收競爭模型中,如果上級政府實際稅率的回歸系數

      顯著為負則說明提高省級政府和地級市政府的實際稅率會導致縣級政府的實際稅率下降,縣級財政創(chuàng)收空間受到上級財政擠壓;如果

      顯著為正,則說明縣級政府征收的實際稅率會隨著省級政府和地級市政府實際稅率的上升而上升,存在明顯的縱向稅收策略互補關系。財政層級結構調整對縱向稅收競爭關系的影響可用虛擬變量

      與上級實際稅率交互項的回歸系數來識別,如果交互項的估計系數

      顯著且與上級實際稅率估計系數符號一致,則說明省直管縣改革加劇了縱向稅收策略外部性。

      (二)變量說明

      被解釋變量是縣級實際稅率

      ,即縣級財政收入與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重。解釋變量

      分別表示市級實際稅率和省級實際稅率,分別用地市級本級財政收入與全市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重和省本級財政收入與全省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重衡量。省以下財政體制虛擬變量

      在采取省直管縣體制時取值為1,在采取“省管市、市管縣”體制時取值為0。中國地方政府目前從行政和財政兩個維度推進了省直管縣改革,其中行政維度省直管縣改革(或強縣擴權改革)的經濟影響主要體現(xiàn)為經濟管理權限下放帶來的經濟增長,財政維度省直管縣改革的經濟影響主要體現(xiàn)在財政收支方面

      。本文探討的省直管縣改革是財政維度的省直管縣改革。解釋變量還包括樣本縣(市)相應地市本級實際稅率

      及其與省直管縣虛擬變量交互項

      ×

      、相應省本級實際稅率

      及其與省直管縣體制虛擬變量交互項

      ×

      。由于河南省濟源市和湖北省仙桃市、天門市和潛江市作為副地級市城市,無論是財政上還是行政上都不受地級市管理,相對應的市本級實際稅率取值為0;由于計劃單列市的下轄縣(市)財政不受省級財政的管理,相應的省本級實際稅率取值為0。

      政府間稅收競爭關系還可能受地區(qū)特征變量的影響,為此還控制了縣級社會經濟特征變量和省級宏觀經濟變量??h級人均實際地區(qū)生產總值

      (利用縣級人口和省級消費者價格指數將縣級名義地區(qū)生產總值折算為以2000年為基期的人均實際值)和產業(yè)結構

      (第二產業(yè)增加值與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值)用來衡量經濟發(fā)展水平,經濟發(fā)展水平決定了該地區(qū)稅源豐裕狀況,通常經濟發(fā)展水平越高,維持一定公共產品供給水平需要的稅負可以更低。根據新經濟地理學的理論,企業(yè)集聚過程中形成的外部性會降低企業(yè)流動性,只要集聚租金低于企業(yè)獲得的外部收益,地方政府便可以對集聚地區(qū)的企業(yè)征收更高的稅收同時又不會造成稅源流失,經濟集聚存在降低稅收競爭關系的傾向。工業(yè)經濟集聚度

      用規(guī)模以上工業(yè)企業(yè)總產值的自然對數衡量??刂频目h級社會特征變量有人口密度

      和每千人中小學學生人口數

      ,其中學生人口比重對實際稅率存在正反兩方面影響,學生人口比重越高的地區(qū)教育經費投入壓力越大,“以縣為主”的教育財政體制會促使地方政府加大征稅努力程度而使得實際稅率較高;學生人口比重高也會導致勞動力人口相對較少和應稅所得減少,從而稅負較低??刂频氖〖壓暧^經濟變量有省級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

      和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率

      。

      (三)樣本范圍與數據來源

      由于《全國地市縣財政統(tǒng)計資料》只公布到2009年的數據且2009年后的財政省直管縣改革缺乏地方決策自主性,本文研究的時間范圍為2000—2009年。直轄市、民族自治區(qū)的財政管理體制與其他省份存在較大差異,本文剔除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和內蒙古、廣西、西藏、寧夏、新疆的樣本。海南省由于其特殊的歷史原因、地理特征和行政管理模式也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圍之內。在其余的21個省份中進一步剔除了財政自主性較差的區(qū)政府樣本,為保持數據的平衡性還剔除了在樣本期間發(fā)生“縣改區(qū)”的地區(qū),最終得到1628個縣(市)2000年至2009年的平衡面板數據。

