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北京/全岳
說罷“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秦楚漢”后,再說公元220 年的三國到公元581 年的隋朝,歷經(jīng)魏、蜀、吳、晉、南北朝等多達(dá)15 個朝代近400 年之久的鞋款形制、寓意、顏色、紋飾等特征,更能體現(xiàn)鞋履文化的絢麗多彩。
先說革履。革履,亦稱“革鞜”?!度龂尽の褐尽|夷傳》“在國衣尚白,白布大袂,袍、袴,履革鞜?!币馑际钦f,國內(nèi)穿衣服崇尚白色,白布大袖,身穿袍子,腳穿革履;出使國外,一般都穿錦繡正服??梢?,革履在正服中的重要性。
再說花文履,省稱“文履”。最早贊美花文履的文字,見于曹植的《洛神賦》,他以浪漫主義手法描寫道:“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yuǎn)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其意思是,“她(洛神)身披明麗的羅衣,戴著精美的佩玉。頭戴金銀翡翠首飾,綴以周身閃亮的明珠。腳上穿著飾有花紋的遠(yuǎn)游鞋,拖著薄霧般的裙裾,隱隱散發(fā)出幽蘭的清香,在山邊徘徊倘佯?!贝速x是曹植的杰出作品,他通過對人神之間真摯愛情的描寫,既贊美了衣裙之下“花文履”之美,又贊美了“真摯愛情”之妙。
到了北魏,高允在《羅敷行》中對花文履也贊美道:“邑中有好女,姓秦字羅敷。巧笑美回盼,鬢發(fā)復(fù)凝膚。腳著花文履,耳穿明目珠。頭作墮馬髻,倒枕象牙梳。姌姌善趨步,袒袒曳長裾。王侯為之顧,駟馬自踟躕。”此詩開始贊羅敷之美,之后贊穿花文履之美,最后贊“姌姌善趨步”之美。羅敷穿花文履之“姌姌”狀,就連王侯名流見了也要多看一眼,甚至駟馬也會徘徊不前,可謂美到了極點(diǎn)。
從晉到隋的三百年間,先后出現(xiàn)過阮家屐、阮屐、蠟屐、謝公屐、枹木履、伏鳩頭、五朵履、解脫履、綠絲履、承云履、穿角履、仙飛履等異彩紛呈的鞋名。有些鞋名不但有趣,更是與名人先賢息息相關(guān),如阮孚、謝靈運(yùn)等,大大增添了鞋文化的魅力。
據(jù)《晉書·阮孚傳》記載:“孚性好屐……或有詣阮,正見自蠟屐,因自嘆曰:‘未知一生當(dāng)著幾兩屐?’神色閑暢?!?/p>
阮孚,是晉代“竹林七賢”之一阮咸的兒子。阮咸肆意豪放,并迷上了姑姑家的婢女,倆人同騎一匹毛驢回家,于是就有了阮孚。阮孚成人后,同樣以縱酒放達(dá)為樂,由此演繹出“金貂換酒”和“阮囊羞澀”的成語故事。其名聲更勝過他的父輩,可謂“青出于藍(lán)而勝于藍(lán)”。更重要的是,他是中國第一個木屐收藏家。從“阮家屐”“阮屐”“蠟屐”等多個稱謂,足見其名望之大,影響之遠(yuǎn)。
阮孚喜好收藏木屐,愛屐成癖。他在當(dāng)今的南京為官,江南一帶穿用木屐甚廣,為其收藏木屐創(chuàng)造了得天獨(dú)厚的條件;后來,他還在廣州任過刺吏,其木屐更為馳名,如“東莞屐”、“潮州屐”等。木屐在各類鞋履中最為結(jié)實(shí)耐久,保養(yǎng)簡單,適于收藏。阮孚收藏的不僅是木屐,更是慰藉心靈、享受寧靜和愜意的最好方式。時光如梭,或為官閑暇時,或棄官居家時,他總是小心翼翼地把天南地北收集來的木屐一件件請出來,或細(xì)細(xì)摩挲,或拂塵上蠟,或品賞把玩,從中享受著無窮的樂趣。
“阮家屐”“阮屐”“蠟 屐”等多個木屐名稱廣泛傳播,阮孚對收藏木屐更是樂此不疲。
阮家屐,用阮孚的名子命名的木屐。如王維《謁璿上人》“床下阮家屐,窗前筇竹杖?!币蚴詹氐哪惧焯?,就連床底下也放得滿滿的。
阮屐,“阮家屐”的省稱。如王惲《游萬固寺》“尋源入云蘿,不惜阮屐敗?!痹谕鯋亮倌旰蟮挠暨_(dá)夫也將阮屐入詩:“楊柳旗亭勞臘屐,青山紅豆慕閑身?!?/p>
蠟屐,涂蠟的木屐,以防潮濕。如王禹錫《送裴處士應(yīng)制舉詩》“登山雨中試臘屐,入洞夏里披貂裘?!?/p>
收藏品不僅是財富,更是品位、修養(yǎng)的象征。這對阮孚的收藏興趣,無疑有很大的影響。阮孚收藏的木屐有多少,其數(shù)量雖不可考證,但其品種一定很多,否則,《晉書·阮孚傳》不會為其寫傳,也不會贊他“孚性好屐”。
如果說阮孚因收藏木屐而被稱“第一個木屐收藏家”,那么謝靈運(yùn)則是“第一個山屐發(fā)明家”。據(jù)《南史·謝靈運(yùn)傳》記載:“(靈運(yùn))尋山陟嶺,必造幽峻,巖嶂千重,莫不備盡。登躡常穿木履,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這段話說的是謝靈運(yùn)喜歡穿著木屐登山,而且是他自己發(fā)明的木屐登山。
