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提出創(chuàng)意,經過三年半的籌建,2021年7月5日開館的廣西師范大學桂學博物館包括人文廣西、文化桂林、當代廣西文學、八桂學術、抗戰(zhàn)桂林文化城五個專題館。其中,當代廣西文學專題館主要收藏和陳列1949年以來的廣西文學作家作品,包括作家文學、港澳臺及海外作家、戲劇文學、影視文學、文學批評、文學出版六大板塊。本文擬對上述六大板塊的內容略作解讀。
一、廣西作家文學促進了中國多民族文學共同發(fā)展
作家文學是廣西當代文學專題館第一個板塊,主要涵蓋當代生活在中國內地的桂籍作家,既包括生活在廣西本土的桂籍作家,如陸地、韋其麟、東西等人,也包括生活在外省的桂籍作家,如陳建功、聶震寧、林白、黃詠梅等人,還包括定居廣西的外省籍作家,如田耳、阮直等人。
文壇對當代廣西文學有過多種說法,如“文學桂軍”“廣西三劍客”“廣西后三劍客”等。那么,從中華文化的廣西貢獻這個視角,廣西當代文學為中國當代文學做出了怎樣的貢獻?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當代中國文學由多民族文學所構成。廣西是一個壯族自治區(qū),當代廣西文學對當代中國文學的第一大貢獻,就是促成了當代中國多民族文學版圖的完整和豐富,促進了中國當代多民族文學的共同發(fā)展。
廣西共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十二個世居民族,其中,壯族、瑤族、京族、仫佬族、毛南族尤具廣西特色。當代廣西文學館通過直觀的圖像和實在的物象,展示了特具廣西特色的多民族文學成就,稱得上是“一個也沒有少”。
廣西當代文學館展陳的作家按出生時間排序。第一個展陳的作家是李英敏。巧合的是,李英敏是京族作家,京族是廣西世居民族,而且是我國唯一的海洋民族。李英敏也是迄今為止知名度最高、成就最大的京族作家。
作為壯族自治區(qū),壯族作家、壯族文學在廣西多民族文學體系中占據了很大的比重。陸地、韋其麟、韋一凡、馮藝、黃佩華、凡一平、李約熱、陶麗群,作為壯族作家的代表,為這一全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文學做出了切實的貢獻。陸地長篇小說《美麗的南方》已經成為廣西的代名詞,韋其麟長詩《百鳥衣》,成為壯族文學光彩奪目的詩篇。
在全國三十四個省級行政區(qū)中,廣西擁有最多的瑤族人口,廣西的瑤族作家當之無愧地成為全國瑤族作家的代表,藍懷昌、潘紅日、光盤、紀塵、馮昱,這些瑤族作家的作品代表了當代中國瑤族文學的最高成就。
仫佬族雖然人口較少,但文化素質卻不低,包玉堂、潘琦、鬼子、常劍鈞、包曉泉等仫佬族作家組成了一個可觀的作家陣容。鬼子的中篇小說《被雨淋濕的河》獲得第二屆魯迅文學獎,包玉堂的詩歌、鬼子的小說、常劍鈞的戲劇,已經成為當代中國多民族文學中的名篇經典。
毛南族是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歷史上,毛南族文學似不發(fā)達,但進入當代,毛南族有了自己的作家,譚自安的小說、莫景春的散文均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當然,漢族同樣是廣西的世居民族,廣西的漢族作家有卓著的文學成績,黃繼樹的長篇歷史小說《桂系演義》被認為是當代中國的《三國演義》,講述了“三分之一部中國現代史”;林白的長篇小說《一個人的戰(zhàn)爭》成為當代中國女性主義小說代表作;王云高的短篇小說《彩云歸》獲得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陳建功的短篇小說《丹鳳眼》《飄逝的花頭巾》兩度獲得全國優(yōu)秀短篇小說獎;東西的中篇小說《沒有語言的生活》獲得首屆魯迅文學獎;黃詠梅的短篇小說《父親的后視鏡》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這些當代廣西漢族作家為廣西文壇爭得了諸多榮譽。