      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的虛擬變量根據各省政府和財政部門門戶網站的政策文本整理得到??h級和市級數據來自歷年《全國地市縣財政統(tǒng)計資料》《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tǒng)計年鑒》《中國城市統(tǒng)計年鑒》《中國區(qū)域經濟統(tǒng)計年鑒》和相關省份《統(tǒng)計年鑒》,省級數據來自歷年《中國財政年鑒》和《中國統(tǒng)計年鑒》。

      四、實證結果分析

      (一) 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對縱向稅收競爭影響的估計結果

      表1報告了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對政府間縱向稅收策略關系影響的估計結果,其中第(1)列、第(2)列、第(3)列分別是未納入控制變量、只納入縣級特征變量、同時納入縣級特征變量和省級宏觀變量的估計結果。從中可以得到幾個關于財政省直管縣改革與縱向稅收策略關系的初步結論:第一,省直管縣虛擬變量的估計系數顯著性不高,省直管縣地區(qū)的實際稅率與市管縣地區(qū)沒有顯著差異,造成上述結果的可能原因是2009年前的省直管縣改革涉及稅收分成比例調整的地區(qū)較少。第二,地市級實際稅率及其與省直管縣虛擬變量交互項的估計系數

      顯著為正表明縣級實際稅率與地市級實際稅率是策略互補關系,而且地市級財政對縣級財政的縱向稅收外部性在省直管縣地區(qū)幾乎是市管縣地區(qū)的2倍,地市級財政向縣級財政伸出了“攫取之手”。第三,省級實際稅率及其與省直管縣虛擬變量交互項的估計系數

      顯著為負,表明縣級實際稅率與省級實際稅率是策略替代關系,而且省直管縣地區(qū)的替代關系強于市管縣地區(qū),省級財政向省直管縣地區(qū)伸出了“援助之手”。第(4)列是進一步控制時間固定效應后的估計結果,可以發(fā)現(xiàn)市本級實際稅率、省本級實際稅率及其與省直管縣改革虛擬變量交互項估計系數的符號沒有發(fā)生變化。

      此外,從控制變量的估計結果還可以得出以下結論:經濟發(fā)展水平高的地區(qū)稅源比較充足,實際稅率相對較低;工業(yè)的稅收負擔比農業(yè)重,工業(yè)化程度高的地區(qū)實際稅率也相對較重;工業(yè)企業(yè)集聚程度高的地區(qū)被征收了“集聚租金”;人口密度高的地區(qū)可充分利用公共品提供平均成本較低的優(yōu)勢,支出壓力較小而實際稅率較低;學生人口比重高的地區(qū)勞動力人口相對較少,納稅能力相對較低而實際稅率較低;縣級實際稅率受省級宏觀調控政策的影響,在失業(yè)率較高的時候為刺激經濟發(fā)展而實際稅率較低。

      在縣級財政與地市級財政、省級財政發(fā)生縱向稅收策略互動關系時,有可能是縣級實際稅率影響了地市級實際稅率和省級實際稅率,也可能是地市級實際稅率和省級實際稅率影響了縣級實際稅率。為解決互為因果關系帶來的內生性問題,本文進一步采用工具變量法進行估計。有效的工具變量需要滿足外生性和關聯(lián)性兩個條件:從外生性角度看,采用滯后一期的地市級實際稅率和滯后一期的省級實際稅率作為工具變量,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當期縣級實際稅率與當期地市級實際稅率、當期省級實際稅率互為因果的可能;從與內生變量的關聯(lián)性角度看,我國稅收計劃任務具有“以支定收、基數遞增、層層加碼”的特征,當年稅收收入的制定往往會參考以往年度的稅收任務,當年實際稅率受上一年度實際稅率的影響,實際稅率在前后兩期保持較高的關聯(lián)性。表1第(5)列和第(6)列報告了2SLS的估計結果,Anderson正則相關檢驗似然比統(tǒng)計量和Cragg-Donald Wald統(tǒng)計量顯示本文選取的工具變量是比較理想的,估計結果表明省直管縣改革強化了縣級實際稅率與地市級實際稅率的策略互補關系以及縣級實際稅率與省級實際稅率的策略替代關系。

