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茅盾與宋云彬之友情嬗變考

      2022-11-11 19:47:40劉鐵群宋揚
      南方文壇 2022年5期
      關鍵詞:牯嶺茅盾桂林

      劉鐵群 宋揚

      茅盾與宋云彬是現代中國兩位文化名家。他們的友情從親密到冷淡終至隔膜,其間有太多的隱情。茅盾于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宋云彬于1897年8月16日生于浙江海寧硤石鎮(zhèn)(今硤石街道)。烏鎮(zhèn)距海寧很近,同屬吳越文化圈。茅盾與宋云彬幾近于同鄉(xiāng),年紀相仿,而且兩人兼有年少喪父、編輯入職、追求革命等共同經歷,在素未謀面之時已具備諸多的相似性,這猶如在冥冥之中為兩人的友情做好了準備。1926年,兩人在上海相識。1927年的武漢至廬山時期,他們在革命工作以及編輯、創(chuàng)作活動乃至日常生活中保持了密切的關聯。宋云彬回上海后,孔德沚為了給宋云彬掛蚊帳而流產的事件讓兩人關系陷入尷尬,但茅盾當時畢竟沒有為此反目。此后,茅盾東渡日本,蟄居租界,遠赴新疆,輾轉延安,南下香港,其間兩人偶有公私事務往來。比如,1937年,茅盾為宋云彬的歷史故事集《玄武門之變》作序;1938年,兩人與葉圣陶、樓適夷共同創(chuàng)刊《少年先鋒》。茅盾與宋云彬友情的逆轉發(fā)生在桂林。1942年,他們在桂林重逢,且再度接續(xù)武漢時期的“近鄰”之緣。但不久,坊間傳聞“茅公現在不跟云彬交談了”,宋云彬也漸漸發(fā)覺茅盾對自己的冷淡,后來竟發(fā)展到公開翻臉、割席而坐的程度。桂林分別后,茅盾與宋云彬曾在重慶見面,“握手互道辛苦”。宋云彬以為“過去的事情大家都忘了”,“朋友畢竟是朋友”①。然而,時間并沒有彌合兩人友誼的巨大裂縫,事隔多年后,茅盾依然耿耿于懷,不斷著文書憤。

      沿著茅盾與宋云彬友情嬗變的軌跡,我們很自然地會產生兩個問題:一是桂林時期茅盾與宋云彬何以隔膜至此?二是茅盾與宋云彬之間的分歧到底孰是孰非?要對這些問題做出考辨,首先要從兩人對彼此友情的言說文字入手。關于茅盾和宋云彬之間的友情以及矛盾糾葛,兩人都留下了相關的文字,但是,數量反差極大。在整個過程中,宋云彬僅在1946年寫了一篇回憶性散文《沈雁冰(茅盾)》②(以下作《沈雁冰》),之后幾乎一言不發(fā)。而茅盾對宋云彬及兩人關系的書寫卻長達半個多世紀之久,從1927年創(chuàng)作的《云少爺與草帽》等文學作品,到桂林時期的《雨天雜寫之四》,再到1950年代《霜葉紅似二月花》和《劫后拾遺》的新版后記,以及晚年的《沉痛哀悼邵荃麟同志》《一九二七年大革命》《桂林春秋》等文章,都有宋云彬的身影。兩人對彼此的書寫,不僅在數量上不對等,在情感基調上也顯得不對稱。宋云彬的《沈雁冰》以敬慕、坦誠和憂傷為情感主調。宋云彬介紹了茅盾的文學成就,也介紹了他與茅盾從相識、相知、相伴到產生矛盾的過程。宋云彬指出:“雁冰最大的成就就是創(chuàng)作。他有高深的文學修養(yǎng),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而觀察深刻,態(tài)度嚴肅,這才使他在創(chuàng)作方面有這樣大的成就?!雹弁瑫r,宋云彬也坦率地承認他并不認可茅盾所有的作品,比如一些散文、雜感和歷史小說成就并不高。該文還對兩人產生矛盾的事情做出了很節(jié)制的解釋,并且對兩人友誼的結局表現出感傷和惋惜。相較而言,茅盾對兩人關系的書寫則充滿復雜的變奏。在早期關于牯嶺經歷的書寫中,茅盾毫不掩飾對那位灑脫的“云少爺”的欣賞與喜愛。到了桂林時期和1950年代,茅盾的筆下開始出現對宋云彬的暗示性嘲諷。到了晚年,茅盾的文章在對宋云彬指名道姓的指責、挖苦之外又增添了一些怨氣。顯然,在茅盾半個多世紀的書寫中存在巨大的情感反差,也存在自相矛盾。另外,對于不少事件,茅盾與宋云彬更是各執(zhí)一詞、說法相異。結合相關的史料,潛入這些文本的縫隙,或許可以有助于我們窺測隱情,接近真相。

