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寬,申鐵軍
(1.山西路橋橋隧工程有限公司,山西 朔州 036000;2.山西路橋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山西 太原 030006)
山西省旅游景觀公路分三大板塊,分別為黃河一號(覆蓋忻州、呂梁、臨扮、運城、太原五市的旅游公路,包含主線、支線、連接線);長城一號(覆蓋大同、朔州、忻州三市的旅游公路,包含主線、支線、連接線);太行一號(覆蓋忻州、陽泉、晉中、長治、晉城五市的旅游公路 包含主線、支線、連接線)。
旅游公路景觀系統(tǒng)的內涵指在旅游公路廊道內,為美化路域景觀、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提升旅游體驗、展示地域文化等采取的環(huán)境保護和景觀營造措施。包括主體景觀、路容景觀等[1]。
1)旅游公路慢行系統(tǒng)應堅持 “因地制宜、依景而設”的原則選擇在景區(qū)(景點)相對集中、沿線景觀資源豐富、游客騎行步行需求較大的路段設置。
2)旅游公路景觀系統(tǒng)應堅持“標準適當、規(guī)模適度”的原則。根據景區(qū)(景點)分布、地質地形條件、客流量等因素,注重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節(jié)約集約利用土地資源、合理確定規(guī)模。
3)旅游公路景觀系統(tǒng)應堅持 “以人為本、安全第一”的原則,設置必要的安全設施,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統(tǒng)籌考慮與旅游公路主體及沿線服務設施、公共交通系統(tǒng)、景區(qū)(景點)之間的聯通、接駁、換乘,方便使用。
4)旅游公路景觀系統(tǒng)執(zhí)行國家基本建設程序,分兩階段進行勘察設計,注重與主體系統(tǒng)相互協調、有機銜接。與主體系統(tǒng)分期建設時,在公路主體設計階段應考慮提前預留用地[2-4]。
1)旅游公路選線時,充分考慮了景觀需求,深入貫徹全生命周期設計理念,注重主體系統(tǒng)與景觀系統(tǒng)相協調。
2)不同路段技術標準的確定充分考慮了沿線生態(tài)和景觀布局。
3)地形、地質等自然條件復雜的路段在統(tǒng)籌考慮景觀協調和行車安全的基礎上采用滿足規(guī)范要求的較低的線性指標。
4)平原微丘區(qū)降低填土高度,先采用低路堤,盡童降低旅游公路建設對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1)邊坡設計。倡導“寬容性設計”理念。在有條件的地方宜設置路側凈區(qū);將低填方路基邊坡能緩則緩;利用廢棄土石方放緩填方路基邊坡,結合地方政府實施的通道綠化時放緩填方路基邊坡。在路域范圍的觀景點、停車區(qū)、小型服務設施等處的進出路段,路基寬度結合車輛進出的技術條件適當增設漸變段。設置慢行系統(tǒng)時,根據地形地物及與慢行系統(tǒng)的關系,靈活選用整體式或分離式的路基橫斷面。路基橫斷面為整體式斷面。按照技術等級和設計速度對照先行頒布的標準和規(guī)范確定相應的行車、路肩、路緣帶寬度以及路基總斷面寬度[5-6]。根據地質條件,在保證安全穩(wěn)定的前提下,黃土挖方邊坡宜采用寬平臺、陡邊坡的階梯形,邊坡寬平臺宜設置在邊坡中部,黃土挖方邊坡分級高度宜為6 m,邊坡坡率如表1所示。
表1 旅游景觀公路邊坡坡率表
路基防護采用柔性+植物防護、污工+植物防護、植物防護等綠色防護形式。支擋結構及防撞安全設施等砌體工程設計應堅持“就地取材”的原則,墻體表面宜采用仿木、仿石等多種形式設計,貼近自然體現本地特色文化。加強棄渣場的防護排水設計并進行復耕或綠化,防止產生次生災害。應對取(棄)土場進行生態(tài)恢復。
考慮地形地質條件、降雨量和旅游公路的特點,設置完善的綜合排水系統(tǒng)。挖方路段設置淺碟型生態(tài)邊溝。條件受限時可采用矩形邊溝,并加設蓋板。經過有暗排系統(tǒng)的鄉(xiāng)鎮(zhèn)路段,公路排水設計宜采用暗排形式。城鎮(zhèn)化地區(qū)有條件的路段宜設置雨水收集系統(tǒng)。平交路口排水應順暢。
2)圬工防護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在結構安全許可的條件下,盡量減小結構物體量,使其在環(huán)境中不顯突兀,優(yōu)先考慮客土植生;②長城一號板塊采用城墻墻垛擋墻形式,太行一號板塊宜采用塑石種植槽或自然砌筑的種植槽形式,黃河板塊宜采用鄉(xiāng)土材料的擋土墻和波浪形護欄形式。
3)邊坡坡率的選擇按路基邊坡的規(guī)定執(zhí)行,并充分考慮景觀需求合理確定。