為了體現當代廣西多民族文學的成就,當代廣西文學專題館專設了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廣西獲獎作品專柜,韋其麟、包玉堂、潘琦、凌渡、馮藝、潘紅日、李約熱、陶麗群、莫景春等一批廣西作家憑借其作品獲此殊榮。廣西的少數民族作家使當代中國文學的色彩更斑斕、內涵更豐厚、風格更多樣。
二、港澳臺及海外桂籍作家強化了中華文化
共同體的凝聚力
第二個板塊是港澳臺及海外桂籍作家。廣西是中國第三大僑鄉(xiāng)。20世紀,許多桂籍人士到港澳臺及海外生活。廣西當代文學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第二大貢獻,是產生了一批廣西籍的港澳臺及海外華人作家,帶動了港澳臺及海外華人文學與大陸文學的溝通和交流,強化了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凝聚力。
新中國成立不久的1950年代,《文匯報》《大公報》《新晚報》共同構成香港左派報紙的第一梯隊,稱“文大新”①。
當時,桂林人羅孚是《新晚報》的總編輯,《新晚報》旗下,有四大名家,所謂“唐宋金梁”。唐即唐人,《金陵春夢》的作者;宋即宋喬;金即金庸;梁即梁羽生?!疤扑谓鹆骸敝械牧河鹕?,為廣西蒙山人。
1953年,香港白鶴派掌門人陳克夫與太極派掌門人吳公儀相約比武,先是在報上筆戰(zhàn)數月,爭執(zhí)不下,后來在澳門新花園設擂臺,于1954年1月17日下午開臺比武,結果五十三歲的吳公儀一拳擊中三十五歲的陳克夫鼻子,比武趕緊叫停。這場比武雖然不到五分鐘,但影響很大,成了當時港澳市民茶余飯后津津樂道的話題。羅孚是一個非常敏感的報人,他意識到這是讓《新晚報》贏得讀者的機會,遂動員《新晚報》編輯、蒙山人梁羽生撰寫武俠小說在《新晚報》連載?!缎峦韴蟆肥切氯A社香港分社主管的報紙,而當時內地已經禁止武俠小說的出版。香港作為特殊地區(qū),沒有明令禁止,但仍有不同意見。羅孚堅持己見,經梁羽生同意,在《新晚報》刊出了“本報增刊武俠小說”的預告,很快,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斗京華》在《新晚報》刊出,梁羽生成為“港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
武俠小說本是中國傳統(tǒng)文學中的一種小說類型,新中國成立之初,緣于當時的形勢,內地禁止了武俠小說的傳播。但中國人對武俠小說的閱讀愛好并未中止。羅孚的策劃和梁羽生的執(zhí)行,使武俠小說這種中國小說傳統(tǒng)文類“禮失而存之野”。數十年后,武俠小說又挾“港臺新派武俠小說”的名義回歸內地。當然,梁羽生的武俠小說與民國舊派武俠小說有本質的區(qū)別,它將“五四”新文學和1930年代左翼文學的元素引入,舊瓶裝新酒,創(chuàng)造了所謂“港臺新派武俠小說”。
1980年,梁羽生武俠小說《萍蹤俠影》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這是香港新派武俠小說首次登陸內地,標志著內地解除了武俠小說出版的禁令。
1984年,梁羽生參加全國第四屆作協(xié)代表大會。據說,他是第一個加入中國作家協(xié)會的香港作家。
1978年,羅城人曾敏之由港澳工委安排到香港主持香港《文匯報》工作。
1979年,《花城》在廣州創(chuàng)刊,曾敏之在創(chuàng)刊號發(fā)表《港澳與東南亞漢語文學一瞥》,向內地讀者介紹港澳臺和海外華文文學現狀,引起文學界關注。
1981年,曾敏之被推選為中國當代文學學會港臺文學研究會會長。
1991年,曾敏之與秦牧同時被推選為世界華文文學研究會會長。
2002年,曾敏之被推舉為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名譽會長。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陸士清指出:曾敏之是港澳臺和海外華文文學研究的倡導者和推動者,內地的世界華文文學的發(fā)展和中國世界華文文學學會的建立,都是跟他的推動和積極參與分不開的②。
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陳思和指出:曾敏之先生是香港文壇的左翼文學領軍人物③。
