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巧
(龍巖市植保植檢站,福建 龍巖 364000)
西番蓮(Passiflora coeruleaL.)為西番蓮科西番蓮屬藤本果樹,其果汁可散發(fā)出多種水果香味,亦稱百香果[1-2]。西番蓮因其獨特的風味深受消費者青睞,在福建、臺灣、廣西、海南、江西、貴州、云南等地發(fā)展較快,市場前景廣闊。福建省高度重視,將西番蓮作為特色新果業(yè)加以扶持和培育[3],把西番蓮產業(yè)作為發(fā)展現代特色農業(yè),促進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項目來抓[4]。福建省龍巖市境域平均海拔460 m,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適宜西番蓮的生長[5-6],自2005年從廣西引種紫香1號百香果,已有十余年的栽培歷史[5]。
西番蓮莖基腐病屬于土傳病害[7],是一種毀滅性病害[8-9],已成為制約龍巖市西番蓮產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西番蓮莖基腐病主要發(fā)病部位在根莖部,初期病斑水漬狀,逐漸變深褐色,后期皮層腐爛,形成腐爛圈,影響水分傳輸,植株逐漸萎蔫、枯死[10]。據報道[11-13],莖基腐病的病原菌有茄鐮孢菌(Fusarium solani)、尖孢鐮刀菌(F.axysporum),病菌以菌絲體或厚垣孢子在田間病株、病殘體或土壤中存活和越冬。該病防治困難,嫁接是防治該病害發(fā)生的有效做法之一,因此選擇高抗莖基腐病的砧木品種非常重要。本項目選用龍巖市生產上常用的6個西番蓮砧木品種,開展以‘福建百香果1號’枝條為接穗的抗莖基腐病砧木篩選試驗,以期選出根系發(fā)達、嫁接親和力強、嫁接苗成活率高、抗莖基腐病的砧木品種。
試驗砧木品種(系)分別為:福砧1號、福砧2號、金砧1號、福建百香果3號(由福建蓮蜜生態(tài)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提供,屬黃果種)、綠皮百香果(從福建省漳州市引進)、紫果種(從臺灣引進),試驗種苗的接穗均為‘福建百香果1號’。
試驗地分別位于龍巖市新羅區(qū)紅坊鎮(zhèn)西埔村和新羅區(qū)良種繁育場,兩個試驗點均為連續(xù)種植兩年以上西番蓮的試驗基地,地勢平坦易積水,歷年發(fā)生過莖基腐病。試驗時間為2019年8月至2021年3月。
每個試驗點設6個處理,3次重復,每個砧木品種為一個處理。采取隨機區(qū)組方式定植,小區(qū)面積60 m2,每個小區(qū)定植10株,株行距為2.0 m×3.0 m。
試驗砧木統(tǒng)一于2019年8月26日播種,10月23日嫁接,2020年3月1日種植。左右兩邊設保護行,保護行種植福建百香果1號的扦插苗。采用棚架式栽培,棚高2.2 m,枝蔓覆蓋率達90%為滿架。為避免相鄰兩株的枝蔓交叉影響測產,統(tǒng)一摘頂。定植前土壤未消毒,定植后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控統(tǒng)一管理,不施用石灰及抗莖基腐病藥物。
試驗地采取田間自然發(fā)病方式,不額外接種病原菌。
育苗和種植全程觀察參試砧木品系苗期根系等生長性狀、嫁接親和力、嫁接苗種植后生長性狀,觀察抗莖基腐病能力及產量。鑒于西番蓮采果期較長,采取階段性測產方法,采收成熟度達8成以上果,每隔5 d采摘一次,每月30日定期進行發(fā)病率和產量統(tǒng)計。由于2021年1月上旬出現極寒天氣,2020年12月底所有達7成熟果提前摘除,2021年以后受凍果未計入產量。
采用DPS數據處理系統(tǒng)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參試各品種千粒重差異顯著,由重到輕分別為福砧2號>金砧1號>福砧1號>紫果種>福建百香果3號>綠皮百香果,福砧2號種子千粒重為23.7 g,綠皮百香果千粒重為12.4 g;福砧1號、福砧2號、金砧1號、紫果種四個參試品種的種子飽滿,綠皮百香果和福建百香果3號的種子略癟(表1)。
表1 參試砧木苗期性狀對比
試驗結果表明:種子發(fā)芽率由高到低分別為金砧1號>福砧1號>福砧2號>紫果種>福建百香果3號>綠皮百香果,其中,除綠皮百香果種子發(fā)芽率為68.1%和對照品種福建百香果3號發(fā)芽率為83.1%外,其他品種發(fā)芽率均在90%以上,且出苗整齊,金砧1號種子發(fā)芽率可達97.5%。
