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春英
大年三十晚上,去拐彎親戚楊佰苓家吃年夜飯。席間,伯苓告訴我,11月他母親收到了中央組織部的一張黨費收據(jù)。他說:“猜猜,我媽這次交了多少黨費?使勁猜?!蔽液輨挪铝瞬拢f:“1萬!”佰苓說再猜,我咬了咬后槽牙,梗了梗脖子,說了個自認為的天文數(shù)字:“5萬!”佰苓摸了摸光頭,狡黠地一笑:“乘2!”不知是驚愕還是敬佩,我脫口道:“真厲害!”
楊慧文,也就是拐彎親戚楊佰苓的母親。佰苓隨母姓。2021年楊阿姨從新疆來涿州探親,我和老人家見過一面。在我眼里,老人很普通,和來城探親的農(nóng)村婦女沒什么區(qū)別。伯苓對母親的身世緘口不談,在我心目中,坐在面前的老人也只是一位長輩罷了。
飯罷喝茶,佰苓拿出一本書給我,16開本。封面醒目印有兩棵粗大的胡楊樹,枝枝椏椏,儼然虬龍?zhí)阶?,棄水登舟。樹干上皴裂的口子和鼓起的樹包,該是歲月的印記和經(jīng)歷風雨后的不屈。胡楊樹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腐的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躍然紙上。
封面右上角,豎排著兩個黑體字:人生。標準的隸書體。兩棵胡楊樹,仿佛兩只碩大的手,將“人生”全盤托出。
我虔誠地將書打開。我猜測,應該有故事發(fā)生。
扉頁的左上角是楊阿姨的半身彩照:過耳短發(fā),面帶微笑,一臉的慈祥;著藏藍色上衣,白色襯衣領外翻,兩手相扣放在腹前,一個標準的職業(yè)女性形象。和我第一次見到她老人家時判若兩人,真是真人不露相?
再看作者簡介:
1936年11月出生于河北省房山縣琉璃楊駙馬莊。
1949年5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zhàn)軍南下工作團三分團文工團,第四野戰(zhàn)軍五十一軍文工團,中南空政文工團;中南空軍干校學員;軍委空軍司令部情報處、領航處打字員。1956年復員。中央民族學院語文系學生。
1960年新疆師范學院中文系、兵團農(nóng)四師子弟學校任教。1988年離休,中共黨員。曾在報紙、雜志上發(fā)表文章。著書有《人生》《壯哉南工團——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回憶錄》《小鬼》。
單憑這簡歷,便一下推翻了以前我對楊阿姨的認知。
經(jīng)柏苓同意,我將這本《人生》帶回家,全面探尋楊阿姨的精彩人生。
1949年8月1日晚子時,為即將誕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忙碌了一天的北京城已沉沉入睡了。放眼望去,一支由145人組成的隊伍行進在大路上。他們誰都不說話,盡量把腳步放得輕輕的。隊伍后面是17位年紀較小的“娃娃”兵,如果在白天,你會看到他們稚嫩的臉上一定閃著光,像熟透的蘋果。
一位小女兵的綁腿松了,她跨出隊列,彎腰將綁腿緊好,生怕掉隊,小跑著又插進隊伍。
她個子小點,也就一米五出頭。肥大的軍裝實在不大合體。軍上衣明顯超過了臀部,像剛會走的兒童掛著個屁簾。袖子挽了三挽才露出手來;帽子也有點大,剛才幾步小跑,帽檐遮住了眼睛,她把帽子向上推了推,順勢擦了下額頭,明顯見汗了。
1950年冬,楊慧文(前中)隨南下文工團到達漢口時和戰(zhàn)友們的合影。前排左一為北京人藝原黨委副書記吳家璆 ▲
都說路遠無輕載,占她人體1/3的背包上躥下跳左右搖擺,兩根背包帶在肩上勒出沉重。她時不時小碎步緊跟,生怕掉隊。要不是留有短發(fā),你很難發(fā)現(xiàn)她是一位小女兵。