如今,港澳臺和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已成顯學,我們應該銘記曾敏之的倡導開創(chuàng)之功。
1979年,《當代》雜志在北京創(chuàng)刊,創(chuàng)刊號即刊登桂林人白先勇的短篇小說《永遠的尹雪艷》。這是1949年以后中國臺灣作家在大陸刊登的第一篇小說,標志著兩岸文學交流啟動。同年9月,《白先勇小說選》由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0年,白先勇在中國臺灣主持“樹立我們文化的新模式”座談會,會上,白先勇開門見山地指出:“70年代(中國)臺灣最重要的特點是經濟起飛,在這十年中,(中國)臺灣正在努力開發(fā)。到了80年代,(中國)臺灣在文化上已有相當的基礎,我們期待文化起飛,在文化起飛中,應該有一種新模式出現?!雹?/p>
這是白先勇首次提出“文化起飛”的概念。這個概念,后來白先勇逐漸將其提升為“文藝復興”。
2017年,白先勇八十歲,他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訪談時表示:“我是有這個大愿,希望二十一世紀我們中華民族像歐洲那樣迎來‘文藝復興。現在是最好的時候,沒有內憂外患,而且經濟都起來了,正是建設文化的好時光?!雹?/p>
他在接受南京大學劉俊教授的訪談時亦表示:“我總是希望我們的文藝能夠復興?!雹薏⑶覐娬{:“我們自己的文化要復興的話,必須先從固本開始?!雹咚粎捚錈┑乇硎荆骸拔液迷缇驮谔岢覀€人的悲愿,是希望在二十一世紀,來一個中國式的‘文藝復興?!雹嗨凇睹赖膹团d》一文中指出:“軍事、政治、經濟的強大可能一夜之間灰飛煙滅,唯有文化長遠深厚,而且影響世世代代?!彼踔两栌卯斚铝曈玫谋硎觯骸艾F在都愛講‘中國夢,‘中國夢對我而言,就是文藝復興?!?/p>
檢索港澳臺及海外華人文學,可以發(fā)現許多作品強化了港澳臺及海外華人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強化了中華文化共同體的凝聚力。而這些成績,有港澳臺及海外桂籍作家持之以恒的努力。
三、廣西戲劇文學實現了旅游演藝的中國創(chuàng)造
第三個板塊是戲劇文學。
廣西是戲劇沃土,有戲劇大省之譽。桂劇、壯劇、粵劇、彩調、文場各擅勝場,都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說到廣西戲劇,人們會不約而同想到曾經四進中南海⑨,被美學家蔡儀稱為中國新歌劇發(fā)展第二個里程碑的《劉三姐》⑩。當代廣西文學專題館的戲劇文學板塊自然有《劉三姐》的重要位置,也有廣西當代三大劇作家張仁勝、常劍鈞、梅帥元的系列戲劇經典劇目板塊。但本板塊同時突出了實景演出的展陳。
2003年,廣西戲劇家梅帥元在陽朔漓江與金寶河的交匯處,以書童山等十二座著名山峰為背景,推出世界首臺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此后,該演出每年觀眾逾百萬,至今演出時間十八年。
山水實景演出被認為是人類戲劇演出史上的革命。
《印象·劉三姐》的總導演之一樊躍從劇場演變的歷史指出山水實景演出的革命意義,他認為,最初,原始人類就是在大自然欣賞表演的,當時的表演就是宗教儀式;后來人類有了劇場、電影院,《印象·劉三姐》又一次將劇場搬回了大自然,山水實景演出讓戲劇重返自然11。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張藝謀認為:《印象·劉三姐》是“一場完全打破傳統(tǒng)的演出”。
的確,在《印象·劉三姐》之前,山水實景演出是人類歷史上尚未出現的演出形態(tài)?!队∠蟆⑷恪返某霈F,不僅意味著一個優(yōu)秀的演出作品的出現,而且意味著一種全新的演出形態(tài)的誕生。
