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智利]簡·德斯·里維斯(Jean des Rivières)
插圖/葛若雯 翻譯/龔浩然
奧羅拉礦位于墨西哥奇瓦瓦州的東北部,是一處小型曼托式礦床(譯者注:“曼托式礦床”,指沿著巖層平面以毯狀形成的礦床)。1829至1940年間,這處礦床罕有產(chǎn)出。然而當?shù)V物收藏者和礦工再次來到采過的礦坑時,發(fā)現(xiàn)礦囊里產(chǎn)生了品相非常好、光澤度高的雙錐狀鉬鉛礦,濃艷的紅色猶如釩鉛礦一樣引人注目。
奧羅拉礦位于奇瓦瓦州東北部,坐落在庫奇洛帕拉多山脈(Sierra Cuchillo Parado)中的奇瓦瓦沙漠中,東馬德雷山脈(Sierra Madre Oriental)的最北端,距墨西哥奧希納加市(Ojinaga)和美國普雷西迪奧市(Presidio)之間的國境線以西45千米,距孔喬斯河(Rio Conchos)北段3千米。該礦的入口位于科亞梅德爾索托爾市庫奇洛帕拉多村東北5千米處,海拔1070米。庫奇洛帕拉多村距科亞梅鎮(zhèn)20千米,距奇瓦瓦鎮(zhèn)東北部約150千米。
去往礦區(qū)需從墨西哥16號公路(奇瓦瓦—奧希納加段)出發(fā),隨后駛?cè)胪ㄍ鶐炱媛迮晾嗟墓?,這條路的入口位于科亞梅(Coyame)和埃爾福?。‥l Fortin)之間。從庫奇洛帕拉多出發(fā),沿著土路向東和向北行進(這些土路維護不善,最好駕駛越野車。目前大部分道路已經(jīng)被沖走了),行駛一小時后便能抵達村莊,但途中可能需要清理路上的石塊,還可能不慎掉入溝壑。之后徒步兩個小時穿過山脈,最終抵達礦區(qū)。
圖2 如今的庫奇洛帕拉多村入口,這里是墨西哥革命的發(fā)源地
1828年10月,墨西哥獨立戰(zhàn)爭后,一名農(nóng)民在雨后發(fā)現(xiàn)了這處礦床。當時他看到山上有強烈的反光,便去尋找反光的來源,四天后他找到了礦脈。由于資金有限,他無法開采礦床。1829年7月,他將礦床的開采權(quán)轉(zhuǎn)讓給了何塞·伊格納西奧·朗基洛上尉(Captain José Ignacio Ronquillo),后者獲得了礦床的所有權(quán),并于同年11月進行開采。近期發(fā)表的一些文章也將礦床的發(fā)現(xiàn)歸功于何塞·伊格納西奧·朗基洛上尉。1831年,首次嘗試性的開采結(jié)束,一處淺坑中產(chǎn)出了每噸含銀量約147.75克的鉛礦石,礦工們現(xiàn)場熔煉了這些礦石。當時這里被稱為“庫奇洛帕拉多礦(Real de Cuchillo Parado)”,“Real”一詞源自舊西班牙法律,意為“屬于國王的”,該法律規(guī)定礦山是皇家財產(chǎn)。
關(guān)于該礦早期開發(fā)的其他記錄已不可考。1883年,達爾格倫(Dahlgren)將該地區(qū)稱為“采石場”,這表明在1883年以前,除了1829年至1831年間朗基洛上尉短暫的試開采外,該礦沒有經(jīng)歷大規(guī)模勘探或開采活動。
1883年,墨西哥總統(tǒng)波菲里奧·迪亞茲(Porfirio Diaz)修訂了采礦相關(guān)法典,將管理礦業(yè)的權(quán)利賦予墨西哥國會,并允許個人擁有地下資源。修訂后的采礦相關(guān)法典旨在促進對采礦業(yè)的投資,也確實收效顯著。然而,美國的利益集團很快控制了墨西哥的礦業(yè),這不僅使墨西哥企業(yè)家們深感不安,更招致了本地居民尤其是北方居民的不滿。修訂后的法典允許礦山向礦工支付代金券,但這些代金券只能在礦業(yè)公司的商店中使用。這對本土企業(yè)產(chǎn)生了嚴重的不利影響。
托里比奧·奧特佳(Toribio Ortega)是庫奇洛帕拉多的一名商人。他組織起義反抗波菲里奧·迪亞茲政權(quán),于是庫奇洛帕拉多成了1910年墨西哥革命的搖籃。
