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益智的本草考證△

      2022-10-10 17:32:40吳振寧邢益濤林天東唐菲
      中國現(xiàn)代中藥 2022年9期
      關(guān)鍵詞:基原龍眼益智

      吳振寧,邢益濤,林天東*,唐菲

      1.海南省中醫(yī)院,海南 海口 570203;

      2.海南省藥品查驗中心,海南 ???570216

      益智是“四大南藥”之一,為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的干燥成熟果實,于夏、秋兩季果實由綠變紅時采收;曬干后的益智呈橢圓形,兩端略尖,表面棕色或灰棕色,果皮薄而韌,種子為不規(guī)則扁圓形,具芳香氣味,其性溫,味辛,歸脾、腎經(jīng),具有溫脾開胃攝涎、暖腎固精縮尿的作用,臨床用于腎虛遺尿、小便頻數(shù)、遺精白濁、脾寒泄瀉、腹中冷痛、口多唾涎等[1]。含有益智的組方眾多,如縮泉丸(益智、烏藥等)主治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止,同白術(shù)、白茯、干姜等共用能溫脾散寒,與黨參、陳皮等同用具有開胃攝唾、補脾健胃的作用[2]?,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益智具有神經(jīng)保護、心血管保護、抗氧化、鎮(zhèn)痛、抗?jié)?、抑制胃損傷、止瀉、抗炎、抗癌等作用[3]。近年來,作為藥食同源中藥,益智的多種食品、藥品、保健品相繼開發(fā)上市,其需求逐漸增加[4]。益智是姜科山姜屬植物,常與同科屬其他植物果實混用。袁媛等[5]考證,本草典籍中對益智原植物表述籠統(tǒng),較易將其與姜科其他植物如高良姜、豆蔻等混淆;莫單丹[2]在對益智的基原植物進行考證時也指出,唐代陳藏器在《本草拾遺》中所記載的益智不是現(xiàn)今的益智,而是一種山姜屬植物;吳德鄰[6]在編著《海南植物志》時發(fā)現(xiàn),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研究所有許多益智的植物標本被定名為高良姜,可見兩者在近現(xiàn)代依舊存在基原難辨的問題,同時提出,古人所載益智有時指龍眼,而龍眼卻是喬木。這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益智原植物拉丁文名十分混亂。因此,有必要對益智的藥材基原、歷史沿用情況及功效炮制等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梳理。

      鑒于以上學者在益智考證方面各有偏重,本文對歷代本草、方書、醫(yī)籍等文獻資料進行系統(tǒng)收集整理,結(jié)合近年來發(fā)表的現(xiàn)代研究成果,對益智藥材歷代基原、學名變化和產(chǎn)區(qū)、采收加工等變遷情況進行深入的本草考證,以期正本清源,為益智的臨床應(yīng)用及產(chǎn)品開發(fā)提供強有力參考。

      1 釋名及別名

      益智首載于唐代陳藏器[7]所編著的《本草拾遺》。其別名較少,主要是根據(jù)藥用部位區(qū)分,如益智仁、益智子等,也有些地方稱其為摘艼子[8]。而益智一詞也是龍眼的別名,早在《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中就有記載:“龍眼,味甘平。主五臟邪氣,安志厭食。久服,強魂魄,聰察,輕身,不老,通神明。一名益智”[9];《吳普本草》中也記載:“龍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10]。陶弘景[11]發(fā)現(xiàn)了這個問題,并記載:“廣州別有龍眼,似荔枝而小,非益智,恐彼人別名,今者為益智耳。食之并利人”,指出另有一種“益智”,而非龍眼?!缎滦薇静荨分袑烧叻珠_:“龍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龍眼也”[12],言簡意賅地指出益智是龍眼的別名,而益智又是另一物種。此后本草記載中便將益智一項單獨列出。

      《本草綱目》記載:“脾主智,此物能益脾胃故也,與龍眼名益智義同”[13]?!侗静輩R言》中引述王紹隆先生所言:“脾舍神有兩,曰意與智也。然意者,脾土之體;智者,脾土之用。能益脾土之體用,故名益智云”[14]。益智味辛,性溫,歸脾、胃經(jīng),能夠健脾開胃。根據(jù)中醫(yī)理論,五臟藏五神,脾藏意,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如脾氣健運、化源充足、氣血充盈、髓海得養(yǎng),則思路清晰、意念豐富、記憶力強。益智因此得名。

