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分泻Q蟮乩砜臻g之構建"/>
張靜儀
新型文學制圖法,即借用制圖工具對地圖進行繪制,可以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形象、直觀、可視的地理意象?!拔膶W地圖的藝術性恰恰是其優(yōu)勢所在,它介于客觀真實和藝術虛構之間,既可以發(fā)揮地圖直觀的導向功能,也有利于展示文學虛構的獨特價值?!?/p>
ArcGIS軟件是新型計算機地理信息處理系統(tǒng)之一。通過高科技數字模板,可提供繪圖、制圖、修圖等不同服務。用戶既可以導入母版進行加工,也可以繪制全新圖畫,加入圖例、比例尺、圖標、文字、定位等,成品精良、實用且美觀。以ArcGIS為代表的文學制圖技術突破了以往地圖空間研究的障礙。長期以來,研究者受到沒有便于操作的軟件的限制,只能運用圖片編輯工具對已有地圖進行繪制,操作難度大、結果不精確,成為文學作品地理空間研究的瓶頸。本文將使用ArcGIS軟件,按照地圖母本選取、數據收集與分析、定位表征、收尾調試四個步驟對《老人與海》中的海洋空間進行地圖繪制與分析。
“特有的地理空間建構,對作家在特定作品里的主題表達、人物塑造、藝術框架與審美方式,往往起著基礎性與制約性作用?!庇纱丝梢姡乩砜臻g的建構對作品主題表達、人物形象塑造、敘事結構與策略都有著重要意義。
根據文本分析與現有研究,可以推斷出《老人與?!返墓适卤尘霸O定在古巴。一方面,文本表述可證明這一故事的背景設定。例如,開篇“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平底小帆船上釣魚的老人”;“在那里等冷藏車來把他們運往哈瓦那的市場”;以及老人自述:“人在海上是絕不會迷路的,何況這是個長長的島嶼。”譯者吳勞在此處加以注釋:“指古巴這個東西向的大島。”哈瓦那、灣流等地理名詞為古巴特有。另一方面,已有研究也可作為依據。譬如,劉瀛璐在《海明威與他的“第二故鄉(xiāng)”:沒有哈瓦那,就沒有〈老人與?!怠芬晃闹袑懙溃骸啊先恕サ貋喐缡莵碜怨虐褪锥脊吣菛|部柯西馬爾村的漁夫,沖進灣流捕魚是他的日常。歐內斯特·海明威筆下《老人與?!返墓适卤銖倪@里開始講起?!边@一文獻明確點出了《老人與?!返谋尘霸O定。
將故事背景設定在古巴,海明威無疑十分了解,這一點從他在古巴的經歷中可見一斑?!昂C魍簧谐^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在古巴哈瓦那度過的?!贝送猓袑W者認為故事背景的設定也與作品原型息息相關。譬如,楊植在分析中追根溯源,指出:“這一賦有靈魂的硬漢無疑得益于其原型人物——富恩特斯所給與作者的靈感?!弊髌吩透欢魈厮故且幻虐偷臐O夫,因此將故事設定在真實人物熟悉的生活背景里要更加真實。古巴臨海,漁業(yè)資源豐富,故書中地理敘事包含了地面地理與海洋地理。其中,地面地理在文本中出現次數少,僅出現在開頭與結尾,卻服務于海洋空間的構建,故需簡單分析。相較而言,大篇幅情節(jié)發(fā)生在海上,由于海洋本身的廣闊性與無對照性,閱讀過程中讀者遇到地理名詞時易困惑,導致誤讀、漏讀或跳讀。
由于著重進行路線繪制與分析,故在ArcGIS軟件中可直接導入母本,無須對古巴進行重新繪制。選取母本時需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其一,時效性。原著中并未出現年份表述,故需從創(chuàng)作背景進行推斷。作品創(chuàng)作于1950—1951年,背景設定與其時間大致一致。因此,在尋找地圖作為母本時,要注意時間的合理。譬如,選取20世紀70年代確定的古巴行政區(qū)劃圖就沒有意義。其二,適配性。選取母本需將文本中有關地理的詞匯收集并整理,決定選取哪一種地圖。本文有大量對海拔、地勢的描述,因此選取地形圖匹配度最高。適配性高的地圖可以大大減少后期編輯的工作量,同時提高精準度。其三,簡便性。母本選取應考慮創(chuàng)作者的可操作性與讀者的可接受性。本研究的受眾為大眾讀者,考慮到作品傳播之廣泛,研究者不應追求艱深晦澀的地圖作為母本,而應做到客觀、易懂、美觀。
故本文選取古巴地形圖作為母本,其時效性長、匹配性高、干擾因素少,是研究《老人與?!返淖罴褜ο?。
