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婉瑩
(河南理工大學 河南 焦作 454000)
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程設置及相關的音樂教育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和審美標準的建立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與此同時,音樂課程在教學實踐中也顯示出多種性質。有從音樂的文化視角出發(fā),陶冶學生思想情操、文化主張的人文性,有培養(yǎng)學生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審美性,還有提高學生聆聽、演唱、演奏等相關技能的實踐性。這些課程性質對學生的影響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體現(xiàn)在教師每一次的教學設計,每一次的課堂教學以及每一次的課后反思中的。那么這就要求教師在整個的課程中要把握好這三大性質的正確引導及相互關系。
音樂課程作為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領域,無論在教材選編上還是在內容教授中都體現(xiàn)出其人文價值,以義務教育為例,我國現(xiàn)行音樂教材就分為人音版、人教版、湘藝版等等,這些教材大都與使用教材的學校當?shù)匚幕忻懿豢煞值穆?lián)系,河南地區(qū)使用的人音版教材里面涉及到的二胡獨奏《豫北敘事曲》、欣賞曲目《天南地北河南人》,湘藝版里面的歌唱課《瀏陽河》、花城版的《大海啊,故鄉(xiāng)》《月光光》等等,當然還有為增強學生愛國情懷所加入的《我的中國心》《歌唱祖國》,代表56 個民族間不同文化的《掀起你的蓋頭來》《獻上最潔白的哈達》等等,包括世界多元文化的融合,選取了不同國家具有代表性的一些著名曲目,有《伏爾塔瓦河》、音樂劇《貓》的選曲《回憶》等等。這些內容的選取由點及面,有針對自己地方,表達對家鄉(xiāng)熱愛的曲目,也有國家民族層面,弘揚對祖國的贊美、對民族音樂的傳承。由易到難,除了對曲目的學習,教材中還穿插了樂理知識的呈現(xiàn),從規(guī)整的節(jié)奏到較難的旋律模唱等,從民族調式到西洋調式等,都是針對使用教材的學生的年齡對樂理知識進行的較為系統(tǒng)的梳理。
一方面,教材選曲的多樣性不僅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對于教師來說也是一大考驗,教師在教授不同內容時,首先自己本身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對于多樣文化,還需要準備大量的相關聯(lián)內容拓展,“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得有一桶水”說的便是這個道理,教師需要有扎實的知識儲備,還需具備不斷學習、不斷充實自己的能力。
另一方面,在音樂課程中遵循音樂內容的人文性的前提是以“音樂為本”,從廣博的人文知識海洋中,汲取音樂特點,突出音樂內核,這才是音樂課程的基本方向,音樂教師需要把握好度,授課中不能以偏概全,面對不同領域、不同內容的人文學科,我們需要堅持以音樂為本,比如在《掀起你的蓋頭來》這樣一首維吾爾族民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需要適當?shù)亟榻B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介紹維吾爾族音樂,但教學重點仍應放在歌曲本身上來,而不是過多地強調民族文化,從而使得課堂比重由音樂課偏向為語文課。再比如在《帕米爾,我的家鄉(xiāng)多么美》一課中過多地介紹帕米爾的地理知識也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始終圍繞課程中的所思所講是由音樂內容這一主線而展開。
個人的成長離不開對美的追求及美育的熏陶,自然的美、環(huán)境的美、心靈的美,都是存在于我們身邊,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像音樂、美術這類美育學科則是更具象地提高了我們的審美能力,按照音樂的發(fā)展脈絡來看,每一個時期大眾對于音樂的審美都是不同的,如古代的伯牙鐘子期的高山流水知音之美;《碣石·幽蘭調》的古琴悠遠之美;隋唐時期廟堂中鐘磬歌舞之美,近現(xiàn)代的藝術歌曲韻律婉轉之美;革命歌曲激昂奮進之美;流行歌曲的普羅傳唱之美。這些作品如果沒有教師的正確引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是很難體會其中韻味的,所以說這一階段教師有一個重要任務就是通過各類音樂作品來引導學生感受美、表現(xiàn)美、鑒賞美,并通過實踐學習一步步創(chuàng)造美。音樂并不像繪畫和表演這種比較具象的藝術形式,教師需要做的是讓學生主動去聆聽、去感受,通過一些基本的樂理知識,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的發(fā)展及情感色彩,甚至于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來創(chuàng)造個性化的音樂。這不但是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也是促進學生腦力發(fā)育的有效途徑。