      2 基原

      2.1 漢代至南北朝時期

      益智作為中藥始載于唐代《本草拾遺》,然而早在西晉《南方草木狀》就有關(guān)于益智基原植物的記載:“益智子,如筆豪,長七八分,二月花,色如蓮,著實,五六月熟。味辛,雜五味中,芬芳。亦可鹽曝。出交趾、合浦。建安八年,交州刺史張津,嘗以益智子粽餉魏武帝”[15]。益智子“出交趾、合浦”[16]。交趾,即為現(xiàn)今越南中北部;合浦,為現(xiàn)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海市轄縣,與廣東接壤。就產(chǎn)地而言,其與現(xiàn)今益智的產(chǎn)地高度重合。文中描寫益智,狀如毛筆頭,大小在2.5 cm 左右;農(nóng)歷二月開花,花色與蓮花相似,而蓮花一般為粉白色;農(nóng)歷五、六月果實成熟,味辛,氣芬芳。根據(jù)基原植物的開花、果實成熟時間及性狀描寫,該植物應(yīng)為姜科山姜屬植物,并同現(xiàn)今的益智特征十分相似。

      《重修政和經(jīng)史證類備用本草》引用晉時顧微《廣州記》中記載:“益智,葉如襄荷,莖如竹箭,子從心出。一枝有十子,子肉白滑,四破去之,或外皮蜜煮為粽,味辛”[17]。晉時廣州一地,即為現(xiàn)今廣東廣州一帶,轄境相當于廣東及廣西的大部分地區(qū)。經(jīng)黃勝白等[18]考證,“襄荷”為姜科植物蘘荷Zingiber mioga(Thunb.)Rosc.。姜科植物的葉很有特點,通常為披針形或橢圓形,有多數(shù)致密、平行的羽狀脈自中脈斜出,顧微描寫的益智葉如同蘘荷,說明該益智應(yīng)也為姜科植物;文中記載其莖如同竹箭一般、1枝上有10個左右的果實、“子肉白滑”[17],新鮮的益智果實切開后,果肉確實是白色的,可見無論是產(chǎn)地或是基原植物記載,都同現(xiàn)在的益智沒有太大出入。但是,由于植物形態(tài)描述較為簡單,只能初步確定該植物是生長于廣東、廣西一帶的姜科植物。

      2.2 隋唐時期

      唐代《新修本草》中益智沒有被單獨列出,但在龍眼一項下提到“益智,似連翹子,頭未開者,味甘、辛,殊不似檳榔。其苗、葉、花、根與豆蔻無別,唯子小耳。龍眼一名益智,而益智非龍眼也。其龍眼樹,似荔枝,葉若林檎,花白色,子如檳榔,有鱗甲,大如雉卵,味甘酸”[12]。其中,記載有一種益智(非龍眼)像是頭沒有開的連翹。連翹果實呈橢圓形,兩端較尖;益智呈紡錘形,兩端微尖,兩種果實表面均有不平滑的纖維或凸起,看上去確實較為相似。文中還指出,益智的苗、葉、花、根與豆蔻無別。“豆蔻”在唐朝時指的是草豆蔻,與益智均為姜科山姜屬植物,植物特征十分相似。草豆蔻植株高達3 m,葉披針形,總狀花序頂生,蒴果球形,直徑約3 cm;而益智果實長1.5~2.0 cm,寬約1 cm,符合文中所說的益智的果實比豆蔻稍小的特征。綜上所述,蘇敬此處提到的益智為姜科山姜屬植物,且很大可能為現(xiàn)今所用的益智。

      至唐代,陳藏器[7]編著的《本草拾遺》首次將益智單獨列為一項,“益智,止嘔噦”。同時,引述《廣志》記載:“葉似襄荷,長丈余。其根上有小枝,高八、九尺,無葉萼,子叢生,大如棗,中半黑。皮白,較小者名益智,含之攝涎穢。出交趾”。《廣志》是西晉時所著記述各地物產(chǎn)的著作,此處描述的植物,葉片同蘘荷相似,高2.6~3.0 m,沒有葉萼,果實叢生,大小如同棗子一般,果皮白色,而益智果實未成熟時為綠色,干后為棕黃色,與《廣志》描述的“益智”并不相符,更像是姜科其他植物如白豆蔻等的果實。