      茅盾和宋云彬對關鍵性事件的分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是關于早年友誼的書寫。宋云彬的《沈雁冰》追述了兩人從武漢到牯嶺時期過從甚密、相得甚歡的友誼。宋云彬回憶與茅盾一起編輯《漢口民國日報》,因為武漢天氣熱,他們白天睡覺,晚上工作,“我們在稿子發(fā)齊,大樣看過以后,總是聊天,一直聊到天快亮,才疲倦地入睡”。他們戲稱每夜的聊天為“天方夜談”④。宋云彬得知汪精衛(wèi)即將實施破壞革命行動的消息后,和茅盾一起離開漢口,乘船到九江,同上廬山,暫居牯嶺。牯嶺是茅盾在精神上經歷幻滅、動搖繼而追求的重要地理坐標。正是由于在牯嶺與世隔絕般的深入思考,作家“茅盾”才得以誕生。根據宋云彬的回憶可以看出,在牯嶺的時空下,他是與茅盾一起切磋文藝、靜觀時局、摸索前行的戰(zhàn)友。關于這段經歷,茅盾寫了不少作品,其中散文《云少爺與草帽》《上牯嶺去》和短篇小說《牯嶺之秋》中都出現了“云少爺”,這個人物寫的就是宋云彬⑤。茅盾書寫牯嶺經歷的作品明顯滲透著苦澀、孤寂的情緒和幻滅、迷茫的體驗。而“云少爺”卻是這些作品灰暗底色中跳出的一抹靈動的光亮?!对粕贍斉c草帽》穿插了數件宋云彬的趣事,豪爽、灑脫、可愛的“云少爺”躍然紙上。到了《牯嶺之秋》,瀟灑地搖著白紙扇的“云少爺”一直伴隨老明(顯然有茅盾的影子),緩解他旅程中的苦悶、疲倦。在這些作品中,“云少爺”是陪主人公一起熬過幻滅、孤寂并能給他帶來慰藉的密友,而且作品中的不少細節(jié)也與宋云彬的回憶相吻合??梢哉f,茅盾的這些作品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宋云彬對兩人親密友誼的描述。但茅盾晚年回顧這段經歷時,把兩人的友誼寫得很冷淡,宋云彬成了可有可無的同行者。茅盾這樣寫到達南昌之后的心情:“我決定上廬山。宋云彬他們聽說我要去廬山定要跟著去游玩,我也不便說明,只好同意?!彼坪跛⒉粴g迎宋云彬加入,只是不好意思拒絕,甩不掉,才勉強同行。關于在廬山的居住時間,宋云彬的回憶是陪茅盾在牯嶺住了大約二十天,但茅盾的回憶卻是宋云彬三五天就下山了:“宋云彬見我三五天內尚不能行動,而廬山名勝他們又已游完,就向我告辭先回上海去了?!雹拊诿┒軐﹃魩X的回憶中,宋云彬只為游山而來,興盡即返,與他并沒有多少交集。