圖3 托里比奧·奧特佳(Toribio Ortega,右二)和潘喬·維拉(Pancho Villa)在庫奇洛帕拉多
圖4 奧羅拉礦和兩處礦口的尾礦堆,從遠處拍攝
1904年,埃內(nèi)斯托·馬德羅(Ernesto Madero)和他的兄弟們以15000墨西哥比索(折合人民幣約4935元)的價格從唐弗朗西斯科迪亞茲(Don Francisco Diaz)手中買下了奧羅拉礦的所有權(quán),并成立了奧羅拉和安內(nèi)薩斯礦業(yè)公司,工程于1905年12月開始,期間修建了一條通往舊工作面底部的隧道。布倫斯(Burrows)曾記錄了一次現(xiàn)場考察的狀況:底部的工作面中,礦脈約5.92米寬,礦石含鉛量約40%,每噸含銀量約113.4克;一處深約50米的暗井四周有大量鉛礦石,在開采此處暗井時,礦工采出了25噸鉬鉛礦。布倫斯認為,鉬鉛礦的產(chǎn)出是該礦最具價值也是最有意思之處。這25噸鉬鉛礦被運到蒙特雷(Monterrey)冶煉廠,賣了12500墨西哥比索(折合人民幣約4114元),覆蓋了采礦的支出。此外,布倫斯提到:此地發(fā)展受困于交通不便。堪薩斯城和東方鐵路的完工,將使該地區(qū)附近48.28千米范圍內(nèi)擁有鐵路線,從而使該礦有機會盈利。
據(jù)埃蒙斯(Emmons)1917年記載:奧羅拉礦有釩鉛礦產(chǎn)出,和鉬鉛礦及其他鉛礦石共生。這可以作為奧羅拉礦在任何時候都有大量釩鉛礦的唯一記錄。據(jù)斯普爾(Spurr)1920年記載:奧羅拉礦出產(chǎn)的富含鉬的礦石被運往美國得克薩斯州埃爾帕索郡的倫納德·伍斯特(Leonard Worcester)處,此人在紐約的沃格爾斯坦公司(L. Vogelstein & Co.)工作,后者曾是一家德國金屬公司的分公司。
圖5 摘錄自1909年1月31日勞羅·肯菲爾(Lauro Kempher)寫給里基茨博士(Dr. L. D. Ricketts)的信,信中描述了奧羅拉礦。彼得·梅高(Peter Megaw)收藏。
20世紀20年代早期,墨西哥革命后,佩諾爾斯公司(Industrias Pe?oles)開始向馬皮米市(Mapimí)以外擴張,此前其主要經(jīng)營區(qū)域一直在馬皮米市內(nèi)。1926年,該公司作為“科亞梅·奧羅拉聯(lián)盟(Unidad Aurora,Coyame)”的一員展開業(yè)務(wù),不過其勘探和開采活動沒有持續(xù)多久,大約于1928或1929年結(jié)束。
奧羅拉礦場可能在20世紀30年代已投入運營,礦場有3戶人家,共21人。據(jù)納塔拉(Natera)2012年記載,69歲的蒂伯科·瓦倫西亞(Tiburco Valencia)可能是負責人,另外兩戶是納瓦雷特(Navarrete)和卡西利亞斯(Casillas)。
岡薩雷斯(Gonzalez)于1946年提到:1928年,庫奇洛帕拉多礦場的礦石產(chǎn)量為18噸,平均含鉛量為36.7%,每噸含銀量224克;1932年,產(chǎn)量為20噸,平均含鉛量12.2%,每噸含銀量50克;1936年,產(chǎn)量為188噸,平均含鉛量22.7%,含銀量每噸101克,并含一些銅。岡薩雷斯還提到,該礦已經(jīng)停產(chǎn)有一段時間了。
在此之后,未再發(fā)現(xiàn)生產(chǎn)記錄的相關(guān)數(shù)據(jù),這表明該礦在20世紀30年代末或40年代初已被關(guān)閉。
礦產(chǎn)資源委員會的調(diào)查員洛佩斯(O. M. Lopez)于1978年調(diào)查了該礦。據(jù)他描述,該礦的礦井有兩層。第一層在已知礦層上方延伸了300米;第二層更具探索性,在已知礦層之上延伸了600米。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佩諾爾斯公司一直是礦山周邊0.2平方千米土地所有權(quán)的擁有者。該礦床尚待進一步開發(fā)。