      2.3 宋元時期

      宋代《開寶本草》[19]及《嘉祐本草》[20]均有記載益智一項,但并沒有描述其基原植物形態(tài),只對其性味、功效進行介紹?!侗静輬D經(jīng)》中益智條目記載:“益智子,生昆侖國,今嶺南州郡往往有之。葉似襄荷,長丈余。其根旁生小枝,高七八寸,無葉花萼作穗生其上,如棗許大。皮白,中仁黑,仁細者佳。含之攝涎唾。采無時。盧循為廣州刺史,遺劉裕益智粽,裕答以續(xù)命湯,是此也”[21]。昆侖國,本名掘倫,交廣之人呼為昆侖,今之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嶺南,五嶺以南地區(qū),今泛指廣東、廣西一帶[16]?!侗静輬D經(jīng)》中記載的益智,植物描述大多引述此前歷代本草著作所言,無法判斷其基原。但其附圖(圖1A)中所附雷州益智子莖叢生、葉披針形、總狀花序、花序軸短,加之雷州即今之廣東雷州半島一帶,產(chǎn)地與植株形態(tài)同當今益智高度重合,應(yīng)為姜科山姜屬植物益智。

      2.4 明清時期

      明代《本草品匯精要》[22]中附益智圖(圖1B),圖中其結(jié)果一枝中總狀花序不是從莖中抽出,而是從地上根莖發(fā)出,同現(xiàn)實植株不太相符;但其他特征,如植株莖叢生、葉披針形等均與《本草圖經(jīng)》中附圖類似,推測是繪圖時借鑒了前代益智圖時出現(xiàn)了錯誤。李時珍[13]在《本草綱目》中記載益智一項,其中提到“觀此則顧微言其無華者,誤矣。今之益智子表如棗核,而皮及仁,皆似草豆蔻云”,指出顧微所說的益智沒有花是錯誤的。但顧微《廣州記》中記載的益智,有的版本里有“無華萼”一句,有的版本并沒有這一句,吳德鄰認為,李時珍這里指的可能是《廣志》而不是《廣州記》,該問題還有待考證[6]。李時珍記載當時用的益智,描寫其表皮如同棗核一樣,而果實的皮和仁和草豆蔻相似,據(jù)此描述,當時所用的益智果實確實與現(xiàn)今用的益智果實相似。清代的本草著作偏重藥材性味歸經(jīng)及功效的論述,有關(guān)益智基原植物及藥材性狀的記載較少,且大多延續(xù)此前本草所述,并無太多借鑒意義。

      圖1 不同歷史時期本草中益智記載

      綜上所述,《南方草木狀》《廣志》及《廣州記》均為晉代著作,當時描述的益智同現(xiàn)今益智雖沒有較大出入,但基原植物特征較為簡單,只能判斷其為姜科植物,無法具體確認基原,且易與同科植物如草豆蔻、高良姜、白豆蔻等相混雜。至唐代《新修本草》,蘇敬描述的益智基原植物特征較為詳細,同現(xiàn)今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十分相似。唐代以后有關(guān)益智的本草記載與此前的記載相似,藥材性狀描述雖與益智相似,但是仍存在藥材植株形態(tài)及繪圖不夠細致的問題,易造成同科屬植物的混雜。

