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在今天,“笨蛋”的意思是指智商極其低下的人。不過在古代,稱呼一個人為“笨蛋”和智商卻毫無關系,“笨”甚至還是一種造紙的原材料呢。
《說文解字》說:“笨,竹里也。從竹,本聲?!毙戾|進一步解釋道:“笨,竹白也?!笨梢姟氨俊笔侵褡拥睦飳?,是竹子殺去青皮后留下的部分,像紙一樣又薄又白,可作造紙的原材料。因為史書要在用“竹白”造的紙上書寫,因此后人就把史書稱為“竹白”,即“笨”。
“笨”的這一原始語義到了魏晉時期發(fā)生了巨大的改變,據(jù)《晉書·羊曼傳》附《羊聃傳》記載,有四位大臣通過評比,選出了當時的“四伯”:大鴻臚陳留江泉因能吃而被稱為“谷伯”,豫章太守史疇因“大肥”而被稱為“笨伯”,散騎郎高平張嶷因狡妄而被稱為“猾伯”,羊聃則因狼戾而被稱為“瑣伯”,這是比附上古時期的“四兇”。其中“大肥”即指身體肥大,行動不靈巧,這類人被稱作“笨伯”,可見此時的“笨”已經轉義成了笨重的意思,但是仍然沒有和智商低下聯(lián)系在一起。
到了東晉時期,著名道教領袖葛洪的門人向他請教天下的惡人都有哪些種類,葛洪列舉了“悖人”“逆人”“虐人”等數(shù)十種惡人的種類,其中說:“杖淺短而多謬,暗趨舍之臧否者,笨人也?!痹诟鸷榭磥恚咳耸侵改欠N見識淺陋,謬誤百出,又不懂得善惡得失的人。
這種人當然是愚蠢的人。直到這時,“笨”才和智商掛起鉤來。后來又慢慢和“蛋”組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的“笨蛋”一詞。
(若子摘自《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