這種情感態(tài)度不僅迥異于宋云彬的認知,也與他本人早年的相關作品自相矛盾。那么,到底是茅盾早年的文學作品虛情假意,還是晚年的回憶錄改寫了事實?其實,牯嶺時期的茅盾認可創(chuàng)作的文學質地與生活實感之間切近的關系,這種觀點從一定程度上說明了牯嶺系列寫作具有一定紀實性。茅盾在牯嶺經歷之后緊接著寫的論文《從牯嶺到東京》中這樣表述這種密切聯系:“我是真實地去生活,經驗了動亂中國的最復雜的人生的一幕,終于感得了幻滅的悲哀,人生的矛盾,在消沉的心情下,孤寂的生活中,而尚受生活執(zhí)著的支配,想要以我的生命力的余燼從別方面在這迷亂灰色的人生內發(fā)一星微光,于是我就開始創(chuàng)作了,我不是為的要做小說,然后去經驗人生?!雹咚卧票蚧氐缴虾W∵M了茅盾的家,《沈雁冰》中這樣寫道:“雁冰本來和我約定,一到上海就住在他家里,可是他不把他家里的地址開給我,深恐被檢查時出什么亂子,他只寫了一封介紹信,要我先去商務印書館找葉圣陶,他說葉圣陶跟他比鄰而居,只要找到了圣陶,他就會帶我到他家里?!雹噙@段文字說明,宋云彬是應茅盾的邀請到他家暫住。但茅盾卻在回憶錄中給出事情的另一種版本:“母親告訴我,宋云彬回到上海,硬要住在我家?!雹崴卧票騼叭怀闪怂榔べ嚹樢〉矫┒芗依锏娜耍@似乎不太可能。宋云彬住進茅盾家里之后,他們關系中最大的不可彌補的遺憾發(fā)生了。宋云彬記錄如下:“有一樁事情,我到現在還覺得抱歉。德沚因為替我掛蚊帳,她那時已懷了孕,太累了,當天就小產,住進了福民醫(yī)院?!雹膺@段文字講述了孔德沚為了給宋云彬掛蚊帳而流產的事實,宋云彬一直為此感到愧疚,但并不能說明是否宋云彬主動要求掛蚊帳以及掛蚊帳時宋云彬是否在場。半個世紀之后,茅盾回憶錄對這一事件的記錄細節(jié)清楚:“(宋云彬)每天還要喝酒,有蚊子,要掛帳子,他自己不動手,德沚就腆著個大肚子給他掛,因此摔了一跤,小產了。母親對宋云彬說:‘從來沒有見過你這樣的共產黨,你讓一個大肚子的孕婦給你掛蚊帳,你卻坐在旁邊看!你家里很有錢(宋家有“宋半城”之稱),你為什么不自己找個房子???’這才把他趕走了?!?1在這些文字中,宋云彬的形象相當不堪,他懶惰、自私、無賴,是被茅盾母親逐出家門。流產事件的確會給茅盾及家人帶來傷痛,宋云彬也為此愧疚不已。但茅盾描述的細節(jié)是否屬實,宋云彬是否有直接責任都已無法考證。