      表3第(1)列和第(2)列分別展示了財力上移組和財力下放組的估計結果,結果顯示財力下放組的省直管縣改革對市—縣兩級政府的稅收策略互補關系的強化作用大于財力上移組,財力下放組的省直管縣改革能夠強化省—縣兩級政府的稅收策略替代關系而財力上移組的改革反而扭轉了省—縣兩級政府的稅收策略替代關系。第(3)列和第(4)列分別展示了轉移支付力度下降組和轉移支付力度增加組的估計結果,結果顯示轉移支付力度下降組的省直管縣改革對市—縣兩級政府以及省—縣兩級政府的稅收策略互動關系均沒有產生顯著影響,而轉移支付力度上升組的省直管縣改革顯著增加了市—縣兩級政府的稅收策略互補關系。

      裝配式建筑采用工廠化生產的構件、配件、部品,采用機械化、信息化裝配式技術組裝的建筑整體,其工廠化生產構配件精度能達到毫米級,現(xiàn)場組裝精度要求也較高,從而滿足各種產品組件的精度安裝。基于數字技術的信息化平臺是裝配式建筑發(fā)展的必要條件,唯有實現(xiàn)從設計到生產、物流、安裝、后期運維的全過程信息化管理,才能體現(xiàn)出產業(yè)化的優(yōu)勢。

      (二) 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對縱向稅收競爭影響的異質性分析

      1.地區(qū)差異

      表2第(1)列和第(2)列報告了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對縱向稅收競爭關系影響的分組估計結果。就市—縣稅收競爭關系而言,全面直管地區(qū)和部分直管地區(qū)的市級財政和縣級財政均呈現(xiàn)出縱向稅收策略互補關系,縣級實際稅率會隨著市級實際稅率的提升而增大。全面直管地區(qū)的市級財政直接面臨著喪失縣級稅收分享權的挑戰(zhàn),部分直管地區(qū)的市級財政則面臨著喪失縣級稅收分享權的風險,地市級財政在改革過程中都會竭力攫取更多的縣級財政利益,省直管縣改革存在加劇市—縣稅收策略互補關系的傾向。由于部分直管的改革徹底性不及全面直管,省直管縣改革對市—縣稅收競爭關系的強化作用在部分直管地區(qū)更加明顯,這表現(xiàn)為交互項

      ×

      的估計系數在第(2)列估計結果中相對更大。就省—縣稅收競爭關系而言,全面直管地區(qū)與部分直管地區(qū)同樣存在差異,全面直管地區(qū)的省級財政和縣級財政呈現(xiàn)出縱向稅收策略替代關系,縣級實際稅率會隨著省級實際稅率的下降而增大,省直管縣改革則進一步強化了策略替代關系;部分直管地區(qū)的省級財政和縣級財政則呈現(xiàn)出縱向稅收策略互補關系,縣級實際稅率會隨著省級實際稅率的提升而增大,省直管縣改革對省—縣稅收策略關系的影響不顯著。省級稅收行為在兩類地區(qū)的差異可能源于省級財力的不同,采取全面直管的省份本身財力相對充裕,在加上省本級財政可能從取消的地市級分成中獲取更多收入,省級財政可以讓利于縣級財政,從而形成省—縣稅收策略替代關系,這在分東部地區(qū)和中西部地區(qū)子樣本估計的結果中得到了進一步證實。

      根據第二部分的分析,省直管縣改革是通過稅收收入分配機制和轉移支付機制對縱向稅收競爭產生影響的。如果確實存在上述兩個機制,我們可以看到隨著稅收收入和轉移支付資金向省以下地方政府傾斜,縣級財政與上級財政的策略互動行為會變強。為進一步驗證省直管縣改革是否通過改變省以下地方政府間稅收收入分配關系和轉移支付而對縱向稅收競爭行為產生影響,本文根據樣本期間省以下財政收入分權度或轉移支付依賴度的變化將樣本省份分成財力上移組、財力下放組以及轉移支付力度下降組、轉移支付力度增加組。通過比較2000年和2009年各省財政收入分權度,發(fā)現(xiàn)河北、山西、遼寧、吉林、安徽、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陜西、甘肅等12個省份的省以下財政收入占全省財政收入比重有所下降,黑龍江、江蘇、浙江、福建、江西、山東、河南、廣東、青海等9個省份的省以下財政收入占全省財政收入比重有所上升;通過比較2000年和2009年各省轉移支付依賴度,發(fā)現(xiàn)遼寧、江蘇、浙江、山東、廣東等5個省份的省以下地方政府轉移支付收入與財政支出之比有所下降,其余16個省份的轉移支付依賴度有所上升。

