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靜
(延安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延安 716000)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一本無數共產黨員用血淚、汗水、勇氣和智慧書寫的教科書,回看百年光輝歲月,可以不斷從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砥礪前行。百年黨史中實事求是的發(fā)展與運用,從時間軸來看,學界普遍傾向于將其分為四個階段: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1921 年7 月-1949 年10 月),這一階段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正式確立,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運用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產生了毛澤東思想理論成果,帶領人民“站起來”;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1949 年10 月-1978 年12 月),這一階段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遭遇重大挫折,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第二次飛躍的準備期;三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 年12 月-2012 年11 月),這一階段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得到重新確立,并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飛躍,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帶領人民“富起來”;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2012 年11 月至今),這一階段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不斷豐富發(fā)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三次飛躍,產生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帶領人民“強起來”。在此基礎上,本文以黨在四個階段產生的三大理論成果為主線,沿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時期—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路徑,研究不同歷史時期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發(fā)展與運用。
實事求是并非馬克思主義的首創(chuàng),但其豐富內涵卻由馬克思主義發(fā)現、揭示并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視角進行改造和解讀,成為人們認識、改造世界的理論武器。早在漢代,《漢書》中就已經出現過關于實事求是的表述,用于形容河間獻王劉德在研習學業(yè)、為人做事從不人云亦云、只關注表象,而是堅持深入探尋,挖掘本源和真相。雖然缺少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中的時代特征,但也包含著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尊重客觀規(guī)律并按規(guī)律辦事的原則。此后,實事求是從用作求學態(tài)度逐漸轉變?yōu)橐环N認識問題、追求真理的工作態(tài)度和思想方法。
黨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創(chuàng)始人毛澤東在青少年時期就已經開始探求革命真理,常常和好友利用一切機會深入農村、工廠考察,了解普通工人、勞苦大眾的思想訴求。十月革命后,眾多青年學者、仁人志士開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學習研究,毛澤東在其主導編著的《湘江評論》中熱情歌頌十月革命,認為十月革命的偉大勝利將普及世界,應當效仿,馬克思主義是一面旗幟,將引領我國取得革命勝利。不難發(fā)現,毛澤東在早期的論述中已經具有了實事求是的思想內涵。中國共產黨從1921 年成立開始,便始終高舉馬克思主義旗幟,然而如何揮動馬克思主義大旗,正確發(fā)揮引領作用,以何種態(tài)度對待馬克思主義,用何種思想路線引領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成為共產黨人面臨的重大難題。為解決這一難題,毛澤東做出了卓越貢獻,在不斷實踐、反復論證中,找到了實事求是這一正確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形成與確立與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壯大緊密相關,1921 年到1927 年,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經歷國民革命和大革命失敗,毛澤東深刻意識到農村革命根據地建設和農村力量的重要性,次年便發(fā)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從理論層面闡釋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依據和形成條件,緊接著發(fā)表《井岡山的斗爭》,從實踐層面檢驗了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合理性,兩本著作理實結合,從思想根源上找出了紅色政權存在的背景、條件。1930 年,毛澤東發(fā)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將井岡山斗爭比喻成星星之火,充分利用能夠讓自己成長壯大的空間,隨后發(fā)表《反對本本主義》,闡述了中國共產黨人思想路線的根本原則,強烈批判了主觀主義、教條主義思想。
毛澤東的幾本著作始終保持了兩條清晰的思路:一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立足當時的具體環(huán)境,加強了黨的組織管理和宣傳教育;二是善于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堅持革命綱領。遵義會議結束了黨內左傾冒險主義統(tǒng)治,毛澤東實事求是原則成為黨內共識,六屆六中全會實事求是的概念伴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任務被首次提出,中共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領導地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正式確立。實事求是來源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對待傳統(tǒng)文化應該堅持實事求是這一科學的態(tài)度。毛澤東認為“實事”就是物質世界中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從物質的客觀性出發(fā),“實事”是實事求是的邏輯起點,“求”指的是去研究,求之關鍵即“實事”,“是”是一切客觀存在的事物之間的內部聯(lián)系,即客觀規(guī)律,這也是求之歸宿。實事求是的含義、目的、作用和實現方法表明實事求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特征。
全民抗戰(zhàn)時期,民族矛盾成為社會的主要矛盾,為實現民族獨立,共產黨人與國民黨主動言和,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建立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鑒于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慘痛教訓,黨中央始終保持獨立,有理、有節(jié)、有利地對待頑固派,歷史上著名的挺進大別山、由戰(zhàn)略防御轉向戰(zhàn)略反攻等軍事部署均體現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指導。在黨的百年奮斗歷史中,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發(fā)展并非一帆風順,也出現過一些失誤和偏差,但只要及時得到調整,便能重新將黨的路線帶回正途。例如,對在土地改革過程中重新出現的“左傾”冒險主義堅決糾正,指出土地改革的目標是消除封建土地剝削制度,而不是消滅地主,并將黨的工作重心從農村轉回城市,并要求全體黨員謙虛謹慎、戒驕戒躁,不為敵人的“糖衣炮彈”所動,對黨員干部思想及時教育,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逐漸成為歷史豐碑。
