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春燕
(宜興 214221)
“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這是宋代梅堯臣關于紫砂的描寫,其中可見詩人深諳茶藝,認為清洌甘甜的泉水可留住早春茶香,用紫砂茶具可以充分發(fā)揮新茶獨有的韻味。這樣的記載充分說明了在宋代的時候,文人仕族已經懂得使用紫砂壺,并且感受到其中的好處。盡管沒有實物的證據支持,但是紫砂宋代發(fā)端的論證也得到了以紫砂泰斗、布衣壺宗顧景舟為代表的紫砂藝人的大力支持。經過數(shù)百年的發(fā)展,紫砂藝術已經得到了長足的進步和完善的體系支持,宜興的紫砂藝人充分地利用了一切有利于紫砂發(fā)展的條件,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之下,在市場的良好反饋之下,紫砂行業(yè)蒸蒸日上,紫砂藝術傳承有序,特別是許多年輕一代藝人經過系統(tǒng)的理論學習后,加入了紫砂創(chuàng)作的大軍,繼承起父輩們留下來的榮光,為我們廣大的壺友帶來更多的紫砂藝術精品。
“智竹提梁壺”(見圖1)采用了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地位的竹這一元素,把傳統(tǒng)的花器、圓器和提梁的造型結合起來,形成了獨特的東方藝術之美,展示出世界陶瓷藝術之林中難得一見的魅力和神韻。此壺壺身扁圓,飽滿圓融,非常適合茶葉和水的交融發(fā)揮,無論什么樣的茶葉在其中都能夠得到很好的滋養(yǎng);壺底收攏,層次感突出,端莊穩(wěn)重;壺嘴胥出于壺身,竹形設計,小巧可人,上面的竹節(jié)紋理非常明顯,微微向上昂起,出水非常的爽利,從壺嘴之處延伸出來的幾枝竹葉仿佛隨風搖曳,生動活潑,充滿了大自然的生命力;壺蓋壓合壺口,嚴絲合縫,氣密性良好,通轉流暢;上面的壺鈕采用了竹形橋鈕的設計,把江南獨特的水鄉(xiāng)韻味和茶竹之鄉(xiāng)的特點結合起來。由于各部位的不同,竹的選材、大小不一,竹節(jié)的紋理也不盡相同,此壺的亮點之一還在于提梁的設計,層次分明、虛實結合,壺身和提梁共同作用,營造出更加挺拔的空間特征,也把竹子那種直沖云霄、凌云之志的精神展示出來。在設計和制作此壺的過程中,傳統(tǒng)的中國美學理念一直指導著我的思緒和情感的表達,在歷史上也有許多關于竹子的題材和藝術形式,都為我們提供了無窮無盡的營養(yǎng),整體上來看紫砂藝術作品“智竹提梁壺”的設計、制作和詩意的表達,都是建立在對于紫砂造型和技藝熟稔于心的基礎之上,花器和圓器的融合,整體搭配適當,光滑自然,造型清新風雅、優(yōu)美流暢,制作工藝精湛老成,可謂是把紫砂藝術之中的精髓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同時又讓我們能夠感悟到竹子之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內涵,在長期的喝茶品茗和摩挲把玩之中,更加懂得了天人合一、寓情于器的重要性。
圖1 智竹提梁壺
紫砂藝術發(fā)展到今天,在許多文人雅士的詩歌吟誦和推波助瀾之下,逐漸地擺脫了實用器的束縛,開始向著藝術品的方向不斷發(fā)展,其實光憑紫砂的泥料和技術,也不可能產生更多的附加值,我們都懂得紫砂之所以有的價值連城,除了歷史原因外,更重要的就是其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折射和江南文脈的延續(xù),讓我們在長期的熏陶之中能夠有所裨益。竹子,在紫砂的故里宜興隨處可見,宜興有著“竹的海洋、陶的古都、茶的綠洲、洞的世界”之美稱,尤其是在宜興南部區(qū)域,綿延不絕的竹林縱橫千里,成為了江浙皖三省自然的分界線,也是廣大游客和陶都人民很好的休閑游玩去處,宜興的紫砂藝人也經常徜徉其中,除了放松心情之外,更多的則是觀察竹子的形態(tài)和特征,在紫砂創(chuàng)作的時候更好地把竹子的形象和精神完美地展示出來。這件紫砂作品“智竹提梁壺”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應運而生,在經過多年的臨摹竹器之后,能夠把自己對于紫砂藝術的理解和竹子帶給我們的精神寫照融入紫砂器之中,也是一件非常自豪和愜意的事情,也希望廣大的壺友能夠體會到其中的濃濃深情,如同竹子一般虛心若谷、壯志凌云。
“燈火紙窗修竹里,讀書聲。”這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人非常向往的一種生活狀態(tài)。宋代大文豪蘇東坡“不可居無竹,無竹令人俗”,竹子不僅是農民朋友的經濟作物,更是在園林、工作室之中裝飾的必不可少之物,我們愛竹,愛它的寧折不彎,愛它的傲立風雪,并通過紫砂藝術的手法使其出現(xiàn)在我們的茶座、書桌之上,成為一種永恒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