圖6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雙尖鉬鉛礦,2.2厘米,利哈伊礦物(Lehigh Minerals)收藏并拍攝
圖7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雙錐鉬鉛礦連生晶體,共生方解石和砷鉛礦,后面有一些酒杯狀釩鉛礦晶體,尺寸2.4厘米,德斯·里維斯(Des Rivières)收藏,簡盧克·德斯·里維斯(Jean—Luc des Rivières)拍攝
下文主要摘自布倫斯、洛佩斯、梅高、亨寧斯以及墨西哥地質(zhì)調(diào)查局的出版文獻:奧羅拉礦位于奇瓦瓦褶皺帶上,后者是墨西哥沖斷帶的一部分,以背斜構(gòu)造和向斜構(gòu)造為主。該礦床屬于墨西哥高溫碳酸鹽巖交代型礦床的一種。不過,由于銀含量較低(低于每噸150克),梅高認為奧羅拉礦可能是介于密西西比河谷型和高溫碳酸鹽巖交代型之間的一種礦床,類似于艾瑞肯—阿胡馬達礦(Erupción—Ahumada mine)和埃佩克斯礦(Apex mine),后兩者在《礦物學記錄》上均有記載。
奧羅拉礦主要由奧羅拉組(Aurora Formation)的石灰?guī)r組成,該組于1910年被首次描述,得名于奧羅拉礦附近露頭的巖性。近來采用的一種新命名法綜合考慮了整個區(qū)域的名字和跨越邊界的單元(比如墨西哥與美國得克薩斯州的國界),根據(jù)此種命名法,奧羅拉組也可以稱作“格倫羅斯組(Glen Rose Formation)”。格倫羅斯組的地質(zhì)年代約為9800萬至1.13億年,屬于下白堊紀,由含有化石的礁灰?guī)r組成,形成1至2米厚的巖層。該組下方為塔毛利帕斯組(Tamaulipas Formation)的石灰?guī)r和頁巖,上方是由富含黏土的石灰?guī)r和頁巖層交替組成的沃納特組(Walnut Formation)。在奧羅拉礦中,格倫羅斯組位于圣何塞努梅羅烏諾向斜構(gòu)造(San José Numero Uno syncline)的西翼,呈南北走向,向東傾斜50度至60度。這種折疊結(jié)構(gòu)形成了如今的庫奇洛帕拉多山脈(Sierra Cuchillo Parado,意為“直立的刀”)。礦床位于格倫羅斯組下部和塔毛利帕斯組的交界處。
奧羅拉礦規(guī)模很小,儲量不到10萬噸,成因是水熱礦化。礦物組成包括以白鉛礦為主的次生碳酸鹽、原生方鉛礦和氧化鋅,以及脈石中的石英、方解石和石膏。礦體大致沿石灰?guī)r的層理分布,但在地表附近的一些巖層中沿對角線穿過。礦體長約120米,寬20至25米,厚0.2至1.5米,露頭主要由中等品位的氧化鐵、碳酸鉛、大量石英和少量銀組成。
圖8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半透明鉬鉛礦單晶,尺寸2.5厘米,德斯·里維 斯(Des Rivières)收藏,簡盧克·德斯·里維斯拍攝
圖9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雙尖鉬鉛礦共生方解石,尺寸3.1厘米,阿肯石通礦物(The Arkenstone)收藏并拍攝
圖10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鉬鉛礦和白云石,基巖是褐鐵礦,尺寸5厘米,羅布·賽克(Rob Thacker)收藏,米格爾羅·梅羅曾經(jīng)的藏品(Miguel Romero),喬·巴德(Joe Budd)拍攝