謝靈運(yùn),世稱“謝康樂”。他曾出任瑯琊王司馬參軍、豫州刺史劉毅的記室參軍、秘書丞、中書侍郎、黃門侍郎、太尉參軍等,后降至浙江永嘉太守。傳說有一年清明時節(jié),謝靈運(yùn)又一次來到巖嶂千重的雁蕩山。當(dāng)?shù)赜幸粋€財主聽說永嘉太守來到雁蕩山,就陪著太守一起登山游覽。謝靈運(yùn)很討厭這個不學(xué)無術(shù)的財主,可又甩不掉他。無奈之下,謝靈運(yùn)便大踏步往前走,誰知足下的木屐被石頭重重一絆,屐齒折斷,摔跤在地,只得打道回府?!安鸥甙硕贰钡闹x靈運(yùn),大概就是在登山時“摔”出了發(fā)明新型山屐的靈感。為了登山的安全,謝靈運(yùn)就對他的木屐結(jié)構(gòu)進(jìn)行了改進(jìn)。其形制,正如《南史·謝靈運(yùn)傳》記載的那樣“上山則去前齒,下山去其后齒”。也就是說,上山時前齒低而后齒高,下山時前齒高而后齒低。這樣的調(diào)節(jié),就可以使身體在上山和下山時都能順應(yīng)山勢而保持平衡的狀態(tài)。
這種山屐很快就被經(jīng)常登山愛好者所仿效,特別是謝靈運(yùn)的追隨者穿的更是越來越多,于是“謝公屐”的名字不脛而走,令人贊頌不已。當(dāng)“謝公屐”廣為流傳后,李白也在《夢游天姥吟留別》中以詩人的浪漫情懷贊頌道:“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p>
除了聞名古今的阮家屐、阮屐、蠟屐、謝公屐外,魏晉之后的鞋履鞋名也名目繁多,彰顯了魏晉之風(fēng)的魅力。所謂“魏晉之風(fēng)”,指的是當(dāng)時最具代表性而獨(dú)具一格的思想風(fēng)貌、精神氣質(zhì),以及詩書禮樂、社會風(fēng)俗等。就鞋履鞋名而言,枹木履、伏鳩頭、五朵履、解脫履、綠絲履、重臺履、承云履、穿角履、五色履、仙飛履、胡履等,無不蘊(yùn)含魏晉之風(fēng)。
枹木履,亦稱“枹香履”“枹木屧”。用枹木制成的鞋子。枹木輕而微香,夏日穿此鞋者可御濕氣,多用于南方地區(qū)。西晉《南方草木狀》描寫道:“枹香履;枹木生于水松之旁,若寄生然,極柔弱,不勝刀鋸,乘濕時刳而為履,易如削瓜。既干則韌不可理也……夏月納之,可御蒸濕之氣?!?/p>
伏鳩頭,省稱“鳩頭”,一種蒲草編織的拖鞋。薄底無跟,鞋首飾一伏鳩鸼(瑞鳥)。多用于宮娥嬪妃,相傳始于西晉?!吨溯炞愉洝芬灿小拔鲿x永嘉元年,始用黃草為之,宮內(nèi)妃御皆著之,始有伏鳩頭履子”的描寫。
五朵履,一種高頭鞋履。履頭被制成五瓣,高翹而翻卷,形似云朵。相傳始于東晉,至唐猶興,多用于婦女。五代后唐馬縞《中華古今注》卷中“至東晉以草木織成,即有鳳頭之履、聚云履、五朵履。”
解脫履,一種絲制的鞋子,始見于南北朝時期。無跟,不系帶,便于禪坐。古時多用于宮娥嬪妃。唐王?!吨溯炞愉洝ろY鞋舃》“梁天監(jiān)中,武帝以絲為之,名解脫履?!?/p>
綠絲履,以綠絲制成之履,南北朝時宮人所穿?!赌鲜贰R東昏后記》記載道“每游走,潘樂乘小輿,宮人皆露裈,著綠絲履,帝自戎服,騎馬從后?!?/p>
重臺履,亦稱“重臺屨”。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鞋子》有“南朝宋有重臺履”之句。
一種在鞋底墊有木塊之履,在鞋頭上聳一大片,又在上部再加疊山狀,故名。始于南朝宋時,為婦女所著。此履之“重臺”,也許傳承了西周“舃”之遺風(fēng)。
承云履,亦稱“聚云履”。東晉時期較為流行,多用于婦女。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有“至東晉,以草木織成,即有鳳頭之履、聚云履、五朵履”的記載。
穿角履,一種敝履,因邊角穿洞破舊,故名?!段簳q王慧龍傳》說“遵業(yè)從容恬素,若處丘園,嘗著穿角履好事者多毀新履以學(xué)之?!?/p>
五色履,一種繡有五色云霞的絲履,多用于婦女。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梁有笏臺履、分梢履、立鳳履,又有五色云霞履。”南朝《河中之水歌》“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說的也是五色履。
仙飛履,即履頭有鳩頭飾品,寓仙飛之意。隋代宮人所穿。明楊慎《履考》“隋帝令宮人靸伏鳩頭履,謂之仙飛履。”《說文解字》“鳩,鶻鸼也。從鳥,九聲?!?/p>
胡履,泛指西域少數(shù)民族所著之履。《隋書﹒禮儀志七》“靴,胡履也。取便于事,施于戎服?!睉?zhàn)國趙武靈王,首先引進(jìn)胡服,用于裝備軍隊,逐漸放棄車戰(zhàn),改用騎兵戰(zhàn)術(shù),亦即名揚(yáng)古今的“胡服騎射”。
(下期刊載《唐宋之鞋款鞋名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