如今,山水實景演出這種演藝形式,已經花開四面,色艷八方。而由廣西藝術家團隊制作的山水實景演出項目,如《印象·劉三姐》(廣西陽朔)、《禪宗少林·音樂大典》(河南嵩山)、《大宋·東京夢華》(河南開封)、《天門狐仙·新劉??抽浴罚ê蠌埣医纾?、《中華泰山·封禪大典》(山東泰山)、《桃花源記》(湖南常德)、《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河北承德)、《文成公主》(西藏拉薩)、《夢里老家》(江西婺源)、《會安記憶》(越南會安)、《昆侖之約》(新疆烏魯木齊)、《花山》(廣西寧明)、《china》(江西景德鎮(zhèn)),東到泰山、西到昆侖、南到會安、北到承德,不僅遍及全國,而且播及海外,成為21世紀人類表演藝術的中國創(chuàng)造,為全世界觀眾所分享和欣賞。
四、廣西影視文學誕生了中國影視經典作品
第四個板塊是影視文學。
當代廣西影視文學量不算大,質卻很高,有三個現象當代中國電影史不可不提,分別是電影《劉三姐》《血戰(zhàn)臺兒莊》和第五代導演。
1961年,在彩調劇《劉三姐》基礎上改編而成的電影《劉三姐》在全國放映,產生轟動效應,并在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評選中獲得最佳攝影、最佳音樂、最佳美工三項大獎,成為當時拷貝發(fā)行量最大的國產影片。值得說明的是,電影《劉三姐》不僅在國內受到很高評價,而且在世界獲得很高聲譽,在新加坡,電影《劉三姐》連續(xù)兩次各上映一百二十天,在馬來西亞,電影《劉三姐》被評為世界十部最佳影片之一12。如今,人們提到廣西,就會想到桂林山水(景美)、廣西山歌(歌美)以及劉三姐的扮演者黃婉秋(人美)這“三美”,這恰恰來自《劉三姐》的觀影印象。
1986年,廣西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公映,引起觀眾強烈反響。這是新中國第一部反映國民黨正面抗戰(zhàn)的影片。中國臺灣方面得知消息后,蔣經國和宋美齡先后觀看了《血戰(zhàn)臺兒莊》這部電影,蔣經國看后表示,共產黨沒有給他父親抹黑,認為,從這個影片看,大陸方面已經承認抗戰(zhàn)時期國民黨的正面戰(zhàn)場,大陸對中國臺灣的政策有所調整,中國臺灣也應該相應地有所調整。一些國民黨將領看了這部影片,也認為,中國共產黨有胸懷拍攝《血戰(zhàn)臺兒莊》,真是了不起。1987年10月,蔣經國決定同意放開國民黨老兵回大陸探親的禁錮,海峽兩岸堅冰悄然融化??梢?,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架設了兩岸溝通的橋梁。后來曾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程思遠對廣西電影制片廠拍攝《血戰(zhàn)臺兒莊》的舉動非常贊賞,稱其:“精心策劃,促進統(tǒng)一?!?3
1982年,廣西電影制片廠迎來了北京電影學院四名應屆畢業(yè)生,分別是導演系的張軍釗,攝影系的張藝謀、肖風和美術系的何群。四名年輕人很快獲得了獨立導演和拍攝電影的機會。1984年,廣西電影制片廠完成了電影《黃土地》與《一個和八個》的攝制。其中,《黃土地》由陳凱歌導演,張藝謀攝影;《一個和八個》由張軍釗導演,張藝謀、肖風攝影?!兑粋€和八個》從此成為中國第五代電影導演的開山之作。1985年,《黃土地》榮獲第五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攝影獎,并在瑞士舉行的第三十八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jié)榮獲銀豹獎。1994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出版一本題為《中國新電影:形式、身份與政治》的學術論文集,封面即為《一個和八個》的劇照,里面收錄的是美國學者研究中國第五代導演的論文,許多都是討論《黃土地》14。電影專家倪震指出:“《黃土地》時代集中了第五代影人最理想的搭配、最新鮮的感受、最單純的創(chuàng)作動機、最誠摯的創(chuàng)作友誼。”“《黃土地》的問世,表明中國電影史翻開了新的一頁?!?5而廣西電影制片廠亦成為中國第五代導演的誕生地。
五、廣西文學評論打造了中國文壇批評重鎮(zhèn)
第四個板塊是文學評論。
這個板塊有三位批評家值得重視。