      2.5 近現(xiàn)代研究

      1844 年,由日本本草學家?guī)r崎常正[23]編著的《本草圖譜》中有益智子附圖,圖中所繪益智子為喬木,明顯不是Alpinia oxyphyllaMiq.。1862 年,Hanbury[24]《Notes 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中也載有益智子(Bitter-seeded Cardamon)“多為橢圓形、部分為長橢圓形、少數(shù)近球形的蒴果,果皮暗褐色,兩端尖,種子有不規(guī)則棱角,氣味芳香,味道苦澀,基原植物未知,英國皇家內(nèi)科醫(yī)學院中收藏了這種果實,并提到其產(chǎn)地為廣東海南島”。1871年,Smith[25]在《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Materia Medica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中對益智的描述同Hanbury所記載的相似,書中記載漢口市場的益智Amomum amarum由九州府(廣東省)供應(yīng),蒴果呈橢圓形,或卵形和斜形,兩端尖,有6~9條縱棱,外表面為暗褐色、黑色,粗糙,有許多相互交叉的縱向脊,果皮有一種溫暖、芳香的味道(可能是因為其腔室內(nèi)儲有精油);益智的果皮通常不入藥,這與其他豆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種子較大、排列在一起,呈不規(guī)則的三角形,約有6個,其氣味芳香,非???,具有滋補、健胃和收斂的特性,當時其主要用途是治療尿失禁或尿潴留。1911年,Stuart[26]在《Chinese Materia Medica Vegetable Kingdom》中記載了此前本草學家們有關(guān)益智子的描述,有人認為益智為姜科山姜屬的Alpinia allughas,但Hanbury[24]認為其屬完全不同的物種,中文名也叫龍眼Nephelium longan。Stuart 采用的是Smith 提出的拉丁文名Amomum amarum,并引述了Hanbury和Smith對益智子的描述?!禢otes on Chinese Materia Medica》《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Materia Medica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和《Chinese MateriaMedicaVegetable Kingdom》是當時的英美本草學家對流通在當?shù)厥袌錾系闹兴幉倪M行觀察并參考中國古籍記載編寫而成的。因為其不清楚該中藥基原是何種植物,因此更注重益智藥材形態(tài)和氣味的描述。在這3 部著作中形容益智多呈橢圓形,兩端尖,表面暗褐色,種子集結(jié)成團,果皮不入藥,種子6~8 粒,種子呈不規(guī)則形,氣味芳香,味苦,產(chǎn)于廣東及海南,主要用來治療尿失禁或尿潴留。該藥材的性狀、氣味功效及產(chǎn)地與現(xiàn)今的益智藥材高度重合,故推斷當時進口到漢口市場一帶的益智即為姜科山姜屬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的果實。

      1931年,《中國北部之藥草》中記載益智為“益知仁”[27]。該書一同分析了益智、草果、草豆蔻、白豆蔻、草豆蔻、小豆蔻及縮砂仁這幾種易混藥材,書中記載這些中藥均產(chǎn)自南方,為日本漢方藥店常備品,其中描述益知仁(益智)“生藥常伴覆皮而出現(xiàn)于市場,果皮暗褐色,多皺,中形,長一公分半,粗八公厘許”[27]。據(jù)此特征,可將其與豆蔻等易混中藥區(qū)別開來。從書中益智與其他豆蔻等的藥材特征描述看來,作者對這些藥材性狀認識是十分正確的,該益知仁同現(xiàn)今所用益智高度重合,為Alpinia oxyphylla的果實。1933 年出版的《頭注國譯本草綱目》[28]為《本草綱目》日文譯本,故該書中很多內(nèi)容是《本草綱目》的原文,書中附圖也同《本草綱目》相似,其中記載益智子學名為Amomum amarum(F.P.Smith)。