      根據省直管縣改革力度的差異,大致可以分為全面管理型、補助管理型和省市共管型三類。全面管理型是對縣級財政放權最大的一種,在預算管理體制、省對下轉移支付補助、財政結算、預算資金調度、債務償還等各方面都由省級財政直接管理縣級財政,這種模式主要被浙江、江蘇等發(fā)達省份所采用。補助管理型和省市共管型改革對縣級財政放權不徹底,只是部分領域實現(xiàn)了省直管縣,其中補助管理型省直管縣改革是在轉移支付、專款分配及財政資金調度等涉及對縣級財政補助方面實現(xiàn)省直接管理縣,縣級財政體制仍由地市級政府確定;省市共管型則是省級財政在分配轉移支付等補助資金時直接核定到縣,但在資金分配和調度方面仍是省對市、市對縣,同時加強省級財政對縣級財政的監(jiān)管。因此,中西部地區(qū)所采用的部分直管型改革著力點在于增加省級財政對縣級財政的轉移支付,市級財政在省—縣財政往來關系中還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改革模式的差異很可能造成改革影響的異質性,對此,本文將樣本省份分為全面直管組和部分直管組兩個子樣本進行估計,其中全面直管組由河北、吉林、黑龍江、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陜西等11個省份構成,部分直管組由山西、遼寧、河南、貴州、云南、甘肅、青海和福建、山東、廣東等10個省份構成。處于東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福建、山東、廣東三省比較特殊,這些地區(qū)由于歷史原因在2009年前采用的是省市共管型,但在財政部出臺省直管縣改革文件后逐步向全面管理型轉變。

      2.稅種差異

      增值稅、營業(yè)稅和消費稅是我國主要商品稅,但消費稅是中央稅收,并不構成地方政府稅收競爭的對象,因此縣級商品稅負是縣級分享增值稅和營業(yè)稅占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重??h級所得稅負是縣級分享的企業(yè)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占地區(qū)生產總值的比重。由于2008年和2009年的《全國地市縣財政統(tǒng)計資料》沒有公布分稅種的縣級財政收入,本文利用2000—2007年的數據分稅種檢驗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對縱向稅收競爭影響。表2第(5)列和第(6)列分別報告了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對縱向商品稅競爭關系和縱向所得稅競爭關系影響的估計結果。從中可知,就商品稅縱向策略競爭關系而言,縣—市兩級財政的策略互動關系不顯著但省—縣兩級存在顯著的策略替代關系;就所得稅縱向策略競爭關系而言,縣—市兩級財政和省—縣兩級財政均存在顯著的策略互動關系。

      (三) 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對縱向稅收競爭影響的作用機制檢驗

      另一事件則是大麻在幾個重要市場的合法化,David認為這可能會導致酒類銷售的大震動,甚至涉及一部分法律相對寬松的海外市場,“如果市場份額被大麻產品分割,生產商很可能需要為葡萄酒找尋新的市場”。酒類市場也許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

      為檢驗省直管縣改革后地市級財政的資源汲取行為是否是由維持既得利益的漸進改革方式造成的,本文還分浙江省和非浙江省兩個子樣本估計省本級和地市級征稅行為對縣級實際稅率的影響。表1中第(7)列是剔除浙江省樣本的估計結果而第(8)列是以浙江省為樣本的估計結果。在1994年分稅制改革后,浙江是全國唯一一直推行財政省直管縣的省份,不存在地市級財政與縣級財政重新劃分稅收分成比例的問題,市級財政也沒有機會在過渡時期采取資源汲取政策。如果第(8)列中市本級實際稅率對縣級實際稅率沒有顯著影響而第(7)列中省直管縣虛擬變量與市本級實際稅率交互項估計系數顯著為正,可以間接證明在市管縣向省直管縣過渡時期市級財政存在機會主義傾向。估計結果顯示在剔除浙江省樣本后,無論是在市管縣地區(qū)還是省直管縣縣地區(qū),市本級實際稅率對縣級實際稅率的影響顯著為正,而且對省直管縣地區(qū)影響更大;浙江省樣本的估計結果顯示市級實際稅率的估計系數不顯著。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浙江省樣本估計結果中,省級實際稅率的估計系數在1%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表明對縣級政府而言,無論是采取省直管縣方式還是市管縣方式,總有相對應的上級財政與之發(fā)生互補性的稅收策略互動關系,在市管縣地區(qū)與縣級財政發(fā)生策略互補關系的是地市級財政,而在省直管縣地區(qū)與之發(fā)生策略互補關系的是省級財政。