她叫楊慧文,才13歲。報名參軍時,多報了兩歲。部隊招兵人員見她身矮力薄,勸其回家,小慧文軟磨硬泡,最后拿出殺手锏:不招我入伍今天就不走了!招兵人員見其意志堅決,勉強留下?;畚拇猴L得意,腳下生風,一溜小跑回家報喜。
1949年2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華北野戰(zhàn)軍和第四野戰(zhàn)軍在北平舉行了莊嚴的入城儀式——部隊步伐整齊,口號嘹亮;戰(zhàn)車轟轟隆隆,騎兵浩浩蕩蕩。尤其是隊伍中出現(xiàn)的女兵更是神采奕奕,吸人眼球。站在歡迎人群中的小慧文頓時萌生了參加解放軍的念頭:我也要當個女兵,我也要和她們一樣!在大哥楊維中的指引下(大哥比小慧文早當兵兩個月),毅然報名參軍,成為了“四野”南下工作團三分團文工團成員。
“南工團”為配合解放軍揮師南下,解放全中國,分多路向河南、湖北、江西、廣西及海南等地進發(fā),撒下了革命的種子,成為軍隊和地方各條戰(zhàn)線的一支生力軍、骨干力量。楊慧文所在的文工團,主要任務是宣傳黨的政策,編排的節(jié)目以階級教育和大合唱為主,從而達到教育群眾、激勵戰(zhàn)士斗志的目的。
入伍不久的小慧文,在解放軍這座大熔爐里不斷淬火、鍛煉,覺悟也在一步步提高。
她發(fā)現(xiàn),越是困難危險的時候,總是有一部分人沖在前面。他們都有一個特殊的身份——共產(chǎn)黨員,共青團員。在慧文心里,這些人就是標兵,就是榜樣,我要向他們看齊!我也要入團,入黨!她第一次寫了入團申請書。
時光荏苒,她沒等到即刻的批準。后來得知是因為她的地主家庭成份。她在心里申辯:從小在孤兒院多年,父母都是生活落魄之人,我受什么影響?哪知,這家庭成份竟影響了她30多年。
她只能默默地工作,拼命工作。她相信組織上總有一天會認可她的。
終于有一天,她得到了組織的認可,站在了先鋒隊組織——共青團旗下。
從此,楊慧文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要向黨組織靠攏,早日成為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
她當演員,甘當配角,像一片綠葉,依偎在鮮花旁,讓其更加絢麗奪目。
當打字員,做到準確無誤,加班加點。1954年9月,國慶閱兵文件像王屋山,卻被楊慧文這個當代愚公一張一張地給敲掉了。任務圓滿完成,首長滿意,批準立功;三等功勛章掛在胸前,腰板更直,水靈靈透著精氣神。
為了圓大學夢,楊慧文告別了戰(zhàn)斗7年的軍營。從此,她成了共和國幾百萬退伍軍人的一員。
在中央民族學院,楊慧文和全體師生受到了毛主席和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并合影留念。周總理代表毛主席、黨中央向同學們發(fā)出了號召:“今后你們都要到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去工作,你們好比是架設在各民族之間的一座橋梁,或者說,你們是民族團結(jié)的使者,那里有許多工作等待你們?nèi)プ觥边@是殷切的希望,這是戰(zhàn)斗前的動員令。楊慧文牢記周總理的囑托,畢業(yè)第一志愿填寫了“服從分配,到新疆工作”。
楊慧文在新疆教育戰(zhàn)線一干就是26年。盡管在特殊時期受到了沖擊,身受其辱,但她始終把學生視如己出。當班主任,各種工作干在前頭,在領導和師生之間贏得了良好的口碑。有同學問她:“老師,您是黨員嗎?”她只好苦笑著說:“現(xiàn)在不是,但我相信,今后會是的!”
“我們還以為您是黨員呢,您那么好!”