1.數據收集
數據制圖的基礎在于數據收集,在文學制圖領域特指對研究對象的文本表述、出現次數與出現位置。
據統(tǒng)計,在《老人與?!分?,共出現了44次與地理相關的表述。真實語境中,與地面地理相關的共6處,與海洋地理相關的共31處。本文研究雖側重海洋,但地面數據對這一空間構建同樣重要。由地面數據才能推出老人旅程的起始點,進而展開后續(xù)分析。夢境與回憶共7處,譬如非洲的黃金沙灘、卡薩布蘭卡掰手腕等,因無法直接為本文要研究的海洋地理空間提供借鑒,故忽略這一部分地理概念。綜上,共保留37項數據。
2.數據分析
書中37處海洋數據需進一步分類,使數據更清晰,為制圖打好基礎。匹亞提研究團隊按功能將文本空間結構分成五類相應的空間單位:背景、行為區(qū)域、映射空間、標識、路線。
具體到《老人與?!?,這一分類并不完全適用。首先,故事背景中的行為發(fā)生地,譬如房屋或村莊對海洋地理空間建構并不重要,因為老人住在哪座小破茅草屋并沒有研究價值,而老人行為區(qū)域,即具體出港位置更為重要。故擬將第一項背景去掉,將第二項行為區(qū)域作為場景設定。其次,由于文本中的映射空間特指老人夢中的地點,與分析本次出海路線無關,故原理論第三項可去掉。同理,標識雖出現多次,譬如對馬尾藻、水母、金槍魚的描寫,而與空間建構無必然聯系。最后,路線一項作為研究重點,可拆分為方向與路線,方向特指老人辨認航行方向,如借助的自然工具、東南西北等表述。路線特指出航與返航路線繪制,即通過對方向的描述,推斷文本隱含的內容,可嘗試繪制出海路線。這一路線與敘事及情節(jié)息息相關,故而應加入敘事空間一項,與情節(jié)相結合,可細分為出海、與大魚斗爭、與鯊魚搏斗、返程四個階段。
綜上,本文信息可分為:行為區(qū)域(場景設定)、方向(海上方向辨認)、路線(出航與返航路線)、敘事空間(人物與情節(jié))。
數據收集與分類完成后,接下來正式進入繪制階段。
1.定位
第一步確定出發(fā)點,即老人出海之地。海明威并沒有明確指出圣地亞哥出發(fā)的具體地點,讀者無法直接從文本中獲取這一信息,這就要求研究者從其他信息中獲取線索,推理得出一個大致位置,既不會降低精準度,又有助于讀者理解。
書中對出發(fā)地點的描述有:“他是個獨自在灣流中一條小船上釣魚的老人”,這里的灣流特指墨西哥灣暖流,沿古巴島的灣流可分為南北兩條,北側狹窄的地形使得北側灣流更為強勁且對近陸影響更大,而南側灣流因距古巴島距離遠,故對陸地影響小,可以大膽猜測故事設定在古巴島北側,而非南側;再由“當天打魚得手的漁夫……搖搖晃晃地送到收魚站,在那里等冷藏車來把它們運往哈瓦那的市場”,結合19世紀交通運輸水平可知:歸港地與哈瓦那并不遠。對鯊魚工廠的描述亦可進一步縮小范圍,“逮到鯊魚的人們已把它們送到海灣另一邊的鯊魚加工廠去”,“刮東風的時候,鯊魚加工廠隔著海灣送來一股腥味”。海灣,特指三面環(huán)陸,一面為海,有U形或圓弧形,可在哈瓦那附近定位,發(fā)現距離哈瓦那東側不遠即為一天然港灣,可知老人出發(fā)地應在海灣西側,鯊魚場位于東側。由此可以推斷出發(fā)地。在此借助衛(wèi)星地圖高清、可放大的優(yōu)勢來進行放大版繪制,在Text String Label Field中選擇name,在Text Symbol中設置字體、大小、顏色等,圖示中可標為“harbor”。
2.繪制
確定出發(fā)地點后,接下來可利用圖形表征中的方向、路線并結合故事情節(jié)對地理路線進行分析。啟動ArcMAP,選擇新建空白地圖,導入地理地勢地圖,可繪制出老人出海的路徑。
首先,老人借助洋流,“他正讓海流幫他干三分之一的活兒”。此處指墨西哥暖流,流經出港位置時為自西向東,沿古巴島地勢行進,可在圖中用箭頭繪制。老人出海后由西南向東北航行,這一方向一直持續(xù)到大魚咬鉤,可在ArcMAP中使用白色短線繪制,命名為線路①。在此處,“三分之一”這一形容值得特別關注。地理學中對墨西哥暖流平均流速的測定為約2.05米/秒,老人出海順流而行,三分之一靠洋流,即可推斷老人此時航行速度為6.15米/秒,進而可得出靜流航行速度為4.10米/秒,逆水航行速度為2.05米/秒。由于無法推斷老人航行時長,故無法計算具體距離,但依據比例尺可大致推斷。
