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瑜, 王花麗, 盧書明
大連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 a.消化內科, b.病理科, 遼寧 大連 116011
肝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hepatic 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 HEHE)是一種較為少見的血管源性腫瘤,生物學行為具有惡性轉移潛能[1]。HEHE起病隱匿,缺少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及實驗室檢查,易出現(xiàn)漏診誤診?;仡櫺苑治鍪罩蔚?例HEHE患者臨床資料,并結合文獻探討HEHE的診斷及治療,為臨床醫(yī)師作出合理診療決策提供參考。
病例1:患者男性,58歲,因“反復上腹痛2個月”于2018年12月6日入院。既往:糖尿病史10余年,高血壓病史1年,甲狀腺乳頭狀癌術后1年余,否認病毒性肝炎病史。上腹部增強CT:肝右葉稍低密度團塊影伴鈣化,首先考慮轉移瘤。入院后檢查:肝功能正常,肝炎病毒學陰性,血AFP、CEA正常;上腹部MRI增強(圖1)提示肝右葉占位性病變,T1WI平掃為低信號,動脈期低信號病灶周圍無明顯強化,動脈過渡期病灶周圍可見造影劑退出,延遲期病灶周圍可見造影劑退出;T2WI呈“暈環(huán)征”以及高信號為主的高低混雜信號,首先考慮惡性,轉移瘤可能性大。胸部CT提示雙肺多發(fā)小結節(jié)。肝穿刺活檢病理結果:鏡下見腫瘤組織間質富于膠原,瘤細胞排列較稀疏,呈梭形及上皮樣,核呈圓形或橢圓形,核染色細膩,核分裂不易見,少許細胞胞漿一側有空泡,穿刺組織考慮為上皮樣血管內皮細胞瘤;免疫組化結果:CD31(+),CD34(+),CK(-),ERG(+),Vimentin(+),Tg(-),TTF-1(-),Ki-67(+,<10%)(圖2)。后患者就診于北京某三甲醫(yī)院肝穿刺活檢病理結果同上,臨床診斷:HEHE、肺轉移,進一步行手術治療,術后病情急劇惡化,隨訪10個月死亡。
病例2:患者女性,56歲,因體檢發(fā)現(xiàn)肝臟占位10余天于2020年9月17日入院。既往史無慢性肝病及其他基礎疾病。肝炎病毒學陰性,肝功能基本正常,血AFP、CEA、CA125、CA19-9均正常;上腹部CT:肝內多發(fā)低密度影,形態(tài)不規(guī)則,密度欠均勻,惡性可能性大。進一步行上腹部MRI增強檢查(圖3):肝內多發(fā)團塊樣低密度影,T1WI低信號,T2WI混雜信號,最大病灶14.0 cm×8.3 cm,增強后分隔及邊緣強化,門靜脈右前支及門靜脈左支分支部分顯示欠清,腹膜后多發(fā)腫大淋巴結,部分椎體類圓形異常密度影,轉移可能。行經皮肝穿刺活檢,病理結果:
注:a,T1WI平掃;b,T1WI動脈期;c,T1WI動脈過渡期;d,T1WI延遲期;e,T2WI“暈環(huán)征”;f,T2WI高信號為主的高低混雜信號。圖1 病例1腹部MRI檢查結果Figure 1 Abdominal MRI findings for case 1
注:a,腫瘤組織(HE染色,×200);b,CD31陽性(免疫組化,×200);c,CD34陽性(免疫組化,×200);d,ERG陽性(免疫組化,×200);e,Vim-entin陽性(免疫組化,×200);f,Ki-67陽性(免疫組化,×200)。圖2 病例1肝臟腫物病理檢查結果Figure 2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liver tumor for case 1
鏡下見多量異型細胞呈梁索狀生長,細胞核形狀不規(guī)則,深染;免疫組化結果:CD31(+),CD34(+),ERG(+),CK(-),CK20(-),CK7(-),CK8/18(弱+),Ki-67(+3%)(圖4)。臨床診斷:HEHE、肝內轉移、淋巴結及骨轉移。行免疫治療聯(lián)合抗血管治療(瑞麗珠單抗200 mg,靜脈滴注1次;安洛替尼8 mg/d,口服,連續(xù)14 d),而后休息1周再進行下一個治療周期,隨訪14個月,病情穩(wěn)定。
