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學菊
1
一對夫妻帶著一個穿著漂亮的小女孩,如約走進了我的咨詢室。
小女孩名叫千千,7歲,聰明伶俐,只是喜歡“偷東西”。這令父母傷透了腦筋。她偷的并不是什么貴重物品,無非是同桌的轉筆刀、鉛筆,或是超市的小食品。一次次講道理,甚至懲罰,也反復告訴孩子,要什么媽媽爸爸一定會買,多貴都可以商量,女孩滿口答應,可下一次還會再犯。這種情況發(fā)生已經(jīng)有一年時間了,父母實在想不明白問題出在哪里。
父母說,孩子從小自尊心很強,要面子,剛上一年級時,愿意和媽媽說學校的事,上了四五年級,不太愿意跟父母說什么心事了。但媽媽覺得孩子平時和自己感情很親密,沒什么異常情緒。
我單獨和千千溝通時,她玩著沙具,慢慢放松下來,我有意無意地說著能引起她興趣的話題,而后漫不經(jīng)心地問:“千千,你如果有秘密會和媽媽爸爸分享嗎?”她一邊擺弄沙具,一邊脫口而出:“不,我才不相信他們!”面對我的再次追問,千千便沉默或岔開話題。
跟父母深度了解后,千千媽媽說了這樣一件事。上幼小銜接班時,女兒說班里有個男孩說她是大笨蛋,她生氣了就和男孩吵了起來。媽媽聽了特別生氣,說要去找那個男孩。千千看到媽媽特別生氣,害怕地說,老師已經(jīng)讓男孩道歉了,她也原諒了那個男孩,不希望媽媽去學校找老師。為了安撫女兒,媽媽保證不去找老師,可第二天還是怒氣沖沖地找了老師和孩子家長。說到這件事,千千媽媽說:“好像那段時間,孩子是不太愛說話,后來就慢慢發(fā)生了偷東西的事。可是我不明白,這件事和拿東西有什么關系呢?”
2
千千和媽媽講述男同學的事,只是單純分享自己的生活,并不想讓媽媽為此驚動老師。而千千媽媽在保證不去找老師的情況下,自作主張地跑到學校,這種行為打破了千千對媽媽的信任,她產(chǎn)生了一種“被出賣”“被背叛”的感覺,不再相信媽媽的承諾。
心理學家鮑爾比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在4-5歲(甚至更早)已經(jīng)建立了自尊感,這個階段的孩子,如果和父母形成了安全型依戀關系,對父母的信任度會非常高。否則,會對父母產(chǎn)生不信任感,親子關系出現(xiàn)裂痕。
后來,在和千千的溝通中,她說:“我偷拿別人東西,比向媽媽爸爸要更容易得到,因為,我覺得他們不會真的滿足我,只會嘴上說說,然后找各種理由說我不對?!?/p>
我想起我女兒的故事。女兒小時候,我總教育她好東西要分享,不能自私。有一次,我買了些葡萄有點酸,想到婆婆年紀大了,吃不了酸的,我就洗完徑直拿回房間。三歲半的女兒看到后不解地問:“媽媽,你平時不是告訴我,好東西要和大家分享嗎?為什么你吃葡萄,沒有分享給奶奶爺爺?”女兒的話讓我愣住了,沒想到她會這么問。雖說童言無忌,卻也恰恰證明了,孩子會把大人說的道理記在心里,并且在觀察大人說的和做的是否一致。我立刻跟女兒解釋:“這個葡萄太酸了,所以就沒有問爺爺和奶奶,你說得很對,好東西就要一家人分享。來,現(xiàn)在你和媽媽一起拿著葡萄,去問問爺爺奶奶好嗎?”女兒聽了我的回答,開開心心地去問爺爺奶奶了。
在這件事上,我沒有用父母的權威否定孩子的想法,也沒有試圖含糊其詞地敷衍過去,而是充分尊重孩子,做到了言行相顧。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我和孩子之間建立了牢固的信任,形成了一種安全依戀和信任的關系。通過酸葡萄事件,孩子也會懂得,犯了錯誤要勇于面對和承擔責任。
3
我把酸葡萄事件也告訴了千千媽媽。千千媽媽最終明白了,孩子寧愿“偷”也不愿意跟父母要的原因,是她傷害了孩子自尊,讓敏感的千千感覺丟了面子,破壞了孩子對她的信任。通過半年時間的咨詢,千千媽媽開始懂得如何修復孩子的信任感;千千也慢慢打開心扉,像蝸牛一樣伸出觸角,開始感受和觀察父母的改變,在心里漸漸理解了父母。
打破孩子對父母的信任,往往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修復信任則需要更多的覺醒和愛。父母應該像保護財富一樣,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奠定孩子一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