圖11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板狀半透明鉬鉛礦共生方解石,尺寸4.7厘米,彼得·梅高收藏,杰夫·斯科維爾拍攝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標本在市場上不太常見,達到展柜尺寸或更大的標本則更為罕見。總的來說,品相最好的無損傷標本一般只有手指大或者更小。
雖然奧羅拉礦的開采歷史可追溯到1829年,但該礦最老的標本采于20世紀初。1908年,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從科羅拉多斯普林斯(Colorado Springs)的知名礦商拉扎德·卡恩(Lazard Cahn)處購買了兩件來自庫奇洛帕拉多村奧羅拉礦的鉬鉛礦標本。其中一件標本上有大約2厘米的雙錐狀晶體,而另一件標本是亮橙色的塊狀晶體,最大的晶體約6毫米。
1909年,勞羅·肯弗爾(Lauro Kempher)稱該礦正逐漸枯竭,但產(chǎn)出的鉬鉛礦是他所見過最大最完整的。布倫斯也強調(diào)了奧羅拉礦在收藏價值方面的潛力:“這處礦床的突出特點是底部有數(shù)個礦囊,包含數(shù)百磅至一噸的鉬鉛礦,且大部分是非常漂亮的晶簇?!?/p>
1926至1942年,威廉·F·福沙格(William F.Foshag)曾多次前往墨西哥,期間他為史密森學會找到了數(shù)件標本,哈佛大學礦物學與地質(zhì)博物館收藏了其中的3件鉬鉛礦。這些標本尺寸為5至7厘米,呈現(xiàn)了塊狀和雙錐狀的晶體習性。
1945至1995年間的相關(guān)資料很少。不過根據(jù)個人藏家的藏品推測,奧羅拉礦可能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有一大批標本產(chǎn)出。
梅高提到,1995年在奧羅拉礦中發(fā)現(xiàn)了數(shù)個含有鉬鉛礦的礦囊。據(jù)庫珀(Cooper)記載,1995年10月慕尼黑礦展上,展出了一件來自奧羅拉礦的鉬鉛礦標本,整體尺寸6厘米,主晶1.5厘米,晶體亮橙色并共生方解石,由藍天礦業(yè)(Blue Sky Mining)的丹·貝爾徹(Dan Belcher)采集得到。
據(jù)摩爾(Moore)記載,1996年的圖森礦展上,加里納礦石商店(Galena Rock Shop)的邁克·伯格曼(Mike Bergmann)大約有5件小尺寸的奧羅拉礦鉬鉛礦標本(不過伯格曼在展會現(xiàn)場只帶了一件小標本和一件展柜級的大標本),是1996年1月采集到的,晶體為橙色,帶玻璃光澤或油脂光澤,具有方形邊緣,約3厘米寬、7毫米厚。
1998年又有一批標本產(chǎn)出,大約40件,但其中僅有25件品相較好,晶體呈雙錐狀,雙端完整且銳利,尺寸可達3厘米。
據(jù)斯科維爾2000年記載,藍天礦業(yè)在2000年5月的科斯塔梅薩春季礦展上展出了一批大小不一的標本,品相很好。圖14中展示的是其中一件—呈焦糖色的板狀鉬鉛礦晶體。
圖1 位置圖
圖12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雙錐鉬鉛礦晶簇,共生方解石和砷鉛礦,尺寸3厘米,德斯·里維斯收藏,簡盧克·德斯·里維斯拍攝
圖13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鉬鉛礦晶體,基巖是方解石,杰夫·斯科維爾拍攝
圖14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板狀斜邊鉬鉛礦,主晶1厘米,德斯·里維斯收藏,簡盧克·德斯·里維斯拍攝