病例3:患者男性,31歲,因“咳嗽、咳痰、痰中帶血2個月”于2017年10月24日入院。既往體健。肝功能檢查:ALT和AST水平正常,GGT及ALP水平輕度升高,膽紅素正常;肝炎病毒學陰性;血AFP、CEA正常。肺CT:雙肺多發(fā)彌漫性病變及肝臟多發(fā)低密度影;上腹部增強MRI(圖5):肝內多發(fā)低密度病變,大者約2.2 cm×2.7 cm,T1WI稍低信號,T2WI稍高信號,DWI高信號,增強后動脈期邊緣完整環(huán)形強化,中心見片絮狀強化(延遲強化明顯)。PET-CT示雙肺多發(fā)結節(jié)灶,考慮為轉移;肝內多發(fā)占位,考慮為轉移。肝穿刺活檢病理及免疫組化結果示:CD20(-),CD3(-),CD31(+),CD34(+),CD56(-),CK(-),Heppar(-),Ki-67(+10%),原位雜交EBER(-)(圖6)。結合組織形態(tài)及免疫組化考慮為肝臟上皮樣血管內皮瘤。臨床診斷:HEHE、肺轉移、骨轉移。首先應用阿帕替尼靶向治療,但效果不佳,后更換為安羅替尼治療,肝內病灶呈緩慢進展趨勢,考慮靶向治療效果不佳,北京腫瘤醫(yī)院建議行異環(huán)磷酰胺(2.0 g,第1~4天靜脈滴注),聯(lián)合表柔比星(100 mg,第1天靜脈滴注,21天為1個周期)靜脈化療,已行5周期化療,2周期療效評價為疾病穩(wěn)定,目前繼續(xù)規(guī)律化療中,隨訪2年病情穩(wěn)定。
注:a,T1WI平掃;b,T2WI平掃;c,T1WI動脈期;d,T1WI動脈過渡期;
注:a,腫瘤組織(HE染色,×200);b,CD31陽性(免疫組化,×200);c,CD34陽性(免疫組化,×200);d,ERG陽性(免疫組化,×200);e,CK陰性(免疫組化,×200);f,Ki-67陽性(免疫組化,×200)。圖4 病例2肝臟腫物病理檢查結果Figure 4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liver tumor for case 2
注:a,T1WI平掃;b,T2WI平掃;c,T1WI動脈期;d,T1WI動脈過渡期;
注:a,腫瘤組織(HE染色,×200);b,CD31陽性(免疫組化,×200);c,CD34陽性(免疫組化,×200);d,Heppar陰性(免疫組化,×200);e,CK陰性(免疫組化,×200);f,Ki-67陽性(免疫組化,×200)。圖6 病例3肝臟腫物病理檢查結果Figure 6 Pathological results of liver tumor for case 3
HEHE由Weiss等[1]于1982年最先報道。此后的研究顯示HEHE發(fā)病率<0.1/10萬,好發(fā)于成年女性,平均年齡為30~40歲,惡性程度介于良性血管瘤與惡性血管肉瘤之間,但起病隱匿,多為慢性病程,易并發(fā)轉移。HEHE臨床癥狀及影像學表現(xiàn)缺乏特異性,易漏診、誤診,已被世界衛(wèi)生組織納入具有轉移潛能的局部侵襲性腫瘤[2-3]。HEHE病因及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可能與飲酒、避孕藥、免疫抑制劑、氯乙烯、病毒性肝炎及性激素失調等因素有關[4]。以HEHE為關鍵詞檢索萬方醫(yī)學數(shù)據(jù)庫,剔除重復病例,結果顯示2004年—2019年共報道HEHE病例81例,男女比例約為3∶5(29∶52),平均年齡為42.5歲,多為個案報道,女性患者多發(fā),但有個別中心HEHE病例均為男性或以男性為主。本病例報告3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齡分別為58、31、56歲,發(fā)病時均已合并轉移,與文獻報道相符。
HEHE患者臨床表現(xiàn)可為右上腹痛或腹部不適,為非特異性表現(xiàn),且早期癥狀較輕,常常被忽視,病情進展時可出現(xiàn)黃疸、納差、消瘦等。多數(shù)患者肝功能正常,少數(shù)患者肝功能異常,表現(xiàn)為GGT、ALP、TBil水平升高,但程度均較輕,而腫瘤標志物常無明顯異常[5]。本研究3例患者中有1例表現(xiàn)為上腹痛,1例無癥狀,1例因呼吸系統(tǒng)癥狀檢查時發(fā)現(xiàn);實驗室檢查結果1例患者肝功能輕度異常,與文獻報道一致。