      選取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間,我院收治的40例兇險型前置胎盤患者作為觀察組,選取同時期80例普通型前置胎盤患者作為對照組。所有患者均通過產前超聲檢查以及產后胎盤檢查確診為前置胎盤;其中前置胎盤診斷標準為:妊娠28周以上,胎盤處于子宮下段部位,下緣達到甚至覆蓋宮頸內口;通過既往剖宮產史以及患者妊娠晚期影像診斷確診胸線下前置胎盤。

      (四) 穩(wěn)健性檢驗

      1.考慮改革效應的時滯性

      在樣本期間,每年都有不同省份推進不同類型的財政省直管縣改革,改革成效有可能在改革實施一兩年后甚至經歷更長時間后才能體現(xiàn)出來,當然,改革成效也可能隨著時間流逝而逐漸減弱??紤]到省直管縣改革對縱向稅收競爭關系的影響可能存在時滯性,本文將省直管縣改革虛擬變量取滯后一期進行估計,相應估計結果展示在表4第(1)列。從中可知,省直管縣改革顯著增強了市—縣兩級政府的稅收策略互補關系但對省—縣兩級政府的稅收策略替代關系的影響不顯著。第(2)列則是省直管縣改革虛擬變量取滯后兩期的估計結果,依然表現(xiàn)為市—縣兩級政府的稅收策略互補關系和省—縣兩級政府的稅收策略替代關系,這表明本文的估計結果是穩(wěn)健的。

      2.考慮工業(yè)企業(yè)集聚的內生性

      一方面,擁有經濟集聚的地方政府并不需要通過降低稅率的方式來吸引資本流入,經濟集聚度高的地區(qū)稅負相對較重;但另一方面,實際稅率的高低又影響著既有中小企業(yè)的發(fā)展壯大,制約著經濟集聚水平提高

      ,稅負與工業(yè)企業(yè)集聚可能存在互為因果的關系。我們將控制變量工業(yè)企業(yè)集聚也視為內生變量并進行2SLS估計,使用的工具變量是1985年的工業(yè)總產值。由于1985年工業(yè)普查資料提供的各縣市工業(yè)總產值不隨時間變化,為使其具有動態(tài)特征,使用樣本期間各縣地區(qū)生產總值的增長指數與1985年工業(yè)總產值的交互項作為工業(yè)企業(yè)集聚度的工具變量。表4第(3)列估計結果得到的結論與表1得到的結論基本是一致的。

      3

      考慮橫向稅收競爭

      與只考慮橫向稅收策略關系或縱向稅收策略關系不同,越來越多的研究開始同時關注橫向策略關系與縱向稅策略關系。為避免遺漏縣級政府橫向稅收競爭行為給估計結果帶來的偏誤,本文在回歸方程式(1)的基礎上加入被解釋變量的空間滯后項

      作為解釋變量,嘗試采用的權重矩陣為0-1行政相鄰權重矩陣

      和經濟距離矩陣

      。在設置

      時,如果地區(qū)

      (

      )同屬一個地級市,元素

      取值為1否則取值為0;在設置

      時,如果地區(qū)

      (

      )同屬一個省,元素

      取值為1

      |

      -

      |否則取值為0。為了解決空間加權項所導致的內生性偏誤問題,本文采用極大似然估計法(ML)進行估計。根據表4第(4)列和第(5)列的估計結果,省直管縣改革對縱向稅收策略關系的影響與表1的估計結果相似。

