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濤
中央儲備糧泰安直屬庫有限公司(泰安 271000)
隨著國民消費標準的提升,居民食物消費結構中的蛋白質食品占比會不斷提高,畜牧業(yè)和飼料行業(yè)迎來高速發(fā)展,玉米作為“飼料之王”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不僅在飼料行業(yè),在醫(yī)藥、化工、紡織、造紙等行業(yè),玉米同樣扮演著工業(yè)原料中非常重要的角色。近年來,我國玉米產量逐年遞增,2021年達到27 255萬 t,但是需求量同樣猛增,導致進口量飆漲,2021年1—10月進口2 620萬 t,占國產玉米產量的近10%,并且呈逐年增長的態(tài)勢。不難看出,玉米的市場調控,決定著畜牧業(yè)和深加工行業(yè)的發(fā)展方向,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為充分發(fā)揮進口玉米調控市場的作用,確保進口玉米在糧庫期間的儲存安全,在總結國產玉米安全儲藏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進口玉米安全儲藏管理措施。
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接收的2021年度進口玉米,產地為美國,為轉基因玉米,采用散裝方式,由水路運輸至相近港口。通過中國儲備糧管理集團有限公司購銷部門的集中運作,進口玉米順利到達中央儲備糧泰安直屬庫有限公司的庫點,采用的是散裝的方式,大部分為普通汽運,部分為集裝箱運輸,通過對到庫車輛的逐車檢驗,質量總體情況如下。
1.1.1 色澤、氣味
進口玉米色澤、氣味基本正常,因運輸時間較長,部分部位有輕微酸味。
1.1.2 容重
進口玉米容重在736~750 g/L,均為一等,符合GB 1353—2018《玉米》[1]中等及以上要求。
1.1.3 水分進口玉米水分在14.2%~15.0%之間,水分偏高,明顯高于儲存安全水分。
1.1.4 雜質
進口玉米雜質在3.5%~6.6%之間,最少的也超過國家標準3倍以上,雜質含量超過5%以上的占60%以上。
1.1.5 脂肪酸值
進口玉米脂肪酸值在50~58 KOH mg/100 g之間,脂肪酸值符合GB/T 20570—2015《玉米儲存品質判定規(guī)則》[2]“宜存”要求。
1.1.6 不完善粒
進口玉米不完善粒在9.5%~11.9%之間,不完善粒中破碎粒占90%以上[3],均高于國家標準要求。
1.1.7 霉變粒
進口玉米霉變粒在1.4%~1.9%之間,均低于國家標準要求。
經過對比分析,進口玉米的質量主要特點有:一是雜質較大,以白色粉末最多,成分主要是木薯粉、粉質玉米破碎后的粉末;二是水分均超出國標14.0%,而且不均勻,發(fā)現(xiàn)部分到庫車輛局部水分達15.5%,有發(fā)熱現(xiàn)象;三是破碎粒嚴重,與雜質混雜在一起;四是部分發(fā)熱部位脂肪酸值較高;五是未發(fā)現(xiàn)儲糧害蟲[4]。
一是破碎粒多,破碎粒在儲藏過程里中容易吸濕、滋生蟲霉繁殖;二是雜質含量高,入倉過程中自動分級現(xiàn)象嚴重,兩個糧堆之間容易形成高雜質區(qū),在通風過程中難以通透,容易產生濕熱聚集,時間久了成為高水分、高溫度的區(qū)域,糧食品質迅速劣變;三是原始水分較高,入倉時間在8—9月,入倉溫度在30 ℃左右,空氣濕度偏大,入倉后很可能局部發(fā)熱、蟲害、點翠甚至霉變;四是白色粉末較多,給作業(yè)人員和周圍環(huán)境造成很大影響。
3.1.1 人員及設施準備
入倉前期,對全體保管人員和裝卸人員進行進口玉米相關知識培訓,包括國家對進口物資的相關規(guī)定、作業(yè)安全、防爆風險、職業(yè)健康、質量情況等,讓全體人員了解進口玉米,知道怎么防范風險。根據(jù)職業(yè)健康相關規(guī)定,為直接參與進口玉米裝卸的全體人員配備防塵口罩、眼罩,作業(yè)現(xiàn)場安裝遮塵網(wǎng)、靜電消除裝置,最大限度保證人身安全、環(huán)境安全、防爆安全。