從新中國成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準備期。這一歷史時期,第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進行多方探索,克服種種艱難險阻推動了毛澤東思想的延伸和發(fā)展。然而不幸的是,為了改變我國成立之初一窮二白的貧苦落后的窘境,1957 年后黨的指導思想產生巨變,拋離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原則,指導思想主觀臆斷,經濟建設急于求成,階級斗爭迅速擴大,以致1958年確定了錯誤的總路線,相繼發(fā)起“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我國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嚴重受挫。
1961 年,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再一次認識到實事求是原則的重要性,對黨內“左傾”錯誤堅決抵制和糾正,并號召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恢復實事求是優(yōu)良傳統(tǒng)。之后,鄧小平提出馬克思主義不是教條,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保持生機與活力是源于其在繼承的基礎上不斷結合時代特征推陳出新,并反對兩個“凡是”方針,重新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這一時期,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得到豐富和繼續(xù)發(fā)展。1982 年,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第一次以明文的形式被寫入黨章,被明確地闡述為:“黨的思想路線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面對國際局勢的變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強調既要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又要堅持與時俱進,順應天下大勢,以實踐之需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1992 年,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八個大字寫入黨章。
進入21 世紀,20 多年的發(fā)展將我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推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階段,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國際影響力增強,各種矛盾也更加尖銳復雜,以胡錦濤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認真分析國際局勢,認真總結得失,提出“求真務實,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內容”,2002 年、2012 年在黨的十六大、十八大上,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增添“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等新內容,并沿用至今,得到不斷豐富和發(fā)展。
雖然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被多次修訂,具體內容隨時代發(fā)展加入了更多內容,但均未改變其內涵,始終堅持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實際相結合。
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目標一致,這一階段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目標是掃除社會主義道路建設障礙,帶領各族人民“富起來”,其具體運用集中體現在鄧小平理論上。一是對毛澤東及其思想的肯定,深刻指出毛澤東之所以能夠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歸根究底,在于實事求是的思想精髓。二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總路線的選擇,清楚地認識到改革中國問題要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能動搖。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方向,形象地以“不管黑貓白貓,捉到老鼠就是好貓”來比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向選擇,做出精辟的論斷:“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在充分尊重我國經濟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提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四是處理改革、發(fā)展和穩(wěn)定三者之間的關系,鄧小平看到了發(fā)展以后的問題并不少于發(fā)展問題,江澤民提出:“正確處理好改革、發(fā)展、穩(wěn)定三者關系。實踐表明,三者關系處理得當,就能總攬全局,保證經濟社會順利發(fā)展?!焙\濤由此提出把改革力度、發(fā)展速度和社會承受度有機結合起來的科學發(fā)展觀。五是在外交政策的抉擇上,鄧小平診斷出時代的主題是和平與發(fā)展,提出黨中央在對外關系上的領導方針,為國內發(fā)展贏得了相對和平的環(huán)境。
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應運而生。一是從理論上提出了基于中國本土化實踐需要的原創(chuàng)性治國理政新思想,在理論層次上直接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飛躍;二是從實踐上直面時代問題,系統(tǒng)回答新時代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問題,以中國的實踐直接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論的飛躍;三是在精神方面,強化了中華兒女對優(yōu)秀中華傳統(tǒng)文化和時代精華的自信,實現了對馬克思主義精神層面的飛躍。
習近平總書記在前幾代領導集體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內涵的把控的基礎上,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進一步延伸和擴展。中國共產黨靠實事求是起家,并發(fā)展壯大,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黨就能做出符合客觀實際和社會規(guī)律的方針政策,就能不斷帶領黨和人民取得建設事業(yè)的勝利;反之,黨和人民的事業(yè)就會受到阻礙,甚至嚴重受挫。關于黨如何更好地堅持實事求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群眾路線這一實事求是思想路線新工作方法。當今世界正處于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為了使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能夠適應不確定環(huán)境,習近平總書記以發(fā)展的眼光提出實事求是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而是一個不斷變化、動態(tài)發(fā)展的過程,應立足國情,不斷修正,堅持真理,敢于創(chuàng)新。
進入新時代,要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黨中央立足宏觀環(huán)境,指出堅持實事求是的前提條件是堅持黨的領導,要求全體黨員必須將實事求是運用于工作全過程中,不斷增強實事求是的本領。因此,在具體的實踐中,開展黨的教育活動、黨史學習活動,以實事求是引領黨的思想建設。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fā)生變化,已經變成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fā)展之間的矛盾,然而,中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基本國情并未發(fā)生改變,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國家這一歷史定位也未發(fā)生改變。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具體運用的著力點是“求實”,即將工作落到實處,堅持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問計于民,廣大黨員干部應當深入基層,努力調研,切實了解人民群眾的困難與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