      1935 年,楊華亭[29]著《藥物圖考》載有益智子,其中考證一項中記載:“形橢圓而兩端尖,長約五六分,中徑約三分,外殼灰褐,內(nèi)子為二十余粒,集合而成,外褐內(nèi)白。按益智子與益智(龍眼)混淆者久矣”。楊華亭指出古時益智子與益智(龍眼)時?;煜?,對益智如“益智子粽”及“核黑而皮白,核小者佳”等說法提出質(zhì)疑,認為益智味辛、苦,不堪作棕,加之“核黑而皮白”這一說法更似龍眼果實,故認為《南方草木狀》《圖經(jīng)本草》等本草關(guān)于益智的記載皆是“半言益智半言益智子”。雖然“益智棕”“核黑皮白”這些描述指龍眼的說法有些牽強,但在本草書籍中,兩者確實混淆已久,書中所附的益智子圖和益智(龍眼)圖也與當今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和龍眼Dimocarpus longanLour.相同,可見作者對兩者的認知十分準確。1935 年,由陳存仁[30]主編的《中國藥學大辭典》中記載益智仁“形長圓。色暗黑。頂端有小嘴。其下則有果梗。中藏細小種子。色紅褐。作多角形。氣芳香。略似沒藥”;《中國藥物標本圖影》中附有益智的黑白照片和彩繪圖片,圖中益智同文字描述相差無幾,即為現(xiàn)今所用益智[31]。1959 年,《中藥志》中收載益智,并將其歸屬為姜科山姜屬(Alpiniasp.)植物,并詳細描述其基原植物“多年生草本,高1.5~2 米,全株具辛辣味。葉二列,葉片狹披針形。圓錐形總狀花序頂生,直立,高8~15 厘米?;ㄐ蜉S棕色,唇瓣粉白色,具淡紅色條紋。蒴果球形,不開裂,直徑約1.5 厘米,熟時黃椽色。種子多角形,暗棕色。花期1~3月,果期3~5 月。分布于廣東海南島山區(qū)各地,陽江一帶的山地也有少量分布”[32]。此時,《中藥志》中有關(guān)益智的描述已經(jīng)極為詳盡,且編者對基原植物做了較為正確的歸屬,認為其為姜科山姜屬植物,但沒有鑒定其具體種名。1961 年,由南京藥學院編著的《藥材學》中記載益智仁“為姜科植物益智草Zingiber nigrumGaertner 的干燥成熟果實,藥用以種子為主”[33]。Zingiber nigrumGaertner 現(xiàn)今為姜科植物黑果山姜Alpinia nigra(Gaertn.)Burtt的異名使用,黑果山姜植株高達3 m,圓錐花序頂生,長達30 cm,蒴果球形,徑1.2~1.5 cm,干后黑色,且該物產(chǎn)于我國云南南部或印度至斯里蘭卡。此描述明顯與《藥材學》中益智植株形態(tài)及產(chǎn)地描述不符,推測是編者在給益智基原植物鑒定出現(xiàn)了錯誤。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以下簡稱《中國藥典》)1963 年版記載,益智來源為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的干燥成熟果實[34]。該拉丁文名一直沿用至今,此后如《和漢生藥》[35]、《中藥志》[36]、《新華本草綱要》[37]、《中華本草》[38]及歷版《中國藥典》[39-46]記載益智的基原植物均為該物種。

      3 學名

      1871 年,Smith[25]在《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Materia Medica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中將益智的拉丁名定為Amomum amarum。但從該書中有關(guān)益智的描述來看,其只見過在漢口市場的益智果實,而沒有見到基原植物,認為即使之前沒有本草學家對其進行描述,但是益智特征足夠明顯,所以將益智命名為“Amarum”。因為益智與豆蔻類植物的果實相似,故查詢書中豆蔻類中藥的拉丁文名,果然該書中記載前人給草豆蔻定的拉丁文名為Amomum globosum,推測是因為Smith認為益智和草豆蔻的果實具有同科屬植物的特征,故也將益智定為豆蔻屬(Amomum)植物。然而,豆蔻屬植物花是從根莖處單獨抽出,而草豆蔻和益智花序包藏于苞片之中,原應(yīng)屬山姜屬(Alpinia)植物,只是當時植物分類不夠細致,故造成了這個錯誤。如今,Amomum amarumP.Smith 已作為益智的異名處理。1911年,Stuart[26]在《Chinese Materia Medica Vegetable Kingdom》中提到,當時有人認為益智歸屬為姜科山姜屬的Alpinia allughas。Alpinia allughas如今為黑果山姜Alpinia nigra(Gaertn.)Burtt 的別名,該種植物產(chǎn)于中國云南、印度至斯里蘭卡一帶,因為當時沒有人見過益智的基原植物,所以此應(yīng)為誤定。1918 年,《植物學大辭典》記載益智拉丁文名為Nephelium LongaanCamb.[47]。Nephelium LongaanCamb.為無患子科龍眼屬龍眼Dimocarpus longanLour.的別名,《名醫(yī)別錄》時記載龍眼別名益智,該名應(yīng)是作者在查找拉丁文名時,誤以為兩者為同一物,將益智拉丁文名與龍眼相混。

      《中國藥典》2020 年版中,益智來源為姜科山姜屬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1]。該名在1861 年由Miquel 首次發(fā)表[48],但是由于后來學者未能見到其基原植物,不能將其與益智聯(lián)系起來,致使益智的拉丁文名一度十分混亂?!吨袊幍洹?963 年版記載益智來源為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的干燥成熟果實[34]。此后,該拉丁文名便一直沿用至今。

