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建華
大學畢業(yè)后,我分配到福州工作。因工作變動,先后在工業(yè)路、九彩園、屏山住過,一步步走近冶山。清晨,當第一縷陽光從屏山的東南麓升起,我見識了它的輝煌;當落日的余暉將冶山染得緋紅,我仿佛感受到歐冶池鑄劍的火光。1981 年至1994 年,在省政府辦公廳工作了14 年,朝夕與冶城相處。從眼前的冶城遺跡延伸到歷史典籍,我一次次走入冶城歷史深處,越發(fā)領略它深厚的文化底蘊,多次萌生探尋古閩越國神秘歷史的愿望。今天,當我登上鎮(zhèn)海樓,俯瞰南國綺麗風光,腦海不禁飄過冶城重重疊疊的歷史煙云。
閩越立國之后,無諸建造了福州歷史上最早的城池——冶城。冶城面積不大,位于福州屏山東南麓冶山一帶,城內的居民多是王族、官吏和守城的士兵?,F今的華林寺和錢塘巷,都是冶城的故址。冶城是公元前202年至前110 年間,閩越國的都城。冶城建于閩越王無諸統治時期,毀于漢武帝滅亡閩越國的戰(zhàn)爭,作為閩越國國都共92 年時間。明朝詩人王恭曾作《冶城懷古》詩云:“無諸建國古蠻州,城下長江水漫流。野燒荒陵啼鳥外,青山遺廟暮云頭?!?/p>
“閩之有城,自冶城始”。冶城為全閩第一城,距今已有2200 年的歷史。
冶城北有茂密的越王山,它像屏風一樣,擋住北面的寒氣,又稱屏山。其東麓為冶山,又名泉山,是一座小山。該地山環(huán)水繞,百泉匯集于池,傳說歐冶子在此鑄劍,故稱歐冶池。池面十幾里,四周林木茂盛,土地肥沃,既可以防洪澇,又可以灌溉周圍的田地。冶城具體方位,大致為南至今鼓屏路湖東路口,北至屏山,以歐冶池為中心,四面環(huán)山,東面今七星井一帶較平,土地肥沃,可以耕種。冶城建立后,閩越國即禁止在屏山樵采,涵養(yǎng)水源。
福州冶城的歐冶池,先前位于今福建省財政廳大院內,現在新建了冶山春秋園。相傳是春秋時期著名鑄劍專家歐冶子鑄劍的地方。毗鄰歐冶池的冶山,傳說無諸墓在這一帶,但尚未發(fā)現。
7 月初的一個上午,我頂著炎熱驕陽,來訪歐冶池。池水在微風的吹拂下,泛起陣陣漣漪。聆聽歐冶池的神秘傳說,我的思緒猶如野馬在歷史無垠的原野上馳騁。
宋熙寧元年(1068),程師孟以光祿卿出任福州知府。翌年四月,程師孟主持修復子城城墻。在清理子城東北部灌木雜草中,發(fā)現了這個水池。詢問之下,知與春秋時期冶鑄劍能手歐冶子有關。據《吳越春秋》記載:“趙王允常禮聘歐冶子作名劍五枚,允常傳數世至無韁,因滅于楚,乃徙于閩?!毕鄠鳉W冶子在此鑄劍淬火,故名歐冶池。福州最早稱“冶城”,可能也與歐冶子有關。程師孟尤為欣賞歐冶池南依的冶山,于是令人在池邊建了歐冶亭,同時,還建了鍥游堂、喜雨堂、劍池院、城陰館、凌云臺、畫舸等。為便于人們觀賞,還特地在歐冶亭的北邊,建了跨池通道,成為當時福州的一個觀賞景區(qū)。北宋時閩籍詩人、名臣陳襄,寫了一首關于歐冶池景區(qū)的詩,詩曰:“荔子園林海日邊,幽亭更在碧云巔。江山舊是無諸國,樓殿今為極欒天?!北彼卧~人黃裳亦留下《歐冶池》的詩句:“人隨夢電幾回見,劍逐云雷何處尋?惟有越山池尚在,夜來明月古猶今?!?/p>
元代,歐冶池景區(qū)又建了三皇廟、五龍?zhí)?。元泰定五年?328),還在歐冶池畔立一石碑,上刻“三皇廟五龍?zhí)脷W冶池官地”11 個大字,將其收歸官產,加以保護。當地一位居民告訴我,這塊石碑原收藏于文化館,后有關部門認為立在歐冶池邊更好,于是回歸池畔。
1983 年,福建省財政廳撥款重建,重浚池塘、疏通水源。爾后,又在池岸砌石,池上建八角劍光亭,池北建石舫、池心亭、喜雨軒等仿古建筑。此外,還種花植樹,使之郁郁蔥蔥,一派生機。1983 年,歐冶池被列為福州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歐冶池成為居民休憩的好去處,成為遠方賓客魂牽夢繞的地方。
冶山是福州建城2200 多年的文明標志,也是福州第一座王都“冶城”的遺址。
2006 年,考古工作者在冶山東南方向靈山東麓,距七星井50 米處,發(fā)現有商周時期的文化堆積層,厚達1.3 米,出土大量陶器碎片,還有被金屬斧錛砍削過的殘木頭。在冶山西北麓、錢塘巷東,則發(fā)現有大量西漢前期的大型建筑物碎片(瓦、瓦當)和宮殿基址。這些物件足以證明,在無諸之前,冶山周圍已是閩人的聚居地,無諸在此建城,是有其歷史背景和文化基礎的。同時也充分證明,漢初的冶山,確有大型的宮殿或祠廟建筑。閩越國都冶城,就建在福州冶山。