      其二是關于桂林時期的住宿環(huán)境。茅盾抵桂之初最先遭遇的困難就是“棲身之處”。宋云彬在《沈雁冰》中寫道:“我住在麗君路南一巷,是一所上海弄堂式的房子,共住有五家之多,沒奈何,我就清出廚房隔壁的一間房子來,請他們(按,指茅盾和孔德沚夫婦)看看,還可以暫住一時否。他(按,指茅盾)看了,說‘還可以’,從此我們就住在一起?!?2按這段回憶,茅盾住的房子是宋云彬讓出來的。茅盾本人的回憶卻完全不同,他在《沉痛哀悼邵荃麟同志》一文中說“葛琴同志把她家作廚房用的一間小屋讓給我們”13,在《桂林春秋》中說“還是邵荃麟把他的一間廚房讓了出來,我們才算有了個棲身之處”。兩種說法雖然人名有差別,但均確認是邵荃麟和葛琴夫婦把自己家的廚房讓出來給他作為住房,而且茅盾在描述住房格局時還特別寫了一句“宋云彬一家和出版商及其外室占了前樓樓上的四大間”14。宋云彬先到桂林,先住進文化供應社的宿舍,并沒有搶占茅盾的房子,“占了”一詞,用得實在不恰當。關于桂林的住宿環(huán)境,茅盾不時對“陽光充足”的“樓上朝南”的“幾大間”15與“沒有電燈”的“小房”16加以對比、揶揄,多有不平之聲。不可否認,在桂林時期,宋云彬的工作境況、生活條件、生活質量的確比茅盾好,但這并不是宋云彬的錯。宋云彬與茅盾成為鄰居之后,發(fā)生了矛盾。桂林文化城的親歷者對此也有記錄。1942年6月9日的葉圣陶日記這樣記錄:“十一時至雁冰所,應其招飯?!鶗r上樓,與云彬飲茅臺酒?!?7葉圣陶是茅盾與宋云彬共同的好友,而此時在桂林,葉圣陶卻要午餐和晚餐分別去樓下樓上的沈、宋兩家赴宴,可見茅盾與宋云彬當時關系不睦。田漢也曾在《掃蕩報》副刊上發(fā)表《憶茅盾》,委婉提及茅盾與宋云彬的矛盾:“我說‘恬靜’,當然也不盡然,那時他夫婦和住在二樓的朋友也曾有過不大恬靜的關系?!?8關于兩家的矛盾,宋云彬回憶了“挑水夫”事件:“后來又為‘挑水夫’的小小問題,他簡直跟我翻了,我們真的不交談?!?9宋云彬語焉不詳的“挑水夫”問題只能從親歷者提供的寸絲半粟中尋求蹤跡。金立誠當時與茅盾和宋云彬是近鄰,他的回憶為理解此事提供一定背景知識。由于住處“沒有自來水,每家都有一個大水缸,有人挑水來賣”20,茅盾和宋云彬很可能是因為給自己家買水的生活瑣事起了沖突。也許連茅盾本人都覺得這聽起來有點不近情理,所以從沒在文章中提及“挑水夫”問題。被茅盾反復宣泄不滿情緒的事件是“兩部鼓吹”。在1942年發(fā)表的《雨天雜寫之四》中,茅盾首次提到“兩部鼓吹”:“斗室中霉氣蒸郁,實在不美,但我仍覺得這個上海人所謂‘灶披間’很有意思;別的且不說,有‘兩部鼓吹’,盛況空前(就我個人的經驗言)。而‘立部’之中,有淮揚之樂,有湘沅之樂,亦有八桂之樂,伴奏以鍋桶刀砧,十足民族形式,中國氣派。內容自極猥瑣,然有一基調焉,曰:‘錢’?!?1這段文字中的“民族形式”“中國氣派”“猥瑣”“錢”等字眼帶足了腔調,充滿了諷刺。只是這一時期茅盾還有所顧忌,沒點宋云彬的名字。到了1985年發(fā)表的《桂林春秋》中,茅盾不僅對“兩部鼓吹”有了更加生動詳細的描寫,而且指明“兩部鼓吹”的主角是宋云彬:“這件事宋云彬有責任,因為他和他的太太既是立部伎的參加者,又是坐部伎的主人。宋云彬在桂林算得上是文化界的頭面人物,然而在他家中聽到的更多是麻將聲,而不是讀書聲?!?2在《沉痛哀悼邵荃麟同志》中,茅盾也強調宋云彬“好象(像)清閑得很,每夜都拉人打牌,直到深夜”23。茅盾反復控訴宋云彬清閑、打牌、打麻將、賭博等的說法是否屬實?從葉圣陶日記與當時的報紙來看,廣西當局禁賭,似乎打麻將難以如茅盾所寫的大張旗鼓地成為日常娛樂。當時曾在文化供應社工作的曹湘渠認為:“說他(按,指宋云彬)‘每夜都拉人打牌’,更是夸大其詞了,偶爾為之則是事實?!?4筆者認為曹湘渠的看法應該比較接近實情。至于茅盾說宋云彬“清閑得很”顯然更違背事實。宋云彬桂林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成果頗豐,文化工作更是成績斐然,他當時身兼數職,行政、編輯、寫作一肩挑,時常參加會議、出席活動、辦理公文,參與《一九三九》《野草》等刊物的籌辦,為桂林幾種大報接洽編輯印刷事務,定期為《救亡日報》等報刊寫稿,還應抗戰(zhàn)需要嘗試創(chuàng)作通俗小冊子。即便聚餐、喝酒,也更像是一種帶有工作性質的交游方式,而非終日耽于消遣、游手好閑。茅盾寫作固然需要安靜的環(huán)境,但一定程度上也可能是對宋云彬有了抵牾,才下意識地放大“兩部鼓吹”的嚴重程度和不良性質。在茅盾眼中,宋云彬此時的飲酒、麻將乃至言談舉止,帶上了奢靡、行樂的官僚與資本合謀下變質的色彩,“云少爺”的瀟灑風度已蕩然無存。