3.1.2 空倉消毒
經過海關的檢驗檢疫,進口玉米中未發(fā)現(xiàn)檢疫性生物,在車輛到庫檢驗后也沒有發(fā)現(xiàn)害蟲。在入倉前,全體保管人員對倉房設施的嚴密性進行檢查,確保完好后進行認真的清潔和消毒,采用敵敵畏噴灑的方式,濃度不低于0.3 g/m3,密閉3 d。同時對倉房周圍和外墻面進行消毒,防止外來害蟲的感染,確保倉內環(huán)境的潔凈、無蟲。
3.1.3 布置通風籠
根據(jù)進口玉米的水分情況,平均不低于14.0%,部分部位達到15.5%,且入倉糧溫較高。全體保管人員經過認真商討并達成一致意見,使用直徑0.5 m、開孔率較大且開孔方向與風道垂直的通風籠,按照不高于降水通風的空氣途徑比下限進行布設,即空氣途徑比不高于1.2,通風道間距不大于3 m,邊側通風道與側墻距離不大于0.4倍通風道間距,并且通風道尾端距南墻不大于1 m。以1個長35.2 m、寬20.2 m、裝糧線高6 m的倉房為例,通風道設置間距不大于2.4 m、邊側通風道與側墻距離不大于0.96 m。這樣有利于對高水分的進口玉米進行降水,同時為不易通透的雜質聚集區(qū)、2個風道之間的盲區(qū)提供通風條件。
3.1.4 鋪設紗網(wǎng)
進口玉米的白色粉末很多,而且非常細小,為防止白色粉末漏入通風道內或者是受潮后堵住通風孔,選取塑料窗紗作為氈蓋物,材料為高密度聚乙烯[寬度1.5 m,孔徑0.425 mm(40目)],鋪設在通風籠上,兩側用玉米隨入隨壓。
3.2.1 卸車環(huán)節(jié)
不管是自卸的集裝箱還是需要人工卸車的普通汽車,在卸車的過程中都要盡量地減少拋灑,過度的拋灑容易導致破碎粒進一步增加,增加保管難度。入倉的現(xiàn)場可以在卸糧斗或輸送機附近安裝吸塵裝置,對吸出的白色粉末收集入袋,一方面減小對環(huán)境的污染,另一方面減少雜質入倉。
3.2.2 過篩環(huán)節(jié)
針對進口玉米如此高的雜質和破碎粒,采用振動篩進行篩選,并對篩網(wǎng)進行進一步改造,通過多次的試驗,最終將下層篩的孔徑確定在4 mm,并對下層篩網(wǎng)框進行分割,增加振動球的個數(shù),保證雜質漏選效果。進口玉米沒有大型雜質,振動篩的上層篩基本上不起作用,還有可能出現(xiàn)進口玉米在流量大時直接從上層篩表面流入料斗,可以通過增大孔徑和直接去掉上層篩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進口玉米到達下層篩后,通過振動,小于孔徑的雜質、破碎粒直接進入廢料斗,合格的進口玉米流入料斗進倉。入倉驗收數(shù)據(jù)表明,經過下層篩的改造,篩選出的雜質和破碎粒在5%左右,保證入倉雜質和不完善粒達到國標標準。篩選出的篩下物單獨存放,按照進口貨物相關要求進行拍賣定向處理。
3.2.3 進倉環(huán)節(jié)
進口玉米經過篩選后通過輸送機、裝倉機進入倉內,自裝倉機拋出的玉米到達落糧點后由于完整糧粒、不完整糧粒以及雜質等相對密度、大小及內摩擦因數(shù)的不同,會在散落性的基礎上產生自動分級現(xiàn)象,往往以糧堆的錐體外邊緣的破碎粒和雜質最多。此種現(xiàn)象不可避免,在入倉過程中要安排專人在倉內通過降低裝倉機的拋糧口高度、不定時更換落糧點來減少自動分級的發(fā)生[5],尤其要注意避免自動分級區(qū)發(fā)生在通風的死角部位。同時在輸送機和裝倉機結合的部位產生的雜質和破碎粒,可以直接清理出倉或者是再次過篩入倉。在入倉的過程中,玉米的散落性較好,會對通風籠形成一定的沖擊,嚴重時使通風籠跑離原位置甚至出現(xiàn)“漏洞”,這對通風降水非常不利,安排的專人也要注意通風籠的擺位,不定時對通風籠上的塑料紗網(wǎng)進行兩側掩埋。
3.3.1 倉內整理和電纜布設環(huán)節(jié)