同學們一個個飛走了,升入了高等學府。但他們沒有忘記可敬的班主任,一封封來信傾訴著對恩師的崇敬與思念:“楊老師,我從小學到高中,所有的老師中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您;您的果斷,您對教學的認真,對我們的負責及您的毅力,還有您一口好聽的普通話。我在這兒經(jīng)常會看到和您一樣平凡的老師,也許是由于你們都共有一種氣質(zhì),看到他們使我想到您?!?/p>
“說實話,您是我所敬重的老師之一,因為我總覺得您與別的一些老師有很大不同。在您身上可以找到別的老師所不具備的閃光點。您不但教給了我知識,而且還教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您的言傳身教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讀著學生的一封封來信,楊慧文涌起無限的溫暖,像春風拂面,愜意得很。學生心里都有一桿秤,再沒有比他們的評價最公平、最恰當?shù)牧恕?/p>
加入黨組織是楊慧文夢寐以求的理想,從部隊到地方,她寫過多次的入黨申請,但“地主成份”仿佛一道鴻溝,將她和黨組織隔離開來。盡管她拼命工作,盡管她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楊慧文1988年離休后在烏魯木齊家中的生活照 ▲
她同樣堅信黨組織不會把她落下,在這支紅色隊伍里,一定有她一個位置。
1986年8月23日,這是楊慧文一生中值得紀念的日子。
經(jīng)組織批準,她終于成為一名中國共產(chǎn)黨預備黨員了。在那面由錘子、鐮刀組成的鮮紅的黨旗下,在由無數(shù)各界先進分子排列成行的隊伍里,終于有了她的一個位置,盡管入列的時間晚了些。面對黨旗,舉起右手,她感到從未有過的莊嚴與神圣:“我志愿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擁護黨的綱領,為共產(chǎn)主義奮斗終身,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永不叛黨?!睆拇?,她用誓詞激勵、鞭策自己,力爭做一個合格的共產(chǎn)黨員。
第一時間,她含著淚把入黨的消息告訴了昔日的戰(zhàn)友北京人藝劇院黨委副書記吳家璆同志。他復信說:“你在經(jīng)歷了37年坎坷和不懈的追求之后,得到了你早已應該得到的榮譽和政治生命?,F(xiàn)在不是戰(zhàn)爭時期,也不是艱苦的歲月,但是,現(xiàn)在要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卻需要更大的勇氣和決心。不是冒生命危險,而是要頂住那些冷嘲熱諷、偏見和背離時髦浪潮的指責。但這正說明了一個人信仰的堅定和精神的可貴。我以為應加倍地祝賀和表示敬意。”
夠了,有老戰(zhàn)友這一番話,楊慧文心靈上感到了莫大的慰藉。
2021年,中國共產(chǎn)黨建黨100周年,全黨上下將要舉行隆重的盛典。作為一名共產(chǎn)黨員,應該為黨獻點什么禮物呢?楊慧文當機立斷,決意交一次特殊黨費。
10萬元,在當今也是一個不小的數(shù)目。難以想象,一位離休的普通老師,老伴去世得早,沒有任何外快,除了生活的開銷外,這10萬元,全靠燕子銜泥、喜鵲搭窩,一點一點集腋成裘。在寫此文之前,我曾打電話問過楊阿姨,交這筆特殊黨費是否和兒女們啇量過,老人說:“和他們啇量什么?這是我的事情?!蹦闱魄?,這就是共和國的一位退伍老兵,一位85歲老人的胸懷。
翻閱楊阿姨的人生歷程,她還多次開啟小金庫對外捐款:2020年用于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捐款1000元;20世紀60年代為支援越南抗擊美國侵略捐款400元;離休后一直惦記著當初實習時一起居住的維族朋友們,當?shù)弥瓉淼姆繓|阿依汗大姐得了高血壓,隨即寄去了3000元,又為該村小學送去排球網(wǎng)架一副,排球四個。
如今,組織上沒有忘記這位新中國成立前入伍的老兵,已把她安排在伊犁農(nóng)四師干休所。閑暇之余,寫作成了她日常生活的主要愛好。現(xiàn)已出版三本著作——《人生》《小鬼》《壯哉——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南下工作團回憶錄》,現(xiàn)在準備出版的則是她在文工團的點滴故事。
楊慧文老人雖然86歲了,但她有一顆年輕人的心,性格開朗、豁達。每天除了寫作,還要打一個小時的乒乓球,因此身體強健,腰板倍直。要不是有疫情,她每年都會抽出時間出去訪親探友,享受飛來飛去的樂趣。
前段時間,和楊阿姨通電話,核對一下匯款時間。最后我說:“按部隊不成文的規(guī)矩,新兵見到老兵不知對方是什么職務時都稱對方為老班長,在您面前我得稱您老班長啦!”楊阿姨聽罷哈哈大笑,連連說:“好呀,好呀!”那笑聲在千里之外感染了我,猜得出,此時楊阿姨飽經(jīng)風霜的臉上一定光彩靚麗,像見到了天山雪蓮花開。
我又拿起那本《人生》,封面上兩棵粗大的胡楊樹依然似虬龍?zhí)阶?,挺拔堅韌,滿身的皴皺訴說著歲月的艱辛與滄桑。
在書的后記,慧文老人把她的未來都做了安排:
我的座右銘是:活著為人民鞠躬盡瘁,死后鞠躬盡瘁為人民!
烏魯木齊紅十字會:我自愿將自己的遺體無條件地奉獻給醫(yī)學、科學事業(yè),為祖國醫(yī)學教育和提高疾病防治水平,貢獻自己最后一份力量。請親屬遵照我的意愿,支持執(zhí)行人辦理手續(xù)。
楊慧文,2014年9月10日,鳥魯木齊紅十字會遺體捐獻編號:994
我忽然覺得,慧文老人不就是這不倒的胡楊嗎?!這看似平凡的胡楊樹,這讓人浮想聯(lián)翩的胡楊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