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樹》是江南散文家蘇滄桑繼《紙上》之后,由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推出的又一本精品散文集。分為“時光篇”“故土篇”“鄉(xiāng)野篇”“手藝篇”“古跡篇”五個部分,是作者與山水人文、與大地上的人們產(chǎn)生的深情羈絆,更是與真實的自己直面相對。哪怕視角很小的篇章,都能被她挖掘出大海般安然沉穩(wěn)的力量,文字既靈動幻美,又大氣磅礴,意境深遠,直抵人心。
——編者
“假如一個人知道余生還會遇見多少場雪,便不會為一場雪如此激動和執(zhí)拗了吧?那么,有誰能保證自己的生命里還能遇見一場大雪呢?”
生命是無數(shù)場偶然的相遇、必然的告別。人生路上,我們不斷遇見樹遇見沙遇見海遇見人遇見萬物,又不斷告別,誰也不知道,是何時何地,我們已經(jīng)完成了與它的最后一面,如同誰也無法保證自己的生命里還能遇見一場大雪。在不斷的相遇和告別中,量子糾纏,能量交換,我們遇見的其實是自己,最后回歸的亦是自己。
《遇見樹》是我散文創(chuàng)作三十五年來第一本最全面的作品精選集,所選的三十余篇散文都是我自己覺得最走心的作品,其中大部分是近幾年的新作。故鄉(xiāng)海島的山山水水,江南大地的古村古鎮(zhèn),西北塞外的荒野戈壁,無窮的遠方和無數(shù)的人們,是我與世間萬物的深情羈絆,也是自己與內(nèi)心的對話。層次豐富的美感、恢宏大氣的格局、凝重堅韌的力量,從筆端抵達讀者的內(nèi)心,分享哪怕一點點溫暖和前行的力量,是我回歸本心的文學(xué)期待。
“時光篇”里,我遇見一江水、一棵樹、一粒沙、一場初雪、一場日出、一個驛站。“一粒沙,不會告訴你它去過多少地方,藏著多少秘密。一粒沙,不會告訴你它有一千歲還是一萬歲。一粒沙看著我時,像一位亙古老人看著一個嬰幼兒,一個會轉(zhuǎn)瞬即逝的生命,因此,它的眼神里充滿悲憫和慈愛?!?/p>
“故土篇”里,我遇見一條老街、一棵夢樹、一座孤島、一碗海鮮面、一個從未真正回得去也從未真正離開過的海島故鄉(xiāng),“每一個故園的夢里,徹夜回響著游子的腳步聲”。
“鄉(xiāng)野篇”里,我遇見梯田、船幫、古村、碗窯、一只會笑的山羊、一群不堪重負(fù)的騾子?!扒瓴恍嗟牟皇切浅剑膊皇菤v史,不是河流,也不是人心,或許只是一條大江奮勇奔流的方向,是人類舉起火把和鋤頭、絕不放下的那個動作?!?p>
“如果一張元書紙開口說話,它發(fā)出的聲音,一定是水的聲音,水聲里,是比古井更深的寂寞。”“手藝篇”里,我遇見海島冬釀、古法造紙、西溪船娘、草臺戲班、龍井茶農(nóng)和器官捐獻協(xié)調(diào)員,每一份勞作里深藏著難以想象的艱辛和無奈,也深藏著生生不息的古老美德。
“古跡篇”里,我遇見謝靈運劉勰李白杜甫,遇見蘇東坡賀知章,遇見一把舊銅鎖上拴著一枚銅錢和一個繡著蓮花的藍荷包,遇見我的第二故鄉(xiāng)西湖、河西走廊的駝鈴聲、焉支山下兩匹隔著欄桿親吻的馬,遇見湮沒在時光深處的中國李莊,它將自己化作了一枚帶露的草葉,醫(yī)治著中華文脈的傷。
“遇見樹”是一個文學(xué)意象——遇見萬物,遇見萬象,遇見最真的自己。
《遇見樹》全書配有五十余幅與文字相關(guān)的風(fēng)景場景精美圖片,都是我自己我家人和攝影家朋友們所拍。封面圖片拍攝于西藏林芝的嘎朗村,一樹桃花、一頭老牛,其實在畫面不遠處,還站著一位藏族女子,她身背一個男孩,身旁依偎著一個女孩,天地靜美安詳,就像我們內(nèi)心向往的世外桃源。書中有兩幅是我故鄉(xiāng)的娘家小院和對我生命有著深遠影響的桂花樹,到了深秋小院就會鋪滿金色的陽光和桂花雨。相信無數(shù)人心中都有一個娘家小院,它是兒女最好的療傷地、心靈的港灣。還有一些是我近幾年沉浸式體驗生活的即時記錄,比如和草臺戲班演員及六個月大就跟著戲班流浪的嬰兒的珍貴合影。
感謝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的精心制作,感謝著名評論家李敬澤、閻晶明,著名作家麥家的誠摯推薦?!队鲆姌洹愤@本圖文并茂的書于我,就像一個靈動幻美的記憶時空,是“精神自我居住其中”的蝸居,是“黃昏里掛起一盞燈”,希望于疫情時代的讀者朋友們亦如是。
(源自“中國作家網(wǎng)”)責(zé)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