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游文幼兒園 吳有宸
紙藝園本課程以“各類紙材料”為資源切口,以“趣”為價值導向,從通識認知、制作體驗、科學研究三大版塊,有計劃、有組織地創(chuàng)設富有趣味性、能使幼兒真正得到個性和諧發(fā)展的教育,有效擴大幼兒生活視野,激發(fā)幼兒勞動意識,促進幼兒自主探究。基于項目式學習的活動內涵,本文對我園多形式、多層次的紙藝園本課程進行深入分析,旨在更好地促進項目活動的有效實施。
幼兒對周圍的世界有著天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在日常生活中幼兒產生的問題是點燃項目式學習的驅動力,驅使幼兒求知的欲望,激發(fā)他們學習、探索的興趣,他們也能從中進行再思考、再學習,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獲得有價值的新經(jīng)驗。
剪紙在民間流傳極廣,歷史也很悠久,但是隨著春節(jié)的氛圍越來越淡,小朋友們缺少與民間剪紙接觸的機會,缺乏對剪紙藝術的認知。在一次“過新年”的主題活動中,針對幼兒的興趣與疑問,生發(fā)了“中國剪紙”項目活動,幼兒圍繞“趣味剪紙”“中國民間剪紙”“紅彤彤的年”,以生活中的問題為驅動,形成了若干個小活動。
只有當幼兒感到好奇、全神貫注、對某個主題有興趣時,項目活動的益處方能被理解。在“中國剪紙”的項目活動中,幼兒從生活出發(fā),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運用多領域、多角度來解決問題;在不斷練習、探究中點燃活動興趣,感受中國民間剪紙藝術的魅力與文化,產生濃厚的剪紙熱情,中國傳統(tǒng)文化、傳統(tǒng)工藝在幼兒的心中傳播、萌芽,愛祖國、愛家鄉(xiāng)的情感在他們心中萌發(f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教育活動內容的選擇要“貼近幼兒的生活”,《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中也明確指出幼兒的學習是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這正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導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在“果寶奇兵馬賽克”活動中,教師充分聯(lián)系生活經(jīng)驗,引導幼兒從每天下午吃的水果開始觀察,在看一看、摸一摸中了解常見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幼兒討論水果切開的樣子和完整的樣子。同時,教師也鼓勵幼兒走進生活,讓幼兒有目的地在園外認識各種不同的水果,將體驗變?yōu)榻?jīng)驗,并能積極主動地與同伴進行交流討論。此外,教師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幼兒園和商場中一些瓷磚的排列順序,讓幼兒在具象的實物中直觀感受到方形圖案的排列組合規(guī)律,感受其多而不亂、炫而不雜的組合形式。
在紙藝項目勞動開展的過程中,在內容的選擇方面,我們從生活中充分挖掘教育資源,開展貼合幼兒實際需要、適合幼兒實際發(fā)展水平的內容。讓幼兒走進生活,通過直接感知、親身體驗和實際操作,使紙藝鮮活起來。
在紙藝項目活動中,所用的很大一部分材料都是家長和幼兒一起收集的,正值垃圾分類熱潮,在收集廢舊材料時,幼兒熟悉了生活中的一些可回收材料,對生活垃圾有了一定的了解,他們收集了快遞盒、鞋盒、食品包裝盒、紙袋等。經(jīng)過觀察、比較,幼兒發(fā)現(xiàn)紙盒上的圖案可以告訴大家里面裝的東西,紙盒有厚薄,有的摸起來滑滑的,有的摸上去有點毛糙。隨著興趣的不斷深入,幼兒發(fā)現(xiàn)紙盒上的紙板越厚越牢固,那么紙板是怎么做出來的呢?紙板的探索之旅也引發(fā)了幼兒的大膽嘗試,他們通過自己的設計嘗試自制紙板,折一折、貼一貼、壓一壓,開啟了“紙板DIY”的項目活動。
幼兒園的每個場景都會發(fā)生孩子的故事,每一個角落都能支持孩子的主動探索,每一處環(huán)境都能與孩子對話。以紙藝園本課程為契機,我們創(chuàng)設了紙藝活動長廊,整條長廊作為幼兒的操作區(qū),成條線狀分為造紙區(qū)、彩繪區(qū)、雕刻區(qū)、剪貼區(qū)。每個區(qū)域都為幼兒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和材料,促使幼兒個性化的探究和創(chuàng)造。在“‘紙’趣橫生”項目活動中,根據(jù)幼兒的需要,紙藝坊形成了造紙、制作花草紙、做紙扇等系列的活動鏈;在“中國剪紙”項目活動中,紙藝坊以雕刻區(qū)、剪貼區(qū)為著手點,給予幼兒多層次的實踐與嘗試。孩子們根據(jù)項目活動的需要自由自在地進行探索和學習,可以輕松自在地進行游戲;在“紙漿雕塑”項目活動中,幼兒將彩繪區(qū)作為活動基地,以彩色紙漿為原料,借助廢舊報紙、紙卷芯等,制作充滿創(chuàng)意的立體紙漿雕塑。