入倉完成后,立即進行糧面的平整和測溫電纜的布設,因為進口玉米保管難度較大,測溫電纜在布設上密度要加大,水平方向按照不大于3.5 m進行布設、垂直方向上按照不大于1.2 m進行布設,如果現(xiàn)有測溫電纜無法及時增加或者更換,可以采取安裝移動測溫電纜的方法,特別是在邊角、落糧點、高溫區(qū)等地方,這樣就能很好地監(jiān)測糧堆內部溫濕度變化,為通風時機的判斷提供依據(jù),及時地分析判斷潛在的問題,快速地進行解決。
3.3.2 糧情檢查
進口玉米保管是一個新課題,應當按照不低于半安全糧的標準進行日常檢查。每天8:30前,糧情檢測人員將糧情測溫表交給保管人員,由保管人員對倉內糧情進行對比分析,確定有無異常情況。每隔3 d[6],保管人員要在氣溫相對較低時進倉進行檢查,用鼻子聞有無異味、赤腳感知糧面的溫度,以及散落性,用眼觀察有無顏色變化,用探桿對重點區(qū)域扦插感覺難易程度,判斷每個部位糧食的情況。發(fā)現(xiàn)異常情況,及時科學地采取處理措施。
3.3.3 通風降水、降溫
進口玉米8—9月入倉,基礎糧溫較高,在9月下旬進行一次通風降水,采用7.5 kW或11 kW離心風機壓入式與2.2 kW混流風機吸出式相結合的通風方式,綜合水分從14.5%降至13.8%左右、溫度由30 ℃降至26 ℃左右。10月中旬后,開始第1階段的降溫通風,采用2.2 kW混流風機夜間通風的方式,平均溫度由26 ℃降至14 ℃左右,通風效果良好;12月上旬根據(jù)天氣情況開啟第2階段的降溫通風,采用0.55 kW上行式吸出通風的方式,平均溫度由14 ℃降至7 ℃左右。對于部分雜質較大或糧溫較高的部位,采取下探管或單管風機相結合的方式解決“通不透”問題。在通風完成后,經過檢測,通風比較均勻,蓄冷效果也比較明顯,這得益于較好的通風籠布置,但通風口相對的一側,一般為南側的水分還較高,如果實測達到14%以上,建議考慮接膜吸出式通風,徹底杜絕此部位的隱患,防止結露的發(fā)生。
3.3.4 蟲糧的防護、熏蒸
通過空倉消毒和倉外環(huán)境消毒,倉內儲糧害蟲較少,但也有部分倉出現(xiàn)印度谷蛾、銹赤扁谷盜等害蟲,密度為2頭/kg,初步考慮為在入倉過程中被小麥倉的害蟲感染,采取拌和硅藻土、滅蠅燈誘殺、通風降低糧溫等方式來進行防治,害蟲初步得到控制。要緊盯雜質大、溫度高的部位,這些地方是儲糧害蟲的“溫床”。如果害蟲進一步滋生,達到一般蟲糧標準,可以采取磷化鋁熏蒸。熏蒸時間一般放在氣溫比較低的春季,熏蒸過程要密切關注溫度變化,出現(xiàn)高溫點時,有必要提起散氣,對高溫位置進行扒溝、單管通風處理,將問題消滅在局部,防止擴大到整倉。
3.3.5 空調及內環(huán)流的應用
進口玉米經過冬季通風后,基礎糧溫大幅降低,在氣溫回升之前,需要將倉房進行密閉,阻斷倉內和倉外的熱量傳遞,延緩倉內糧溫的上升,為安全度夏創(chuàng)造條件。在季節(jié)轉換時節(jié),玉米的不穩(wěn)定性再次充分顯現(xiàn),要密切關注糧面,防止內外溫差導致結露。夏季到來時,可以考慮先期開啟內環(huán)流,開啟溫度設定在26 ℃、關閉溫度設定在24 ℃,保證糧倉內部形成一個微循環(huán),避免溫差的出現(xiàn),能很好地防止高水分部位產生結露。當內環(huán)流運行一段時間時,倉內部的冷源已經不能足量地與屋頂、墻體的熱輻射相抗衡,及時開啟空調進行補冷,溫度設定在23 ℃左右,一方面補充冷源,另一方面起到空間除濕作用。開啟空調后,內環(huán)流繼續(xù)運行,在它的作用下補充的冷源在糧倉內部循環(huán),防止出現(xiàn)“上涼下熱”現(xiàn)象,保證玉米儲藏品質,減少蟲害發(fā)生。
通過對入倉進口玉米的全過程管理措施,提高進口玉米的儲藏穩(wěn)定性,糧堆中未發(fā)現(xiàn)結露、結塊、霉變及大范圍發(fā)熱現(xiàn)象,色澤和氣味均正常,綜合水分在13.5%~14.0%之間,脂肪酸值在宜存范圍內,品質良好,能達到安全儲藏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