2015年7月,當?shù)氐V工采集了一小批標本,約30件,主要是拇指礦和小尺寸鉬鉛礦標本,晶體呈雙錐狀;也有幾件釩鉛礦和羥釩鋅鉛石(Descloizite)標本。礦工說該礦井已經(jīng)枯竭,除非有人能破壞支撐柱向上方開采。
下文僅描述奧羅拉礦出產(chǎn)的礦物,不包括附近的其他礦山,比如奧羅羅礦(Oruro Mine)、拉斯維加斯地區(qū)(Las Vigas Area)和帕切羅礦區(qū)(Pacheco Camp)等。
1898年,也就是奧羅拉礦被發(fā)現(xiàn)的70年后,阿奎萊拉(Aguilera)在《墨西哥共和國礦物學物種的系統(tǒng)和地理目錄(Catálogos sistemático y geográfico de las especies Mineralógicas de la República Mexicana)》一刊上發(fā)表了墨西哥的第一份礦物列表,列舉了拉斯維加斯地區(qū)出產(chǎn)的含銅礦物,然而奧羅拉礦并不富銅。1923年,薩拉查·薩利納斯(Salazar Salinas)在墨西哥地質(zhì)調(diào)查局第40和41期簡報上首次發(fā)表了奧羅拉礦的礦物列表,列出了白鉛礦、釩鉛礦和鉬鉛礦。潘茲納(Panczer)在其著作《墨西哥礦物》中,更加詳細地描述了奧羅拉礦產(chǎn)出的鉬鉛礦和釩鉛礦,并將羥釩鋅鉛石加入礦物列表,但忽略了白鉛礦。
判斷標本產(chǎn)地有時可以借助其共生的方解石的特征。與許多產(chǎn)地不同的是,奧羅拉礦的方解石晶體經(jīng)常長在鉬鉛礦或釩鉛礦晶體上,晶形復(fù)雜,呈白色或無色透明,大小為1至8毫米。在部分標本中,方解石是鉬鉛礦晶體的基巖,帶有砷鉛礦包裹體的透明方解石則十分罕見。白色方解石常以顆粒狀集合體存在。
奧羅拉礦也產(chǎn)出偏三角面體的白色方解石,晶體粗糙。哈佛大學地質(zhì)博物館有一件這樣的藏品。
雖然潘茲納(Panczner)在其著作中沒有列出白鉛礦,但氧化型礦床周圍大量的石灰?guī)r使我們不難想到其中有白鉛礦。據(jù)卡萊拉(Carrera)1904年記載:奧羅拉礦中有含銀的白鉛礦,并含有稀有的含釩礦物。不過據(jù)筆者所知,該礦尚無具有收藏價值的白鉛礦標本產(chǎn)出。
羥釩鋅鉛石通常為橙色至紅棕色,呈微小的柱狀晶體,形成皮殼狀晶簇或交代釩鉛礦,有強烈光澤。如果被交代的釩鉛礦晶體細長,那么交代后可形成雕塑般的標本,這種標本一般被稱為“假象釩鉛礦”,但通常情況是羥釩鋅鉛石在部分被交代的釩鉛礦表面形成一層厚殼,成為外附同態(tài)體(epimorph)而不是假象。
羥釩鋅鉛石有時也呈圓片狀晶體,長在氧化型基巖上,偶爾和鉬鉛礦共生。
白云石很常見,菱面體白云石晶體經(jīng)常和鉬鉛礦共生,扭曲成鞍形,晶體可達5毫米。米格爾·羅梅羅(Miguel Romero)有一件非常好的鉬鉛礦共生白云石標本,和方解石一樣,該礦的白云石也十分獨特。
圖15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釩鉛礦晶簇,尺寸7.7厘米,阿肯石通礦物收藏并拍攝
圖16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羥釩鋅鉛石,最大的晶體約3毫米,整體4.5厘米,德斯·里維斯收藏,簡盧克·德斯·里維斯拍攝
圖17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羥釩鋅鉛石交代釩鉛礦,共生方解石,尺寸3.3厘米,彼得·梅高收藏,杰夫·斯科維爾拍攝
圖18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針狀釩鉛礦,長在羥釩鋅鉛石上,尺寸5厘米,德斯·里維斯收藏,簡盧克·德斯·里維斯拍攝