教育家斯賓塞認為“應該引導幼兒自己去探討、去推論”。紙藝園本課程給幼兒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舞臺,各類紙藝項目活動讓幼兒和紙有了更多的接觸,它在幼兒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是最生動的活教材,是幼兒探索的根據(jù)地。
雕刻活動將傳統(tǒng)文化融入到紙藝項目活動中,幼兒運用雕刻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對不同紙類產品的個性化雕刻感受民間剪紙的美好寓意。在剪窗花活動中,幼兒運用折、畫、剪、刻等形式由易到難地雕刻出對稱的窗花圖形;此外,硬紙板也是幼兒創(chuàng)作的常見材料,幼兒進行圖案設計,在感受視覺肌理的過程中用刻刀在紙板上進行創(chuàng)作。通過對紙的平面探索,幼兒感受到了不同紙張的特性,形成全面、系統(tǒng)、多樣的雕刻認知,感受到了剪紙文化的博大精深。
剪貼是最常見的紙藝活動,活動中我們鼓勵幼兒在畫面中把不同材質、肌理的紙,用剪、撕的方法進行排列、組合,變化成新的畫面。幾張紙塊、幾絲紙條在幼兒的想象下能夠創(chuàng)作出不同的富有個性的畫面,當每幅作品擺放在一起時,便會給人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此外在活動設置上教師充分尊重幼兒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學習特點,遵循多層次的原則,小班幼兒可以嘗試用紙條剪出塊狀紙片拼貼出馬賽克圖片;中班幼兒可以嘗試將各種紙撕、剪出不同的形狀,組合、拼貼成不同的運動造型;大班幼兒可以嘗試用皺紋紙擰、卷、搓成紙繩,進行個性化拼貼,表現(xiàn)運動中的人物造型。
造紙術是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古法造紙這項古老的造紙技藝體現(xiàn)著古代先人們滿滿的智慧。造紙項目活動兼具了生活功用性和藝術審美性兩大特點,在活動中,幼兒一方面對紙進行觀察、分類,深度探索紙漿的“凝固”“塑形”,制作出不同顏色、大小、厚度、材質的紙,感知紙類產品的多種多樣;另一方面幼兒利用身邊的花草制作花草紙,裝飾成書本、燈籠等手工藝品,在勞動中感受紙藝作品的精美。
進入幼兒的內心,激發(fā)幼兒的思維,釋放幼兒的自主權,這是項目學習的最終目標。所以,教師應始終堅持兒童本位,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關注幼兒的學習特點和關鍵經(jīng)驗,通過多樣化的活動方式,解放幼兒,釋放幼兒的行動力與表現(xiàn)力,促進幼兒認知經(jīng)驗和能力水平的生長。
幼兒紙藝項目活動的目的不是讓兒童機械地獲得一些技能,制作出一些“成品”,而是要關注“項目”的整個過程,即根據(jù)兒童的已有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幼兒即時產生的活動興趣,給予幼兒全方位的支持,鼓勵他們深度學習,充分展現(xiàn)其學習力;同時我們也利用多形式的表現(xiàn),引導幼兒獲得完整的活動體驗。
在“造紙船”這個項目活動中,通過船類研討會的開展,幼兒調查了解了船種類的多樣性、在生活中的作用以及給人類文明帶來的影響。歷經(jīng)前期圖紙設計、中期結構成型、后期造型加工,一步一步開展紙船的制作加工。前期調查、自主操作、總結經(jīng)驗、同伴學習等方法,不僅讓幼兒個人的觀察力、思考力、動手能力得到提高,與同伴間的合作、探討、分工、解決問題等能力更加默契,自信、主動、團結的學習品質也逐漸養(yǎng)成,促進了幼兒多領域的成長發(fā)展。
當幼兒從活動中回來時,他們經(jīng)常會交流已經(jīng)學到的東西,所以開展一個有關的集體討論是很有幫助的,是幼兒獲得更佳學習效果與加深理解的重要方式。聚焦于探索的豐富討論可以提供及增強幼兒的表達、傾聽、交流及其他溝通的技能,也讓幼兒在已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產生新的經(jīng)驗,新舊經(jīng)驗的重組和融合,使幼兒能夠不斷進步、不斷成長。
在“報紙花籃”活動中,老師最大的改變就是教育思想和角色定位上的變化。教師始終扮演一名觀察者、引導者、協(xié)助者的角色,在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時,并沒有直接參與指導,而是采用同伴的榜樣示范,鼓勵幼兒大膽探究,主動發(fā)現(xiàn)卷紙的最好方法并進行加工造紙花籃,使活動發(fā)揮了最大的教育價值。