      其三是關于保護作家權益會議事件的糾紛??箲?zhàn)時期大后方作家與出版方對于利益分配的矛盾日漸突出,這是一個普遍性問題,不獨為桂林文化城所有。在《雨天雜寫之四》中,茅盾已經不點名地嘲諷了不支持提高作家稿酬和版稅的某出版家“飯桶酒囊”“雞鳴狗盜”。到了《桂林春秋》一文,茅盾重提這一事件,并把矛頭集中指向宋云彬:“當時桂林的文藝界正在為提高作家的稿酬和版稅而斗爭,提出作家要‘趕上排工’,要保障作家的合法權益,因為那時排字工人排一千字的工資高于作家寫一千字所得的稿酬,但是宋云彬卻到處游說,證明作家倘不降低要求,出版家賺不了錢,不肯出書而轉向了剪刀糨糊政策,或者干脆改行做其他更賺錢的生意,那時作家將更要餓肚子。因此作家們認為他是站在出版商——文化供應社的立場上講話?!?5宋云彬在《沈雁冰》一文中對這一問題做出過回應。宋云彬原則上贊成提高版稅,但長期從事出版業(yè)的經驗讓他意識到,簡單地提高版稅解決不了問題。因為出版社為了不虧本會虛報印數或暗地抬高批發(fā)價,這樣的結果是保障不了作家權益的。因此他提議:“著作人聯合起來,邀請各新出版社及大書店,共同談一次,成立一個‘君子協定’,務使作者真正能夠得到他所應得的版稅,而出版者也不致因版稅率太高而虧本?!?6宋云彬的分析是合情合理的,他也曾經反復向茅盾陳述自己的意見,但并未得到響應。為了保護作家權益,文協桂林分會幾經磋商,擬訂了一個提高版稅和稿費的建議,于1942年4月26日在廣西藝術館召開文藝家座談會,正式向出版家和書商提出。茅盾作為作家們推舉的代表,在宋云彬不知情的情況下把他帶到會場,應該說這很像一個為宋云彬而設的局。會上“大家發(fā)言踴躍,情緒激昂,不少人不指名地批評了宋云彬”27。宋云彬受到了多方攻擊,其中也包括老友茅盾的誤解與對立。通觀提高版稅事件的整個過程,茅盾與宋云彬并無原則性分歧,反而是思維和個性的差異凸顯無遺。宋云彬認為自己在作家特別是茅盾面前“反復陳述”28意見是好意,在茅盾看來卻是為了謀利“到處游說”29;宋云彬認為對于作家們的誤會“辯解是沒有用的”30,茅盾卻把這種沉默的態(tài)度理解為宋云彬的“聰明”31;宋云彬知道一些作家對自己“成見已深”,在誤會難以消除的無奈之下對文協桂林分會的會議“干脆不過問”32,卻被茅盾視為“儼然是個出版家”的姿態(tài)。實際上,“出版家”或“資方代言人”33等說法是不理性且經不住歷史檢驗的。文化供應社并非一般的以營利為目的純商業(yè)性質的出版社,而是“一個實際由中共直接領導的文化出版機構”34,“它的盈虧,要對黨負責的,或多或少還影響著黨在國統(tǒng)區(qū)開展抗日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活動”35。由此可以看出,隨意將宋云彬視為“資方”,是對歷史和研究對象缺乏尊重的表現。保護作家權益是桂林文化城乃至整個大后方的文化界聯動事件,包含了錯綜復雜的政治、經濟因素,并非一句簡單的階級定性可以闡明。宋云彬長期從事編輯出版工作,而且在桂林工作的時間比較長,對“出版城”的內幕有著更為全面的了解,因此看待這一問題的視角必定比一般作家更為宏觀,何況他給作家提出的回應是不乏依據和道理的,至于兩者之間巨大的期待鴻溝只能說是經驗和思維使然。

