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九俊
我自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投身教育研究,40多年來,出版了數(shù)十本著作,發(fā)表了數(shù)百篇文章,積累了不少教育寫作的經(jīng)驗。總結以往,其中的一條經(jīng)驗,是一些箴言曾對我產(chǎn)生過積極影響。推己及人,相信這些內涵豐富的箴言會為大家的教育寫作帶來有益的啟示,所以很樂意和大家分享。
美國作家查爾斯·布考斯基在論及寫作時指出:“寫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間。”這句話耐人尋味,對于你來說,很多事情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因為寫作,“不可能”變成“可能”,“可能”變成“現(xiàn)實”。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發(fā)生這種變化,最重要的是在追求人生的意義,追求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的人生價值。
記得李吉林老師生前多次對我說過:“我的文章都是我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為什么要寫呢?因為要寫,所以我就要讀,要想。讀多了,想透了,寫出來了,我不僅有東西和同行分享,更重要的是促進我把情境教育做得更好些?!崩罴掷蠋熓且晃灰痪€老師,她就是通過寫作,把一件看上去絕對不可能的事情,變成輝煌的現(xiàn)實。一個普通的小學老師成為教育家,她所創(chuàng)立的情境教育成為有國際影響的教育流派,獲得首屆國家級教學成果特等獎,多次拿到全國教育科學研究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這多么了不起!牟宗三先生說,“人生有兩種境界,一種是向下墮落,另一種是向上升騰”。因為研究,因為寫作,很多教育工作者的精神生命能夠向上升騰,實現(xiàn)了更大的人生意義和價值。這其實也是在傳承中國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精髓:“學以為己”?!皩W以為己”是說學習首先是養(yǎng)心修身,使自己的人格更完整、精神更高貴,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也是如此。我們經(jīng)常討論:你為什么研究?為什么寫作?我從來都是毫不猶豫地說,首先,是為自己。為自己精神的、生命的飽滿。然后,立己達人,你自然會惠及他人,惠及社會。
教育寫作有沒有功利性的一面?有!法國社會學家皮埃爾·布迪厄認為,個人的文化修養(yǎng)是一種資本形式,個體往往存在用自己的精神內涵兌換社會文化資本的傾向。人總是活在社會現(xiàn)實中,總要受社會化管理那一套體制的影響,教育寫作從不可能走向可能,也包括“身外之物”的獲取,譬如職稱、職務、榮譽、社會影響等等。這個不要去回避它,關鍵是排序不能亂。教育寫作的第一價值是為自己寫作,使自己“立德樹人”,站立起來,進而為教育、為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功利性是第二位的。二者不是絕對矛盾的,你到了一個更高的平臺上,你有了文化資本,可以做更大的事情,做更重要的貢獻。
這句話我曾在多個場合講過,應該說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十多年前,江蘇省中小學“師陶杯”論文頒獎活動上,我就講這句話。記得一位設區(qū)市市政府分管教育的秘書長聽了這句話,熱情地跟我握手。他有同感,他在實現(xiàn)更大人生意義時,也一定是用寫作兌換了文化資本。徐州市教研室劉春老師曾在一個場合專門向我致謝,其原因在于她的女兒參加作文大賽頒獎會后,回去和爸爸媽媽交流,說:以后你們不要動員我寫作文了,我聽一位伯伯在頒獎會上講到一句話:“寫作是唯一的,在你和不可能之間?!蔽叶?!