經過先后3 次的考古發(fā)掘,初步查明古城遺址分內外城,占地約32 萬平方米,現尚存1627米城墻及部分護城河。據專家考證,古城內文化堆積豐富,有戰(zhàn)國墓葬、漢代建筑遺存及漢以前的大量陶器及秦磚漢瓦等文物。有史籍記載,戰(zhàn)國晚期至初漢,福建出現閩越國,都城為“冶城”??脊虐l(fā)掘出古城墻,為福州建城歷史提供了科學依據。古城遺址于1985 年被發(fā)現,1986 年公布為區(qū)級文物保護單位。
冶城神秘謎團的揭開是在福州地鐵屏山站修建之前的考古發(fā)掘。這是多年來,西漢閩越國國都冶城遺址發(fā)掘面積最大、投入人力物力最多的一次考古。發(fā)掘成果中尤以漢唐兩期的大型建筑遺跡為代表,并涵蓋從漢到民國各個歷史時期的遺跡和遺物,全面反映了福州城2200 多年來的城市變遷。目前發(fā)現福州最早的水井、井圈,由碎陶片、瓦片砌成。有代表漢代王城規(guī)制的大板瓦;有宋代的“省油燈”,由上碟下碗組成,碟用于盛燈油,俗稱“宋燈”;此外,還有宋黑釉盞、宋建窯兔毫盞、宋青白釉刻劃紋盞、宋青白釉盞托和漢代的四神瓦當。這些生活用品,反映了古代福州人精致的生活。
對于冶城在福州的說法,學界一直有人抱著懷疑態(tài)度,屏山考古成果,讓此說法就此定論。此次考古發(fā)掘,在文物上最重要的發(fā)現,是四五種類型的漢代萬歲瓦當和其他類型的漢代瓦當。尤其是完整的“常樂萬歲”瓦當,當時屬皇室專用,顯示出建筑的高等級和高規(guī)格。除了珍貴的瓦當外,也出土了許多代表漢代王城規(guī)制的大板瓦、筒瓦等遺物,在遺跡上還發(fā)現南北長達130 米的漢代高臺建筑——夯土臺基,充分印證了閩越國經濟政治文化所能達到的高度。結合歷史記載,可以說這里就是閩越王城的遺址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發(fā)掘中也發(fā)現了一段西晉時期的建筑遺址。對照史書記載,西晉子城就在冶城附近,距離400 米左右,就是今天地鐵屏山站一帶。本次考古發(fā)現的東西,有唐代大溝,寬8.5 米、殘深3.8 米,由于較寬、較深,被認為可能是護城溝,即子城北界。由此看來,屏山地鐵站一帶可以說是縱跨距今2000多年的西漢冶城和西晉子城,可謂全國絕無僅有。
考古學家論證,商周至漢初時期,現在的福州市區(qū),還是一片內海和沼澤地,屏山、烏山、于山等還是島嶼。如果時光可以倒流,那時的福州大概可以用“福州灣”來形容。“福州灣”的北部,現新店一帶是平坦的高臺地,這里的地形就成了先民們落腳的第一站,也奠定了福州城的第一塊基石。據查,閩越先民所建的古城遺址,位于新店蓮花峰下古城山南側至池邊村北側,由八一水庫畔的巖溪和半頂水庫畔的半頂溪夾峙。
探訪罷歐冶池,我又來登臨觀海亭,看到幾塊相依的立石。第一塊巨石上,鐫刻著“觀海亭”三個遒勁的大字。另一塊巨石上,刻著一首小詩:“未老居然署老人,千秋事業(yè)屬吾身。閑隨杖履征文獻,鄒魯遺風振海濱。”
小小的冶山,如今只剩下這個小山頭,四周有50 多處的摩崖石刻,如“獨秀峰”等,在四周的高樓中,隱約可見,若不注意,就不知道它的所在。此外,還有“劍膽琴心”,“玩琴臺”“山陰亭”等。在這里,可以看到“洛社遺風”四個大字,系黎元洪筆跡。旁邊是施景琛為其大哥祝壽的一段文字:“丁卯冬,績宇大哥六十初度,余征海內耆宿詩翰百五十人匯編泉山聚壽集,太倉陸彤士告余曰:吾鄉(xiāng)南園有王敬,美壽兄元美六十詩刻石,世稱佳話,余師其意,錄題額四種,刻石敬祝大哥長壽長樂?!?/p>
山坡不高,很快便可登上山頂。這里榕樹繁茂、須根抱石,屋舍隱約可見。這里曾經有唐代福州最大的馬球場,經測繪發(fā)現,球場面積竟達1 萬多平方米。在一塊巨石上,鐫刻著“唐裴刺史球場故址”幾個大字。據記載,每當馬球比賽時,群情激昂,助威的吶喊聲響徹云天。這里曾經是福州貢院,是明清時期福建和臺灣學子向往的龍門。林則徐、李光地、陳若霖、梁章鉅等歷史名人,都在這里中舉,成為歷史舞臺上的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