超聲造影和CT檢查是篩查HEHE的常用手段,MRI具有較好的輔助診斷價值。根據(jù)影像學表現(xiàn)將HEHE分為單發(fā)型、多發(fā)型、彌漫型3類,以多發(fā)型常見[6]。超聲造影表現(xiàn)為肝內多發(fā)、分布于肝包膜下、形態(tài)規(guī)則的低回聲團塊樣腫物,動脈期表現(xiàn)為環(huán)狀高增強,門靜脈期及延遲期表現(xiàn)為低增強,呈典型的“暈征”表現(xiàn)[7]。HEHE病灶中央為富含纖維的少細胞區(qū),而外周的腫瘤細胞增殖活躍,可形成大量的動靜脈瘺[8]。HEHE在CT平掃常表現(xiàn)為不均勻的低密度病灶,周圍環(huán)形低密度,中間可見更低密度,呈“暈征”表現(xiàn),增強掃描病灶動脈期環(huán)狀增強,中央不強化,門靜脈期或延遲期無漸進性強化,表現(xiàn)為“黑色靶征”[9]。MRI檢查HEHE表現(xiàn)為T1WI低信號,T2WI中間顯著高信號,周邊見稍高信號。DWI可見環(huán)形高信號,呈“靶征”。多數(shù)HEHE病灶位于外周或肝包膜下,可見“包膜皺縮征”。MRI強化方式與CT檢查類似。本研究3例患者均未行超聲造影檢查,MRI增強檢查結果均顯示肝臟多發(fā)病灶,呈多發(fā)型,1例患者MRI增強檢查動脈期可見病灶周圍強化,中央不強化,表現(xiàn)為“黑色靶征”,符合典型的HEHE影像學改變。
HEHE確診依賴于肝穿刺活檢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結果,并能夠與其他類型的肝臟原發(fā)及繼發(fā)性惡性腫瘤相鑒別。HEHE組織病理見腫瘤中心主要為增生纖維組織,有不同程度的黏液樣變及透明樣變,周邊由上皮樣細胞組成,少數(shù)可見梭形細胞;腫瘤細胞輕度異型,胞質豐富,呈嗜酸性,部分細胞內可見印戒狀空泡,內見單個或多個紅細胞,核分裂像少見;沿血管腔隙生長,部分腫瘤在血管腔內生長形成息肉樣、出芽狀突出物;瘤細胞浸潤周圍肝組織,可見炎細胞浸潤及淋巴濾泡形成。免疫組化特征性改變?yōu)镃D31、CD34、血管內皮生長因子陽性等,增殖活性低,若Heppar陽性則支持肝細胞癌診斷,CK18、CK19陽性則支持膽管細胞癌診斷[10]。本研究3例患者均行肝穿刺活檢,結合常規(guī)病理,腫瘤細胞形態(tài)、排列方式、間質構成以及免疫組化結果CD31、CD34陽性,而CK、Heppar陰性,最終診斷為HEHE。
HEHE的治療手段包括手術切除、肝移植、經肝動脈化療栓塞術(TACE)、靶向治療等,其中手術切除目前被認為是主要的治療手段。HEHE預后明顯好于其他肝臟惡性腫瘤[11]。研究[12]報道選擇手術切除的患者3年生存率為74.1%,選擇TACE治療的患者3年生存率為81.6%,兩種治療方式患者的3生存率相近。國外開展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單克隆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晚期、不可切除、轉移性HEHE患者的Ⅱ期臨床試驗[13]結果顯示,靶向治療患者穩(wěn)定期達10個月的病例分別占20%和40%。本研究患者中1例選擇外科手術,于隨訪1年內離世;1例患者應用免疫治療聯(lián)合抗血管治療,隨訪14個月病情穩(wěn)定;1例患者先應用靶向治療,但效果不佳,后改為靜脈化療,隨訪2年病情穩(wěn)定,提示HEHE雖易出現(xiàn)轉移,但惡性程度低于其他肝臟惡性腫瘤。因此,對HEHE患者需要根據(jù)診斷時的病情制訂個體化治療方案,以使患者能夠最大獲益。
綜上,HEHE是一種較為少見的生物學行為呈惡性的肝臟血管源性腫瘤,臨床診斷困難,易誤診及漏診,因此需要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重視。對于肝臟多發(fā)腫瘤病變,及時進行肝穿刺活檢病理及免疫組化檢查有助于明確診斷,并積極選擇手術或靶向治療等,同時密切隨訪,根據(jù)治療反應及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及改善預后。
倫理學聲明:本報告已獲得所有患者家屬知情同意。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
作者貢獻聲明:張瑜負責病例資料收集、查閱文獻及論文撰寫;王花麗負責病理結果收集及分析;盧書明負責研究設計、指導及論文審閱并最后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