4)下邊坡坡面綠化滿足水土保持要求,用借景造景相結合方式進行邊坡綠化。
5)填挖交界處采用常綠喬灌木,樹種選擇以喬木為主??拷芳鐓^(qū)域不宜栽植淺根性樹種、速生樹種及落果樹種。
1)隧道洞口的景觀設計統(tǒng)籌考慮與周邊環(huán)境相協調,盡量減少對洞外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破壞。
2)盡量減少端墻體量,可通過端墻進行材質對比、色彩弱化、仿石飾面等措施減少端墻的壓抑感觀。
3)隧道景觀設計考慮隧道洞口光源合理過渡,弱化黑洞效應,確保行車安全。
1)橋涵設計方案在滿足安全性、實用性、耐久性、經濟性的基礎上,充分考慮自然景觀、人文歷史、藝術造景等因素,體現橋涵藝術美感。
2)同一景觀帶內考慮橋涵與環(huán)境相協調、橋涵與橋涵相協調,選擇合適的比例及尺度,使橋涵景觀與其所在景觀帶協調與統(tǒng)一。
3)橋涵景觀以輕巧、精煉為設計原則,運用橋涵的造型、尺度、質感、色彩等視覺控制要素,改善、豐富、創(chuàng)造橋位環(huán)境景觀。
4)橋涵景觀材料以天然材質為主,配合地方特色建筑元素,包括形式(拱、建筑山墻)、材料(磚、石、木)及色彩,呼應文化、風情等地域元素,突出景觀主題設計。
5)橋涵景觀彰顯項目屬地地方門戶特征或采用整體性地標的處理方式。比如:太行一號彰顯項目屬地晉城市的門戶特征“金攆”“鳳凰”等。
1)服務設施景觀設計:①服務設施設計時,在保證服務設施功能性、實用性、經濟性的基礎上,融入人文歷史、地方特色等因素,突出服務設施景觀設計主題;②停車場設計時,植物栽植株距應滿足大、中型客車通行與停車要求。喬木分枝點高度應滿足停車位凈空高度要求,小型車停車區(qū)不低于2.5 m,中型車停車區(qū)不低于3.5 m,大型車停車區(qū)不低于4.5 m[8-10];③出入口設計時,保證引導性和提示性,視線可達區(qū)域采用植物造景,誘導行車視線;④喬木種植點與建筑窗立面的距離不宜小于5 m;⑤ 服務設施景觀要求較高的區(qū)域采用庭院式園林綠化方式。
2)公路驛站結合旅游公路兩側地形地質、游客需求、交通流量、用地空間等因素進行設置:鄉(xiāng)村驛站應在旅游公路沿線的美麗村莊、特色小鎮(zhèn)、自然景觀、人文特色景區(qū)景點附近設置,在公路驛站之間,觀景停車休息點結合旅游公路沿線自然景觀因地制宜靈活設置。
取(棄)土場生態(tài)恢復應符合下列要求:①取(棄)土場位于旅游公路路側時,結合周圍環(huán)境將其改造為觀景臺;②取(棄)土場距旅游公路有一定距離但在視線范圍內時設置景觀屏障遮擋;③取(棄)土場距旅游公路較遠且不在視線范圍內時,與地方農林規(guī)劃、土地利用相結合,及時進行生態(tài)恢復,優(yōu)先復耕。取(棄)土場生態(tài)恢復后及時與當地環(huán)保部門聯系。
3.1.1 以“一路一景”為原則
路容景觀設計以“一路一景”為原則,以景引路,串景成線,增強旅游公路的可識別性。具體為:黃河一號旅游公路以“踏訪黃河,文明探源”為文化旅游主題,充分挖掘黃河的博大內涵,展現黃河九曲奇觀、古渡口文化;長城一號旅游公路以“邊塞古風,跨越長城”為主題,展現邊塞軍事歷史特色、邊關民俗及長城磅礴氣勢;太行一號突出紅色歷史文化、奇跡掛壁公路等特色景觀。
3.1.2 結合植物布局形成風景視窗
1)黃河一號植物顏色宜以黃色為主,綠色為輔。
2)長城一號植物顏色宜以綠色為主,紅色為輔。
3)太行一號植物顏色宜以粉色為主,綠色為輔。
4)環(huán)境不良的路段及學校、醫(yī)院、礦區(qū)等敏感區(qū)附近路段采用障景形式,栽植防噪、防塵植物進行遮蔽綠化,種植范圍根據敏感區(qū)長度及場地條件確定。
5)旅游公路沿線景觀資源價值不高或沿線景觀的空間結構缺乏變化時,采用合理的補景措施,提升游客視覺體驗度。
6)視距不良路段,在彎道外側種植植物誘導游客駕駛視線,確保行車安全。
1)植物選擇遵循適地適樹的原則,選擇適應立地條件、耐瘠薄、抗性強、不易誘發(fā)病蟲害、適應粗放管養(yǎng)、苗源充足的非侵入性植物,優(yōu)先選擇高固碳植物。
2)植物配置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考慮空間層次、色彩搭配、季相變化、生態(tài)習性等因素,合理配置基調樹種和骨干樹種。植物栽植株距應根據樹種特性、規(guī)格、景觀要求確定。
3)速生喬木株距宜為 4~8 m,雙排栽植時行距≥2 m,慢生喬木株距宜為3~8 m;冠幅<100 cm的灌木株距宜為1~1.5 m冠幅≥100 cm的灌木株距宜為1.5~2.5 m;攀援植物、攀援植物株距宜為0.5~1 m。
景觀公路設計前要查明舊路修建時間、技術等級、路線技術指標等基礎數據,對目前技術情況作出評價,對既有路基的可利用程度提出建議。
[ID:01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