      4 產(chǎn)地變遷及品質(zhì)評價

      4.1 道地產(chǎn)地變遷

      西晉《南方草木狀》首次記載益智“出交趾、合浦”[15];唐代《本草拾遺》中引《廣志》載益智“出交趾”[7]。交趾,即為現(xiàn)今越南中北部;合浦,為現(xiàn)今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北海市轄縣,與廣東接壤。宋代《開寶本草》中引用《山海經(jīng)》記載益智“生昆侖國”[19];《本草圖經(jīng)》中記載:“益智子,生昆侖國,今嶺南州郡往往有之”[21]。明代李時珍[13]《本草綱目》中引蘇軾記,提到“海南產(chǎn)益智”。此后,明清本草著作,記載益智產(chǎn)地均為這幾個地方,可見古時益智產(chǎn)地較為一致,均為我國廣東、廣西、海南和越南一帶。

      1862 年,Hanbury[24]《中國本草備注》記載:“益智,生于廣東、海南。”據(jù)當時的說法,益智產(chǎn)于廣東海南島。《Contributions Towards the Materia Medica and Natural History of China》中也記載漢口的益智是由廣東省供應(yīng)的[25]。1931 年,《藥物出產(chǎn)辨》 記載:“益智產(chǎn)瓊崖十三屬,以陵水為上等”[49]。瓊崖即海南,并提到海南陵水的益智為上等。近代本草書籍如《中藥志》[32]、《藥材資料匯編》[50]、《藥材學》[33]、《500 味常用中藥材的經(jīng)驗鑒別》[51]、《金世元中藥材傳統(tǒng)鑒別經(jīng)驗》[52]等記載較為相似,益智主要產(chǎn)于廣東、廣西、海南,福建、云南等地有少量栽培,其中海南為道地產(chǎn)區(qū)。不同歷史時期益智的產(chǎn)地記載見表1。

      4.2 品質(zhì)評價

      本草著作中關(guān)于益智的品質(zhì)評價較少(表2)?!侗静輬D經(jīng)》記載益智“皮白,中仁黑,仁細者佳”[21]。此處的“仁”,很多書上記載為“核”字,但“皮白核黑”這一說法與益智藥材也聯(lián)系不上。楊華庭[29]認為此處的描述指的是龍眼。1959 年,《藥材資料匯編》記載:“本品以粒肥圓正,內(nèi)仁飽滿結(jié)壯者為良,粒小癟瘦者為次”[50];1961 年,南京藥學院編著的《藥材學》記載:“以身干、粒大、飽滿、油分足者為佳。以個大小分一、二、三等”[33];1999 年,《500 味常用中藥材的經(jīng)驗鑒別》記載:“以顆粒大而均勻,飽滿,色棕紅,無雜質(zhì)者為佳”[51];2010 年,《金世元中藥材傳統(tǒng)鑒別經(jīng)驗》記載:“以身干、粒大、飽滿、顯油性、香氣竄為佳”[52]。綜上所述,益智為芳香類藥材,以身干、粒大、飽滿、油性足、香氣濃者為佳。

      表2 不同歷史時期益智的品質(zhì)評價

      5 采收加工及炮制

      5.1 采收加工

      西晉《南方草木狀》中首次出現(xiàn)益智采收時間為“五六月熟”[15]。明代《本草品匯精要》記載:“【時】(生)春(采)無時?!居谩咳テび萌省盵22],說明益智入藥有去皮用仁的傳統(tǒng)。《本草蒙筌》中也記載其入藥:“去殼取仁,研碎入藥”[53]。清代的《本草害利》[54]、《本草述鉤元》[55]等書記載其果實成熟時間均為五六月。1935 年,《藥物學備考》中記載:“秋后十月。子結(jié)堅實取之。陰干備用”[56]。此時的記載益智成熟時間較晚。1959 年,《中藥志》記載:“7—8 月間,果實由綠轉(zhuǎn)紅時摘下,鋪在洋灰地上曬干(如為土地,干燥時間要延時一倍多),如遇陰雨,溫火烘干。但以曬干的品質(zhì)為佳”[32],指出益智果實由綠轉(zhuǎn)紅時(7—8 月)采摘,且曬干的品質(zhì)較烘干的為佳。此后的本草書籍記載大同小異(表3)。綜上所述,益智一般于夏、秋間果實由綠變紅時采收,曬干或低溫干燥即可。