老舍在回友人的一封信指出:“生活、思想、情感是文字的養(yǎng)料?!比绻f第一句箴言是講為什么寫,那么這句則是在回答寫什么。
首先是生活。我有一篇文章曾在《江蘇教育研究》作為卷首發(fā)表,表達的是我的一個基本觀點——“課堂是我們成長的地方”。當然,這里的“課堂”是泛稱,包括班主任生活,包括我們全部的教育生活。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只有一條通道,就是改進專業(yè)實踐。“名師”靠一堂一堂高質量的課墊就了他的人生高度?!皢柷堑们迦缭S?”恰如王棟生老師和中學生談寫作時所說:“你的大地是生活!”教育寫作的源泉當然是生活。
其次是思想。我們的教育實踐能超離那種教書匠式重復的、機械的勞動,是因為我們有思想,是因為我們用教育理解去引導了我們的教育行為。每個老師都有教育生活,但不是每個老師都能寫,更不是每個人寫出來的東西都很好,很重要的差別是思想的有無和高下。我們不是簡單地寫生活,而是寫經(jīng)過思考的生活,“我手寫我思”。這個時候,那些理論的東西和實踐的東西揉在一起,就長出了一棵一棵新苗。這種新苗,其實就是一種創(chuàng)造。而寫作者的生活,也會因之更有意義,更有品位。一位優(yōu)秀的教師,應當不斷經(jīng)歷“實踐—反思—學習—研究”的螺旋式上升過程。
最后是情感。杜威講過一句話:“知識只是情感的汪洋大海里面的一滴水?!苯逃且豁椄挥星楦械氖聵I(yè),你不能熱愛生活,不能熱愛學生,那你的教育寫作是沒有意義的,甚至也很難有真正的教育寫作。范梅南說:“教育學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學問?!睂懽骺偸乔閯佑谥卸斡谘?,教育寫作的成品則是“迷戀他人成長”的大情懷催生的孩子。斯霞老師的文字,是童心母愛的一個個音符,斯老師的教育寫作,奏響的就是大愛之歌。南通的劉昕老師送給我一本書,我看到以后非常感動。他們學校有一個孩子,在學校里橫豎不開口,隨便怎么跟他交流,他都不講一句話。作為校長的劉昕,聽老師介紹過以后,就和老師商量,自己來給這個孩子加課。除了老師上的課外,她單獨為這個孩子備課上課。一共上了250多節(jié),每節(jié)都有精心準備的教案。終于有一天,她和這個孩子的任課老師在辦公室交流時,聽到外面有怯生生的聲音喊“老師”。一看,門口站著的就是這個孩子。第一次聽到這個孩子開口對老師講話,班主任和劉昕相擁大哭,然后把孩子抱過來,痛哭一場。偉大的勝利啊!鐵樹開花了!從此,這個孩子就步入比較正常的狀態(tài),和人交流了,終于沖過了自己成長的一道坎,人生的一道坎。劉昕從她備課的資料中,選擇了七十多篇出了這本書。這就是情感,這就是生活。當然,這里也有她的思想。
生活、思想、情感,這三樣東西對一個寫作者是很重要的。我認為,生活是體,思想是魂,情感是血脈。這三者熔鑄在一起,作為一個教育人,作為一個教育寫作人,你就站在那里了。
有了生活,有了思考,情動于中,怎樣把它寫出來呢?我認為有兩關要好好地過一過:一個是講故事,另一個是結構化。
也有學者對這兩種知識傳遞的方法給以比喻:一種叫“剝洋蔥”;一種叫“敲核桃”。所謂“剝洋蔥”是敘事,是講故事。講故事的觀點在哪里呢?剝到最后你沒有看到一個“核”,但是你剝每一瓣洋蔥的時候洋蔥味你都感受到了?!扒煤颂摇敝傅氖墙忉?、闡釋的文章,敲開以后里面有核桃仁,這就是思想觀點。當然我認為“敲核桃”不是最好的比喻,用“吃包子”似乎更恰當些,這個思想在咬第一口的時候就感受到了,這和“敲核桃”還是不一樣的。
首先說講故事。講故事大概有三種方式。第一是針對一個具體問題的解決,許多老師的教育敘事就是這一種。第二是在闡說、解釋的過程中,舉一個例子,這叫事實論據(jù),用來佐證觀點。第三其實就是一個起興手法,先用一個故事,給文章一個規(guī)定情境。講故事對一線老師很重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的曹勇軍老師有本書就叫《我和學生的故事》,曹老師認為,教書就是老師和學生的故事。有趣的是,曹老師的學生也在“講故事”,他的學生在文章中回憶:離開母校多年,想起曹勇軍老師,總是很感動。