      通過上述三個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關于茅盾與宋云彬早年的親密友誼,宋云彬的記述能夠在茅盾的相關創(chuàng)作中得到印證,故而可信度比較高。關于保護作家權益會議事件的糾紛,宋云彬遭受了很多的誤會。關于“兩部鼓吹”,茅盾顯然有夸大其詞的成分。關于宋云彬在桂林的“清閑”,明確與事實不符。關于茅盾的住房來源、“挑水夫”等事件,宋云彬的回憶距離事發(fā)時間僅四年,且《沈雁冰》一文在《人物雜志》和《開明》先后發(fā)表時,茅盾以及其他當事人均在世,并未有人提出疑問或勘誤。而茅盾嘲諷、點名指責宋云彬的文字均發(fā)表于宋云彬離世之后,宋云彬已然無法跨越陰陽阻隔,站出來為自己辯解。因此,這些問題無法斷定是非,只能存疑。

      毋庸諱言,宋云彬在精神氣質上有一種自傲、孤高的傾向,盡管察覺了茅盾對他的疏遠,甚至推測出誤會癥結所在,他卻不屑于通過分辯來為自己正名。宋云彬的忘年交秦似視之為“容人之量”36,秦似在《宋云彬雜文集》的《序》中回憶到,他曾因宋云彬要取代自己任《野草》責任編輯的流言而心生芥蒂并筆墨相譏,直到后來讀到宋云彬當時的文章才醒悟自己誤解并傷害了朋友,而這中間40年的時間里,宋云彬從來沒有為自己辯解過。秦似贊嘆宋云彬性格耿介,但這種漂浮在云端的個性在處理大地上不可回避的紛擾時,總是顯得無力而最終要歸于無奈的。與之相比,茅盾理性的為人處世方式顯然更具有“事功”的優(yōu)勢。茅盾本不是一個氣量狹窄的人,他過人的才華和平易的性情使他身邊圍繞著不少朋友,卻偏偏在“茅盾濾鏡”下生成了一無是處的宋云彬。茅盾與宋云彬這種不契合的狀態(tài)隱含著復雜的動因和豐富的內容,本文針對的只是兩人彼此書寫文本中的蛛絲馬跡。茅盾晚年對孔德沚因為幫宋云彬掛蚊帳而流產的峻急書寫與苛刻評價,是否由于這種不幸最終發(fā)酵成茅盾心中一塊難以蠡測的心理陰影?“兩部鼓吹”的反復再現是否來自桂林時期宋云彬“文化界的頭面人物”與茅盾“茶房鄙夷的目光”里的“落魄的模樣”37之間的落差所形成的情結?其中原因自然不能隨意猜測,但茅盾晚年回憶錄中與事實相出入的述說顯然是在他某種情緒作用下對歷史的重構。

