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木木
一個腦癱殘疾人,一個農(nóng)村女性,一個詩人,她叫余秀華。
2015年初,余秀華的成名作《穿過大半個中國來睡你》在互聯(lián)網(wǎng)上獲得了100多萬次的點擊,讓她一鳴驚人。恰在那時,導演范儉想要拍一部詩人紀錄片,而余秀華的詩歌和人生的巨大反差讓他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搖搖晃晃的人間》因此誕生。
影片以余秀華的離婚過程為敘事主線,展現(xiàn)了她為離婚而不斷與家庭對抗的生活片斷,客觀真實,不煽情,又盡力保留了被記錄者的情緒變化,讓觀影者感同身受。影片又并不局限于一地雞毛的生活,還給了我們別樣的美的享受,讓詩與生活融為一體。
影片先是運用大量空鏡頭展現(xiàn)了余秀華家鄉(xiāng)的風景:空曠遼遠的天空、金色的麥浪、搖擺的樹影以及陽光下的院子,都給人以詩意的美感。勞作的余秀華則豐富了鏡頭語言,在空鏡頭之外又添了些許活力,即使她身體有缺陷,卻依然呈現(xiàn)出農(nóng)村生活樸實的美。當余秀華用其辨識度極高的嗓音緩緩讀出詩句“我很滿意,在這里降落,如一只麻雀兒銜著天空的藍穿過”時,人們不由得恍惚了:究竟是她的詩美化了農(nóng)村,還是農(nóng)村的美造就了她詩中的意境?
詩意生活的另一面,導演毫不避諱地用鏡頭記錄下余秀華在離婚過程中的不堪、無奈甚至絕望。影片中,余秀華對待離婚問題的情緒是不斷升級的,一開始的她僅僅是時不時提出離婚,既而她因無法得到同意而軟弱地哭泣,之后她開始破口大罵,和丈夫一言不合就用力踹開兔子窩門,在這種情緒的堆疊中,觀眾能充分地感受到她內(nèi)心的煎熬、憤怒和痛苦。
影片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一頓晚餐,不動聲色地點出矛盾的核心:人與人的互不理解。導演采用一鏡到底的手法,完整記錄了余秀華與家人之間“雞同鴨講”的對話。母親對著鏡頭反復說:“我不支持她,我一直都不支持她,我這是為了一個完整的家?!倍畠簞t說,母親這是為了一個好名聲。一頓晚飯下來,沒有誰能夠說服誰,沒有誰能夠理解誰,而鏡頭下逼仄的客廳、昏暗的光線,讓鏡頭外的觀影者都感受到一種壓抑,一種不被理解和接受的悲痛。
影片對離婚過程的展示并不是獵奇的,也不故意制造噱頭,體現(xiàn)出一種人文關(guān)懷。正如一位觀眾所說,即使剝離余秀華作為殘疾人、中國農(nóng)村婦女、詩人的多重身份,我們也能看到一個女性在婚姻中、社會評論中的困境,以及她直面生活的勇氣和力量。也許,我們可以期待,更多的女性會在影片中汲取面對人生的力量,敢于在任何年齡站起來,像影片中的余秀華一般,為自己不斷抗爭,重新活一次。
2016年10月,該片獲得被譽為“紀錄片奧斯卡”的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jié)長片競賽單元最佳評委會大獎。
2022年5月,余秀華有了男朋友,她也向外界宣布:“我感覺自己找到了幸福?!笨上?,這樣的“幸?!辈⒉婚L久,兩個月后,她與男友分手,且引起了不小的風波。這個一直在追求幸福的女人忍不住說:“我這一生,走得實在辛苦,我一直咬牙堅持。”
或許艱難本是生活的真相,只是我們需要一直咬牙堅持,在一地雞毛中活出詩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