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路的經(jīng)歷算不上一帆風順:過去22年,他參與制造了兩艘古式帆船,第一艘船“太平公主號”從中國出發(fā),跨越太平洋,抵達美國,但他因各種原因沒登上這艘船;第二艘船“南臺二號”因意外的風暴潮棄船了。
許路訪遍了福建各個鄉(xiāng)鎮(zhèn)上百個師傅。對于不是造船專業(yè)出身,也沒有木作經(jīng)歷、造船經(jīng)歷的許路來說,他拜訪的上百個造船工匠,是他的老師。對于許路來說,那些船譜就像“天書”一樣,是明清不同時期的工匠,用形意字和閩南語記錄下來的。2006年春節(jié),他一直泡在一位工匠家,請對方逐一解釋船譜里的技術細節(jié),他再還原成現(xiàn)代人能看得懂的圖紙。
這是一件繁瑣又要求嚴謹?shù)墓ぷ鳌TS路的妻子回憶,許路幾乎忘我地沉浸在造船技術的世界里:早起直接打開電腦干活,有時襪子只穿了一只,衣服只穿到上一半,午飯時間到了,他去小區(qū)對門的素食館買午飯,也捎帶把晚餐帶回家,不再外出。他不看娛樂節(jié)目、不打游戲,也不去健身房,把時間留給自己真正有興趣的事。
2007年,許路和幾個朋友合作,要開始造第一艘船“太平公主號”。造船比預想中困難,尤其是想讓每一個細節(jié)都恢復成三四百年前的樣子,更需要時間和資金?!疤焦魈枴痹谔窖笊虾叫辛?個月,順利抵達美洲,返航時卻意外和貨船相撞,斷成兩截,因船體結構牢固,無一人喪生。
2013年,他又造出了“南臺二號”。許路如今還想造船。他說,他還在等待合適的時機,攢足夠的資金。
近幾年,許路想了各種方法,要把中國古帆船的制造技術傳播出去。比如,邀請認識的、不認識的人都來參與古式帆船的試航,讓更多人體驗并關注中國傳統(tǒng)帆船。
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關于亞太地區(qū)海洋文化遺產(chǎn)的學術大會,他帶著1.2米長、10多斤重的船模和中英文標注的圖紙去了現(xiàn)場。這個操著閩南口音英語的男人,最后成為第一屆學術大會的最佳論述人。后來三屆,他還把老師傅帶到演講現(xiàn)場,和他一起合作講述。
(摘自《中國青年報》)