      作家的回憶錄絕不能簡單地等同于信史,回憶并不完全可靠,除了記憶會出現錯誤,回憶本身就是對歷史的重構,這種重構既包括對歷史的選擇性敘述,也包括后見之明對歷史的精心引導,這種重構也往往會導致與事發(fā)當時迥異的歷史評價。對歷史的重構在茅盾的回憶錄寫作中表現出某種典型性。茅盾晚年的敘述注入了過多的私己成分。證實和說明自己的信仰,展現一代人師的風采是他寫作回憶錄時的基本心態(tài),也是最終目的。而這是考察茅盾人格心理機制的不可回避的關鍵問題。以茅盾牯嶺時期的文學觀對照晚年這種重構歷史的基本心態(tài)和寫作訴求,不難發(fā)現,回憶錄在某些關節(jié)處可能還不如早期文學創(chuàng)作真實可信。然而,茅盾的目的式操作卻是影響巨大的,至少對于宋云彬的相關情節(jié),茅盾話語已然成了權威論調,持續(xù)塑造著茅盾和宋云彬這一對已成為歷史劇中人的人物形象。梳理茅盾研究的相關文獻可以發(fā)現,茅盾1950年代至1980年代漸漸強大的聲音,使研究者偏于站在茅盾立場,廣泛運用茅盾話語。關于茅盾桂林時期創(chuàng)作及文化活動的研究幾乎言必稱“兩部鼓吹”,“兩部鼓吹”成了茅盾克服艱難、勤奮著述的最佳注腳,卻成了宋云彬不務正業(yè)、游手好閑的生動證據。連茅盾在牯嶺時期傾心塑造的“云端里的‘神仙’似的云少爺”38也被某些研究者解讀為“最典型的‘少爺’做派”39。更有論者沿襲“資方代言人”之說,論定出“巴金從事出版工作,把著者利益放在很高的位置,而宋云彬則相反,他幾乎成了出版家的代言人”40這種浮淺的結論??梢娒┒芸桃鉃橹脑捳Z機制已經給后世研究者覆蓋了根深蒂固的心理預設和情感先驗。茅盾話語的影響還施加于史料的權威性上。目前多個版本的《茅盾年譜》《茅盾評傳》以及相關史料匯編對宋云彬住在茅盾家情況的記錄和對茅盾桂林時期生活的梳理,大多是不加考辨地采用茅盾回憶錄的內容,且表現出對宋云彬的不滿。而這些著作又被視為重要資料被茅盾研究者們廣泛引用。這就導致很多研究成果都在人云亦云中不斷延長著有違史實的傳播鏈,同時也導致了對宋云彬形象的誤讀。

      本文從茅盾與宋云彬對彼此友情書寫的文本和相關史料入手,試圖發(fā)現一種作為現象的友情軌跡,而不是對一段私人恩怨的打撈。這種“文”對“人”的建構或解構是一種具有豐富內涵的文化現象,它折射著作家的文化心態(tài),甚至觸及“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精神向度上的某些缺陷和局限,也反映了現代中國文化、文學與學術的諸多癥候。

      【注釋】

      ①③④⑧⑩121926283032云彬:《沈雁冰(茅盾)》,《人物雜志》1946年第8期。說明:《宋云彬文集》中收入的《沈雁冰》文末注“載1946年《開明》新2號”為史料錯誤?!渡蜓惚┒埽罚蹩度宋镫s志》1946年第8期“古今人物雜寫”欄,署名云彬。1947年《開明》新2號轉載該文的節(jié)錄版。文集所收的是初刊本,而非節(jié)錄版,且節(jié)錄版發(fā)表在1947年而非1946年。

      ②此題目依據初刊本,《宋云彬雜文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年版)和《宋云彬文集》(中華書局2015年版)收入時將題目簡化為《沈雁冰》。

