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青
當答題不再是學習的目的,當試卷不再是評價的終結(jié),這給予了素質(zhì)教育優(yōu)渥的土壤。就低年級語文教學而言,扎根生活,以興趣為起點,生活為外延,語文要素為抓手,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在“大語文”中讓素質(zhì)落地生根。
語文教材作為教學資源的重要載體,是綜合實踐活動的思想引領(lǐng),因此,首先要從教材出發(fā),向生活擴展。以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為例,該單元圍繞“大自然的秘密”編排,啟發(fā)學生觀察自然、探究科學奧秘。低年級學生識字量有限,查閱資料有一定的難度。因此玩中學是學習的一種有效途徑。我們鼓勵學生以小記者身份按照采訪記錄單向家長、老師、同學進行采訪,從而探求水在不同條件下的不同形態(tài),并在交流中發(fā)現(xiàn)自然的秘密。當學生充分理解水的變化后,可以以課本劇——“我是誰”展開小組合作學習。基于本文是一篇科學童話,用詞具有準確性和嚴謹性的特點。在排練中內(nèi)化“落”“打”“飄”等動作,從而扎實落實語文要素。在展示中,引導學生用“有時候……有時候……”等句式進行表達,讓口語練習言之有物。
學科融合的綜合實踐活動讓學生的思維不僅有深度,更有廣度。以《小蝌蚪找媽媽》為例,這是一篇耳熟能詳?shù)目茖W童話,教師可以打破學科界限,將科學和語文融合開展綜合實踐活動。教師的疑問引起學生的好奇,好奇引發(fā)探究的熱潮,這時可以順勢推薦閱讀書目楊紅櫻的《小蝌蚪成長記》、祁智的《蝌蚪會跳舞》進行班級共讀。通過閱讀,引發(fā)學生養(yǎng)殖的興趣。在養(yǎng)殖過程中,學生用相機、鉛筆記錄蝌蚪的變化。當學生一遍遍講述自己與蝌蚪的故事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用文字來記錄蝌蚪成長的秘密,再次推薦閱讀《螳螂日記》《蜻蜓日記》等,在閱讀中探索自然、體會科學,同樣為寫《蝌蚪日記》作好鋪墊。當學生完成《蝌蚪日記》后,語文與科學融合的綜合實踐課程暫時告一段落。整個過程中,學生通過閱讀開啟了智慧的錦囊,通過參與養(yǎng)殖感受了生命的奇跡,最后完成了一部言之有物的作品,讓語文成為了一種生活,真真正正地讓素質(zhì)生長。
學科內(nèi)容有限,但是生活的外延無限。我們在教學中提供學生與社會生活關(guān)聯(lián)的視角,嘗試用語文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生活中構(gòu)建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教學《劉胡蘭》一課時,在了解了劉胡蘭面對殘暴的敵人堅貞不屈的英雄形象后,引導學生思考:每個時代都有屬于這個時代的英雄,我們這個時代英雄又是誰?教師可以播放《在一起》和《探索無垠》紀錄片片段,師生交流中,學生對“英雄”一詞有了更為深入的理解。學生明確了什么是英雄,班級開展“五彩繪英雄”活動,用畫筆勾勒英雄形象;“童言講英雄”借助班隊會講述自己心中的英雄,以此來為時代英雄獻禮。通過這樣的形式,拓展課程時空,參與社會生活。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在素質(zhì)教育的今天,我們把人的發(fā)展作為教育的引領(lǐng),從學科內(nèi)部向社會生活延伸,在語文生活中落實素質(zhì)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