      表3 不同歷史時期益智采收加工炮制方法

      5.2 炮制

      西晉《南方草木狀》中記載了益智炮制方法為“亦可鹽曝”[15]。宋代《開寶本草》中記載了益智治療夜尿多的1 首方劑:“夜多小便者,取二十四枚,碎,入鹽同煎服,有奇驗”[19]。清代《本草害利》中記載其修治方式:“去殼,或炒或煨,臨用研”[54]。1959 年,《中藥志》記載用鹽水炮制益智:“揀凈雜質(zhì),炒至黃黑色,用碾串碎,篩去末,簸凈皮,用鹽水拌勻(每10 斤用鹽4 兩),稍悶微炒即成”[32]。1999 年,《中華本草》詳細記載了益智的幾種炮制方式:“益智仁:則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及外殼,用時搗碎。生用燥性較大,以溫脾止瀉,攝涎為主;炒益智:取凈益智仁,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外殼呈焦褐色,鼓起,果仁呈黃色,取出研去殼;鹽益智:取益智仁,用鹽水拌勻,稍悶,置鍋內(nèi)用文火加熱,炒干,取出放涼,即可”[38]。綜上所述,歷代益智炮制方式有2 種:1)凈制:去殼、去皮;2)炒制或鹽制。種子類藥材經(jīng)炒制后有效成分在煎煮時容易溶出,且能有效緩和芳香藥材的辛燥之氣,而鹽入腎經(jīng),可起到引藥入腎的作用?,F(xiàn)代研究表明,鹽炙后的益智揮發(fā)油含量減少,從而能緩和辛味,且鹽炙后能夠增強其溫腎縮尿的作用[59]。

      6 結(jié)語

      綜上所述,益智作為一味常用中藥,益智屬四大南藥之一,藥用歷史悠久。由于益智一名在古時為龍眼的別名,故許多本草記載及拉丁文命名常常將兩者混淆。唐代之前的著作,描述益智基原植物特征較為簡單,只能判斷其為姜科植物,無法具體確認其具體基原,且易與同科植物如草豆蔻、高良姜、白豆蔻等相混雜,唐代至今的益智基原均為姜科山姜屬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Miq.。近代益智的拉丁文命名也較混亂,由于當時的植物分類不夠細致,且早期學者未能見到益智的基原植物,只在藥材市場見過其藥用果實,故將其錯誤定為Amomum amarumP.Smith、Alpinia allughas等。甚至因龍眼別名益智,有些學者便直接使用龍眼的拉丁文名Nephelium LongaanCamb.作為益智的學名。至《中國藥典》1963 年版才準確記載益智來源為Alpinia oxyphyllaMiq.的干燥成熟果實,此后該拉丁文名便一直沿用至今。益智歷代的產(chǎn)地記載由早先的嶺南、交趾、昆侖等大地區(qū)逐漸細化,現(xiàn)今益智主要產(chǎn)于廣東、廣西、海南等省份,福建、云南等地有少量栽培,其中又以海南為其道地產(chǎn)區(qū)。據(jù)記載,益智以身干、粒大、飽滿、油性足、香氣濃者為佳。炮制方式主要有凈制、炒制和鹽制。炮制后可減少益智辛燥之氣,增強其溫腎縮尿的功效。

      猜你喜歡
      基原龍眼益智
      牡丹皮的本草考證
      多基原藏藥“唐沖”名稱、品種、藥性和植物親緣關(guān)系相關(guān)性考證研究
      多基原郁金的性狀、顯微及氣味差異性研究
      益智故事會
      幽默大師(2020年3期)2020-04-01 12:01:06
      買龍眼
      敗醬及墓頭回基原的沿革與變遷
      甜甜的龍眼
      嶺南音樂(2016年5期)2017-01-17 07:44:58
      甜甜的龍眼,美美的景色
      益智大比拼
      益智大觀園
      龙陵县| 广水市| 柳州市| 赤峰市| 杨浦区| 辉县市| 新乡市| 榆林市| 吐鲁番市| 兴义市| 克东县| 镇安县| 五常市| 尚志市| 彰武县| 绥芬河市| 信阳市| 行唐县| 苗栗县| 囊谦县| 射洪县| 安陆市| 宁安市| 家居| 万全县| 锡林郭勒盟| 广饶县| 怀安县| 阳朔县| 渑池县| 奎屯市| 钟祥市| 兴安县| 苏尼特右旗| 定远县| 灵武市| 麦盖提县| 特克斯县| 宁晋县| 兴化市| 自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