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萍,黃 凱,鄧月梅
(江陵縣人民醫(yī)院 湖北江陵434100)
胃腸道息肉是胃息肉和腸息肉的總稱,胃息肉指胃部黏膜表層長出乳頭狀組織,腸息肉則是腸道黏膜表層突出的異常隆起組織,胃腸道息肉患者早期多數無癥狀,但有癥狀時多以腹脹、腹痛為主[1-2]。目前,臨床多選擇內鏡下胃腸息肉切除術治療,該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術后康復速度快、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等優(yōu)點[3]。盡管如此,患者術后仍會使出現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加之手術可能使患者出現一定程度的應激反應,故臨床護理十分重要[4]。適時理論是根據患者病情變化給予針對性支持,以滿足患者及家屬的動態(tài)需求。目前,適時理論已在腦卒中、呼吸窘迫等疾病護理中得到推廣應用,且已被證實具有促進患者病情恢復,提高患者生命質量的作用[5-6]。鑒于此,本研究以適時理論為依據,構建以患者及家屬為關注重點的全程護理方案,旨在提高患者圍術期恢復情況及家屬照顧能力?,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8年6月1日~2019年6月30日實施內鏡下胃腸息肉切除術的76例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診斷為胃息肉或腸息肉;②自愿接受內鏡下胃腸息肉切除術;③患者及家屬均具有較好溝通、理解能力。排除標準:①7 d內曾服用阿司匹林或抗血小板凝聚藥;②凝血功能障礙;③臨床資料不全。隨機分為A組37例和B組39例。A組男21例、女16例,年齡40~60(45.62±4.56)歲;息肉位置:胃息肉20例,腸息肉17例;病理類型:炎癥性息肉17例,腺瘤性息肉12例,增生性息肉8例;家屬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11例,高中及以下26例。B組男22例、女17例,年齡41~60(44.89±4.43)歲;息肉位置:胃息肉21例,腸息肉18例;病理類型:炎癥性息肉18例,腺瘤性息肉11例,增生性息肉10例;家屬受教育程度:大專及以上12例,高中及以下27例。兩組患者及家屬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 方法
1.2.1 A組 給予常規(guī)圍術期護理。術前評估患者情況,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須知及注意事項。術后禁食,待患者肛門排氣、拔除胃管后可飲水4~5湯匙,每2 h 1次;若患者恢復良好,次日可給予流質飲食;第3天可給予全量流質飲食;術后2周可給予低脂半流質飲食,同時囑患者少量多餐,保持良好生活習慣等。
1.2.2 B組 實施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
1.2.2.1 建立適時理論干預小組 由科室8名醫(yī)護人員構成,分別是1名醫(yī)生、1名主管護師、4名護師、2名護士。醫(yī)生和主管護師負責制訂研究方法,明確三大階段,分別為確診期、穩(wěn)定期、出院準備期。
1.2.2.2 資料收集 患者住院期間,選擇舒適且隱私性強的地點進行訪談,時間以患者及照顧者方便為原則。各階段訪談1次,每次訪談以近期住院體會等主題為主,鼓勵患者及家屬表達真實想法和需求。
1.2.2.3 資料分析 整理每次訪談內容,以Colaizzi七步分析法編寫訪談內容,包括閱讀全部訪談內容及數據,分離訪談重要語句,將訪談內容諸多觀點進行編碼,匯總編碼內容,詳細記錄重要語句描述,區(qū)分相似編碼觀點,回訪求證。
1.2.2.4 分階段護理 根據三大階段實施分階段護理,具體如下。①確診期:患者可能出現自責與否認、恐懼與擔憂,幫助患者應對應激反應。產生自責與否認的患者,大多是平常身體良好,無法接受體內有胃腸息肉,從而產生不安、否認等情緒。護士主動向患者及家屬介紹胃腸道息肉相關知識,讓患者明確實施內鏡下胃腸息肉切除術的目的、意義和手術流程,以緩解患者負性情緒,讓家屬明確患者發(fā)病原因,減輕家屬自責心理。產生恐懼與擔憂的患者,大多在術前存在一定負性情緒,害怕手術風險或疼痛等;護士應主動向患者講解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后并發(fā)癥少的優(yōu)點,告知患者及家屬手術可能帶來的不良反應及處理方法,并協(xié)同家屬鼓勵患者配合手術相關準備,以提升手術安全系數,如術前1~2 d進少渣、半流質飲食,術前1 d晚6點進流質飲食、晚9點飲用1500 ml溫水口服10 g番瀉葉(規(guī)格:10 g×6袋,顆粒劑),并在1 h內飲用完畢,確保糞便排出無糞渣等。②穩(wěn)定期:a.生理壓力?;颊咝g后容易產生生理不適,疼痛明顯??赏ㄟ^患者面部表情、語言、動作等評估其疼痛程度,并將患者情況及時通知醫(yī)生,遵醫(yī)囑用藥并采取相關鎮(zhèn)痛措施。b.心理壓力?;颊咝g后存在一定心理壓力??芍笇Ъ覍侔茨颊吒共浚詼p輕患者腹部不適;加強查房,指導患者正確評估排泄物性質,以便發(fā)現異常及時處理;主動指導家屬有關患者的飲食注意事項,組織家屬開展照護培訓,以提升家屬照護能力,增加家屬治療參與感。