      五、研究結論

      本文結合我國稅收任務層層加碼的特定環(huán)境探討財政層級結構調整對縱向稅收外部性的影響,得到以下結果。第一,由于缺乏獲取縣級財政利益的長遠預期,地市級政府在改革過渡期間表現(xiàn)出明顯的機會主義行為,財政省直管縣改革強化了縣級實際稅率與地市級實際稅率的策略互補關系;相反,省級政府在獲得更多縣級財政利益的預期后而向縣級財政援助之手,縣級實際稅率與省本級實際稅率之間存在策略替代關系。第二,由于部分直管的改革徹底性不及全面直管,省直管縣改革對市—縣稅收策略互補關系的強化作用在部分直管地區(qū)更加明顯,但改革對省—縣稅收策略替代關系的強化作用主要體現(xiàn)在全面直管地區(qū)。第三,縣級商品稅與市本級商品稅和省本級商品稅都呈現(xiàn)出策略替代關系,省直管縣改革強化了縣級商品稅與省級商品稅的策略替代關系;縣—市兩級財政和省—縣兩級財政均存在顯著的所得稅策略互動關系,且省直管縣改革深刻影響了縱向所得稅競爭行為。

      最大力量是快速力量的基礎,爆發(fā)力的發(fā)展主要依賴于最大力量的水平。最大力量的訓練主要解決增加纖維橫斷面積和參與運動的肌纖維數量兩大問題,前者一般采用中小負荷強度、疲勞訓練,后者則以集中力量、短期最大收縮、間歇時間長的形式訓練。

      本文的不足之處以及未來可能的拓展方向主要是:首先,考慮到省直管縣改革實際情況和數據可獲得性問題,本文只考察了地方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對縱向稅收競爭關系的短期影響而未能分析長期影響。若能獲得2010年后全國層面的縣級財政收支數據并探究省直管縣改革產生的長期效應,由此得到的結論將對完善地方財政管理體制具有更大的參考意義。其次,中國政府從財政和行政兩個維度推進了省以下地方政府層級改革,本文只考察了財政省直管縣改革的影響而未研究擴權強縣改革的影響,經濟管理權限下放如何影響縱向稅收競爭關系是一個有待進一步研究的話題。

      [1]謝貞發(fā), 席鵬輝, 黃思明. 中國式稅收分成激勵的產業(yè)效應——基于省以下增值稅、營業(yè)稅分成改革實踐的研究[J]. 財貿經濟, 2016, (6): 18-34.

      [2]Besley T. J., Rosen H. S. Vertical Externalities in Tax Setting: Evidence From Gasoline and Cigarettes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1998, 70(3): 383-398.

      [3]Devereux M. P., Lockwood B., Redoano M.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Indirect Tax Competition: Theory and Some Evidence from the USA[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7, 91(3-4): 451-479.

      [4]Esteller-Moré A., Solé-Ollé A. Vertical Income Tax Externalities and Fiscal Interdependence: Evidence From the US [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2001, 31(2-3): 247-272.

      [5]Esteller-Moré A., Solé-Ollé A. Tax Setting in a Federal System: The Case of Personal Income Taxation in Canada[J].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2002, 9(3): 235-257.

      [6]Brülhart M., Jametti M. Vertical Versus Horizontal Tax Externalities: An Empirical Test [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6, 90 (10-11): 2027-2062.

      [7]Goodspeed T. J. Tax Structure in a Federation[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00, 75(3): 493-506.

      [8]Hayashi M., Boadway R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Intergovernmental Tax Interaction: The Case of Business Income Taxes in Canada[J]. Canad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 34(2): 481-503.

      [9]Fredriksson P. G., Mamun K. A. Vertical Externalities in Cigarette Taxation: Do Tax Revenues Go Up in Smoke? [J]. 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2008, 64 (1): 35-48.

      [10]Wu Y. H., Hendrick R.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Tax Competition in Florida Local Government [J]. Public Finance Review, 2009, 37(3): 289-311.

      [11]Leprince M., Madiès T., Paty S. Business Tax Interactions Among Local Government: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rench Case[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7, 47 (3): 603-621.

      [12]謝貞發(fā), 范子英. 中國式分稅制、中央稅收征管權集中與稅收競爭[J]. 經濟研究, 2015, (4): 92-106.

      [13]湯玉剛, 苑程浩. 不完全稅權、政府競爭與稅收增長[J]. 經濟學(季刊), 2010, (4): 33-50.

