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妮,呂宏貴
(中國華錄·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遼寧大連 116023)
在高速模具加工中對于深腔的處理通常比較麻煩,由于加工使用各種直徑刀具長度的限制,加工后的模具鑲塊經(jīng)常會遇到刀具間接刀、加工讓刀后引起的工件缺肉、表面精度不良以及單個刀具加工時間過長產(chǎn)生的刀具損耗等問題。因此,如何將深腔位置加工到位、精度得以保證,是CAM設(shè)計要考慮的問題。本文以我司某深腔模具為例,以多年加工經(jīng)驗為基礎(chǔ),給出不同加工策略、使用不同加工刀具以及加工方法解決深腔模具的加工過程,對類似深腔模具的加工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如圖1所示,工件外形高度130mm,鑲塊加工深度82.28mm底 部R角7.6mm。首 次 開 粗 使 用φ32R4.5mm圓弧型立銑刀換刀片刀具,全長200mm,留量0.5mm。使用三維偏置區(qū)域清除模型加工策略,并開啟輪廓光順選項,就是在刀具路徑拐角處增加0.05倍刀半徑的圓弧拐角,以避免產(chǎn)生直角拐角的刀具路徑,從而導(dǎo)致減速產(chǎn)生彈刀等缺陷,如圖2和圖3所示的刀具路徑對比。
圖1 鑲塊工件
圖2 未開啟輪廓光順
圖3 已開啟輪廓光順
二次開粗參考首次開粗程序,使用φ12R1mm圓弧型立銑刀,刀具全長100mm,刃長24mm,留量0.3mm,加工腔內(nèi)深度88.28mm。仍然采用上一刀具路徑加工策略,受刀具長度限制,刀具夾持部分35mm,剩余懸出最大加工深度65mm。
全部完整刀具路徑如圖4所示。由于加工刀具不能滿足一次加工深度要求,因此,在二次粗加工階段,采用分層分段粗加工的方式,在不同深度采用不同伸出長度、不同刀具夾持的辦法,可以取得較好的加工效果并可以有效縮短加工時間。
圖4 φ12R1mm刀具路徑
(1)第一層加工深度至41.82mm,加工時間3h09min,如圖5所示。
圖5 φ12R1mm第一層路徑
(2)第二層加工深度至62.28mm,加工時間3h18min,如圖6所示。
圖6 φ12R1mm第二層路徑
(3)第三層加工深度至88.28mm,加工時間3h36min,如圖7所示。
圖7 φ12R1mm第三層路徑
由于第三層的加工深度已超出刀具的懸出長度,因此,需更換直徑較細的焊接式刀夾,減少刀具懸出長度,并進行碰撞檢查,確認此刀具是否適用此次路徑。
如圖8所示,碰撞檢查發(fā)現(xiàn)刀具伸出65mm時四周拐角處側(cè)壁發(fā)生夾持碰撞,因此需將刀路裁切,并更換成全長110mm的φ12mm端銑刀,伸出65mm,形成圖9所示刀路,進行加工。其余部分仍沿用φ12R1mm圓弧型立銑刀,伸出60mm加工。
圖8 φ12R1mm過切路徑
圖9 φ12mm端銑刀裁切路徑
深腔精加工,主要采用等高和最佳等高加工策略。因本次鑲塊造型深腔陡峭側(cè)壁處是滑塊槽,加工精度要求較高。如果采用一顆刀具從頭到尾加工到位的方式,確實可以避免側(cè)壁加工段差的出現(xiàn);但由于鑲塊尺寸大、加工距離長,加工時間也長,刀具磨損嚴重,被加工側(cè)壁的上端和下端會出現(xiàn)余量相差很大的問題,精度很難保證。因此,最好采用分層加工,但刀具之間的接刀問題又很難保證加工精度。
于是在鑲塊實際加工中,深腔陡峭側(cè)壁部分采用了二次精加工的辦法。第一次精加工采用大步距、大進給的方式,用φ20R0.5mm圓弧銑刀一次性加工到底,留量0.05mm,加工時間2h10min,加工深度88.23mm,如圖10所示。
圖10 φ20R0.5mm第一次精加工路徑
第二次精加工,仍然用等高策略加工,更換新的刀具。本次使用φ12mm端銑刀,全長110mm,不同深度不同伸出分層加工。為避免上述提到分層產(chǎn)生的接刀問題,二次精加工試行了不同留量的加工方式:
考慮到刀具磨損的問題在尺寸公差要求范圍內(nèi),最上端加工留量0.01mm,中間部分加工到位即留量0mm,最下端即最深處留量-0.01mm,如圖11所示。
圖11 分層留量圖
本次加工程序較上次精加工步距減少2~3倍、進給速度提升30%加工,可以很好的解決因加工時間過長導(dǎo)致的刀具磨損產(chǎn)生的加工精度問題。
鑲塊中間部分的深型腔底部均為曲面、根部是R角,所以精加工采用最佳等高策略加工,此部分型腔為外觀面,精度要求高,因此也采用二次精加工保證表面加工質(zhì)量。第一次型腔精加工,采用φ12mm球頭刀,全長120mm,型腔待加工區(qū)域深度71.59mm,留量0.05mm,其中陡峭區(qū)域用等高加工,淺灘平緩區(qū)域三維偏置精加工,兩種方法采用相同下切步距,兩者交接處設(shè)置與留量相同的重疊部分,以減少交接處出現(xiàn)明顯段差(見圖12)。左右兩側(cè)分開加工,每側(cè)加工時間3.5h。
圖12 φ12mm球頭刀腔內(nèi)精加工刀路
第二次型腔內(nèi)精加工,仍采用與上次相同直徑的φ12mm球頭刀,長度改選短些的,全長80mm,加工策略仍采用與上次加工相同的最佳等高加工,但此次將待加工型腔按深度分兩次加工到位。由于使用球頭刀具,兩層之間會有至少刀具半徑的段差(見圖13)因此為提高加工表面精度,下一層的最高加工點要比上一層的最低加工點至少高一個刀具半徑,如圖14所示。
圖13 球頭刀行距差示意
型腔精加工第一層加工深度至38mm,加工時間2h40min;第二層從31.5mm開始加工,加工深度至71.59mm,兩側(cè)分開加工,單側(cè)加工時間2.5h,如圖14、圖15所示。
然后是其它小直徑刀具對鑲塊進行的精加工,因不涉及本文提及的深腔加工,這里不再贅述。
圖14 φ12mm球頭刀腔內(nèi)第一層刀路
圖15 φ12mm球頭刀腔內(nèi)第二層刀路(一側(cè))
近年來我國制造業(yè)飛速發(fā)展,模具加工的方向越來越廣泛,因此,深腔模具加工的品質(zhì)至關(guān)重要。本文通過本次鑲塊加工總結(jié)出粗加工分層,精加工分多次、不同留量的加工方法,高精度高效率地完成了深腔模具的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