曹老師看書的樣子,說話的樣子,悠悠地走路的樣子,包括抖煙灰的樣子,想起來就很親切,就心生暖意。曹老師說“教書就是老師和學生的故事”,看來這也是他們師生的共識。故事具有高傳播性。一個好的故事,馬上就傳播開了;要講一個很深刻的理論,不一定傳得開。故事還有它的獨特性,故事很少有雷同的。它是一種生動的特殊性,而一般性都包含在特殊性當中了。故事還有多喻性。我有一次在文章中講過一個故事:當時才講三維目標,有的老師上課,什么都往三維目標上靠。比如,孩子捧一束鮮花來,老師一定要引導孩子說這個就象征我們偉大祖國欣欣向榮。我就把這個故事作為一個“起興”,來討論三維目標怎么落實。我的同事、江蘇省教科院的馬維娜老師看過后對我說:“您講的這個故事很精彩,它可以從多個方面進行解釋。”馬老師是從事教育社會學研究的,她的視角和我的就肯定不一樣,她一定想到可以從教育社會學的多個維度解釋它。當然,講故事要有親切感,我經(jīng)常和《江蘇教育研究》的同事們講,老師們寫的文章,一個重要的標準是——有沒有煙火氣,是不是來自現(xiàn)場。有煙火氣的文章有打動人的力量,至少讓你感到很親切。講故事還要注意抓住細節(jié),我們讀文學作品,常常是一些雋永的細節(jié)讓我們流連忘返,教育寫作也要努力提供精彩的細節(jié),這些細節(jié)不僅使故事生動起來,而且常常有照亮全篇的效果。
海明威講寫文章其實就是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我要強調的是,第一,所有自己的句子,都要以共同的語法為前提,在公共話語平臺和別人交流。你講的話別人要聽得懂,只有自己懂、別人聽不懂的話千萬不要說。你講得別人聽不懂,很多時候其實是你自己沒想清楚。第二,教育寫作是教育寫作生活的整體追求,首先不是語言表達的問題,而是實踐問題。近年來江蘇在開展高品質示范高中創(chuàng)建,多位校長都圍繞自己學校的創(chuàng)建寫了很有分量的文章。文章好,首先是實踐好,主要是實踐好,是學校突出優(yōu)勢探索,在建設高品質學校過程中的創(chuàng)造性實踐,生成的具有普適意義的經(jīng)驗。第三,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要“認識你自己”。以我自身說,什么是“屬于自己的句子”呢?我的寫作有什么特點呢?因為我是教語文的,文科更重視感悟,我以為自己在長期的語文教育生涯當中,培養(yǎng)了一點悟性,因而寫文章時力求“揚己之長”,表達通透一些。還有,我經(jīng)常到中小學,知道老師們用什么話語去表達,所以力求說得親切一點,盡量娓娓道來。因此,“通透性”和“親切感”就是我所追求的。第四,這個“尋找”要不斷學習,要自覺地接受前賢和同行的精神滋養(yǎng)。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高。最好能有個感覺,通過你的不斷學習,過個三五年,人家就刮目相看,突然發(fā)現(xiàn)你有了飛躍。這個感覺其實就是你經(jīng)歷了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如是,你的人生就在不斷升騰。第五,相互砥礪。如果有一個朋友圈,有幾個、十幾個人,過一段時間就可以坐下來,海闊天空,說到說不動了,這個時候才說“好吧,再見,我們下次再聊”,這對于成長是很重要的。江蘇的人民教育家培養(yǎng)工程、“蘇教名家”培養(yǎng)工程等等,所以有較大的成就,很重要的就是形成了一個相互學習、相互激勵、相互映照的狀態(tài)。第六,“尋找”是“十年磨一劍”的過程。要學會坐冷板凳,要下苦功夫,耐得住寂寞。江蘇省教科院的孫孔懿老師每過幾年就有一本重量級的著作拿出來,他在蘇霍姆林斯基研究、教育家研究方面卓有建樹,在學界進入第一方陣。原因之一,就在于他的板凳功夫了得。
經(jīng)常有老師問我們,怎么寫才能寫得好?怎么寫才能發(fā)表?每當這種時候,我總會想起巴金曾反復對蕭乾說的一句話:“寫吧,只有寫,你才會寫。”在這個問題上,我絕對認可巴金。讓我們一起記住并且踐行巴金老人的話,“只有寫,你才會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