      [14]胡洪曙, 郭傳義. 我國政府間縱向稅收競爭對稅收增長的影響研究——基于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經濟管理, 2014, (12): 1-12.

      [15]李明, 毛捷, 楊志勇. 縱向競爭、稅權配置與中國財政收入占比變化[J]. 管理世界, 2014, (5): 52-66.

      [16]汪沖. 資本集聚、稅收互動與縱向稅收競爭[J]. 經濟學(季刊), 2011, (1): 19-38.

      [17]李廣眾, 賈凡勝. 財政層級改革與稅收征管激勵重構——以財政“省直管縣”改革為自然實驗的研究[J]. 管理世界, 2020, (8): 32-50.

      [18]王小龍, 方金金. 財政“省直管縣”改革與基層政府稅收競爭[J]. 經濟研究, 2015, (11): 79-93.

      [19]呂凱波, 喻超. 財政層級變革如何影響了地方政府橫向稅收競爭行為? [J]. 浙江社會科學, 2017, (2): 40-49.

      [20]謝旭人. 中國財政改革三十年[M]. 北京: 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 2008.

      [21]才國偉, 張學志, 鄧衛(wèi)廣. “省直管縣”改革會損害地級市的利益嗎?[J]. 經濟研究, 2011, (7): 65-77.

      [22]曹建輝, 王作軍, 張存, 等. 省直管縣體制下財政收入監(jiān)督工作成效、困境與出路——以湖南省財政收入監(jiān)督工作為例[J]. 財政監(jiān)督, 2014, (6): 43-46.

      [23]王廣慶, 侯一麟, 劉玲玲. 中央對地方財政轉移支付的影響因素——基于省際 14 年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公共行政評論, 2013, (5): 67-87.

      [24]束磊, 付文林. 上級地方政府轉移支付資金截留行為研究[J]. 當代財經, 2019, (10): 25-35.

      [25]李永友. 轉移支付與地方政府間財政競爭[J]. 中國社會科學, 2015, (10): 114-133.

      [26]唐飛鵬, 葉柳兒. 中央轉移支付與地方“稅收洼地”: 平抑還是激化[J]. 當代財經, 2020, (1): 37-50.

      [27]劉沖, 喬坤元, 周黎安. 行政分權與財政分權的不同效應: 來自中國縣域的經驗證據[J]. 世界經濟, 2014, (10): 123-144.

      [28]李永友. 省以下多樣化放權策略與經濟增長[J]. 經濟研究, 2021, (2): 39-53.

      [29]Becker S., Egger P. H., Merlo V. How Low Business Tax Rates Attract MNE Activity: Municipality-level Evidence From Germany[J]. 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 2012, 96 (9-10): 698-711.

      猜你喜歡
      稅率稅收財政
      調整從租房產稅稅率的思考
      山西財稅(2023年8期)2023-12-28 08:06:04
      5月起我國將對煤炭實施零進口暫定稅率
      略論近代中國花捐的開征與演化及其財政-社會形態(tài)
      近代史學刊(2018年2期)2018-11-16 09:19:42
      稅收(二)
      新少年(2016年4期)2016-11-19 14:22:49
      稅收(四)
      新少年(2016年6期)2016-05-14 11:59:22
      稅收(三)
      新少年(2016年5期)2016-05-14 03:37:16
      從黑水城文獻看西夏榷場稅率
      西夏學(2016年1期)2016-02-12 02:23:30
      醫(yī)改需適應財政保障新常態(tài)
      縣財政吃緊 很擔憂錢從哪里來
      增強“五種”意識打造“五型”財政
      人間(2015年21期)2015-03-11 15:24:01
      贺兰县| 西盟| 渝北区| 湖南省| 滕州市| 兴业县| 六盘水市| 廊坊市| 德安县| 区。| 隆尧县| 天津市| 韶山市| 湘潭市| 红原县| 衡东县| 淮北市| 孝昌县| 永靖县| 宝清县| 六安市| 措勤县| 射阳县| 洱源县| 元江| 城口县| 荣成市| 浏阳市| 门头沟区| 香格里拉县| 宁陕县| 高台县| 永平县| 孝感市| 汝南县| 二连浩特市| 闻喜县| 丹凤县| 江孜县| 名山县| 临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