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前茶
她大概是單位最后一個使用微信的人了——身為一名作家,她總想在某些時候活成一座孤島,以屏蔽外面過于嘈雜的信息。
后來,家里有了一件讓她必須伸展手臂去感受遠方的雨露、風聲和月光的事情——她的獨生女兒要去國外留學。于是,在孩子上飛機之前,她連夜下載了手機微信。
女兒去了英國,她的心中仿佛長出了一根漫長又堅韌的絲,跨越歐亞大陸悠悠蕩蕩。她習慣了按照倫敦的時間,去揣度女兒如何在忽而暴風驟雨、忽而晴空萬里的另一個國度生活。她總是能夠搶先一步向女兒預(yù)報倫敦的天氣,囑咐她在某個時候換上風衣,某個時候帶好雨傘,也會告知女兒,在她就讀學校的西南角有座大型博物館,主館的頂棚上飾有侏羅紀恐龍的骨骼化石,如一條白色的巨龍騰飛。
她還知道電影《帕丁頓熊》的外景拍攝地,知道那只可愛的熊從閣樓上望見的是倫敦的哪一座橋,知道攝政公園的夕陽在傍晚時最美……每次,當她的預(yù)言應(yīng)驗,女兒都頗為驚訝:“媽媽,為何你對倫敦的了解比正在此地的我還要詳盡?”她愣怔片刻,笑說:“好吧,這是我與生俱來的神秘功夫。”
她們母女間好像是一支雙人舞,她后退一步,女兒便調(diào)皮地向前進一步。她開始在微信上不時地向媽媽匯報學習、交友以及假期中的動態(tài)。
女兒在意大利旅行時,向媽媽分享了如何乘坐威尼斯水上公交去火車站,如何趕赴駛往羅馬的火車,又如何在船上像捕捉密碼一樣緊張地聆聽報站的意大利語,還忙中偷閑拍攝了威尼斯水道的小視頻,發(fā)給媽媽欣賞。
從米蘭飛回倫敦時,人生地不熟的女兒弄錯了所乘航班的機場名稱,以致上了機場大巴一刻鐘后才發(fā)現(xiàn)。車上一位小姐姐努力幫女兒跟司機溝通時,車上得知情況的乘客們竟一致表決:“把小姑娘送回剛才出發(fā)的地方,方便她趕上另一班機場大巴,去她該去的機場?!苯又?,她在微信語音中聽到了女兒趕去大巴的實時播報,知曉了她在機艙關(guān)閉前5分鐘,終于如愿登機。
她緊繃的心弦終于放松。第二天一覺醒來,打開手機,女兒報平安的微信就跳了出來,帶給她無限慰藉,連窗外的陽光都顯得更亮了。
這幾年,為了方便出行和生活需要,她80歲的老母親,也將老人機換成智能手機,學習用微信進入社區(qū)群進行接龍和購物支付。而在使用初期,這對沒什么文化的老人家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大的難題。
開始,母親發(fā)給她的微信就像打啞謎,有聲音的也都是一些轉(zhuǎn)發(fā)的小視頻。鄉(xiāng)下的母親有濃重的口音,她就設(shè)想著怎么教會母親使用微信上的小話筒,將方言轉(zhuǎn)成文字,能夠與別人更好、更有效地交流。
偶然看到微信話筒中出現(xiàn)了方言選項,她如獲至寶,特意回了趟家鄉(xiāng),教老人使用方言小話筒。當母親湊近手機,大聲說著方言,而文字一行行跳躍在手機屏幕上時,母親昏花的眼睛里放出了光芒。
這樣的方式,打破了老母親跟她兒孫輩的交流屏障。
有一天,女兒發(fā)給她一張截圖,是月圓之夜,老母親與她遠在英國的外孫女的對話。老母親說:“你念完書了沒有?在外國能不能吃到藕和豌豆尖?家里頭那只老貓每天都在等你回家,還有那個沒人彈的鋼琴也在等你回家;外婆熬的梅子醬,顏色都深了,你什么時候回來吃?。俊迸畠喊l(fā)了個微笑落淚的表情,說:“外婆,你偏不肯說一句其實是你想我了,不過我不在家這兩年多,你變成一個老詩人了?!?/p>
女兒還告訴她一個小秘密:一天外婆發(fā)現(xiàn)了小話筒上有個功能,可以把普通話翻譯轉(zhuǎn)換成英文,便勉為其難地學會了一句標準普通話:“家里的貓在等你”,然后,按一下翻譯鍵,文字版的“Thecatat homeiswaitingforyou”便出現(xiàn)在了女兒手機上。
女兒說,她的心被揪了一下,瞬間明白了外婆那份千山萬水之外的思念,懂得了老一輩對后代們的期盼:我那么想念你,不知如何說起。就像此刻,我“微信”了你,是想看到你的笑臉,想聽到你親切明朗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