其一為林煥平。林煥平1930年代參加左翼作家聯盟,1940年代,已經成為抗戰(zhàn)桂林文化城有影響的文藝評論家。
其二為黃海澄。1980年代,黃海澄的控制論美學成為當時頗具影響的文藝批評方法論創(chuàng)新的成果。
其三為張燕玲。張燕玲1980年代開始從事文藝評論,1996年正式主持《南方文壇》。值得注意的是,張燕玲不僅在文學評論領域頗有建樹,而且在散文創(chuàng)作領域也頗有成績,其散文作品《此岸,彼岸》入選“中國當代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2003年散文類第二名,散文集《靜默世界》《此岸,彼岸》分別榮獲第二、第三屆中國女性文學獎,十幾篇作品分別入選年度優(yōu)秀散文精選、《年度最具閱讀價值散文隨筆》。
這個板塊中的評論刊物《南方文壇》值得重視。
《南方文壇》創(chuàng)刊于1987年,當年即以清新面貌引起文學界的關注。1996年,張燕玲主持《南方文壇》改刊,《南方文壇》創(chuàng)設《今日批評家》《南方百家》等欄目,集聚了謝冕、洪子誠、陳思和、南帆、陳曉明、郜元寶、張清華等中國評論家精英,將《南方文壇》推向了中國文藝評論界的前沿,《南方文壇》因此成為“中國文壇的批評重鎮(zhèn)”(《文藝報》2000年10月31日)。2016年,在《南方文壇》改刊二十年紀念活動中,中國作家協(xié)會主席鐵凝題詞:“《南方文壇》二十年來為當代文學批評的發(fā)展和青年批評家的成長做出了重要貢獻,謹祝永葆批評的活力和青春激情。”著名作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題詞:“南方文壇,批評重鎮(zhèn)。廣開言路,可爭可論。不設畛域,擢拔才俊。魁杓高照,前程似錦?!敝乃囋u論家、中國文藝評論家協(xié)會主席仲呈祥題詞:“廿年春秋,獨樹一幟,敢為人先,文化自信。”
《南方文壇》不僅自身在全國文藝評論家中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且吸引了全國文壇對文學桂軍的關注,為廣西文學走向全國營造了非常有利的人文環(huán)境?!赌戏轿膲废群笸瞥觥皬V西三劍客”“廣西后三劍客”等文學品牌,極大地擴大了廣西文學的全國影響。北京大學曹文軒教授指出:“很難想象,沒有《南方文壇》和本土批評家對廣西作家的大力發(fā)掘和扶持,廣西文學會有今天的輝煌?!?/p>
在刊物之外,《南方文壇》策劃出版“南方批評”書系,其推出的陳曉明《無邊的挑戰(zhàn)——中國先鋒文學的后現代性》榮獲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洪子誠《當代文學關鍵詞》亦成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的必讀書。
2021年,《南方文壇》聯合作家、評論家共同推出“新南方寫作”命題。這個命題在中國新文學數十年的時間性思維之外,拓展了一個空間性思路??梢灶A期,這個命題將成為中國文學界一個既有學術含量,又有創(chuàng)作實績;既有時代性,又有地域性的思考熱點。
六、廣西文學出版引領了外國文學出版新潮
第六個板塊是文學出版。
抗戰(zhàn)時期桂林有出版城之譽。抗戰(zhàn)桂林出版城或許成為廣西的出版文化基因,使得廣西出版在改革開放時期頗有建樹,其中漓江出版社、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和接力出版社皆在全國出版界有較大影響。
本板塊主要陳列劉碩良主編的“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
諾貝爾文學獎從1901年開始頒發(fā),至今已經達到120年,是20世紀以來國際上最重要、最持久、最有影響的文學現象之一16。
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第一批圖書《愛的荒漠》《蒂博一家》《特雷庇姑娘》《福地》開始出版,至201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共出版85名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的作品。