經測定,嫁接前各品種砧木生長高度由高到低排列為綠皮百香果>福砧1號>金砧1號>福砧2號>福建百香果3號>紫果種。綠皮百香果嫁接前平均高度為47.1 cm,紫果種嫁接前平均高度為35.5 cm;嫁接前各品種砧木主莖平均直徑由粗到細分別為紫果種>福砧2號>福砧1號、金砧1號、福建百香果3號>綠皮百香果,紫果種主莖平均直徑為4.4 mm,綠皮百香果苗期對光照條件要求較高,易徒長,莖最細,平均直徑為3.6 mm。福砧1號主根最強、須根多,其次為福砧2號、金砧1號,主根較強、須根多;綠皮百香果主根弱、須根較少,福建百香果3號、紫果種主根均較弱,須根較多。砧木苗生長強弱除品種原因外,與種子大小、成熟度、飽滿度、養(yǎng)分充足有關。
以‘福建百香果1號’為接穗,嫁接親和力由高到低排列為紫果種>福砧1號>金砧1號>福砧2號>福建百香果3號>綠皮百香果。以紫果種為砧木,嫁接親和力最高達97.3%;綠皮百香果親和力最低,為73.5%(表1)。
定植時各參試砧木苗平均高度由高到低排列為福砧1號>紫果種>福砧2號>金砧1號>福建百香果3號、綠皮百香果。福砧1號為砧木的嫁接苗生長最整齊,以福砧2號、金砧1號、紫果種、福建百香果3號為砧木的嫁接苗均較整齊,而以綠皮百香果為砧木的嫁接苗生長不整齊。大田種植性狀觀察結果表明:以福砧1號為砧木的嫁接苗起苗快,主蔓生長最強,最早上架,其余依次為以福砧2號、金砧1號、紫果種、福建百香果3號為砧木的嫁接苗,以綠皮百香果為砧木的嫁接苗最遲上架。以福砧1號、福砧2號、金砧1號為砧木的嫁接苗最早滿架,且基本同時;而以綠皮百香果為砧木的嫁接苗最遲滿架(表2)。
表2 參試砧木種植性狀對比
2.4.1 抗寒性及耐熱性
經試驗觀察,紫果種苗期表現抗寒,不耐熱,夏季遇高溫時葉片極易被陽光灼傷。福砧1號、福砧2號、金砧1號、福建百香果3號等黃果種均較耐熱但不耐寒,低溫時砧木生長緩慢。綠皮百香果表現出較好的耐寒和耐熱性。
2.4.2 莖基腐病發(fā)病對比
經試驗觀察,參試砧木品種莖基腐病發(fā)病率由高到低排序分別為紫果種>綠皮百香果>福建百香果3號>金砧1號>福砧2號>福砧1號。以福砧1號和福砧2號為砧木的西番蓮莖基腐病的發(fā)病率差異不顯著,其他參試砧木品種莖基腐病的發(fā)病率差異均達到極顯著水平。以福砧1號和福砧2號為砧木的嫁接西番蓮表現最抗莖基腐病,兩個試驗地的調查結果均與對照差異達到極顯著水平;以綠皮百香果和紫色種為砧木的嫁接西番蓮抗莖基腐病較弱,發(fā)病率均超過對照,并且與對照差異達極顯著(圖1)。試驗地新羅區(qū)紅坊鎮(zhèn)西埔村的莖基腐病發(fā)病相對較重,試驗地新羅區(qū)良種繁育場的莖基腐病發(fā)病相對較輕,但兩個試驗地不同砧木品種莖基腐病發(fā)病率趨勢是一致的。
圖1 參試砧木品種莖基腐病發(fā)病率調查
經測產,兩塊試驗基地小區(qū)產量由高到低排列為福砧1號>福砧2號>金砧1號>福建百香果3號(CK)>綠皮百香果>紫果種。試驗地新羅區(qū)紅坊鎮(zhèn)和新羅區(qū)良種繁育場的6個處理之間小區(qū)產量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以福砧1號為砧木的平均產量最高,而以紫果種為砧木的產量最低,與對照相比達到極顯著水平(圖2)。
圖2 參試砧木嫁接苗產量對比
試驗選取6個福建省龍巖市生產上常用的西番蓮砧木品種嫁接,從苗期性狀、嫁接親和力、田間種植性狀、抗逆性、產量等,結合對莖基腐病的抗性結果進行觀測。結果顯示:不同砧木品種(系)抗莖基腐病的程度差異明顯,選用福砧1號和福砧2號做砧木的‘福建百香果1號’較抗莖基腐病。綠皮百香果的根系弱,主莖較細小,不抗莖基腐病且產量低,不宜作砧木;紫果種砧木主莖最粗,嫁接親和力最高,但抗莖基腐病最差,且主根長勢弱,須根較多,以紫果種為砧木的‘福建百香果1號’產量低,不宜作砧木;福建百香果3號(CK)為砧木嫁接親和力中等,主根長勢弱,抗莖基腐病不強,嫁接苗產量不高,不宜作砧木;福砧1號、福砧2號、金砧1號為砧木嫁接親和力中等,根系生長能力強,抗莖基腐病強,嫁接苗產量較高,可進一步試驗推廣研究。
引起西番蓮發(fā)生莖基腐病的原因很多[10-11],如除草和中耕松土時容易使根系受傷,引發(fā)病原菌侵染;土壤的pH低于5.5會抑制有益菌群生長,滋生更多的有害菌群,從而引發(fā)莖基腐病的發(fā)生。為有效預防西番蓮感染莖基腐病,除了選用抗莖基腐病的嫁接苗,還要注意平時的栽培管理措施,如選擇排灌方便、地勢較高的地塊種植百香果,高墩起壟;選擇大苗定植,一年一種;定植前用生石灰等堿性物質處理土壤,多施有機肥,保持土壤蓬松透氣,優(yōu)化土壤環(huán)境;采用籬笆架或人字架代替平頂架,增加通風透氣,降低果園濕度等方式,均可有效預防莖基腐病的發(fā)生。
本試驗采取大田自然發(fā)病的方法區(qū)別各嫁接砧木品種的抗病性,因時間和試驗條件限制,未對莖基腐病的病原進行培養(yǎng)鑒定以及采用室內淋菌抗性鑒定,但基本可區(qū)分出哪個砧木品種更抗莖基腐病,有效指導育苗廠家或種植戶選用合適的砧木嫁接西番蓮,以降低莖基腐病發(fā)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