圖19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羥釩鋅鉛石交代釩鉛礦,尺寸9.7厘米,伊恩·惠特洛克(Ian Whitlock)收藏并拍攝
方鉛礦是該礦主要的硫化物礦物。然而,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類似于附近愛佩克斯礦(Apex Mine)出產(chǎn)的展示級標本。
該礦出產(chǎn)的砷鉛礦具有玻璃光澤或油脂光澤,顏色為黃色至橙色,晶體1到2毫米,柱狀晶體可以形成最大約7毫米的球狀集合體。砷鉛礦和鉬鉛礦可共生在圍巖上,或者共生在鉬鉛礦的晶體邊緣,也可被包裹在透明方解石中。庫克(Cook)于2001年描述了一塊“品相不錯的”砷鉛礦,共生羥釩鋅鉛石、釩鉛礦和鉬鉛礦,不過筆者尚未發(fā)現(xiàn)2毫米以上的砷鉛礦單晶。
據(jù)特里·華萊士(Terry Wallace)記載,在奧羅拉礦石膏的包裹體中發(fā)現(xiàn)了銀。既然該礦產(chǎn)出鉛和銀,那么應(yīng)該會有自然銀,不過這些銀的品質(zhì)非常低。
奧羅拉礦中釩鉛礦很常見,通常含砷,即釩鉛礦的含砷變種。較小的晶體約1.2厘米,晶形為六棱柱,結(jié)晶良好,晶體表面平滑、邊緣銳利;較大的晶體通常中部凹陷,不如小晶體銳利,尺寸可達3厘米。晶體顏色呈棕色到深棕色。釩鉛礦經(jīng)常羥釩鋅鉛石交代,這種情況下釩鉛礦呈圓滑的針狀晶體。
該礦出產(chǎn)的標本中既有單獨的釩鉛礦,也有共生鉬鉛礦的釩鉛礦,以及外面包裹有羥釩鋅鉛石的標本。方解石常與釩鉛礦共生,米格爾·羅梅羅(Miguel Romero)曾收藏的一件標本就是銳利的釩鉛礦晶體在無色透明的方解石基巖上。釩鉛礦晶簇常呈稻草人狀。
奧羅拉礦的鉬鉛礦有三種晶形。其中最常見的晶形是橙紅色到橙棕色的雙錐狀晶體,最大可達3厘米,中等至明亮光澤。晶體通常是雙端的,有尖銳或斷掉的末端,有些晶體是半透明的。
板狀的鉬鉛礦相對少見,常以晶簇狀產(chǎn)出,單晶尺寸可達2厘米,類似于洛斯拉門托斯(Los Lamentos)的標本。最常見的顏色是橙色到焦糖色,光澤很好。晶體通常具有方形邊緣,但也有斜邊的晶體。
塊狀的鉬鉛礦非常少見,晶體可達3厘米,呈分散的單晶或是堆疊的多晶產(chǎn)出。
方解石、羥釩鋅鉛石、白云石、砷鉛礦和釩鉛礦均可和鉬鉛礦共生,鉬鉛礦晶體通常長在白色的方解石圍巖上。
圖20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羥釩鋅鉛石交代釩鉛礦,共生方解石,尺寸2.5厘米,瑟夫·弗雷里奇(Joseph Freilich)收藏并拍攝
我們常常見到其他一些標簽為“庫奇洛帕拉多,拉·奧羅拉礦(La Aurora mine,Cuchillo Parado)”的礦物,但是此類礦物是否真的產(chǎn)于此地十分可疑。比如,交代或覆蓋在偏三角面體方解石表面的螢石更容易使人想到圣尤拉利亞礦區(qū)(Santa Eulalia camp)。一般而言,圣尤拉利亞礦區(qū)是來自奇瓦瓦各地標本的集散地,曾出現(xiàn)過產(chǎn)地錯標或者描述錯誤的情況。此外,圣尤拉利亞礦區(qū)的別名之一就是“拉·奧羅拉(La Aurora)”。
據(jù)說奧羅拉礦產(chǎn)有鋇砷磷灰石[編者注:英文名Morelandite,化學式CaBa(AsO)Cl],以交代釩鉛礦的假象存在。礦商和收藏者手中偶爾有一些標注為“鋇砷磷灰石”的標本,這是錯誤的,正確的標簽應(yīng)是“羥釩鋅鉛石或覆蓋釩鉛礦”。鋇砷磷灰石首次發(fā)表于1977年,產(chǎn)于瑞典,是砷鉛礦的含鋇類似物。
圖21 產(chǎn)自奧羅拉礦的羥釩鋅鉛石交代釩鉛礦,共生方解石和砷鉛礦,德斯·里維斯收藏,簡盧克·德斯·里維斯拍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