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燕 喻巧月
(合肥市五一小學 安徽合肥 230041)
數的運算是小學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數的認識、常見的量、式與方程、正比例反比例和探索規(guī)律等共同構成了小學數學“數與代數”的內容。能否學好計算、計算能力的高低都直接影響學生數學學習的整體水平。而科學、有效、適切的計算教學是提高孩子學生能力的保障。那么,該怎樣幫助低年級學生理解算理,鞏固算法,熟練準確地計算呢?
低年級的學生大多都處在六至八歲的年齡段,這一年齡段的學生有著顯著的年齡特征。他們活潑好動,愛說愛演,有意注意的集中時間較短,課堂的學習效率常常受到其興趣、意志、態(tài)度、習慣的影響。低年級的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從學生的心理特征出發(fā),設計有趣的教學和練習形式,讓學生在學習中思考,獲得樂趣,發(fā)展能力。
數學源于生活。教師在計算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把數學問題與生活情境相結合,使其體會到數學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種提煉、概括和歸納。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和動作思維為主,動手操作是從生活具象到數學抽象的“扶手”,能讓學生真切體會到計算的道理,使算理變得更加易懂。有效調動學生的感官和形象思維,既能激發(fā)他們解決問題的熱情,同時也能使其對算理的理解更為深刻,將算理與算法融會貫通。
例如,在講授一年級“十幾減九”這節(jié)課時,運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生活場景?!爸腔蹐@中的猴媽媽在賣桃子啦!從圖中,你能獲得哪些數學信息?”“你能幫猴媽媽解決‘還剩幾個桃’的問題嗎?”“你打算怎么列式呢?”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經驗,解決實際問題?!叭绻埬銇懋斒圬泦T,9個桃,你打算怎樣拿?”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演示拿桃子的過程,教師結合同學們的操作過程出示相應的計算過程。
學生可能出現4種想法:第一種,從13個桃中一個一個減,減9次;第二種,先從10個桃中減去9個,再和其他3個桃合起來;第三種,先減去盒子外的3個桃,再減去盒內的6個桃;第四種,13個桃分成9個桃和4個桃,所以13減去9等于4。
學生通過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充分經歷用不同的方法從13個桃里去掉9個桃的形象思維過程,經歷根據算式去理解13減9怎樣算的抽象思維過程,疏通了算理,提升了思維水平,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利用創(chuàng)設的生活情境和動手實際操作,調動學生的感官,看、做、想、說相結合,聯系已有的生活經驗,使計算的道理更好地植根于學生心中。
小學生的運算能力包含算理理解、基本口算、算法掌握、運算策略。而需要達到的目標是:培養(yǎng)良好的計算習慣,基礎計算過關,掌握一定的計算策略,理解算理便于靈活簡便計算,擁有一定的估算能力。所以在設計練習時需要充分考慮對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
比如,在對“數的分與合”進行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用撲克牌做“找朋友”的趣味游戲。拿出10以內的數字卡片,一人一張合成今天所學的數。這個游戲可與同學、家長一起完成。如學到“7的分與合”,媽媽拿2,孩子需要拿出5,一起說“2和5合成7”或“7能分成2和5”。
設計理解算理的題型時,可以與圖結合,讓學生說算理、畫算理,也可以設計一些體現計算過程的題型,理清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口算練習則可以設計小游戲,不動筆只動口,用限時訓練、分組PK的方式提高學生口算積極性;聽算練習則可以由教師、家長錄制語音,或現場播報,既避免學生用眼疲勞,又能訓練學生的心算和記憶能力;估算練習,可結合具體情境來設計,既掌握估算方法,又體會估算的價值;還可設計巧填算符、數字迷宮、補充不完整的豎式等練習,激發(fā)學生進行多角度思考,感受數學運算的趣味與魅力。
枯燥的計算練習若能與小游戲緊密結合,會帶給低年級學生另一種樂趣。
低年級的小學生好奇心特別強,針對這一點,可以設計一些“猜一猜”的游戲。比如在鞏固14-9的算理練習時,創(chuàng)設“小兔和小老鼠都要從14個草莓中吃掉9個”的情境,算算還剩多少。小兔先算14-4=10,再算10-5=5,你能猜到下面哪一堆草莓是小兔的嗎?
誰猜對了并說出怎樣想到的就可以得到一顆五角星。既可以玩,又可以獲得獎勵,有了多方位的刺激,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一下子就調動起來了。
另外在進行題組計算練習時,也可以巧妙運用“猜一猜”。比如,在對比11-9、12-9、13-9、…、18-9、19-9這一組算式時,先讓同學們齊讀算式,再引導同學們觀察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在充分觀察和思考的前提下猜一猜得數會有什么樣的規(guī)律,再算一算驗證猜想。充分感受后,通過交流從多角度體會減數不變時,被減數與差之間的關系。這樣的小游戲,調動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積極性,培養(yǎng)了數感,深化了認識。
低年級的小朋友有著強烈的表現欲,對于好玩的事情樂此不疲。針對孩子的心理特征,教師在課堂上可以創(chuàng)設更多的教學情景,讓他們演一演,調動孩子的計算興趣。
例如在進行“20以內退位減法”的口算練習時,設計小蝌蚪找媽媽的游戲。準備得數是1至10的不同算式卡片發(fā)給孩子,每人一張。其中一些卡片是小蝌蚪的形狀,另一些是青蛙媽媽的形狀。如果青蛙媽媽身上的算式得數和小蝌蚪一樣,那它就是小蝌蚪的媽媽。找完后,青蛙媽媽辨認是不是自己的寶寶,如果有個別不是,就送到警察姐姐(兩位同學扮演)那里,進行活動二,請警察姐姐幫忙一起找到自己的媽媽。整個活動利用“演一演”,既調動了孩子參與計算的熱情,又照顧了不同孩子的水平,在寓教于樂的氛圍中,學生的學習熱情及學習效果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計算練習對于很多低年級學生來說是一件枯燥、索然無味的苦差事。為此設計競賽類的小游戲,比如將50道算式設計成50個臺階,對得越多跳得越高;傳口令(說出得數和前一個同學相同的算式)、擊鼓傳花、快速搶答等不同玩法的競賽游戲,既能吸引學生注意力,也使學生在游戲中對計算方法愈加熟悉,更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作用。
數學計算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升,關鍵在于讓學生充分深刻地理解算理,再引導學生通過多形式的練習,經歷觀察、操作、交流、猜測、歸納等過程,讓計算的規(guī)則和規(guī)律在意識中初步形成,為計算策略的一步步形成奠定基礎。作為教師,要設計豐富多樣的教學和練習形式,充分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快樂學習,經歷數學思考,發(fā)展關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