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曉麗
肩周炎是肩關節(jié)周圍肌肉、韌帶、肌腱、滑囊、關節(jié)囊等軟組織損傷和退變而引起的關節(jié)囊及關節(jié)周圍軟組織的一種慢性無菌性炎癥,其病因復雜,臨床無特效治療方式。與西醫(yī)相比,中醫(yī)治療效果更佳。針灸推拿是常用的中醫(yī)療法,同時輔以功能鍛煉有助于進一步促進肩周炎患者康復。基于此,本文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2 月本院診治的肩周炎患者90 例進行分組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3 月~2021 年2 月本院診斷的90 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治療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5 例。對照組男23 例,女22 例;年齡41~65 歲,平均年齡(55.35±5.34)歲。觀察組男25 例,女20 例;年齡42~66 歲,平均年齡(55.44±5.24)歲。兩組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均經影像學診斷為肩周炎[1];年齡40~65 歲;資料完整,自愿參與本次研究,簽署同意書;通過本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排除標準[2]:合并其他惡性病癥患者;內科病癥導致肩部疼痛患者;合并嚴重精神障礙患者;依從性較差患者。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患者采用針灸推拿治療。針灸治療:選擇阿是穴、肩髂、肩前、肩貞、肩髃等,指導患者取坐位,充分暴露肩關節(jié),針刺深度為1.2~1.5 寸,詢問患者是否存在不適感,出現(xiàn)酸脹、麻痛感后行瀉法,保證針感在肩關節(jié)部位的有效傳導。推拿治療:①放松術:幫助患者保持坐位,使用搓揉等輕手法對患者肩部肌肉進行放松,直到患者肩部及上肢感覺漲、熱停止,一般10 min 左右。②滾揉法:坐位或者仰臥位,采用滾法或揉法對患側肩部及上臂內側進行推拿,同時配合患肢外展、內旋、往返數(shù)次,之后幫助患者保持側臥位,使用一只手握住患者肘部,另一只手對患者肩外側和腋后采用滾揉手法按揉,同時對穴位實施點揉,主要穴位為肩井、曲池、曲澤、阿是穴等,指導患者進行被動運動,主要為內收運動為外展運動,反復進行,時間控制在6 min。③指撥法:指導患者取坐位,使用拇指指腹發(fā)力,對肩外側、腋窩前后壁等痛點位置進行指撥,如果存在增生粘連組織,從周圍邊緣逐漸向中心撥離,同時再對腋窩前壁和后壁進行提拿,時間為7 min。④搖肩提抖:指導患者取坐位,然后逐步采用環(huán)轉-上肢被動內收-上舉-外展-提抖法進行推拿,時間為5 min。針灸推拿5 次/周,連續(xù)治療3 周。
1.2.2 觀察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聯(lián)合功能鍛煉治療。①“爬”墻運動:指導患者將患側向著墻壁站立,手指緩慢向上爬行,存在疼痛無法向上停止,標識記號,以后每天再進行此項動作,力求每天進步,但也要注意不可大力牽拉。②彎腰晃肩法:站立,適當彎曲腰部,向前伸展手臂,然后環(huán)轉肩關節(jié),注意動作循序漸進,慢慢加速。③后劃臂運動:幫助患者保持站立位,向前適當彎曲腰部,雙手保持自然下垂的狀態(tài),指導患者兩手手臂向后進行劃水動作,速度適中,反復進行多次。④弧形擺動運動:患者取站立位,指導患者的腰部彎曲90°,將患肢保持自然下垂的狀態(tài),進行旋轉運動,首先為順時針方向,之后為逆時針方向,運動的范圍由小到大。⑤體后拉手鍛煉:兩手放于背部,用健側手抓住患側手,向上提拉,反復多次進行鍛煉,以擴大肩關節(jié)的活動范圍。所有功能鍛煉活動1 次/d,運動時間大約為20 min/次,連續(xù)運動20 d,即2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對比患者兩組治療效果 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相關癥狀全部消失,關節(jié)功能恢復正常;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及關節(jié)功能有所改善;無效:治療后各種癥狀改善不明顯甚至出現(xiàn)病情加重的情況[3]??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ROM 采用ROM 評定患者關節(jié)功能活動度,ROM 越高表示關節(jié)活動能力好[4]。采用VAS 評定患者關節(jié)疼痛情況,評分范圍0~10 分,分數(shù)高表示疼痛嚴重[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 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對比(n,%)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ROM 對比 治療前,兩組VAS 評分及ROM 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ROM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ROM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ROM 對比(±s)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VAS 評分、ROM 對比(±s)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bP<0.05
中醫(yī)學認為,肩周炎病機為風寒濕阻滯經脈,導致機體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導致患者活動受限,活動的減少導致氣血閉阻嚴重[6]。另外肩周炎屬于慢性無菌性炎癥的一種,因為病程較長,發(fā)作后患者疼痛嚴重,對生活造成嚴重影響,所以需要遵循“急則治其標”、“疏通氣血”、“溫經散寒”的原則,結合疾病的發(fā)病特點,采取針灸推拿作為主要治療方法,實施治療后可以有效疏通經絡、散瘀止痛,對患者肩部痙攣肌肉、肌腱發(fā)揮舒緩作用,從而減少致痛物質釋放,有效緩解患者疼痛情況[6,7]。另外,僅采取單純針灸推拿治療整體效果不理想,再結合功能鍛煉可以有效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功能鍛煉主要指通過肢體運動達到促進機體氣血運行的一種治療方法[8,9]。肩周炎患者發(fā)病早期階段肩關節(jié)功能并未受到嚴重影響,因此指導其進行“爬”墻運動、彎腰晃肩、后劃臂運動、弧形擺動運動、體后拉手鍛煉等方法開展功能鍛煉,能夠確?;颊呱现⒓绮?、背部周圍肌肉、韌帶與關節(jié)等均得到全方位的運動,進而達到運化氣血、濡養(yǎng)筋脈的功效[10-12]。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VAS 評分低于治療前,ROM 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ROM 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說明對肩周炎患者采用兩者聯(lián)合治療的方法效果理想,有助于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改善患者關節(jié)功能情況。
綜上所述,針灸推拿結合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效果明顯,可有效緩解肩關節(jié)疼痛,改善肩關節(jié)活動情況,值得推薦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