以義務教育為例,這一階段的學生,尤其是7-9 年級(12-14 歲)的學生正處于身體的第二發(fā)育期,即青春期,青少年學生往往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比較大,情緒也較容易產生波動,部分學生會因此身心受到影響,這一階段音樂課程的審美價值也不容小覷。
學生不但要學會欣賞感悟,同時也需要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掌握通過音樂調節(jié)自身情緒的能力,從而建立正確的審美品位及精神內涵。王次炤教授在《音樂的美及其鑒賞》這一課程中提出,音樂作品中的精神內涵:1、是一部音樂作品中包含的一種比喜、怒、哀、樂等基本情緒和風格特征更為深刻的美的內容。2、是音樂作品中深層的文化內容,蘊含很深刻的思想性。3、對音樂作品中精神內涵的把握,是純理性的審美行為,是高級審美階段完成后的體驗。為豐富這一階段學生由音樂作品所汲取的精神內涵,教師可以在課堂中引導學生聆聽一些中外著名的古典作品,學習世界上著名音樂家們所處的歷史背景,認識不同背景下作品人物所經(jīng)歷的環(huán)境以及學習他們身上的精神品質,不僅是對作品的拓展也是對學生音樂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從而陶冶學生的情操,舒緩學生的壓力,培養(yǎng)學生積極上進的心態(tài)。
如果說音樂課程的審美體驗是偏向于感性發(fā)展,那么其中的知識、技能則是理性的體現(xiàn)。首先,音樂最終的藝術呈現(xiàn)方式是作為一種音響效果面向受眾的,只有通過學習、聆聽、演唱和表演等多種與音響相關的音樂活動才能夠真正地體現(xiàn)出音樂的價值。每一門樂器則是作為介質來參與到作曲家與欣賞者中來的。而器樂作品的學習都需要日復一日的鞏固練習,聲樂作品也都需要重復不斷地鞏固。如果音樂中的節(jié)奏、節(jié)拍做不到準確的話,整體的完整性則會大打折扣。
其次,音樂課中的歌唱、合唱、演奏、合奏等課型也都是需要教師帶著學生反復練習的,反復地聽、唱、練,既能加強學生的專業(yè)技能,也能強化豐富學生的體驗與感知。同時,教師可以利用各種教學法,如奧爾夫教學法的肢體律動、柯達伊的手勢教學法、鈴木教學法等加強學生的身體協(xié)調能力,從而更快速有效地使學生達到學習目的,加強學生對音樂的感悟。廣泛的音樂實踐不僅是對師生雙方音樂能力的提升,也為音樂作品的傳播發(fā)展提供了有利途徑,有助于普及音樂,提高音樂作品的傳播度。
反復不斷的基礎性技巧練習是作為學習者需要理性掌握的,量的積累達到質的飛躍后所呈現(xiàn)出來的藝術作品則可視為境界的升華。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表達的是對大自然的無限崇敬熱愛;《合唱交響曲》是對崇高信仰,對團結友愛的向往與贊美;《英雄交響曲》則是對革命理想、堅強意志和社會抱負的體現(xiàn)。作為學習者,我們很難達到這樣的思想境界,在這一過程中更是需要教師不斷的正確引導及學習者自身持之以恒的實踐和不斷的自我革新。作為教師,本身既是學習者,又是引導者,在自我提升的同時也需要高的審美標準和道德標準去影響和教育學生。如前言中所提,課程的這一實踐性體現(xiàn)在我們的每一次教學設計、每一次課堂教學以及每一次的課后反思中。
《2011 年音樂課程標準》中對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程的性質概括簡明扼要,通過以上分析發(fā)現(xiàn),它的這些屬性都是建立在“以音樂為本”之上的,也就是說音樂課程的屬性所體現(xiàn)的都是屬于音樂藝術角度特有的屬性,是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不單是“交流與合作”這類價值,其有著自身的角度及特點:
首先,哲學家杜威就指出“音樂是一種運動和變化著的復雜體驗”,那么作為一門學科,其教學形式、途徑及教學內容的選取等則更為靈活多變。其次,音樂藝術的表現(xiàn)力是作曲家通過音樂符號或某種介質進行創(chuàng)造并與欣賞者進行共享的。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則需要引導學生體驗這些特有的音樂表現(xiàn)形式。最后,音樂課程有其獨特的審美教育魅力,正確的引導使得學習者能夠理解音樂這一表現(xiàn)形式的意義,并通過所學內容奠定自身的審美基礎。那么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作為音樂教師就應該守好音樂這個本,自身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扎實基本功,引導學生努力接近音樂藝術的本質,為學生在一生追求美、探索美的道路上打好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