      ⑤茅盾和宋云彬均在文章中承認過“云少爺”就是宋云彬。宋云彬在《沈雁冰》中說:“我們從漢口到廬山以及在牯嶺小住的那一段生活,雁冰后來寫成一短篇,題為《牯嶺之秋》,那里面的‘云少爺’就是我,雖然不免寫得夸張一點,大體還近乎事實。”茅盾也在《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回憶錄[九]》中說:“晚上我閑著無事,就寫了一篇通訊,叫《云少爺與草帽》,寄給了漢口《中央副刊》,這是還給孫伏園的筆債,‘云少爺’就是宋云彬?!?/p>

      ⑥⑨11茅盾:《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回憶錄[九]》,《新文學史料》1980年第4期。

      ⑦茅盾:《從牯嶺到東京》,《小說月報》1928年第19卷第10號。

      131523茅盾:《沉痛哀悼邵荃麟同志》,《人民文學》1979年第9期。

      141622252729313337茅盾:《桂林春秋——回憶錄[二十九]》,《新文學史料》1985年第4期。

      17葉圣陶:《葉圣陶日記》(上),商務印書館,2018,第407頁。

      18田漢:《憶茅盾》,《掃蕩報》1945年6月26日。

      20金立誠:《與父親金仲華在一起的歲月》,《世紀》2017年第6期。金立誠為金仲華長子,太平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到桂林,于1942年三四月間到1944年居住在文化供應社宿舍,與茅盾、宋云彬為鄰,時年11歲。

      21茅盾:《雨天雜寫之四》,《人世間》桂林復刊1942年第1卷第1期。

      2425曹湘渠:《宋云彬生平事略》,《新文學史料》1991年第1期。曹湘渠于1941年夏天經邵荃麟介紹進桂林文化供應社工作,且五十年代還一直與邵荃麟夫婦保持聯系,所以對作家提高版稅一事應該有更為全面的了解,立場也相對客觀。

      34夏從本:《桂林文化供應社紀事》,《紅巖春秋》2008年第4期。

      36秦似:《序》,載《宋云彬雜文集》,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85,第8頁。

      38茅盾:《牯嶺之秋(續(xù))》,《文學》1933年1卷6號。

      39商金林:《〈宋云彬日記〉的心態(tài)辨析——兼論史料研究必須“顧及全篇”與“顧及全人”》,《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20年第6期。

      40子儀:《巴金和宋云彬》,《黎明職業(yè)大學學報》2015年第2期。

      (劉鐵群、宋揚,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桂林文化城文學名家作品版本流變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21BZW042)

      猜你喜歡
      牯嶺茅盾桂林
      桂林六漫之歌
      歌海(2024年2期)2024-06-06 05:54:00
      桂林,美
      茅盾的較真
      做人與處世(2022年2期)2022-05-26 22:34:53
      茅盾不怕被騙
      別廬山
      廬山 牯嶺!Cooling!
      藝術品鑒(2020年6期)2020-08-11 09:36:22
      廬山拾遺
      中關村(2017年7期)2017-07-18 17:42:34
      茅盾手稿管窺
      小說評論(2017年1期)2017-02-08 09:10:54
      茅盾文革期間撰寫回憶錄
      文學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06
      桂林游
      小主人報(2015年1期)2015-03-11 19:40:59
      陕西省| 喀喇沁旗| 嘉善县| 永靖县| 禹城市| 瓮安县| 东光县| 新营市| 富锦市| 新沂市| 博兴县| 溆浦县| 云阳县| 康乐县| 广宗县| 崇州市| 湟中县| 巴中市| 保靖县| 蚌埠市| 广灵县| 宝鸡市| 曲阳县| 南宁市| 琼海市| 安远县| 台山市| 灵台县| 漾濞| 扎鲁特旗| 台州市| 和平县| 凤山县| 满城县| 巴彦淖尔市| 阜康市| 永嘉县| 汨罗市| 东台市| 洞口县| 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