③出院準備期:在患者出院前實施有效健康教育,包括合理飲食、預防便秘、如有黑便或腹痛即刻就醫(yī)等。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恢復情況、心理狀態(tài)、家屬照顧能力、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①患者恢復情況:記錄患者術后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及住院時間。②患者心理狀態(tài):采用狀態(tài)-特質焦慮問卷(STAI)[7]評估,包括狀態(tài)焦慮量表(S-AI)和特質焦慮量表(T-AI),S-AI主要用于評定近期或此刻的憂慮、緊張等情緒體驗,T-AI多用于評定穩(wěn)定、長期的個體焦慮傾向,兩者均由20個條目構成,每個條目均應用4級評分法(1~4分)評分,從低到高分別代表幾乎沒有、一些程度、經常有和幾乎總是如此,S-AI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當下焦慮情緒越嚴重,T-AI評分越高代表患者平時焦慮狀態(tài)越嚴重。③家屬照顧能力:采用家庭照顧者照顧能力測量表(FCTI)[8]評估,該量表由適應照顧角色、應變和提供有效幫助、處理個人情緒、評估家人資源、調整生活作息以滿足照顧患者需求5個方面構成,每個方面均有5個條目,共25個條目,評分越低說明家屬照護能力越強。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術后發(fā)生腹痛、出血、穿孔、便秘的情況,計算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
2.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2.2 兩組不同時期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時期心理狀態(tài)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不同時期FCTI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不同時期FCTI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比較[例(%)]
胃腸道息肉是臨床多見疾病,發(fā)病原因與炎癥刺激、遺傳等因素相關。目前,胃腸道息肉患者多采用內鏡下胃腸息肉切除術治療,盡管該術式具有術中創(chuàng)傷小、術后恢復快的優(yōu)點,但疾病和手術均會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一定影響,進而影響預后[9-10]。因此,關注患者圍術期全程護理十分必要。
本研究發(fā)現,B組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A組(P<0.01),說明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可縮短胃腸道患者術后恢復時間。這與關穎[11]研究中提升護理質量利于縮短胃腸道息肉切除患者術后恢復時間的結論接近?;谶m時理論的全程護理更加注重患者不同時期的護理需求,并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護理問題給予全面、綜合的護理干預[12]。評估內鏡下胃腸息肉切除術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減輕患者應激反應及制訂針對性護理干預方案均有一定幫助。本研究發(fā)現,確診期、穩(wěn)定期,B組心理狀態(tài)中S-AI、T-AI評分及FCTI評分均低于A組(P<0.01,P<0.05),說明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可緩解胃腸道息肉切除術患者焦慮情緒,還能提升患者家屬照護能力。有資料顯示,個體會在應激情景下產生情緒反應,其中個體對當下或近期某一情境所產生的焦慮和恐懼感受為狀態(tài)焦慮[13]。有研究表示,焦慮狀態(tài)可通過心理干預消除[14];也有研究表示,應對狀態(tài)焦慮的選項中社會支持程度最受重視[15];朱景娜等[16]研究證實,良好的社會支持可有效緩解患者應激狀態(tài)下的負性情緒。本研究通過與患者及家屬進行訪談發(fā)現,家屬普遍存在缺乏照護經驗、缺少疾病相關知識等問題,故護理人員通過口頭健康教育、組織家屬培訓等方式,能提升患者家屬照顧能力,同時緩解家屬因缺乏照顧經驗而產生的焦慮情緒,提升了家屬的照顧積極性,患者與家屬共同對抗疾病的信心增強,達到了促進患者恢復的目的。此外,B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A組(P<0.01),提示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能降低內鏡下胃腸息肉切除術患者圍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綜上所述,基于適時理論的全程護理可縮短內鏡下胃腸息肉切除術患者術后恢復時間,改善心理狀態(tài),提高家屬照顧能力,降低患者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