“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有其明確的編輯目標:在研究的基礎上翻譯,翻譯與研究相結合,力求使每一卷成為了解該作家的優(yōu)良選本并起一定的向導作用17。
這個目標通過四個方面的品質來實現。一是選目的權威新穎;二是譯文的權威佳妙;三是前言的權威科學;四是附錄的齊全:包括了授獎詞、答詞、重要訪談錄、生平年表等。如此,每種圖書都達到了文學性與學術性的結合、權威性與豐富性的結合,既具有閱讀價值,又具有收藏價值。
“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是中國新時期外國文學翻譯界的宏偉工程,1991年舉行第一屆全國優(yōu)秀外國文學圖書評獎,《玉米人》《愛的荒漠》《我彌留之際》三種獲一等獎,漓江出版社因此在外國文學領域與人民文學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鼎足而三,創(chuàng)造了廣西出版的奇跡18。
本板塊除展出劉碩良主編全套“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外,還展出了劉碩良捐贈本館的部分中國翻譯家書信。劉碩良共捐贈書信800余封,由于空間的限制,我們只能選擇部分進行展出。
上面,我們介紹了廣西當代文學專題館作家文學、港澳臺及海外作家、戲劇文學、影視文學、文學批評、文學出版六大板塊的內容構成。需要指出的是,廣西當代文學專題館并非廣西當代文學成就展示館,而是廣西當代文學學術研究館。我們創(chuàng)辦廣西當代文學專題館的目的,主要是為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廣西當代文學研究搭建一個地方視域、博物方式的專業(yè)研究、專業(yè)教學、專業(yè)傳播、專業(yè)交流的學術平臺,我們希望通過廣西當代文學專題館,能夠看到廣西當代文學的發(fā)展歷程,能夠看到廣西當代文學的研究現狀,更能夠發(fā)現廣西當代文學創(chuàng)作與研究新的空間和新的路徑,從而促進廣西當代文學走向繁榮,走向高原與高峰。
【注釋】
①羅海雷:《我的父親羅孚》,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1。
②③陸士清:《曾敏之評傳》,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引言第1、5、2頁。
④⑤⑥⑦⑧白先勇:《一個人的“文藝復興”》,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第257、300、355、362、365頁。
⑨廖明君:《劉三姐》,廣西教育出版社,2018,第220頁。
⑩蔡儀:《論劉三姐》,《文學評論》1960年第5期。
11黃偉林:《八桂人文與旅游文化》,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第326頁。
12李詠梅:《導言》,載李詠梅、黃偉林主編《百年廣西多民族文學大系·戲劇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第4頁。
13鄭學富:《電影〈血戰(zhàn)臺兒莊〉架起兩岸溝通的橋梁》,《鐘山風雨》2017年第5期。
1418劉碩良主編:《廣西現代文化史(二)》,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第375、310頁。
15倪震:《北京電影學院第五代電影前史故事》,作家出版社,2002,第193頁。
1617劉碩良:《新時期有數的宏偉工程——“獲諾貝爾文學獎作家叢書”序》,載劉碩良《三棲路上云和月——為新聞出版的一生(上)》,漓江出版社,2012,第22、23頁。
(黃偉林,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