雖然項目式學習呈現(xiàn)的結果通常是幼兒作品的呈現(xiàn),但并不代表著評價就是教師來為作品進行點評,評價的價值應該是在這一過程中,幼兒與教師進行一個討論,在互動與反思中,在幼兒的分享與教師的反饋中建立有效的橋梁,幫助幼兒從能力、經(jīng)驗、過程、特點等方面進行學習。
“中國剪紙”項目活動從制作五角星出發(fā),挖掘剪紙領域中的二方連續(xù)、剪窗花、制作剪紙燈籠,內容層層深入,發(fā)展幼兒的審美感知、審美表達、審美創(chuàng)作能力。在活動實施中,為了照顧幼兒的個體差異,教師提供了一些難度不同的圖案給幼兒參考,在設計中幼兒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花紋進行模仿,能力弱的幼兒設計簡單的形狀花紋,能力強的幼兒可以嘗試花瓣、藤蔓、星月等圖案。當幼兒想做燈籠時,教師啟發(fā)幼兒先商討適合的材料,再尋找更加簡單的材料、工具進行制作,尊重幼兒的想法,綜合運用裁剪、測量、繪制的多領域核心經(jīng)驗,同時與其他工作坊進行互動,進一步鞏固剪、貼、穿、扎等手工技巧。項目活動實施到最后,活動主體從教師指導,逐步向教師引導、觀察支持、幼兒自主學習轉變,從帶著幼兒學到幼兒自主生成活動,有效形成了幼兒在前的學習文化。
每個孩子心中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在紙藝系列項目活動中,幼兒呈現(xiàn)出的探究能力、表現(xiàn)力、想象力、覺察力等,讓我們?yōu)橹@嘆!他們的創(chuàng)作讓我們看到了幼兒從主動性學習邁向深度學習的過程,感受到活動不斷生發(fā)延續(xù)的生命力?;顒又胁煌膬和暯牵屛覀凅w會到他們對自己所創(chuàng)作作品的珍視和愛惜,執(zhí)著的探究精神、獨特的審美感受以及歷經(jīng)辛苦所收獲的成功感與自豪感,都值得我們再去細細品味與思考。
不同主題的項目式學習,評價的標準和手段是不盡相同的。雖然說項目活動結果的呈現(xiàn)往往是幼兒的作品展示,但是活動評價也是項目活動的一部分,它能檢驗幼兒是否有效參與。在紙藝項目活動中,評價大多是以主觀評價為主,我們摒棄教師評判作品的好壞,而是采用多種方法,時刻關注著評價的民主性,請幼兒、家長、教師一起參與,架起“與幼兒溝通與思考”的橋梁,體現(xiàn)“平衡評估”。
在完成“制作花草紙”項目活動后,我們組織幼兒進行集體欣賞,共同交流評價。在此基礎上,我們請幼兒簡要概述已經(jīng)學到的知識,交流及聽取簡報,引導幼兒討論高潮事件,述說有關項目課程的故事。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幼兒能夠說明他們已經(jīng)學到的知識是很重要的,這樣他們的知識才能得到強化,并且對個人也更具有意義和價值。在“報紙花籃”活動中,項目的多元組合式評價理念更加明確。我們對幼兒完成項目的過程進行規(guī)范、全面的評價。評價的主體從以往的教師評價幼兒,到現(xiàn)在評價公開展示的幼兒作品,如將作品在幼兒園的宣傳場所展示。評價者可以包括園長、教師、家長、幼兒等所有看到作品的人;評價的作品不再僅僅是總結性評價的內容,還更加強調幼兒在項目學習中的過程性表現(xiàn)。同時,在紙藝項目課程中,教師也默默地進行著記錄評價,我們通過《幼兒學習發(fā)展評價表》《項目課程評價工具表》《勞動教育評價工具表》等評價工具表,觀察幼兒的活動軌跡,捕捉幼兒的活動動態(tài),評價幼兒的活動價值,
紙藝系列項目活動充分考慮了設計、實施、評價整體過程,尤其是評價方式應當主客觀兼顧,追求多元、豐富,讓項目式學習真正成為一項科學有效的教育方法。
生活中處處都有教育契機,教師要有敏感的教育意識,抓住這些機會促進幼兒的經(jīng)驗發(fā)展,以幼兒的興趣為出發(fā)點,引導幼兒在項目活動中獲得系統(tǒng)、豐富、有意義的經(jīng)驗。教師在活動過程中的作用在于“呼”和“應”,不僅要跟隨幼兒經(jīng)驗的發(fā)展,還要在觀察中及時發(fā)現(xiàn)幼兒的需求,并給予材料、策略等方面的支持,推動幼兒經(jīng)驗的有效發(fā)展,實現(xiàn)經(jīng)驗的自主建構。同時,教師可以幫助幼兒獲得多通道的勞動經(jīng)驗,比如生活經(jīng)驗以及與家長交流合作的經(jīng)驗,讓活動方式更多元,經(jīng)驗獲得更開放。
紙,源于自然,純粹質樸;紙,創(chuàng)造自然,千變萬化。給孩子一張紙,孩子們還你萬千世界。小小的紙,給孩子帶來無限的童趣和歡樂;小小的紙,承載孩子美好的愿望和夢想。關于紙的探究還將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