大馬林魚咬鉤,老人與大魚斗爭的路徑發(fā)生變化,可依據大魚體力分為三個階段。其一,“他攥住了……而小船呢,不停地朝西北方駛去”, 結合情節(jié),大魚體力出乎老人意料,上鉤后整整一天一夜不知疲憊,拖著船向西北方向行進。老人的心理活動:“但愿它會隨著海流拐彎,這樣可以說明它越來越疲乏了。”側面反映出西北方向的推斷是正確的,逆洋流而上的魚與向東的暖流背道而馳。其二,大魚體力漸漸下降,拖著船由西北轉向了北,這一方向可由老人內心獨白“它在朝北走啊”得出。其三,兩天兩夜后,在洋流的巨大作用下, “魚幾乎是朝正東方走的,他想。這表明它疲乏了,隨著潮流走”。 大魚拖著船順著洋流向東游去。故線路②整體走向為先西北,后向北,最后向東。
最后一個階段是老人在返程途中與鯊魚的搏斗。征服了大魚,老人“半躺在船梢,向西南方駛去”。第一只鯊魚就是從這時開始尾隨。搏斗中,“老人系緊帆腳索,卡住了舵柄”。在強勁洋流的作用下,沒有動力的船會隨波逐流,故此時應向東漂了一點。后文中:“然后他摸到了帆腳索,帆鼓起來了,他把小船順著原來的航線走。”側面說明前文中推測方向合理。斗爭結束后,老人向西南返程,即線路③應為西南→東→西南,其中向東漂流的距離應非常短。至此,老人航行路線圖繪制完畢。
路徑分析結束后,需進行最后的收尾調試工作。由于比例尺不同,故將兩幅地圖在不同的比例尺上分別編輯,最終整合,并加入標題:《老人與?!烦龊B肪€圖。文學制圖要兼顧美觀、突出重點信息,并注重區(qū)分標識。故可將洋流顏色定為藍色,航行路線為白色。最后進行微調,使形式與文本達成統(tǒng)一,做到美觀醒目,點擊File中Export Map輸出。
首先,從敘事層面而言,文學地圖將敘事結構以立體圖形展現出來。其可將復雜的敘事手段和結構簡單化,將故事情節(jié)展現在一張地圖上,將人物行動軌跡或事件發(fā)生位置具體化、直觀化。例如,有關“出海太遠”共出現4次,讀者就老人到底出海有多遠難以形成具象認知,而文學地圖便可以使人對老人的出海范圍有更加直接的視覺化認識。正如唐偉勝指出的地理概念的作用:“海明威的地理書寫通過對地方以及地方中的物的描寫,突出了人物與地方的親密感,同時突出了地理的物質性和主體性,從而將抽象的‘空間’轉化成了具有記憶價值的、可感的‘地方’?!?/p>
其次,有利于人物形象和主旨塑造。譬如,“他不需要羅盤來告訴他西南方在哪里”。讀者不禁會對為何是西南方向產生疑問。而借助地圖,結合語境可知此處指回程方向。這不但塑造了航海經驗與技術豐富的人物形象,也打消了讀者的閱讀疑問。主旨塑造方面,“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能被打敗”,結合路線圖,老人的英雄主義主旨更加突出。
最后,空間架構有助于文本解讀。其一,讀者往往會選擇性略過地理空間詞匯,然而作品中出現的地理性表述至關重要。配一幅地圖,方便讀者做好讀前準備工作、讀中輔助理解,樹立全局觀。其二,這一方法為忠實解讀原著提供了思路。海明威在1952年9月致伯納德·貝瑞孫的信中表明,自己創(chuàng)作的《老人與?!窙]有什么象征主義的東西。較于現階段解讀,文學制圖分析法為更為忠實地研究作品提供了借鑒。
以ArcGIS軟件為代表的新型文學制圖工具區(qū)別于傳統(tǒng)文學批評手段,引入跨學科思維,對文學作品的地理數據化、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思路。對文本進行分析,對數據進行分類,將平面拓展成為立體,使意向條理連貫,形成主人公行動路線或故事主線,繪制成地圖,其復雜程度可見一斑。分析《老人與海》這部有原型作為創(chuàng)作靈感的小說時,可以構建起符合自然存在及故事情節(jié)的地理空間。文學制圖并不僅限于紀實性文學作品,在半紀實半虛構、純虛構的文學作品中可大有突破。而本研究局限性亦可作為突破口,譬如在角度、速度、距離的限制下,設計的路線一定達不到精準,而對某些有詳細數據且可查證的文本則可力求精確分析。
文學作品空間架構,在塑造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主旨、加深讀者理解、忠實解讀原文等方面起到了無法替代的作用。綜上所述,新型文學制圖法為文學作品分析開辟了新角度,為文學批評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